《信访工作条例》一周年《信访工作条例》问答(三)动态要闻法定主动内容公开信访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政务公开

31.应当如何加强信访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信访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依规依法有序推进信访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各级机关、单位应当及时将信访事项录入信访信息系统,使网上信访、来信、来访、来电在网上流转,方便信访人查询、评价信访事项办理情况。

32.各级信访部门应如何处理信访事项?

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收到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区分情况,在15日内分别按照下列方式处理:

(一)对依照职责属于本级机关、单位或者其工作部门处理决定的,应当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情况重大、紧急的,应当及时提出建议,报请本级党委和政府决定。

(二)涉及下级机关、单位或者其工作人员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

(三)对转送信访事项中的重要情况需要反馈办理结果的,可以交由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办理,要求其在指定办理期限内反馈结果,提交办结报告。

33.信访部门应如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对收到的涉法涉诉信件,应当转送同级政法部门依法处理,对走访反映涉诉问题的信访人,应当释法明理,引导其向有关政法部门反映问题。

34.信访部门应如何处理检举控告类信访事项?

属于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事项,应当按照管理权限转送有关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处理。

35.信访部门以外的其他机关、单位应如何处理信访人直接提出的信访事项?

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以外的其他机关、单位收到信访人直接提出的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对属于本机关、单位职权范围的,应当告知信访人接收情况以及处理途径和程序;对属于本系统下级机关、单位职权范围的,应当转送、交办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并告知信访人转送、交办去向;对不属于本机关、单位或者本系统职权范围的,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提出。

对信访人直接提出的信访事项,有关机关、单位能够当场告知的,应当当场书面告知;不能当场告知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但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不清的除外。

36.机关、单位收到转送、交办的信访事项应如何处理?

37.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关、单位的信访事项应如何处理?

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关、单位的信访事项,由所涉及的机关、单位协商受理;受理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机关、单位决定受理机关;受理有争议且没有共同的上一级机关、单位的,由共同的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处理。

38.遇到机关、单位分立、合并、撤销的,信访事项应如何延续处理?

应当对信访事项作出处理的机关、单位分立、合并、撤销的,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机关、单位受理;职责不清的,由本级党委和政府或者其指定的机关、单位受理。

39.应如何处理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接到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应当向上一级信访部门报告,同时报告国家信访局。

40.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有哪些行为?

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机关、单位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机关、单位,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

(三)侮辱、殴打、威胁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毁坏财物;

(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

(六)其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行为。

41.“三到位一处理”要求是什么?

各级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和有关规定,按照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的要求,依法按政策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维护正常信访秩序。

42.《条例》对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有什么明确要求?

各级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加强教育疏导,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各级机关、单位应当按照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要求,将涉及民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有关政法部门依法处理。

各级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与信访事项或者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43.《条例》对处理建议意见类信访事项有什么规定?

对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类事项,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应当认真研究论证。对科学合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应当采纳或者部分采纳,并予以回复。

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或者对改进工作以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有贡献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主动听取群众的建议意见。

44.《条例》对处理检举控告类信访事项有什么规定?

对信访人提出的检举控告类事项,纪检监察机关或者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应当依规依纪依法接收、受理、办理和反馈。

不得将信访人的检举、揭发材料以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被检举、揭发的人员或者单位。

45.信访部门对反映干部问题的信访情况应如何处理?

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组织(人事)部门通报反映干部问题的信访情况,重大情况向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负责同志报送。组织(人事)部门应当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有关规定进行办理。

46.《条例》对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的处理有什么规定?

对信访人提出的申诉求决类事项,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应当区分情况,分别按照下列方式办理:

(一)应当通过审判机关诉讼程序或者复议程序、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程序或者法律监督程序、公安机关法律程序处理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未依法终结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处理;

(二)应当通过仲裁解决的,导入相应程序处理;

(三)可以通过党员申诉、申请复审等解决的,导入相应程序处理;

(四)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程序解决的,导入相应程序处理;

(五)属于申请查处违法行为、履行保护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职责的,依法履行或者答复;

(六)不属于以上情形的,应当听取信访人陈述事实和理由,并调查核实,出具信访处理意见书。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

47.信访处理意见书应载明哪些内容?

信访处理意见书应当载明信访人投诉请求、事实和理由、处理意见及其法律法规依据。

48.信访诉求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予以支持?何种情况下不予支持?

