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密切想关的科学,资源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所以,不论是地理专业还是资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
所谓科学研究,简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实验。因此,收集和占有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科学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料丰富才能提高科学的生产能力。地理资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资料外,地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TM磁带)、幻灯片、录像磁带等也是地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资料有很多方面,诸如教师讲课、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要收集室内文字图件资料,博览群书,选读文献,尤其是外国文献原著,经常做笔记、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我们从事研究的基础,又要有拓宽和纵深,学会从实践中获得资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坚持做科学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实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学野外实习,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峡谷,或是寒风凛冽的高山冰川,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要测量准确的地理数据,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往往需要经历艰苦的劳动,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是综合素能的提高,均会起到非凡的作用。
总之,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为以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参加实习的教师和同学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二、野外实习的主要阶段
为了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出发实习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十分必要。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一般要求在实习前的几个月内进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
(2)收集有关实习地区的文献资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有关专业图件。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了解实习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尽量将实习内容与生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进行野外预查。通过预查进一步确定实习地区和实习路线。专业指导教师要通过预查进行备课,选择最优的实习方案,确定观察路线和实习点上的实习内容,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观察与操作的内容。预查中要尽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一方面通过他们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求得他们对野外实习的支持。
通过预查,还要落实实习队的野外后勤工作,包括落实实习队的食宿地点、交通工具等。注意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给养条件、气候条件、卫生条件及安全保证情况等。
(5)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首先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状况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TM磁带等。
(6)其它准备。
1.体能准备。
野外实习经常需要连续地坐车、大剂量的运动,对参加的每个人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考验,所以,保质充沛的体能和精力是圆满完成实习的基本保证。
2.物质准备
第一,实习过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实。
第二,实习中所需的设备、器材等的准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罗盘等。
一、认知迁移理论简介
认知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景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认知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一般所说的迁移指的就是正迁移即一种经验的获能够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迁移理论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贾德的经验概括说。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贾德的经验概括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做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活动中。
二、认知迁移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一)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迁移规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带队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中,带队老师应掌握迁移规律,教会实习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校外更广泛的知识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根据认知迁移理论更好地选择排野外实习区域和地点,更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建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迁移是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知识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旅游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并以未来旅游从业者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迁移理论的应用将丰富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来提高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识的附着点,而且容易分辨新旧知识间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长久地保持新知识。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了解旅游行业基本情况,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较大收获。
三、认知迁移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应用
(一)实习前的准备阶段
1.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2.参与实习线路设计
(二)实习中的运用阶段
1.模拟旅游业真实情境
2.加强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
3.每天分组进行小结
(三)实习后的总结阶段
1.举办知识提升讲座
2.撰写实习报告
3.举行经验交流会
[1]伍先福.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应强化野外实习环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42-44.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才秀颖.十五种学习迁移理论通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4]黄超文,贾腊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骆辰君.旅游专业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静.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8-109.
对植被进行现场的应用样方调查,须首先确定最小取样面积。在踏查和路线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地段作为样地,不断扩大样方面积,调查样方内植物的种类。第一次取样面积为1m×1m,第二次取样面积为1m×2m,第三次取样面积为2m×2m,第四次取样面积为2m×4m,第五次取样面积为4m×4m,以此类推,每扩大一次,都详细填写登记表,必要时采集植物标本,做好特征记录。可以发现,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样方中植物种类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之后面积再继续扩大,增加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种类数量趋于稳定。以样方面积为横轴,植物种数为纵轴绘制种—面积曲线,曲线开始平升时对应的面积即为研究地的最小取样面积。此部分实习要求掌握确定最小取样面积的方法。
2.植物群落特征调查
3.山地植被垂直分布与生活型谱的编制
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进行调查,比较其特征差异,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生活型谱。即:沿着海拔梯度,在依次调查农林过渡区、栎类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及高山草甸带的植被特征的基础上,比较其差异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生活型谱。掌握太白山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并结合实际分析植被地带性分布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森林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二、基础生态学的野外实践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
