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是汉服,为了披挂上阵,记者穿戴花了近10分钟。
一片粉红渐变色布块,一根约10厘米宽、刺绣精美的腰带,超大袖口,三种元素拼接在一起,构成了传说中的汉服。将布块紧紧系在腰上,双臂从巨大的袖口穿过,衣襟向右紧贴右胸部,呈y字形,最后再把10厘米宽的腰带拴在胸下。在礼仪服饰老师的协助下,不熟悉汉服构造的记者,足足花了差不多10分钟。穿戴完毕,长裙及地,无疑减缓了行走速度,记者不得不迈出了“小碎步”缓慢移动。手臂的袖口很长,拿东西不是特别方便,而腰带和裙带由于拴得很紧,让人不禁有一种精神抖擞的感觉。“这就对了,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服饰老师介绍,正规而言,长裙拖地的目的在于遮住脚,因为古时女子是不能露出脚的,而腰带的紧是“帽、腰、鞋”三紧中的一紧,只有穿戴“紧”了,才是对别人的起码尊重。
记者感言:穿戴“紧”确实让人有正襟危坐的感觉,但大夏天穿着这么厚的一套汉服,确实有“汗如雨下”的功能。
程序2:祭孔
国学馆主墙上,孔子画像正悬中央,画像前设有香案,烛台长明、香火不熄,记者的“入学典礼”以祭孔的方式展开,身着汉服,向孔子画像上香、献花并朗诵祭文。
记者感言: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祭拜孔子,仪式带来了一种肃然起敬感。
【课堂篇】
课堂1:国学
周堂长介绍,筹备学堂时他曾做过一份男性调查:100名受访男性中,80人认为女性应温柔贤良,而非霸气十足。而如何温柔贤良?“内修”是关键,通过“经史子集搭配当代女性礼仪课程,找回现代女性身上缺失的古典淑女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课堂2:古琴
以琴传情,是古典淑女含蓄美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包括古琴、古筝、琵琶等在内的古典弦乐,通过音律的无穷变化,营造出一个回环往复、澄明深远的古乐天地。古典器乐的培训,将打造淑女婉转悠扬的迷人气质。
按照琴师的要求,记者用半边臀端坐在古琴前,琴身直对丹田位置,衣襟则工整地位于琴的五辉处。“两手自然打开,轻抚于琴,弹奏的时候手腕要放松,手指稍稍立起,伸手要稳,记得收放要自如。”伴随琴师温柔的话语,从来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记者放开了胆子,开始轻抚琴弦,“嘣……”的响声荡气回肠响彻整个琴房,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
在琴师的指导下,从上往下拨,再从下往上拨,记者用1分钟速成了一曲《沧海一声笑》。琴师说:“一般来说,学习3个月就会弹古琴,但要是想练好的话,往往是一辈子的功夫。
记者感言:由于古琴价格不菲,普通教学用的都是1万左右一把,看来要当“气质淑女”是需要下大血本的!
课堂3:棋
“人生如棋,不能为每一步的得失斤斤计较,全局的胜利才是最后的胜利。”棋艺老师王正东与棋结缘已有30多年,在他看来,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消遣益智的工具,而是一种人生哲学:“围棋的黑白之道,象棋的楚河汉界,不仅仅是较量一局的输赢,更往往能昭示人生的智慧。”
记者端坐于蒲团,食指重叠在中指上,从竹篓中轻轻拾起一枚黑子,扣在格纹棋谱中。“举棋要坚定,即使走错了,也不要太计较,要把心思放在全局上。”王正东老师说,通过围棋、象棋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以游戏对弈的方式,强化思维的训练,让淑女有把握全局、左右输赢的气度和能力。
记者感言:老是“走神”想起王菲的《棋子》,或许此棋和彼棋虽然承载形式不同,但都象征着一种把握未来,不计较得失的生活哲学。
课堂4:书画
展纸,提笔,驻馆艺术家三秦书画院副院长李由在纸上龙飞凤舞写下了“成都女报”四个大字,然后长吁一口气:“书法就是一笔下错,全部报废,讲究的是一气呵成,所以一定要对自己胸有成竹。”
悬腕、执笔,老师手把手教记者写了个“永”字,“这个字横平竖直、勾点撇捺都包括了,汉字独有的书法艺术,在高度的抽象中,涵盖了飞动流畅的自然之美和平衡架构的人格之美。”
李由老师说,书法是培养淑女情操的重要一步,通过书法课程的培训,使淑女传承书法艺术的翰墨精神,以一手漂亮清秀的字示人,留一份从容淡定的心归己。而国画的学习则能提高女性浓淡相宜、传神写照的审美素养。
记者感言:好久没有用笔写过字了!还是毛笔!不禁暗自唏嘘,网络时代的今天,能够有一份心情磨墨写字,真的很过瘾。
课堂5:茶艺
记者感言:比起平时在超市随意买瓶“XX绿茶”,亲手花20分中制作的清茶好像真的甘甜了很多。
专家声音
“淑女学堂”华而不实
TIPS
学堂号外
1.授课老师价格高
据堂长介绍,由于国学的授课老师不少都是国内外知名人士,如北京师范大学原中文系系主任、知名红学家张俊老先生等。为了邀请资深老师前来授课,学校可谓花重金。有的老师课时费高达3万。
2.校长不叫校长而是“堂长”。
初听介绍,“堂长”二字很有武林外传的感觉,了解后发现,原来就是校长的代名词。
3.古典学院现代派。
过道边摆设的都是瓷瓶,墙壁挂满各类国画,但古香古色的办公室却出现了电脑,虽然名为与现代结合,但一古装女子挽着发髻端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上网,还是有点让人觉得汗颜。
4.咨询者多为有钱富太太。
一、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根据高校古汉语课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通常在每单元的文选中选取部分篇目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以《古代汉语》第一册《齐晋鞌之战》为例,详细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表达观点,或就具体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小组组长展开讨论。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机会,小组长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同学们轮流担任。
