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如何报道刘学州事件的?

2022年1月24日,“河北邢台寻亲男孩”刘学州在三亚海边吞服大量抗抑郁药,被发现后送往医院,急救至凌晨4时许抢救无效死亡。

刘学州的故事从媒体平台开始,随着事情的发展一度成为媒体的热点,也终将在媒体中被淡忘。我们尽可能地尝试着,在“刘学州”的热度逐渐消散之时,把关于这一事件的零碎声音收集起来,还原事件与媒体交织的过程。

那么,媒体是如何介入到刘学州的寻亲风波中的?有哪些媒体提供了可靠的事实?我们可以从这起事件中学到哪些采写的方法?又对今后的媒体报道有哪些反思?

为此,我们约访了参与报道的记者并对刘学州事件进行了深度的复盘。

一、事件梳理

1.事件生发

2021年12月6日,刘学州在网上发布寻亲视频。视频中,他自称来自河北邢台,2004年到2006年之间出生。由于父母是未婚时生下他,在他三个月大时,养父母从山西大同一家饭店将他买来。可以说,刘学州作为当事人是直接通过新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随后,刘学州在微博、抖音不断跟进自己的寻亲过程、心路历程。

对于记者来说,由于当事人有公开的社交平台,这条新闻线索是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获得。在前期寻亲的过程中,河北本地的媒体也帮助了刘学州扩散寻亲信息,但是媒体的介入程度并不深。作为一条寻亲求助信息,一开始其公共价值还未凸显。

直到刘学州被“二次遗弃”之后,这个新闻产生了巨大的转折,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也充满了疑问:亲生父母为何拉黑刘学州?至此,媒体开始大量跟进,探讨背后的原因。此事件也暴露出关于拐卖、遗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有很多媒体都开始从法律方面探讨亲生父母遗弃是否构成犯罪。

“梅花数据mohodata”《“刘学州”热榜舆情观察报告(2022/01/17~2022/01/25)》

2.传播路径

阶段一:寻亲

关键词:未成年人,拐卖,寻亲

阶段二:二次遗弃

关键词:未成年人,二次遗弃,生父母买卖

当天,刘学州的微博放出了红星新闻和新京报的报道截图,回应自己生父母对自己的指责。

这一阶段刘学州开始遭受大量网暴。同时,这也为新京报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埋下了伏笔。但在刘被二次遗弃这一阶段,主要的原创报道是由包括红星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在内的全国性媒体所完成的。

阶段三:自杀去世

关键词:未成年人,自杀

阶段四:追踪和反思

关键词:网络暴力,媒体伦理,生父母买卖,未成年人抚养责任……

当事人受访媒体统计表

3.关键节点和报道

1)刘学州被二次遗弃后

①红星新闻的报道

正如上文所说,1月18日,红星新闻发布最早一篇原创报道《"弃儿"刘学州称认亲后被生母拉黑生父:他希望我们现在就为他买房……》(后删除)。这篇稿件的意义在于第一次让亲生父母在公众面前发声,也是唯一采访到刘学州生父的稿件。

在这之前,都是刘学州自己在微博发声和接受媒体采访。刘学州的父亲丁先生不仅讲述了抛弃刘学州的原因、和他相认的过程,还补充了刘和他们闹矛盾的关键原因是要求买房(尽管这一说法并不一定准确)。同时,稿件也采访到了刘学州本人描述自己的境况。

但从这篇稿件的标题来看,显然突出了买房这一事实点。但文中没有体现证实这一点的证据(聊天记录、语音等),也没有问刘对这一点的回应。1月19日,红星新闻刊发采访到刘学州本人的报道:《刘学州回应“逼亲生父母买房”:没有逼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可落脚的地方》,在该文中,刘学州对“买房”一事进行解释。但是此时刘学州已遭受网络暴力,而后期红星新闻也受到了大量的指责和质疑。