2.主动性
在基础生态学实践教学中,由一对多的填鸭式单向指导向学生和教师合作研究的互动式教学指导转变,通过小组内成员的自我组织、分工协作、积极探索,独立完成实习任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由探索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技能的培养。
3.层次性
野外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实验室的实验,更不同于课堂教学,我们从内容的安排上,是循序渐进的,比如第一天安排最小取样面积的确定,接着是植物群落特征调查,让学生了解样地面积的确定不是随意的,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在调查完不同海拔群落的结构组成后,分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再完成生活型谱的编制工作。通过调查实践,指导学生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写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使学生对基础生态学的理念有一个更深入、系统的掌握。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自我评价、组长打分等形式,体现教学全过程考核。
4.现场性
在野外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习现场的生态环境状况,结合实习的目的与内容,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1.实习前准备
①GPS定位仪、海拔表:各2个,每班各1个;
②地质罗盘:6个,每小组1个;
③双筒望远镜(10×35倍):6部,每组1部;
④植物标本夹:每组2付,两批共12组,共24付;
⑤植物标本采集工具:铁铲、修枝剪、放大镜、解剖针,每组1套,计6套;另配高枝剪2个,每班1个;实体镜2台,每班1台;
⑥测绳(50m)、皮卷尺(50或30m)、钢卷尺(3m):每组2套,计12套;
⑦标本记录本每组2本,12组需24本;
⑧植物挂牌、植物采集袋、标本纸若干;
⑨调查记录的表格若干。
(3)实践教学教材的准备。为了便于学生的野外自我学习,配备以下的实践教学教材:秦岭植物志(第1卷,1~5册),科学出版社;中国植物图鉴(系列),中科院植物所,科学出版社;生态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章家恩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Suther-land,张金屯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⑤生态学实验与野外实习指导,孙振钧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开展野外实习
本阶段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围绕该野外实习的教学目标,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习任务圆满完成。
3.实践教学的总结
实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撰写实习报告,一部分为返回校后的实践教学总结。
(1)实习报告的撰写。每位学生都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②调查研究方法;
③实习内容及结果:以样方面积为横轴,植物种数为纵轴绘制种—面积曲线,曲线开始平升时对应的面积即为研究地的最小取样面积;
④列出样地内植物种类的数量等级,即优势种、常见种、少有种;
⑤分析实习地区典型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地带性植被结构;
⑥沿着海拔梯度,分别对农林过渡区、栎类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及高山草甸带的植被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其差异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生活型谱;
⑦提出保护珍稀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实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持续发展的建议;
⑧总结个人实习的收获和体会。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思想准备
2.3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野外实习考核
1引言
野外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野外工程地质实习更象是一个生动的课堂,通过野外地质踏勘及建筑工地参观,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质作用、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学会综合分析和预测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并提出处理措施。同时,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大学教育阶段的盲点,大学生在野外实习阶段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体验,进而培养一定的社会素质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野外工程地质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堂
野外工程地质实习分为实习分室内参观和野外现场观察两部分。室内参观主要到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参观,目的是了解主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现场观察选址森林公园、南望山,由于修路开挖山体,在公路两侧的边坡上有许多露头,可观察到白云岩、硅质岩、泥岩、泥灰岩、砾岩等岩石,还可看到坡残积土,土与风化层的分界线,不同风化程度岩石的分界线。学习测量岩层产状,绘简单的地质剖面图等。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实习要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野外工作之中,认识各种地质作用、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学会综合分析和预测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并提出处理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
野外工程地质实习都是按班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地质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各项工作的系统化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仅凭个人的力量住住是无法完成的工作,只有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个人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小组同学一起讨论,思想活跃,相互补充,住住会使大家对工程现象的认识更全面,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实习前分别提出一系列问题,可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解决方案展示评比,增加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各小组固结协作,密切配合,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全力完成解决方案。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实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作用,而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之一。
4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拓展个人潜力
在《工程地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野外地质实习一般是到了学期末,实习期间常常需要顶烈日、冒风雨。在一天的野外工作完成后,学习的任务还没有结束,还要整理当天的野外资料。如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很辛苦,所以家里大小事务都舍不得交给子女来做,使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氛围中,这使得孩子缺乏生活的磨炼。通过艰苦的实习生活,不仅磨练了学生的毅力,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每次在实习结束总结时,每个学生都有深刻地体会和共同的认识。面对较严酷的自然环境,学生必须适应它、战胜它,原来认为做不到的事情,通过努力做到了,无形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人潜能。
5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野外工程地质实习选址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常常在有山有水的地域,如森林公园、南望山。南望山是武汉地区较高的山脉之一。同学们站在山上可俯瞰周围地区,山底有连接地大西区和北区的隧道,名为“地大隧道”,全长333米,净空高4.5米,洞宽6米,为全国高校第一条隧道。由于南望山南北两侧的岩性不同,南侧是能干性差的砂质岩,北侧是能干性强的硅质岩,故隧道南出口呈圆形,北出口呈方形。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于大自然中,同学们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在学习认识地质现象时,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6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野外工程地质实习师生生活在一起,一同工作,同乘一辆车,同走一条路,通过交谈讨论,相互间交流情况,增强与学生们的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教师对学生在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悉心照顾。学生们从老师敬业精神和做人准则中,更加理解了在大学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人。实习中不仅要与带队老师、同班同学朝夕相处,还要和工程师、工人师傅、当地农民打交道,可以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从学生的实习体会中可以看出,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无论从学业上还是思想上,均对他们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学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优良品格。
