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取书包,上学校——台湾传统启蒙教材
作者:黄震南编著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1导论台湾传统启蒙教材的意义本书的切入点释名
2台湾传统启蒙教材的时代观察清代的台湾传统启蒙教材日治的台湾传统启蒙教材战后的台湾传统启蒙教材
3台湾的「三字经体」传统启蒙教材洪弃生《时势三字编》王石鹏《台湾三字经》张淑子《精神教育三字经》林人文《新改良三字经》陈德兴《三字集》廖启章《光复新编台湾三字经》杨向时《新三字经》小结
4台湾的「千字文体」传统启蒙教材黄锡祉《千家姓》辜尚贤《新百家姓》鲍雨林《常用字歌诀》吴九河《四字杂录》吴延环《四字经》小结
5台湾的「韵对类」传统启蒙教材林珠浦《新撰仄韵声律启蒙》诸家〈新声律启蒙〉林缉熙《荻洲墨余仄韵声律启蒙》佚名《新撰对类》姜宏效《成语集对》对类的习作方式小结
6台湾的「诗歌类」传统启蒙教材黄锡祉〈训蒙集格言〉庄万生《皇民奉公经》吴纫秋《铁道全线行吟集》杨仲佐〈漫吟百章〉刘秉南《国音七字歌》陈俊儒《文化传承诗集》小结
7台湾的「尺牍类」传统启蒙教材刘青云《罗华改造统一书翰文》陈百忍《新编士农工商手抄利便来往书信不求人》张淑子《和汉写信不求人》郭克仁《新体白话商业书信前编》尺牍的习作方式小结
8台湾的「杂字类」传统启蒙教材佚名《千金谱》佚名《四言杂字》其它台湾杂字蒙书小结
9结论台湾传统启蒙教材的文学性台湾传统启蒙教材的文献价值台湾传统启蒙教材的未来展望
12、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增订版)
作者:余英时著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一、留学时期(1910-1917)二、「新文化运动」初期(1917-1926)三、「大革命」时期(1926-1930)四、侵略阴影下的新北大(1931-1937)五、出使美国(1937-1946)六、内战时期(1946-1949)七、落日余晖(1949-1962)
论学谈诗二十年——序《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前言一、胡适的出现及其思想史的背景二、思想革命的始点三、长期的精神准备四、思想革命的两个领域五、胡适思想的形成六、方法论的观点七、实验主义的思想性格八、胡适思想的内在限制
《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
胡适与中国的民主运动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胡适「博士学位」案的最后判决
13、科学与东亚儒家传统
作者:金永植著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Ⅰ.科学、儒学、儒学者第一章界定并延伸儒学之界限——朱熹論科学与超自然主题第二章朱熹「格物」与「致知」方法論中的「類推」第三章宋应星《天工开物》生产技术中天的角色——中国17世纪的「产业的自然神学」?第四章丁若镛著作中的科学与儒学传统第五章儒学与东亚的科学发展
Ⅱ.中国传统科学的社会文化语境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知識——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第七章传统中国的儒者与专门科学技术知識(1000-1700)第八章传统中国社会的科学与宗教第九章传统中国社会的科学与官僚制度
Ⅲ.东亚科学史上的比较问题第十章中国科学的「为什么没有」问题——科学革命与中国传统科学第十一章独立发展、西方传入与中国的先行者——17、18世纪东亚的地球自转观第十二章东亚科学史上近代早期日本的问题第十三章韩国科学史研究中的「中国问题」——韩国科学、中国科学与东亚科学
14、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
作者:高明士编著
【上篇从礼之义探讨中华法系】东亚传统法文化的理想境界——「平」高明士一、前言二、礼的身分差序三、「(唐律)出入得古今之平」四、从法文化释「平」五、「平」在东亚传统政法的运用六、结论
礼刑之间——从供养有阙到遗弃尊亲属黄源盛一、序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二、传统中国「不孝」的立法例及其法理根据三、晚清民国继受外国法中伦常条款的变与不变四、从比较法史观点看遗弃尊亲属罪的动向五、古今异势与刑法伦理情结的异化与再生六、结论
