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院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三个维度
□周惠曈
法院题材影视作品作为法治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影视市场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这些作品不仅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和具有创意的叙事方式传递法律文化,还以贴近民生的视角正面塑造了法院形象。本文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探讨法院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
贴近民生
法院题材影视作品承担着向公众传递法律文化、普及法律知识的公共性职责。从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早期出品的《小镇大法官》(2016)、《阳光下的法庭》(2018),到近年来出品的网络剧《黑色灯塔》(2020)、《庭外》(2022),电视剧《江河之上》(2024)、《执行法官》(2024),这些作品生动呈现了诉前调解、诉讼程序、法庭辩论、死刑复核、执行程序等司法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法院系统的运作和司法实践的真实面貌。
立足司法实践
取材于日常生活、立足于真实司法实践的法院题材影视作品才能生动还原司法实践的真实过程,从而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
法院题材影视作品应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角色塑造与情节设计对司法实践进行戏剧化呈现,让观众在追剧的同时,对法官职业有更全面立体的了解、对司法实践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比如,电视剧《执行法官》通过生动的影像和精心的情节设计,鲜活地展现了人民法院的执行过程。剧中“李仁欠款不还案”就凸显了执行法官的“勇与谋”。该案中,被执行人李仁藏匿马匹欠债不还,执行法官与法警冲在执行一线,深入马场检查是否存在可供执行的马匹,其间李仁突然持器械反抗,但最终被法警制服。敢于冲在一线,这是执行法官的“勇”。为找到李仁藏匿的马匹,执行法官通过锚点坐标标定法推测出马棚的实际面积,发现了马棚内的隐藏空间,找到了被藏匿的马匹。善于利用技术方法,这是执行法官的“谋”。
创作者要做到立足于司法实践,就要多下调研功夫。首先,通过走访法院、与法官及当事人交流等调研手段,了解司法实践的流程、真实案件的细节以及法官日常的工作状态。其次,将调研所得融入剧情设计,平衡真实性与戏剧性,确保作品既体现真实司法实践,又具备戏剧张力与吸引力。
比如,电视剧《江河之上》立足于环资审判实践,主创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为创作积累了丰富、扎实的材料。剧中涉及的案件,大多取材于现实,生动还原了法官的办案过程。以其中发人深省的“金雕案”为例,该案取材于2016年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剧中,大学生袁笑笑是动物爱好者,出于善意而买下并饲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雕,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这一剧情在播出后引发热议,在生动还原真实案件的同时,向观众普及了金雕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法律后果,起到了很好的普法效果。
正如《人民法院报》剧评《双重美学构成的公益叙事——评电视剧〈江河之上〉》所言,剧中案件大多源自现实,具有丰富的现实依据。对于真实细节的刻画,“有助于还原法官的真实日常,帮助观众理解司法工作的不同环节,使该剧的表达更具现实力度,对公共利益的维护更加彰显”。
推陈出新
创新是创作者最执着的追求之一,对于“法院故事”这种比较严肃而缺少娱乐性的题材,想要吸引观众,推陈出新是必要方式。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编造或夸大事实,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影视创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
创新叙事方式,推动结构多元化。在影视行业,叙事方式的创新已成为推动作品吸引观众、表达深层主题的重要手段。这种创新体现在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呈现、碎片化结构等多个方面。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与优酷共同出品的网络剧《庭外》即采用了A/B剧的形式,将剧集分为《盲区》与《落水者》两个篇章,前六集的《盲区》篇以死刑复核法官鲁南为主角,他需要在16个小时之内探寻出一桩“碎尸案”的真相。鲁南与律师乔绍廷强强联手,破获真相。乔绍廷也通过这次调查,得到了《落水者》篇中“无尸案”的重要线索。其结构的创新之处在于,《盲区》篇这紧张的16个小时实际上发生在《落水者》篇的中段。《盲区》篇将一部分故事线前置,设计了时空交叉的双线叙事结构,加强了故事的悬疑性和吸引力,跳脱传统的单一线性叙事。
法院题材影视作品在传递法律文化、普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创作中,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将继续坚持真实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创作更深刻更贴近人心的法院题材影视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