7正确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树立回报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
8结语
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实习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岩体结构类型、地质构造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等理论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工程地质的意义,激发了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通过适当的方式,培养同学们合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与问题
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在对影响野外地质实习的多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并采取了改进野外实习质量的措施,实践表明野外实践教学效果相比以往有较大提高,学生反映良好。
1增加了石油地质内容,培养了学生对石油地质认识和兴趣
(1)在野外地质教学中,增加了油气成藏要素现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烃源岩(包括龙潭组煤系和长7油页岩)、储层(包括砂岩、灰岩和白云岩)、盖层(主要是泥页岩)有了直观的认识。(2)在野外现场,结合对区域构造演化认识,增加了学生对成盆、成烃、成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构造演化时空框架下成烃、成藏与破坏调整的系统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石油地质的兴趣。
2改变了野外地质实习的性质,将野外实习从一般的认识、方法训练转变为综合性、研究性实习
在实习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使实习由单纯的野外认识性、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在认识基础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实习。(1)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习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在实习线路(点)中,大量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分析地质问题。具体做法是,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地质现象时,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调查、收集数据,然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地质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展开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与评述。(2)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小专题。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各种专题题目,如五通组底砾岩、和州组炉渣状灰岩成因等,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学生个人或小组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3)及时巩固和消化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开展专题讲座,分阶段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开展专业答疑等多项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及时把握学生实习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为后续实习积累了经验。
3加强了野外实习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青年教师野外实践教学的能力,统一了地质认识
二、在生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的多重体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一)考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体验生命之伟大
(二)考察民勤生态危机,体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20世纪50年代,随着石羊河流域最后一个湖泊青土湖干涸而成沙源,民勤荒漠化生态加速发展,时至今日,民勤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5]。在民勤县的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考察了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中的生物类型和特点,也深刻体会到了民勤的生态危机:严重的资源性缺水、人口剧增、耕地不断扩大、灌溉用水急剧增加、石羊河下游断流、湖泊干涸。因此,在野外实习中,教师以事实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民勤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策略。同学们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观点,即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石羊河流域和民勤干旱缺水的实际出发,坚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学习民族文化,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甘肃境内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中包含着许多有利于实现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体现在、禁忌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丧葬文化等不同方面,它们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起到了极为有效的保护作用。如藏族的祖先崇拜以及图腾崇拜,使大部分动物作为直接崇拜对象,如鸟类、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昆虫类等,由崇拜而形成禁忌杀生的观念。从生态学的观点分析,禁忌杀生观念及由此而引申出的素食、放生、不穿动物皮毛服装等行为,实质是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尤其对野生濒危动物的保护,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天葬也反映出藏族人对大自然的爱护和尊重,因为无须为做棺材而砍树伐木,也不占用土地,使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减少秃鹭对其它兽类和鸟类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6]。甘肃玛曲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全县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地方,足以说明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与藏族崇尚自然、保护资源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实习引导学生们深刻体验了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内涵这一社会资源来推动现代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
(四)考察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实习基地之一的碌曲县是甘肃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碌曲和玛曲都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均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在涵养和补给黄河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和生态地位,在维系整个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经过在碌曲尕海湿地、则岔森林、黄河首曲阿万仓湿地的实地考察,同学们了解到,近年来,甘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地和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的渗水和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暴洪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部分地方沙化,严重威胁了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此外,甘南黄河源区还面临天然草地严重退化、生产能力大幅下降、草原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以及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降低、河流水量急剧减少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在甘南黄河源区的实习,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重视该地区的生态保护,才能使生态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才能有利于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实现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全面地纳入教学体系