6.老师总结。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环节结束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总结。要求学生们课下反复阅读课文,并认真体会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交流、沟通和合作;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节奏不容易把握,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以自我展示为主要特点的学生讲读模式
通过课堂展示环节,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方式,弥补教师个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基础良好并且对古汉语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他们在古汉语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课堂问答模式
何谓“异类”一意乃旧时所称的外族,二则是指鸟兽草木等不同的种类。换句话来说,如果以人为本位,那么除人以外,一切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物皆可称之为“异类”。目前,学界所认的异类婚恋小说中的“异类”主要是指与人相对,异于人类的鸟、兽、草、木等不同的种类,尤其是这些种类幻化成人形之后与人类发生的情感纠葛最为普遍。黄景春博士在《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一书中,对异类婚恋作了界定,引文如下:
人与异类婚恋,当然是指传闻中人与神仙鬼怪的婚恋,不可能是人与动植物的婚恋,动植物只有幻化成为人形,具有了人的禀赋之后,也就是成精成妖之后,才能与人发生恋爱关系。
因此本文研究中所涉及“异类”指与人相异的鸟兽草木等大自然中的实体及幻想出来的妖、怪、鬼、神等种类,“异类婚恋故事”则是指讲述人与花妖鬼狐、神仙草木等异类相恋的故事。
一个人的生活自然无法预测、更无法回避不幸事件的发生,但更令读者感兴趣的是同样无法预测的意外的幸运,正是由于未来不可预测,人们才会对未来抱有更多的期望和幻想。这种“偶然奇遇”的方式在小说情节处理上表现亦为明显,《聊斋志异连城》中,连城与乔生死亡后遇到好友顾生,得其帮助而复生,《夜雨秋灯录货郎儿》中,蔡郎抛家舍业,流浪至妻子所开店铺,其妻效仿当初以金试夫心,《萤窗异草郎十八》中,以一曲《郎十八》约定的三世宿缘,《聊斋志异神女》中,米生两次遇到神女均有所得,神女为夫纳妾复得珠花等等,这些“奇遇”根本无法预测,但奇遇的出现给小说人物以行动的可能,变化的可能,推动敬事情节发展。必须提到的是,清代异类婚恋小说中有一大批神仙、花妖、狐魅、精灵、鬼魂等角色,异类的特殊身份以及那些不可思议的仙术、法术、僧术、道行法器,在现实世界中这些根本就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因此,在叙事过程中,自然体现出“不可预测”的逻辑特点。
参考文献:
[1]黄景春《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4]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6][7][10]张友鹤辑校.三会本《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昊肇彦《聊斋志异》叙事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9]李丽丹.《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11]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关键词]传统教育;教育理念;变迁
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从最初的口耳相传、模仿学习,到现在规范式教育,经历了数千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随其所属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教育也可以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其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求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代的石羊商业繁荣,文教昌明,这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一、石羊尊孔崇儒的教育理念沿革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超现实的理性认识和理想状态,它可以指导人们开展各种传统教育实践活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反过来还可以对教育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和审查。尊孔崇儒是古代石羊的教育理念,它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造就的。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得益于盐业的发展,儒家文化较早就进入了石羊地区。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遣司马相如到西南彝地蜻蛉一带,设讲坛讲学,提出了“教学授经,著有贤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韩说、司马相如同开益州,领弄栋、蜻蛉诸县。是时,白井属蜻蛉,沐其德化,人皆感仰焉。”这里的“德化”,就是儒家的道德教化。