儒学正义论与中华法系俞荣根一、儒家仁学正义论述要二、儒家仁学正义论与中华法系的法律正义三、现代法治语境与中华法系的正义价值
白居易〈百道判〉中的礼教思想陈登武一、绪言二、居丧礼仪三、婚姻中的礼法问题四、荫赎与袭爵五、朝廷礼仪中的礼教秩序六、居官施政与礼仪七、复仇与礼法冲突八、结语
律例本乎圣经:明清士人与官员的法律知识论述邱澎生一、歧义的「法家」:明清士大夫对法律知识的不同评价二、好生之德与哀矜之情:为何以及如何研读法律?三、经书与法律的再次整合:由《慎刑宪》到《祥刑经解》四、结语
律、律义与中华法系关系之研究马小红一、律与中华法系的概念二、律学:律义的阐释由法而儒的转变三、礼的拟制:律制日益简约,律义日益深邃四、对本文开篇提出问题的解答
【下篇从礼之制探讨中华法系】从贵族法治到帝制法治——传统中国法治论纲李贵连一、引言二、贵族法治:别亲疏、殊贵贱、断于礼三、法家的法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四、秦汉以后的君主/官僚/专制╱帝制「法治」五、结语
从秦《法经》到汉萧何《九章律》和傍章律郑显文一、李悝着《法经》六篇之事辨析二、「秦《法经》」性质考三、秦代的法、律、令体系新论四、萧何作《九章律》、傍章律新探
唐代前期死刑覆奏制度——兼论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陈俊强一、前言二、覆奏的起源与创立三、覆奏制度变革的契机——卢祖尚案和张蕴古案四、五覆奏的成立五、覆奏的具体程序六、唐律与唐令矛盾之检讨七、结论
唐代的「同居」家庭罗彤华一、前言二、同居的法制演变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三、同居家庭的民间类型与特色四、结论
从书札礼看日唐亲属的比较研究古濑奈津子一、前言二、关于敦煌书仪三、吉凶书仪中所见的亲属四、书仪与礼、令、格式五、日本「往来物」的成立与书札礼六、透过书仪与往来物比较看日唐家族相异处七、结语
儒家思想与清朝科举考试、教育制度及法规范的关系——法制史考察观点陈惠馨一、前言二、儒家思想有关三纲关系的讨论:君臣、夫妻及父子关系如何被论述三、清朝《大清律例》中「十恶」规范体系及其实践四、清朝《礼部则例》的规范强化人民对于三纲价值体系的认同五、清末法律规范体制的改变历程与困境六、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法制对于台湾当代法律体制的意义与启示七、结论
15、槐聚心史——钱锺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
作者:汪荣祖著
总序(黄俊杰)《华人的人观与我观》书系序言(黄光国)
导论
内篇:钱锺书的自我第一章自我意识第二章社会群体与自我认同第三章钱杨三人「互依我」第四章剖解自我第五章忧患与补偿第六章自我价值观
外篇:钱锺书的微世界前言第七章哲学微世界第八章文学微世界第九章诗学微世界第十章史学微世界后语
结论
16、沉默与叹息——我所经历的中国和文学
作者:阎连科著
出版单位:台北:印刻文学
在中国作家中,阎连科屡被称为最受争议、禁书最多的作家,对他而言,他选择沉默以对。因为作品被争论和禁止,大多不是作家有意而为之,而是无意而为之。《受活》的写作,使他被一脚踢出军队;《风雅颂》的修改,是他作家人格缺陷的镜子和软弱性的实践图;《四书》为其在写作中让独立人格更完善的修补与生成;至于《丁庄梦》则是他经过一番自我审查所表达出的热情与爱,但也成了他写作最大的坟墓和滑铁卢,让他与「被禁」划上等号,并成为「文学的脱北者」。
作者简介:
阎连科,1958年出生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9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夏日落》、《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为人民服务》、《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炸裂志》等10余部;中、短篇小说集《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等15部,散文、言论集12部;另有《阎连科文集》17卷。其中《夏日落》、《为人民服务》、《丁庄梦》和《四书》四部小说在中国遭禁。