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主动将人文知识内化到生物科学知识中,这是兰州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的地域特色和教学特色。拓展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在自然科学实习中引入人文内容,加强同实习地社会、文化、经济的联系,使实习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主题。如兰州大学理科基地在生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时刻灌输环保的思想,激发环保意识和使命感,注重将植物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观察、研究,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界的了解,开阔其视野,还可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生态和环境意识,从而提高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并建立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鼓励学生走入实习地的居住区域中,了解当地经济结构、宗教文化、人口密度等人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学生也可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
(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而且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分析了目前地理实习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实习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及改进地理教学评价方法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效果;提高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地理科学是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高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应用所学的.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培养学生获得最基本的野外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1]然而,很多学校在野外的实践教学方面的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缺点,一方面野外学习实践的目的不同,在前期准备方面不足,在教学指导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成绩考核等方面还存在这不足,这[2]。基于这种现状,本文以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地理科学专业区域地理野外实习为例,总结近年以来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经验,从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几方面入手,来讨论如何提高地理野外实习效果。
二.目前地理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的目的不明确,实习内容偏重于自然,没有及时创新。
(二)前期准备不够充分。
(三)实习计划不规范.实习方式单一。
实习计划应该在了解实习地点的一些具体的考察详情的基础上.了解实习地点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现状,掌握实习地点的整个环境和空间结构,学习解决社会经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样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不如在第三年的考察地理环境中,我们计划自西向东从祖国西北到东南,对整个地理自然和人文关系做出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能够让学生在认识地理环境基础上发现人文地理和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但真正操作起来,只在部分地区看了几个典型自然景观区。野外实习变成了参观游玩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实习的根本目的。
(四)成绩评定不够合理全面。
野外实习成绩科学地评定对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有很大的影响。在成绩评定考核采取的指标过多会加大老师的工作量。因此学生野外实习的考核大多依靠学生的实践报告来完成评定,这种评定考核标准并不合适,不能全部的评定学生的实习的成绩,不能更好的考察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使得实习考核评定只流行于这个形式而已,难以提高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三.地理野外实习效果提高的措施
(一)完善野外实习内容,注重实习设计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地理学内部的综合到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实验与技术手段现代化;实践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等。针对这种趋势,我们对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内容进行了分析归纳,分为两大块:一是区域综合自然地理要素考察;二是区域综合人文地理要素考察。改变传统的以自然地理为主到自然、经济、人文综合研究和分析为主,涉及区域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堂教学内容。依据部门地理学知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感兴趣的专题,分成若干个实习小组来分析研究实习区域内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以吐鲁番实习为例,实习前指导老师提供不同方向的研究专题供学生选择,见表1。
表1吐鲁番地区野外实习设计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因素考察
综合人文地理因素考察
吐鲁番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吐鲁番的维吾尔风情
吐鲁番坎儿井自然景观及现状利用
吐鲁番的文化考察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吐鲁番气候变化
吐鲁番旅游产业的发展
吐鲁番火焰山考察
吐鲁番的葡萄产业
吐鲁番的荒漠植物考察
吐鲁番的气候旅游业的发展
(二)改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探究式教学
3.3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野外实习成绩
在野外实习方面考评主要是以自己的实验报告和评审老师综合评定打分,不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一些创新能力。急需建立新的评分标准来适应野外实习评分考核,这些指标必须遵循综合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则。当前,野外实习对教师来说是在尽责任和义务,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分机制,对学生来说只限于用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来简单衡量。基于整个机制的简单化,这样是教师并没有原有的积极性,也无法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为科学的实习成绩应根据实习的具体要求,运用定性定量的原则、现场考试完成,接着再进行笔试的原则,建立一整套好的评分机制和考核的标准,只有这样进行全方面的考核才能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最终引导学生的走向成功。[5]
评估指标
权重
评价等级
优1.0
良0.8
中0.6
差0.4
实习情况评价
实习态度
10
8
6
4
专业思想
5
3
2
团队合作
实践操作能力
20
16
12
创新能力
预习情况
实习结果评价
专业实习报告
实习心得体会
出勤情况
四.结论
(一)高师地理专业的野外实习是一种广义的实践教学,多种实习方式要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印证所学的科学知识,培养地理科学态度,熟练掌握地理科学工作方法,又利于其领会地理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信念与养成科学习惯。
(二)作为专业实践课能够全面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不仅可以提高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其集体协作、团结互助的工作作风,学会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方式,这在人文地理分组调查实践中已得到充分验证。
(三)在野外实习中掌握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在实验室中无法模拟的,这种第一环境的调查、勘测、考察为今后参与教育实习与工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无论从事中学地理素质教育,还是参与地方各项经济建设,均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良好整合,可以说为学生就业准备了一块坚实的“敲门砖”。
[1]尤瑞玲,李琳,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6)
[2]邓运员,张幸,田亚平,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模式探索,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
[3]李世泰等.区域地理野外实践能力培养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
[4]程久苗,朱永恒,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成绩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探讨,2009,32(4)
[5]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
二、身先士卒—实习队长身体力行的力量
三、和谐的魅力—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四、实习纪律、规章及管理条例的科学剖析—为了更好的接受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