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古族聚居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证考察
三、从纠纷解决看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秩序的特点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德性是内在秩序的根源;德性与制度化规则是两类不同的社会秩序的整合方式;对于人的价值迷失、社会失范、个体越轨行为的泛滥,不能说道德没有责任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德性是人类内在生活世界秩序的表征,而制度化规则则是人类外在生活世界秩序的筹划、德性使人类具有了道德意义上的自我创设能力、自由是人类意志的本性,也是德性发生的前提、制度化规则是对社会秩序性的“衰落倾向”的一种必然反应、制度化规则是对人的自由的一种限制,但实质上是对自由的一种烘托和保障、德性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德的内在维度等,具体请详见。
提要:本文从德性与制度化规则相对应的角度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德性教化是一种原则上错误的道德建设思路,是泛道德主义思维方式的现代表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但它们在方法论层面上确实具有完全不同的规定性,应该在运行方式上把二者区分开来;社会秩序的整合并不能通过二者的浑然无分来实现,而是应该通过德性与制度化规则在方法论层面的异构分立所形成的“张力构架”来实现。
关键词:德性制度化规则泛道德主义
德性是人类内在生活世界秩序的表征,而制度化规则则是人类外在生活世界秩序的筹划。秩序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管是内在生活世界还是外在生活世界,基本的秩序性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两种秩序性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但它们并非绝然隔离,而是以各种复杂的关联方式构成一个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来显现的相对统一的张力构架。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不仅有着不同的规定性,而且它们的获得方式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要真正深刻地理解这个张力构架,就必须对不同秩序的获得方式和不同方式之间的关系作出恰当的理解。
一、德性是内在秩序的根源。
它使人类超越自然属性的羁绊和生理本能的绝对驱使,成为一种能够自我节制的社会存在。德性使人类具有了道德意义上的自我创设能力,它以其根源于超越性的观念力,永远深情地眷注着人性的提升、人情的陶冶和美好习俗的护养,承担起为人类构筑精神家园,为人之为人确立形上基础的历史使命。德性建构了人的品格,纯化了人的心灵,为人的尊严奠定了基础,每个真诚的灵魂无不深情地眷恋着它。德性作为人的一种稳定的精神品格,积淀在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指导人们的价值选择,通过人们的道德实践,在人的行为模式中呈现为个体存在的现实形态。它唤醒人仁人惜物的“善端”,使人定廉耻之心,行“忠恕”之道,最终向自由自觉的境界升华。
本文作者:高飞工作单位:安徽大学法学院
一、引言
二、现行社会秩序的结构性缺陷与法律规制的缺失
三、弥补法律制度调节作用的缺失,实现良好的社会控制功能
关键词:保安业;困境;发展途径
从1984年我国第一家保安服务公司问世,其发展已经走了23年的历程。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全国保安服务企业超过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无论是企业管理、业务领域、服务水平,还是社会认知程度,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并且逐渐成长为一种社会产业,成为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
1我国保安业的发展困境
1.1法制困境——行业规范不完善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也仍遭遇到了发展中的阵痛。笔者就是基于这样的新形势背景和现实需求之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所发生变化及应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型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秩序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不断优化,取得卓越成效。过程中,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所引致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变化,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这种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和把握才能更有效避免发展中的瓶颈,才能更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目标的实现。经济是基础,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笔者以期通过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不同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变化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旨在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财产或者说资源;二是生产力或经济基础变了,与之对应的上层建筑或生产关系也应相应发生变化。
1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经济结构变迁及特点
1.1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结构及特点
(1)社会开放性与流动性不足。人为设置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并且时刻阻挠着社会群体间的自由流动。该种制度严重侵害着诸多群体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改革开放前的工人、农民、干部的身份壁垒虽然在消逝但是这种禁锢的观念以及原有秩序下既得利益群体的反抗使这种壁垒没有完全消失而是通过权力的庇护以各种各样新的方式呈现。比如国有垄断行业的工作岗位仍然存在着身份继承的现象。这些行业利用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和资源,不断积累自身的财富并形成环形封闭的利益集团阻碍社会成员自由的流动,坚决维护本集团的自身利益,造成许多社会群体的强烈不满。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处于下层的群体很难流动到上层的封闭式的群体中,或者说现阶段的我国社会中缺乏足够多的渠道来保障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之间的流动。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境内高山纵横,峰峦叠嶂,向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早在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稳定的局面的形成,该地区人口得到迅速繁衍,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逐渐变得突出起来。为摆脱生存的困扰,徽州人开始大规模外出经商,形成“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的局面。[1]与此同时,同徽州相毗邻地区的人口,也因生存问题,四处流徙,有的甚至来到了徽州山区谋生,“粤自明季,奸民渔利,凿石烧灰”。[2]清代乾隆以后,来自安庆、池州、宁国等府和浙江、江西甚至福建等地的流民,携家挈口,大规模进入徽州山区。他们于深山中搭棚居住,或开山种田(包括种植苞芦等耐旱高产作物和烟叶、蓝靛等经济作物),或采煤烧灰,从事种种谋生或营利的生产经营活动,“徽宁在万山之中,地旷不治,有赁耕者即山内结棚栖焉,曰棚民。棚民之多,以万计也。”[3]这就是徽州历史上的棚民现象。