《沉默与喘息——我所经历的中国和文学》未在中国大陆出版,是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2012年入围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英国国际布克奖短名单。2014年获捷克卡夫卡文学奖。其作品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兰、挪威、瑞典、捷克、塞尔维亚等20几种语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2004年退出军界,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作家。
17、史记选读(增订版)
作者:李伟泰等合注
本书由台大中文系教师群共同选注。全书包括〈司马迁和史记概说〉一篇、注释三十篇及附录二篇(〈报任安书〉、《汉书司马迁传赞》)。选材精当妥切,《史记》一书之精华名篇殆皆收录,尤着重于表揭特出的人物性情和历史情境。体例周详完整,注释简明扼要,适合作为各大专院校教材及自修者入门之指引
18、基督生命长成:现代中国本土基督教神学之发展论文集
作者:郭承天等合编
出版单位:台北:橄榄华宣出版公司
导论/中国本土基督教的解经多样性/郭承天
一、本土化神学经纶、神化、人的灵/谢仁寿、周复初本土神学的诠释学轮廓/庄雅棠
二、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庄子「心斋」与倪柝声「得胜的生命」探讨/陈小雯倪柝声成圣观与儒家内圣外王之比较/郑伊芳从晚清乡土天主教民的婚丧仪式看中西文化的熔融/刘丽敏
三、基督教本土化之比较见证灵恩,更正教会:真耶稣教会在台发展初期之本土化/王惠姬全球五旬节运动视野下的真耶稣教会/叶先秦当代上海海归基督徒的社会参与/王琳从南阳灵歌看中国基层基督教的本色神学特点/段琦本土型膜拜团体初探:以全能神教为例/晏可佳
五、召会之宣教召会与基督教青年会在华宣教之比较/刘远城从《人生的奥秘》谈召会的救恩观与宣教特色/李信毅、刘秋华倪柝声「地方教会」思想在台湾的实践/姚蕴慧台湾众召会社会参与之研究:神学与教会组织之因素/张证豪
结论/基督生命长成/周复初
19、粤语的政治:香港语言文化的异质与多元
作者:文洁华编
出版单位:中文大学出版社
朱锦鸾/邓惠麟与广东文脉在香港的流传余少华/「师娘腔」南音承传人与港澳文化黄仲鸣/抗战后香港的粤语小说卢伟力/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功夫片的文化想象郑威鹏/香港当代粤语剧场的表演性戚夏蕙/Cantopop的广东话:小市民心声陈锦荣/不陌生的陌生人:香港少数族裔的陌生化梁旭明/多元教育与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中文何伟业/香港的印度尼西亚佣工与粤语文化陈允中/香港有标准广东话吗?梁汉柱/广东话与香港小区组织锺宝贤/国语运动与大战前后的香港粤语电影业马杰伟/本土教学与研究的语文政治许宝强/广东话授课与情感的教育
20、末代sapalengaw的话:马太安大头目UnakTafong1958年录音重现
作者:黄宣卫主编,何有柯口述,吴明义记音/翻译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一九五八年开始,中研院民族所到花莲县光复乡展开一连串民族学调查。UnakTafong(何有柯)先生口述,所录下的八卷盘式带,内容叙述了该部落的历史、系谱、社会制度、神话传说等等,更是中研院民族所乃至台湾原住民文化的重要资产。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光复乡的太巴塱与马太安自十七世纪起即是阿美族著名的大部落,其政教合一的领袖制度,更是相当特殊。以马太安为例,由于部落的领域广阔,因而分成五个行政区域,每个区域各有其区域领袖,在区域领袖之上还有一位全部落的最高领袖,集政治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sapalengaw,处理政治事务时,可以称之为大头目,处理宗教事务时则可称为总司祭。UnakTafong是马太安最后一位经由传统方式继承这个职位的人,一九五O年代随着基督宗教进入,部落组织产生急遽变迁,先前的政教合一领袖制度也无法再延续。由于这样的特殊身份,加上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UnakTafong的录音资料特别显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