(一)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

(二)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作出解释说明;

(三)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不予支持。

49.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作出信访处理意见后还应当做哪些工作?

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作出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应当督促有关机关、单位执行;不予支持的,应当做好信访人的疏导教育工作。

50.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调解、和解?

各级机关、单位在处理申诉求决类事项过程中,可以在不违反政策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在裁量权范围内,经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进行调解;可以引导争议双方当事人自愿和解。经调解、和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或者和解协议书。

51.《条例》对普通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办理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普通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机关、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

52.《条例》对信访事项复查有什么明确规定?

信访人对信访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机关、单位的上一级机关、单位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机关、单位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

53.《条例》对信访事项复核有什么明确规定?

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单位的上一级机关、单位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机关、单位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和其他机关、单位不再受理。

54.《条例》对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有何规定?

各级机关、单位应当坚持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多措并举化解矛盾纠纷。

55.应当如何对生活确有困难的信访人给予救助?

各级机关、单位在办理信访事项时,对生活确有困难的信访人,可以告知或者帮助其向有关机关或者机构依法申请社会救助。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的,有关政法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司法救助。

57.《条例》对开展信访工作情况进行督查有何规定?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对开展信访工作、落实信访工作责任的情况组织专项督查。

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督查。就发现的问题向有关地方和部门进行反馈,重要问题向本级党委和政府报告。

各级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应当将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列入督查范围。

58.《条例》对开展信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有何规定?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以依规依法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为导向,每年对信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应当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59.在信访工作中何种情况下可以受到表彰和奖励?

对在信访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机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60.对在信访工作中履职不力的应如何处理?

对在信访工作中履职不力、存在严重问题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视情节轻重,由信访工作联席会议进行约谈、通报、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

61.信访部门在何种情形下启动督办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发现有关机关、单位存在违反信访工作规定受理、办理信访事项,办理信访事项推诿、敷衍、拖延、弄虚作假或者拒不执行信访处理意见等情形的,应当及时督办,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62.信访部门应如何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

对工作中发现的有关政策性问题,应当及时向本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并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

63.信访部门在何种情形下可以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

对在信访工作中推诿、敷衍、拖延、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的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向有管理权限的机关、单位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

64.有关机关、单位应如何对待信访部门提出的“三项建议”?

对信访部门提出的改进工作、完善政策、追究责任的建议,有关机关、单位应当书面反馈采纳情况。

65.《条例》对信访部门年度报告信访情况有何规定?

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应当编制信访情况年度报告,每年向本级党委和政府、上一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报告。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信访事项的数据统计、信访事项涉及领域以及被投诉较多的机关、单位;

(二)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转送、交办、督办情况;

(三)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提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追究责任建议以及被采纳情况;

(四)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

66.《条例》对信访部门向巡视巡察机构提供情况有何规定?

67.何种情形下要对导致信访事项发生的责任人严肃处理?

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信访事项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越或者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二)应当作为而不作为,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三)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四)拒不执行有权处理机关、单位作出的支持信访请求意见。

68.未按照规定登记、转送、交办信访事项的应如何依规依纪依法处理?

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对收到的信访事项应当登记、转送、交办而未按照规定登记、转送、交办,或者应当履行督办职责而未履行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69.负有受理信访事项职责的机关、单位或责任人何种情形下会被严肃处理?

负有受理信访事项职责的机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单位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一)对收到的信访事项不按照规定登记;

(二)对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不予受理;

(三)未在规定期限内书面告知信访人是否受理信访事项。

70.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或责任人何种情形下会被严肃处理?

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单位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一)推诿、敷衍、拖延信访事项办理或者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结信访事项;

(二)对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投诉请求未予支持;

(三)对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提出的改进工作、完善政策等建议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导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四)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信访事项处理职责的情形。

71.机关、单位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信访工作失责被严肃处理的情形有哪些?

有关机关、单位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单位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待信访人态度恶劣、作风粗暴,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二)在处理信访事项过程中吃拿卡要、谋取私利;

(三)对规模性集体访、负面舆情等处置不力,导致事态扩大;

(四)对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隐瞒、谎报、缓报,或者未依法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五)将信访人的检举、揭发材料或者有关情况透露、转给被检举、揭发的人员或者单位;

(六)打击报复信访人;

(七)其他违规违纪违法的情形。

72.《条例》对处理信访人滋事扰序、缠访闹访等情形有何规定?