②新京报视频报道

随后,新京报的视频报道《男孩寻亲成功后被生母“拉黑”,生母回应》刊发,这也是最早采访到刘学州的生母的报道。但正因为视频中只出现了生母一方的声音,指责刘学州要求买房的行为,很多人认为,这篇报道进一步导致了刘学州被网暴,也使得新京报在刘死后处于众矢之的。关于这篇报道存在的伦理问题,我们将在最后另辟一章详细说明。

总而言之,这两篇报道成为了刘学州事件的关键转折点。自此,亲生父母的叙述进入公共视角,网友们发现原来事情不像刘学州本人在微博所说的那样,他开始受到谩骂和网络暴力。这或许是媒体无法预料的结果,但客观上导致了刘受到伤害。

2)刘学州自杀后

①封面新闻的报道

在这之后到三亚警方通报之前,所有媒体的报道几乎都引用了这一条信息。在这之前,封面新闻曾报道过刘学州寻亲的新闻。可以预见的是,封面新闻对这一新闻保持了追踪,并和其家人及时取得了联系,在大家都迫切需要得知事情进展的时候,最先获得了信息。

②南风窗的报道

1月24日19:12分,南风窗刊登深度报道《寻亲少年刘学州离开了》,是最早系统性梳理刘学州故事始末的深度报道。报道分为寻亲、二次抛弃、离世三个部分,以刘学州的微博、抖音及其他媒体报道的事实为依据,还原了刘学州的故事。尽管全篇并没有记者自采的内容,但其资料搜集全面,发布具有时效性,成为了最完整客观叙述刘学州事件的报道之一。

报道中具有很多细节,比如“四张照片中,刘学州的生父笑得开心,刘学州只有一张在笑。他们俩站在一起,能看到眉眼间的相似”。这一照片的细节,是记者翻阅刘学州的微博得到的,而“只有一张在笑”这个动作或许能够还原刘学州当时矛盾的心境,也为之后与亲生父母反目成仇埋下了某种伏笔。

4.媒体切入角度总结

从一起单纯的寻亲新闻到刘学州被“二次遗弃”的戏剧性转折,再到刘学州遭受网暴后自杀,关于刘学州的报道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讨论的方向也从寻亲故事转向拐卖、遗弃、自杀、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和媒体伦理。

纵观整个刘学州事件,媒体切入角度有以下几个:

1)事实层面:追溯刘学州被弃养的原因背景;刘学州被二次遗弃的原因;刘学州的近况;亲生父母的情况;亲生父母对刘学州的态度;刘学州提出的要求等等(采访刘学州的亲生父母以及家属等)

2)法律层面:法律角度评判刘学州父母是否有遗弃罪、是否涉及拐卖等(采访律师等)

3)观点层面:刘学州事件背后的网络暴力、自杀等社会问题

4)媒体伦理层面:新京报视频报道的问题、媒体的伦理道德和事实核查

二、事件采写方法论

1.新闻选题策划与准备

Q:如何确定刘学州事件的新闻价值?

Q:采访前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Q:如何联系到当事人?

2.采访争议性事件/特殊身份的受访者

经过对记者的采访,我们得知,在刘学州和亲生父母关系破裂的时候,媒体对于刘学州的采访也遭遇到了阻力。一方面,刘学州本人的情绪很差,不愿意配合媒体采访;另一方面,面对一些争议性话题,刘学州本人并没有积极回应。

被访记者认为,刘学州面对媒体或许也有自己的考虑;另外,由于其抑郁症的信息一直没有被公布,加上他在记者面前以及互联网上呈现出的成熟,都让记者忽视了其真实处于的弱势地位。

Q:面对未成年人,采访和报道需要注意什么?

