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鲜活的案例,彰显法律的力度和温度?今天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听取“两高”工作报告。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对刚刚“出炉”的报告做了解读。
图说: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解读“两高”工作报告。受访者供图
案件审判不能“和稀泥”
“在今年的报告中,通过典型案例,回应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体现出司法工作的终极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叶青表示,尤其是对老人“扶不扶”、对伤者“救不救”,碰到犯罪分子“追不追”等,一年来,人民法院通过对这类案件的精准审判,竖立了法律标杆,厘清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让案件审判不能“和稀泥”。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检察机关坚定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反抗强奸致施暴男死亡案”“遭遇暴力传销反击案”等案件诠释了正当防卫理念和规则。2018年底发布“昆山反杀案”指导性案例后,2019年和2020年因正当防卫不捕不诉819人,是之前两年的2.8倍。
在今年的“两高”报告中,叶青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人民的需求到哪里,司法服务就到哪里,充分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宗旨。
“还有一些数字也很惊人,体现了保民生的原则,运用法律维护了老百姓的权益。”2020年,河北、山西、福建、河南、湖北等法院积极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帮助农民工追回“血汗钱”206.1亿元。人民法院审结权健传销案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1.5万件,涉及金额2.9万亿元,严惩套路贷、预付消费诈骗等犯罪,切实维护群众钱袋子安全。
彰显法律的力度和温度
安全感,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基础,充分体现出法律的“温度”。叶青认为,在“两高”报告中,从“头顶上(高空坠物)”到“脚底下(窨井盖)”,从“舌尖上(食品安全)”到“针尖上(药品安全)”,都通过法律为老百姓做了全方面的保护,体现了人民司法的根本宗旨。同时,通过具体案例的审判,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范行为准则,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宋宁华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