73.《条例》对处理信访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有何规定?

信访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4.如何处理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提出的信访事项?

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信访事项的处理,参照《条例》执行。

THE END
1.最高法民一庭负责人就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一)答记者问这种身份利益,若造成了严重精神损害,依照民法典第1183条关于“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支持监护人和被监护人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但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构成刑事犯罪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MzgwOTQ2Mw==&mid=2247586791&idx=2&sn=d02b46ad6c2ba421025105ac72447daa&chksm=fc574e3fcb20c7293aeaa5700732ee70c479e29f0b7650fcd6c4dc7ae3dbadd598f030c56329&scene=27
2.从法律上来讲“最终解释权”到底归谁拥有从法律上来讲“最终解释权”到底归谁拥有 夏晓璐 浙江思勤律师事务所律师解答 从法律上来讲“最终解释权”应当被认定为无效。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进行理解。最终解释权人基于自身的利益进行的解释不符合法律赋予格式条款接受方应当获得有利解释的法定权利。https://china.findlaw.cn/ask/question_jx_615453.html
3.探寻中国民法典的元解释全书三千多个注释,主要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照民法典总则编的每一个条、款、项,逐一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网、中国裁判文书网等案例数据库中检索到的相关案例;二是翻阅立法机关有关民法总则、民法典的立法资料以及与民法典总则编有关的法律、司法解释的答记者问和司法机关解读等,从中提取到的与民法典总则编相关的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12/10/content_9089308.html
4.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最终解释权归谁?【法律意见】1、写最终解释权归经营者所有,是违法的。2、经营者保留最终解释权的规定,属于排除或者https://www.64365.com/question/18236691.aspx
5.租赁合同能约定最终解释权归谁所有吗租赁合同能约定最终解释权归谁所有吗:【法律意见】一般情况下,这种条款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只要甲方没有排除对方权利,加重对方义务,就可以视为有效的格式条款;如果合同中存在排除对方权利,加重对方义务的条文,https://mip.66law.cn/question/answer/1599685.html
6.宪法解释权归谁宪法解释权归谁 夜雨孤灯寒 2023-12-27 04:05:26 免费咨询 一、宪法解释权的含义和重要性宪法解释权是指对宪法条文含义、适用范围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等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权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因此宪法解释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二、宪法解释权的归属https://aiqicha.baidu.com/qifuknowledge/detail?id=10148572215
7.《立法法》规定,法律的解释权归。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立法法》规定,法律的解释权归。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国务院D.最高https://www.netkao.com/shiti/829726/8244wg954rhd0g.html
8.从法律上来讲“最终解释权”到底归哪一方呢从法律上来讲,“最终解释权”归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但按照最终解释权条款的要求,最终解释权人有权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实际上多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进行解释,免除了格式条款提供方的风险和责任,所以格式条款形式的最终解释权条款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八条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https://www.lawtime.cn/tuwen/572398.html
9.《立法法》规定,法律的解释权归()。"这道题是不是很难呢,如果不知道答案,接下来看一下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一下正确答案哦。 《立法法》规定,法律的解释权归()。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立法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https://www.duote.com/tech/202407/712714.html
10.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的解释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表述正确的有(A. 法律的解释权归全国人大常委会B.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的效力低于法律C. 国务院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解释时的要求D. 当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https://www.koolearn.com/shiti/dx-st-7439.html
11.法官的法律思维5篇(全文)我国法律没有赋予法官以法律解释权。目前首要的法律解释主体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但实际做出的法律解释非常有限,实践中最高司法机关(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法律解释为数甚多,是最主要的法律解释主体。法官作为法律适用的主体,与法律解释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却被排除在法律解释的有权主体之外。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lgt0oyzd.html
12.国际经济法网在现代法律解释的理论和实践中,作为严格划分立法权和司法权在法律解释上的反映,人们争论不定的是允不允许“法官造法”的问题 (在司法裁判中,可以说这一问题处于司法职能和立法职能的边界之处)。分析说来,“法官造法”与中国法律中讲的“补充规定”在功能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弥补法律规定自身存在的缺漏。因此,在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fxjyyj/10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