A:记者不能先入为主地去判断受访者的强势或弱势地位,还是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在刘学州事件中:刘学州当时在网上的信息是17岁(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加上可能由于个人经历,他自己的谈吐相对成熟,在网上也相对强势,应对记者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并不是会被牵着鼻子走。因此当时记者就没有特别觉得他是未成年人,这一印象让记者忽略了他当时的弱势地位。

Q:面对患有抑郁症这种特殊的受访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A:媒体操作会更谨慎,甚至不会发稿。在刘学州事件中,当事人患有抑郁症这个信息是后来才披露的,如果能提前知道这一信息,媒体操作会更严谨。

Q:面对刘学州这个争议性事件,更理想的操作是怎么样的?

第二,要把采访范围扩大,找当地的民政部门、教育机构,听听他们是否要处理、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刘学州没房子住要不要帮忙解决。

第三,甚至采访一下心理学家,问问这些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小孩如果要回到父母身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亲生父母和社会需要给予哪些关怀。

3.受访者隐私保护

刘学州真实年龄为15岁,身份证登记的年龄是17岁,作为未成年人,这一事件一方面涉及大量他的个人隐私,一边也牵扯着公众关心的寻亲问题,公私领域交织中,媒体需要更为谨慎地应对。

Q:媒体报道怎么避免受访者暴露?

A:作为媒体,可以更主动地考虑到当事人信息暴露的后果,形成预判机制,从而避免当事人受到网络舆论的过度轰炸。在刘学州事件中,虽然当事人的许多隐私(无论是寻亲情况、被亲生父母拉黑、被网友质疑等)都是由他自己在社交媒体上主动披露的;在接受媒体采访之前在微博和抖音里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媒体还是可以更主动、预判地考虑进一步暴露的后果。

Q:公私领域的界限与公共利益怎么权衡?

A:媒体需要谨慎划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寻亲是公共事件,但是刘学州和他亲生父母的纠纷是私事,在稿子中是要界定和权衡的。作为媒体要进一步考虑“什么样的报道有公共价值?怎么把私人领域扩到公共领域讨论?”

4.新闻客观性

新闻报道强调客观性,在刘学州事件中,网友口诛笔伐的正是报道的平衡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更进一步认识新闻多方言论的平衡问题呢?

Q:当只采访到事件一方的当事人,另一方不发声,这一报道该如何平衡?

A:在技术层面,不能机械地客观平衡(“都采到”是最简单的平衡);要更有温度,加入自己的判断与引导,做现在提倡的“解困式报道”,不单只呈现出新闻当事人各方的说辞,还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当事人的困境。这是一种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公信力的方式。

Q:媒体面对市场竞争,必然要追求速度,那媒体要怎么做到速度和报道完整性的平衡?

A:对于热点新闻的采访,还是需要提前了解更多当事人的信息,提前引入一些预判机制。特别涉及到未成年人,如果能够掌握更多关于刘学州本人的情况,媒体就会考虑他的状态,选择不报道。

Q:如果无法直接采访到当事人,但又需要写这一报道,要怎么办呢?

A:可以做一个全面的事件梳理,但要考虑事情复杂性和热度,越复杂、热度越大的事件,梳理就越有价值。梳理刘学州事件的难点在于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这需要对多个信息进行比对,反复确认。另外,想让报道信息更丰富,可以客观描述他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视频中的状态,这些是能够呈现他的心理表征的。

Q:因为新媒体的特性,网民看到的信息往往是碎片的,面对这种情况媒体有何应对方法?

A:首先,作为媒体,还是需要有清晰的指引和标注,标明已有的报道,并附上跳转链接,避免引起误会。但是处于目前的网络舆论形势下,还是很难避免碎片化信息的传播,所以记者也要做好应对舆论压力的准备。

三、媒体伦理反思

对刘学州自杀一事,除了简单地讨论系列报道中操作与规范问题外,还需明确如下问题:对于媒体受到的批评,需要有什么样的反思?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又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扑面而来的批评?

