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名词解释

1、国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就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和基础),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社会主义法律制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特点:1、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专门活动,是国家机关实施职能的活动。2、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一个中心

2、,两个中心点。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3、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4、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5、有鉴别有选择地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的原则。原则性:指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工作必须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邓小平立法思想为指针。灵活性: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实现原则所必需、许可的各种具体形式、方法和步骤。严肃性:指法律必须具有权威,“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稳定性:是指法律一经制定、生效,就应当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的不变,决不能朝令

3、夕改。连续性:是指创制、修改、补充法律时应当保持与原有法律在内容和效力等方面的衔接,法律应当吸收或保留原法律中那些合理有用的成分。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阶段: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完备阶段。准备(起草)阶段:包括立法动议的形成、草拟法律草案条文,修改、补充法律条文,征徇有关单位和个人意见等。确立(形成)阶段:包括法律议案的提出和审议;法律审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完备阶段:包括法的解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纂等。系统化: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以便于使用的活动。法律(规)整理: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

6、判和检察工作中对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做的解释。3)行政解释:指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门对法律所作的解释。一是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所作的解释;二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对于自己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进行的解释。非正式解释:(非法定解释)可分为学理性解释和宣传性解释,这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直接引用,但对法律适用有参考价值,对法律的实际适用有着很大的说服力。语法解释:即对于法律条文的语法结构、文字排列顺序和标点符号等进行的解释。逻辑解释: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则和方法对于法律所作的解释。系统解释:(整体解释)即按照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从部分与系统的关系上对于法律所作的解释。

7、历史解释:从法律制定的历史背景上对法律所的解释。目的解释:从立法的目的和立法精神上对于法律的解释。按法律解释的尺度不同:限制解释:是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广于立法原义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狭的解释。扩充解释:是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狭于立法原义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解释。字面解释: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所作的解释。法律关系:指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特征:1、它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所形成权利义务关系;2、它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现的社会关系;3、它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主体或权义主体):是指法

8、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权力能力: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资格或能力。行为能力: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权利: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能力和利益,表现为自己可以作用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一般(绝对)权利:即其主体为一般权利人,同时无特定义务人,如公民财产所有权、名誉权等。特殊(相对)权利:即其主体是特定权利人,同时也有特定义务人、如债权等。法律义务: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

9、为必须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一般义务:即任何人都有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特殊义务:指特定的人所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法律关系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是指法律关系中能够作为财产权利对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质财富。它是能为人们所控制、有经济价值的有形物。行为:是指人的某种活动,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如代理、演出、讲演等。精神财富:是指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科技成果权以及发明权等。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如果其中有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就是变更。法律关系消灭

10、:是指权利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终止。法律事实:指凡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情况。法律事件:是指一种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如自然灾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等。法律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为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法律的遵守: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即所有的社会主体都必须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违法: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法律责任:广义:与法律义务同义。狭义:专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法律制裁:是国家为保护和恢复法律秩序而对于违法行为者实施的措施,包括限制和剥夺权利措施和对构成违法者、犯罪者实施的惩罚性措施。(分违宪、民事、行政、刑事制裁。法律的实效:就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其应有的作用或影响