二、石羊传统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一)学校教育
(二)家庭教育
(三)社会教育
三、传统教育的功能
民族地区社会繁荣发展及民族团结,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都很强,目的就是使个体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自身素养,保持社会安定。
第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借助人类的种种教育活动,逐步地被模仿、采借,使文化得以传递和发展。这种传递不是生物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石羊因孔庙和孔子铜像的存在,儒家的理论知识、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世世代代被当地人所倡导。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地用这些理论思想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育后代,为石羊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时代的发展,迫切地需要人们去创造更新的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升华的过程,不仅是要掌握了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而且一刻也不能停止对文化的再造。
第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格尔兹认为,在面对一些有关血缘、语言、风俗的问题时,人的自身会表现出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难以抗拒的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可能会因人、因社会和时代而异。石羊境内有彝、白、哈尼、回等少数民族杂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方式均不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通过联姻、商品交易等,相互来往密切,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和适应,便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认同与整合。
第三,文风盛行,人才辈出。石羊自明代开始办学以来,就文风盛行。历史上曾有五大书院、一所学宫、八所义学、无数的学馆和私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了众多人才。石羊从明成化甲午年起到清末废科举止,科甲中试者共285人,包括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59人,副榜6人。传统教育的熏陶,使民国年间石羊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军官、教育者和商人。在石羊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教育气息浓厚,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清代司法;判例;情理;《刑案汇览》;现代启示
一、清代司法判例情理表达的研究价值
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是从全盘引进西方法律开始的。但是这种移植性质的转型,要想取得实效,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将引进的法律制度、原则与本国现有的制度、原则和观念相融合,以共同发挥整体效应。笔者认为:在传统法向现代法的转型过程中,一是要看到传统法的很多值得今天借鉴的地方;二是要综合创新,即实现这些值得借鉴的优秀传统法律资源的创造性转换。
(一)寻求本土资源,注重传统价值
(二)情理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最深沉的内核
二、中国传统司法情理在清代司法判例中的表达
综观《刑案汇览》全编,在9200余件判例中,笔者发现几乎每一件在文字表达上都有“情”或“理”字,所涉及的情理包罗了清代社会的千态万象。其中最重要、最普遍、最集中的,就是对血缘亲情与纲常伦理的表达。因此,本文中分析的“情理”的重点类型,就是血缘亲情与纲常伦理,尤其以父子亲情、夫妻伦理为重心。
(一)清代司法判例对父子亲情的表达
(二)清代司法判例对夫妻伦理的表达
三、清代司法判例情理表达的变化
鉴于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变化巨大,本文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角度,即在清代中后期的伦理变革和反礼法趋势中,清代司法判例如何体现亲情伦理的变化。清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反礼法现象,纲常伦理对人们的约束力下降,亲情、尊卑关系对司法的影响减小。可见司法不能拘泥于常理,要与时俱进。
(一)清朝中后期反礼法现象变化的原因
(二)清朝中后期反礼法现象的具体表现
(三)清朝中后期法官对反礼法现象的理解与宽容
四、清代司法判例情理表达的现代启示
“情理”是中国清代司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清代司法的智慧所在。清代司法判例的情理表达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司法效果,包括社会效果。相比之下,当代中国司法裁判中的情理表达却不尽如人意,需要借鉴参考清代司法中的情理因素。清代司法判例的情理表达对转型中国的司法有着重要启示,有益于我们思考中国当代司法在情理表达上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