1.报道之争

围绕着刘学州事件的原创新闻并不多。

在主流媒体中,仅有新京报、红星新闻对刘学州寻亲纠纷报道相对全面,且真正做到了与刘学州身边人直接联系。然而,因刘学州在微博上对新京报1月18日所发布的视频报道《#寻亲男孩刘学州生母谈拉黑隐情#:想平静生活》,指出报道中生母扭曲事实。在刘学州死后,新京报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

不过针对新京报的第三点批判,如选材戏剧化、碎片化报道等问题,认为新京报实际上刻意制造反差,用刺激大众的套路报道新闻追逐热点,未免过于诛心。事实上,若是纠缠于新京报是否有意偏差报道,拿起道德大棒审判新京报,恰恰与当时网暴刘学州的行径如出一辙。

2.情理之间

从法律意义上讲,新京报、红星等媒体并不应对刘学州之死负起责任。但是,任何一个接受了“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的新闻伦理教育的媒体人,在遭遇到刘学州这样的事件后,心中不免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内疚心理。除此之外,群氓的语言暴力更让媒体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那些指责者可能并不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不会如真正的法官一样,认真甄别媒体在整件事件的所作所为。毕竟,网络平台上不需要颁发许可证,名曰“正义”的枪口可以随时对准任何一个人。

要求一篇在跟进事件发生的报道做到信息完整、真实也并不现实。以这一次刘学州事件为例,在事后我们能看到无数稿件复盘这起事件,从各个角度阐发思想,提出批判意见,但这一前提,都建立在事件结束,有完整的信息而言,但跟进事实报道的记者,定非全知全能。

批判新京报、红星的业界人士,指出面对像刘学州这样的抑郁患者,记者应该秉承的同理心,更加审慎呈现文本。但须知,刘学州有抑郁症的信息是在1月20号经新京报的报道才得知,由此来指责前期跟进的记者报道不谨慎,未免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就媒体实践者而言,有足够的信息增量,就应该实时推进报道,否则新闻之“新”从何谈起?如果要求每一篇报道都完整客观,要等到所有事情尘埃落定,那还存在“新闻”吗?

然而,处于风暴漩涡中心的媒体人,面对当下的舆论环境,尽管有内心满腹委屈,但是能对大众倾吐吗?会不会因为自己“诉苦”举动导致工作平台背负更重的骂名?还是说,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人们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根本不会在意被指责的一方究竟做了些什么?新京报这次付出的惨痛代价,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作为媒体人,一直扮演着为他人发声的角色。但是当自己成为事件中心的时候,却没有办法为自己发声,这也是当今舆论环境下我们切实存在的困境。

3.未来之路

①在心理层面,保证稿件真实客观的基础上,不要害怕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记者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冒犯人的”,问心无愧写稿,堂堂正正做人。

②在不同选题的针对性操作上,对敏感关键词(例如本案中的未成年人、抑郁症、私领域事件、强争议性事件)保持谨慎,做好预判,必要时及时规避风险。

③对待“家事”类社会新闻报道的路径,尝试将个体的故事、私人领域的问题扩到到公共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事人的冲击,又最大限度提升公共价值,如刘学州事件中涉及到的遗弃儿童问题、社会救助问题、网络暴力问题都更值得我们去讨论。