THE END
1.法律解释名词解释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含义所作的说明。这种说明通常由有权机关、组织或个人进行,目的是为了适用和遵守法律。法律解释涉及对现行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的明确化。 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 正式解释,也称为法定解释,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作出的具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19f3ce89d83ea1000503
2.中国司法解释的地位与功能从上述关于中国官方法律解释的规定可以清楚看出,与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法律解释主要是指在具体案件的司法裁决过程中如何适用法律的认识不同,中国官方法律解释充分体现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的政治要求,法律解释以最高权力机关常设机构的立法解释为中心,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处于从属地位。在此前提下,注意区分中央和地方,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3050
3.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我国学者深受大陆法系尤其是萨维尼、拉伦茨的理论影响,总结归纳出的为大家熟知的狭义法律解释方法:文义解释、论理解释(包括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合宪性解释)以及社会学解释三大类。 1、文义解释 所谓文义解释,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和日常含义出发,来理解法律的意思。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93707776721362
4.法律的当然解释是指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法律的当然解释是指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该事项应当被解释为适用这一法律规定。其解释方法有举重以明轻和举轻以明重。前者是指对于某一应当被允许的行为,举一个情节比其严重而被允许的规定,以说明其应当被允许。后者是指对于某一应当被禁止的行为,举一个情节比其轻微而被禁止的规定,https://www.shuashuati.com/ti/9a46090ea14a42d6a061fccc3204e98f.html?fm=bd161c80f38cb8a41b968fb9602d065a67
5.法理学授课讲义: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现实主义法学派〕1、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涵义的说明―――准确地讲,法律解释不仅仅是对法律规定的涵义进行解释而且也对法律制度的内涵、有关背景和其他有关情况往往也要作出解释。法律解释既是人们日常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律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2、与一般解释相比,法律解释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法律https://www.51test.net/show/296345.html
6.法律解释的种类有哪些?按照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把法律解释分为法定解释和学理解释两大类。(1)法定解释法定解释又称正式解释、有权解释,官方解释和有效解释,是指法律确定的国家机关或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对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法定解释的特点是:解释的主体是法定的,不是任意的;所进行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一般与所解释https://edu.iask.sina.com.cn/jy/2EBAYQzpXhF.html
7.2004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综合课试题及其2、 一个国家全部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是( ) A、立法体系 B、法律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系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代中国法律渊源的是( ) A、判决书 B、地方性法规 C、规章 D、国际惯例 4、 在法律解释中,扩充解释是指( ) A、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比立法原意为广时,做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https://www.kaoyan.com/kaoyan/2004-09/03-343/
8.法学方法论参考资料下列不属于法律的目的解释的是2、【判断题】当不同的法律解释方法导致不同的解释结果时,文义解释具有绝对的优先性。 A、正确 B、错误 参考资料【 】 3、【填空题】原意说认为,法律解释的目标是探究( );而文本说认为,法律解释的目标是探究内在于法律本身的理性、正确与恰当的意思。 https://blog.csdn.net/yuyueshool/article/details/122729192
9.于立深:行政事实认定中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摘要:“不确定法律概念”是法理学和各部门法中经常遇到的基础术语,它们被用于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判词之中。不确定法律概念不仅仅涉及到法律适用中的解释问题,其所指涉的事实认定的争议性,使得概念解释进一步复杂化。不确定法律概念与行政事实相互缠绕、相互印证,在做出不同种类的行政行为时,对二者相互关系的理解也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47/6219.htm
10.《法律名词解释整理》.doc《法律名词解释整理》.doc,法律的渊源(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内法:调整国内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118/8052064103002073.shtm
11.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8)在我国,扩充解释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法律条文文字未能包含的立法意图而设定的解释方法,它必须以立法意图、目的和法律原则为基础。限制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较之立法意图明显过宽时,对法律条文所作的窄于其文字含义的解释。 7.立法体制主要是指( )。 A.依法划分立法权限的体制http://www.yuloo.com/news/219170.shtml
12.法律讲堂关于法律那点事之法律解释我国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解释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和法律所作的解释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性法规所作的解释。立法解释同被解释的法律、法规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在审理活动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审判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czOTgzMA==&mid=2651807033&idx=7&sn=1ea306709af9299bcb3ada175ba4b71d&chksm=bd78de208a0f57369e8fe5f88f9592099d7fa6cf0e074d7a889469988bffae7ca4b161205c20&scene=27
13.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有哪些法律解释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有哪些法律解释 我国的养老保险是为了保护相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了这类合法权益对相关劳动者的权益有利,我国规定视同缴费年限也算作养老的缴纳时间,视同缴费是指劳动者缴费的总年限。下面小编就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有哪些法律解释,这类问题为大家进行解答。 https://www.64365.com/zs/93427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