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肖雅菁:身处检察“窗口”心系来访群众

文/图金羊网记者董柳通讯员郑雅心熊焕叶富环

她身处检察一线“窗口”,是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守门人”;对待前来控告申诉的群众,她用专业、真诚和善良将他们的怨气、怒气一一化解……她是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干警肖雅菁。

接待来访群众,见证人间冷暖。肖雅菁用笑脸迎来了一批批群众,用过硬的专业知识,“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将心比心的尊重,厘清事实、理顺关系、化解胸中块垒。许多群众经过她的接访,带着怨气而来,心平气和而归。

前不久,肖雅菁以综合成绩第二获得“全国刑事申诉检察业务标兵”称号,为广东刑事申诉检察业务领域再添一面旗帜。

失女母亲的难解“心结”

2015年,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干警肖雅菁的办公室里,一位中年妇女情绪非常激动。

中年妇女哭泣着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肖雅菁。原来,她的女儿在楼梯间被一名精神病患者掐死了,虽然法律程序都已走完,被告人由于被鉴定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法院最后依法对其判处有期徒刑,没有判处死刑。可是被告人及其家属一直都没有对被害方表达过一丝歉意,也没有给予任何赔偿。

这位母亲悲痛欲绝,一边是丧女之痛,一边是对被告方冰冷态度的怨愤。她来到白云区检控告申诉科申诉,提出对原案重新审查,加重对该精神病人的刑罚处罚。

“这位母亲基本上每次来都是大哭,人也挺崩溃的。”肖雅菁回忆。

“她真正的问题是‘心结’无法解开,一直不愿意面对孩子已经离开的现实。”看着这位母亲,肖雅菁将心比心地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说话。她主动联系该案被告人亲属,为双方搭建和解的桥梁。另外,为了让这位母亲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她还联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为这位母亲做心理辅导。她协助经办检察官依法为她申请了3万元司法救助金,缓解其生活困难。

经过与经办检察官一同多次回访和心理疏导,这位母亲感受到了检察官的真心与诚心,心里非常感动。最终,在各方的帮助下,她放下心结,重新融入社会,甚至乐意配合检察官参加一档有关精神病人的法治专题电视节目。

从“对牛弹琴”到说话“接地气”

接访那位中年妇女的时候,肖雅菁已在控告申诉的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好几年,具备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基本经验。而刚上岗时的她,可以说是完全“不得法”。

2012年,肖雅菁从中山大学法学院毕业,考入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与其他许多初到检察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样,肖雅菁也怀揣着一个公诉梦,梦想做一名在法庭上伸张正义的公诉人。不过,最终她被分配到相对陌生的控告申诉检察科。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的控告申诉检察业务量很大,最近两年,仅接待来访群众就达到2300余人次,受理信访案件500多件。

“一开始来到这里完全不适应。”她抿着嘴巴回忆,从学生到干警的转换,在接访岗位上最为明显。“刚工作时还是大学毕业生,觉得要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回答他们,但我说了半天,发现与这些群众找不到共鸣,仿佛‘对牛弹琴’。”

慢慢地,肖雅菁琢磨出来了:对待控告申诉的群众,除了要有好的工作态度外,最需要学习群众语言。“来到这里的群众,往往不是需要你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回应他们,而需要你用他能听得懂的语言跟他说话,需要你跟他们有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你才能解开他的心结”。“你要把专业知识全部融入到生活语言中,把整个人融入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感受对方为什么会有怨恨、为什么不能理解司法机关作出的处理结果,必须要将心比心”。

尤其是接触过老上访户后,肖雅菁更加坚定了“工作方式必须得变一下”的信念。

“其实上访多年的人,他们来这里真的都是有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的。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案子已经处理了,但心里没法接受,案子过去很多年了没人可以帮他们说通道理,他们才来上访,因而需要我们做的主要就是安慰开导。”肖雅菁说。

“将心比心”让法律更有温度

在邓某奥司法救助案中,邓某奥两兄弟是湖南籍的未成年人。邓某奥的父亲在广州市白云区的工地上打工,一天酒后斗殴,死了。但当时的证据不够充分,无法认定邓某奥的父亲是被犯罪嫌疑人打死,广州市白云区检察院作出了对犯罪嫌疑人不予批捕的决定。

母亲早亡,父亲又去世了,两兄弟中一个还在湖南老家读初中,靠着父亲往家里寄钱读书度日。

在白云区检察院的控告申诉室里,兄弟俩哭成一团:“我父亲就是晚上死的,大家都看到他们打架了,为什么你们不批准逮捕凶手?”