⑤在稿件操作技术层面,针对纠纷性报道,不能仅停留在机械式平衡双方说法,而应做好事实核查,加强引导。

THE END
1.2023年十大法治新闻各方就加强各成员国(法律和)司法部之间互动、深化法律服务领域合作、继续定期对话并切实执行协议等达成一致,并签署了《第十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联合声明》,在加强法治领域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2023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特别介绍了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方面,上海合作组织https://www.moj.gov.cn/pub/sfbgw/zwgkztzl/xxxcgcxjpfzsx/fzsxmtgz/mtgzqt/202401/t20240112_493482.html
2.法治新闻央视网(cctv.com)法治频道为您报道热点的法治新闻,解读各种法律问题,剖析热点案件。https://news.cctv.com/law/?82809?ll6im/index.html
3.抚州市融媒体中心社会责任报告(2023年度)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互联网广告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各级管理部门规章要求,开展宣传业务和广告经营活动,做到令行禁止、诚信经营、依法纳税。 2.严格做到采编与经营两分开 严格执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规定,明确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以记者、编辑等身份拉广告;不得以新闻报道换取广告;不得以新闻形式变https://www.zgfznews.com/news.html?aid=821137
4.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重点小*版一、新闻行为的评价标准 1、符合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 2、符合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要求。 3、符合新闻工作惯例 新闻要真实、报道要客观、采访要深入、评论要公正等。 4、 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二、道德总原则:利益净余额 1、道德的终极标准:善恶原则 https://blog.csdn.net/king13jkc/article/details/143026177
5.「媒介伦理与法规」万字笔记已做好!直接打印背!同时,传媒伦理也包涵体现新闻职业道德共识和价值观的规范和原则。和新闻伦理相比,传媒伦理更多强调传媒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二、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田心说:以下内容需要理解后记忆加粗的观点。(一)新闻伦理用于约束新闻活动的主要规约首先,不得以违背新闻伦理的方法和渠道获得报道所需的素材(通过违反法律规范的方法https://www.douban.com/note/856366199/
6.拖鞋哥新传考研【原因】造成新闻失实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观念、素质、工作作风和能力方面存在问题,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原因。例如体制性失实,是指因为政治需要或者是经济利益需要,默许和鼓励的某些不实报道。【对策】解决新闻失实现象,需要各方的努力:法律法规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惩;新闻单位加强工作责任制;新闻工作者应遵守职业https://qingk.com/set/J9J1S4QdkvmY
7.2016年6月(卷二)大学英语四级听力5. 根据马萨诸塞州的法律,烟草公司必须做什么? 6. 我们从波士顿公共卫生部的研究中学到了什么? 7. 我们从有关大型烟草公司的新闻报道中了解到什么? Section B Conversation One M: And, you know, one thing that I wanted to ask you. It’s great that you have had this experience of teachinghttps://www.ximalaya.com/sound/443459054
8.言关于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主体及其法律保护「内容提要」言论自由的主体是自然人,出版自由的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新闻自由的主体是法人。法律应当对言论区别不同类型给以相应的保护;对出版自由,法律既要保护,又要限制,但二者的界限尚有待明确;法律对新闻自由在保护的同时,要注意它与公民个人权 利、与国家权力、与公众人物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采取不同的调整手段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2074.html
9.自媒体不实报道引发舆情打击网络虚假宣传亟待法律规范对于此种没有资质,却在进行原创新闻报道的现象,网络监管部门此前已有关注。早在2019年7月,上海网信办便发布公告称,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运营的“环球老虎财经”网站及自媒体号以爆料揭露内幕、翻炒旧闻、违规自采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所谓的舆论监督原创报道。该互联网企业在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情况下,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6162415657320.html
10.杨凌融媒体中心社会责任报告杨凌融媒体中心制定了《总编辑制度》《编辑记者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签订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必须遵守新闻法律法规,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刊登虚假失实报道。严禁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杜绝新闻敲诈,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确保了新闻队伍风清气正。 http://www.yanglingtv.com/index.php/content/17209
11.期刊编辑中怎样避免政治差错举凡涉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生活、涉外问题、国内外时事以至重要史实史评等表述,都可能遇到敏感的政治性问题,对此须特别注意用语规范。不符合涉及政策性内容的用语规范,是出版物中最常见的政治性差错。在涉及敏感的政治性问题的用语规范方面,应参考两个文件:《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http://xb.lygsf.cn/index.aspx?menuid=12&type=articleinfo&lanmuid=14&infoid=118
12.平台免责声明版权服务专家版权家6)从合法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收集个人信息的,如合法的新闻报道、政府信息公开等渠道。 根据法律规定,共享经去标识化处理的个人信息,且确保数据接收方无法复原并重新识别个人信息主体的,不属于个人信息的对外共享、公开披露行为,对此类数据的保存及处理将无需另行向您通知并征得您的同意。 三、Cookie及同类技术的使用 为使https://www.bqj.cn/instrumen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