棚民的对徽州山区的无序垦殖和恶性开采,对徽州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直接影响到了所在山区原有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形成了较为严峻的“棚民”与土著居民对立的社会问题。
关于徽州棚民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尚嫌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对徽州方志、家谱、档案、碑刻和文书等材料的分析,对棚民进入徽州山区后,给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与破坏,以及徽州本土官民的应对措施,进行系统剖析和论述。
全球化的经济秩序,需要全球化的标准规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逐步趋向于一体化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交易变得越来越频繁,为了有利于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使得生产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为企业之间的贸易活动提供一个公正公平、全面高效的国际市场秩序。世界贸易组织需要建立一个国际化的标准,能够使国际市场上商品流通的质量得到保障,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创造前提条件。
一、市场经济的秩序
秩序在我们生活被广泛应用,无论是学习、生活、社会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秩序,秩序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人类无论进行什么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秩序中进行的。社会中的秩序规范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是整个社会关系的调节机制和行为准则。社会秩序建立、维护、巩固了社会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1.秩序的基本含义秩序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经济、科学、地理、技术等,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哲学家对于“秩序”一词的理解,已经提到了认识自然界本质的地位。所谓的自然秩序是存在与自然界中,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客观的运动发展规律,并影响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着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与发展。人类无论进行什么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秩序中进行的。在近代的科学研究中认为,秩序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用以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关系的量度。建立、维护和巩固为特定社会制度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历来是各国政府或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之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新秩序。
二、标准化如何建立最佳秩序
关键词:医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医疗秩序罪
近年来,医闹事件频频发生,其中暴力伤医事件不在少数。群体围攻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的现象时常发生。2015年4月,浙江省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发生一起聚众扰乱医疗秩序案件,导致该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被严重扰乱并停诊,一些财物被损坏。起因是患者孕妇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心脏骤停,昏迷不醒。2015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在门诊时遭一名男性患者砍伤,被砍断手臂数条肌肉。起因是该名患者对声带小结手术不满。2015年7月,广东惠州一名患者持刀看病,因为不愿意等候而砍伤女医生。目前这样的“医闹”例子已经不胜枚举。据有关报道,2014年,全国法院审结暴力杀医,伤医等犯罪案件155起。201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其中拟将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一款修改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即在此罪名的客观描述中加入“医疗”二字,“医闹”行为拟纳入刑法规范范围。
一、“医闹”入刑的意义分析
二、对“医闹”纳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评价
新锐论题:社会和谐的逻辑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完全可由人来控制和引导,这个实践逻辑从理论的可能走向生活世界的现实,表现为人们对信任的需求与支持。走出封闭信任,反对滥用信任,重建社会信任,这是生成和谐社会秩序、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导向。
封闭信任:社会矛盾的隐性诱导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由于某些热切希望的失落,付诸未来的利益生成环节、机制遭破坏,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期许产生不满或怨憎,为了避免造成心灵不安、精神伤害与利益损失,人们被迫停顿那些旨在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行为,也不再增加或扩大那些可以预期的社会行为,就形成封闭信任。造成封闭信任的原因主要有希望失落、利益变异等因素。
人为希望活着。人因为希望的存在而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消解矛盾,生成和谐社会秩序。希望贯穿在两类生产、两类生活过程中。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了物质生活的主要方面,文化资料的生产决定了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社会发展过程总是物质资料生产和文化资料生产的复合化过程,相应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是复合化过程。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的量度与速度,决定了文化资料生产的规模与程度,从而决定了文化资料生产的外在秩序;另一方面,文化资料生产是建基于一定理想与希望的精神生产过程,是不断实现理想、不断建构希望、不断积累成果的过程,从而规定了精神生产的内在秩序。这两种秩序都是人为的秩序,都包含着人的希望。这些希望既包括人们对物质生产的认识,对物质生活的理解;也包括对精神生产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寄托。但是,一旦人的希望失落,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都可能发生深层、激烈的抵触、冲撞。由此,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就会被动摇。
利益问题从来就是人类发展的恒久课题。就人们的价值取向来看,利益无非两大类:一是物质利益;二是精神利益。这两类利益是否合规律地被生产出来、是否得到科学管理、合理满足群众需要,这些问题关系到利益的变异问题。而利益的变异关系到社会的信任机制、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因此,利益的变异是社会矛盾的主导诱因。两类利益如果合规律地被生产出来,就能够造福人类;如果这些利益得到科学管理、满足人们合理的生活需要,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反之,一旦属于人们应得的利益被蚕食,由于利益变异就会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和谐,直至影响、瓦解社会信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