肖雅菁用通俗易懂的言语一遍遍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了法律规定、事实证据认定以及做出不批准逮捕的原因。听了肖雅菁的专业解释,两兄弟逐渐平静下来。

当然,也有些情绪非常激动的群众。肖雅菁目睹过一位中年女性因情绪激动,手拍桌子太用力,手镯碰到桌子后断裂,手腕出血。肖雅菁见状,急忙叫来正在办案的法医止血。还有些群众,因情绪激动在接访现场破口大骂,有位群众自称被恐怖分子盯上前来求助,还有位自称某国公主的群众前来上访,令肖雅菁哭笑不得……常年身处与基层群众对接的一线“窗口”,肖雅菁受了许多委屈,也见证了太多人间冷暖。

纵然如此,她对待上访群众总是真心相迎,真诚接待,令来访者倍感亲切。一些群众还幽默地称她为“宽心丸”。

在参与办理“跨界联盟”、“盛融在线”、“山西运城果品”等多个重大集体上访案件过程中,肖雅菁认真负责地审查每一起案件,通过坚决纠正司法错误或瑕疵来解决法律问题,树立检察监督权威。在她看来,“通过在接访中换位思考来展示司法为民的诚意,将心比心地做好释法说理工作,才能让法律更有‘温度’”。

THE END
1.应用法学研究要做到“四有”“要做好案例编选工作,总结审判观点,强化对下指导”“没有必要的评选活动要坚决取消,做深做实为基层减负,让一线法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办好案上”“应用法学研究要更加注重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博士后们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大家的发言,张军不时插话回应,与大家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https://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49531.html
2.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法律有尺度 法官有温度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能动司法贯穿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审判工作始终,真正做到“五个必须”,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能动司法,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坚持能动司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11/id/7632076.shtml
3.司法以“善意”为舟才能直达百姓心间善意司法必须树立“如我在诉”的意识,必须追求最佳处理方案,必须坚持审判公开透明。一次周到的服务可能消除起诉人的懵懂徘徊;一次细致的调查能够厘清纷繁复杂的矛盾;一次文明的执行可化解激烈抗争的尴尬;一次耐心的调解可使双方打开纠缠多年的心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636182026116954&wfr=spider&for=pc
4.消防安全宣传“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就是把同火灾作斗争的两个基本手段 —— 预防火灾和扑救火灾结合起来,在消防工作中,要把火灾预防放在首位,积极贯彻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力求防止火灾的发生,无数事实证明,只要人们具有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执行消防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消防技术标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大多数火灾是可以预防的https://www.360doc.cn/article/156606_12097727.html
5.阳江阳东法院法官黄稳达:方寸之间,做一名“有温度”的法官“法律不仅要有力度、有威严,更需要有温度。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平衡法律条文和人情常理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做好这一点,才能更大限度地让当事人信服你的裁判,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这是阳江市阳东区人民法院法官黄稳达多年以来工作的心得,也是他一直坚守的工作信条。 http://w.fl-nc.org.cn/show-145724.html
6.附条件不起诉新模式让法律有温度更有力度——中国青年网附条件不起诉新模式 让法律有温度更有力度 “张某某,100分;张某某的爸爸,100分;李某某,90分……”在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宣告会上,检察官对涉案未成年人做出不起诉决定,同时宣读了他们及各自父母的法律知识测试成绩。据悉,这是该院创新启动的“一书一令一册一卷”附条件不起诉宣布新模式,在山西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qnsx.youth.cn/qyqy/202205/t20220511_13683760.htm
7.法律工作要有人性的温度法律工作要有人性的温度 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切实为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据理力争。 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很艰难,法律纠纷已经足够冰冷残酷了。遇到案件,我们法律工作者更需要在法理之外讲人情、讲道德,耐心调解,保持人性的温度,传递法律的温暖。 法律诉讼法律纠纷 END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49596347&efid=71hscTFhFtMzt5E5O0dY2w
8.法律的冷面与内在温度这部电影情节来自于真实生活,不是杜撰的。原来,法律不是天经地义的至高无上,不是自然规律,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人类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自己越来越看重法律冷面背后的温度。 雷·海蒙德在《数字化商业》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个人电脑的革命中,一个最https://www.jianshu.com/p/bbb0b2d9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