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密度算符压缩相干态正规乘积
一、引言
相干态[3,4]作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不仅是量子物理学中的一个有效方法,而且是激光理论的重要支柱,对了解量子力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相干态的概念最初是薛定谔在1926年提出的[3],对于谐振子位势,他找到了这样的态。直到1963年格劳伯等人系统地建立起光子相干态,并研究它的相干性与非经典性,同时又证明相干态是谐振子湮灭算符的本征态[4]。现在相干态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的各个领域。实际上,相干态是最小测不准态,而且两个正交位相振幅算符有着相同的起伏,在相空间中,相干态的起伏呈圆形,相干态在相空间平移或者转动时此圆保持不变。对于压缩态而言,它是泛指一个正交相位振幅算符的起伏比相干态相应分量的起伏小的量子态,其代价是另一个正交相位振幅算符的起伏增大,但两者的乘积等同于相干态的相应量。压缩态是一类非经典光场,呈现出非经典性质,例如反聚束效应、亚泊松分布等.压缩态由于其在光通讯、高精度干涉测量以及微弱信号检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得对它的研究成为量子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理论上,产生压缩相干态的方式主要有对真空态先平移后压缩(第一类压缩相干态)和先压缩后平移(第二类压缩相干态)两种方式,鉴于很多教材上认为这两种方式产生的压缩相干态完全等同,考虑到压缩算符与平移算符的不对易,而且各量子力学教科书上每提及这两种压缩态的区别时阐述都比较模糊,不能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结论,又考虑到密度算符包含了某一个量子态的全部信息,所以有必要推导出这两种压缩相干态的密度算符并做分析比较,以阐明二者的异同。
二、第一类压缩相干态
对比式(10)和(14)可知,由于产生压缩相干态的方式不同,压缩算符和平移算符之间不对易,得出的两类压缩相干态密度算符也有差异,并不是之前一些教科书里阐述的二者是完全等同的。
【关键词】量子物理学;中医药学;科学性
1超因果联系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2能量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从量子物理学中涌现出来的最激动人心的概念就是能量场。在原子尺度上,场无处不在。这不是想象中的可视的实体,它们是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正象磁铁的磁场不可见,但它能使铁屑产生图案一样。基本粒子跳着永恒之舞[3],它们之间或吸引,或排斥,互相碰撞,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或吸收能量,构筑起一张统一的、连接着整个宇宙的原子关系网。如果说经典物理学的核心隐喻是一台机械钟的话,那么量子物理学的核心则是一张无所不在的原子关系网。
基于能量场的概念,量子物理学给了第五个启示:应该从“场”的角度来理解医药。医药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场的作用。在这个能量场中,对靶点的直接阻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不持久的,因为阻断或消灭
的只是一个靶点,对于存在于整个能量场中的导致这个靶点出现的、现在还无法知道的种种因素,是无法将其一一阻断或消灭的[4]。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又会在其他地方构成新的靶点,这也就是西医常说的病灶转移。中医虽然也没有从能量场的高度来认识人的生命过程,但它的经络学说是不是与能量场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五千年的经验使然?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别说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远未建立,丁肇中的“反物质”还只是一种猜想,就连量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都还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现在就要对积五千年经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学说进行科学阐释,也许是为时太早了。现在不得而知,留待未来的科学去证明吧。当然,也没有必要轻信他人的毁谤而忍痛割爱。中医药学千万不能重蹈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覆辙,闹出“因为笑才高兴,因为哭才伤心”这样的笑话来。
3全息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全息图是用激光在一个全息盘上创建干涉图式而产生的。光盘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分辨图形,只是当一束激光穿过它,就“好象在池塘中扔了一把小石子”时才出现的一串串同心圆圈罢了。全息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不管这个盘子破成多少片,每一个碎片都包含着所有的完整信息,只是碎片越小,信息就越模糊而已。
基于全息场理论,量子物理学给予了第六个启示:就象“盲人摸象”这个古老寓言所揭示的那样,面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在世界那“折叠”的内含秩序,在根本上是“盲”的-无法知道大象的完全的实在,而只能有关于它们的直觉的有限的经验。中医的耳针疗法,在过去看起来,也许近似天方夜谭,现在从全息场理论的角度来看它,也许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因为西医只承认可以检测到的“伸展”的秩序,而拒绝承认现在还无法检测到的“折叠”的秩序,所以,它往往比宁愿“舍症从脉”的中医更盲,也更不科学。
一言以蔽之曰,西医是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的科学,现在量子物理学已经让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彻底崩塌了,学者没有理由再相信它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学是在几千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格物致知而形成的理论体系,20世纪以前从未受过经典物理学的影响,它很可能与量子物理学和未来科学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6],中医研究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自己走自己的路,力求中医药学的卓然自立,而完全没有必要去顾及别人的多嘴多舌。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发展质子和粒子
前言:量子力学是对牛顿物理学的根本否定。l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欢呼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在经典力学时期,物理学所探讨的主要是那些描述用比较直接的试验研究就可以接触到的物理现象的定律和理论。在宏观和慢速的世界中,牛顿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是很好的自然定律。而对于发生在原子和粒子这样小的物体中的物理现象,经典物理学就显得无能为力,很多现象没法解释。
1.量子力学的起源
量子论起源于经典物理学体系中出现的反常的经验问题,以及相伴随的概念问题。量子力学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四位物理学家。德国的海森伯于1926年作出了量子力学理论的第一种表述。利用矩阵力学的理论,求得描述原子内部电子行为的一些可观察量的正确数值。接着,奥地利的薛定谔发表了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另一种数学表述。同年,德国的伯恩对上述两种数学表述作出可以接受的物理解释,并首先使用“量子力学”这个名词。1928年,英国的狄拉克又把上面的理论加以推广,并与狭义相对论结合起来。
量子力学是对牛顿物理学的根本否定。牛顿认为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是一个实体,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是波,波是无边无际的。牛顿认为宇宙是一部机器,可以把研究对象分成几部分,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研究。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是深深地连通着的,一定不能把微观体系看成是由可以分开的部分组成的。因为两个粒子从实体看可以分开,从波的角度他们是纠缠在一起的。牛顿认为宇宙是可以预言的,而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在微观层次上是由随机性和机遇支配的。牛顿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连续的,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以不连续的方式发生的。
2.量子力学的形成
2.1量子假说的提出
1900年l2月14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柏林德国物理学会一次会议上提出了黑体辐射定律的推导,这一天被认为是量子力学理论的诞辰日。在推导辐射强度作为波长和绝对温度函数的理论表达式时,普朗克假设构成腔壁的原子的行经像极小电磁振子,各振子均有一个振荡的特征频率。振子发射电磁能量于空腔中,并自空腔中吸收电磁能量,因此可以由在辐射平衡状态的振子的特性而推出空腔辐射的特性。而关于原子的振子,普朗克作了两项
根本的假设,现简述如下:
①振子不能为“任何能量”,只能为:
(1)
式中:为振子频率,为常数(现称为普朗克常数),只能为整数(现称为量子数),(1)式断言振子的能量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而不能是连续的,即振子能量是量子化的。
②振子并不连续放射能量,仅能以“跳跃”方式放射,或称“量子式”放射。当振子自一量状态改变至另一态时,即放出能量量子。因此,当改变一个单位时,放射之能量为:
只要振子仍在同一量子状态,则既不放射能量也不吸收能量。
2.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假说揭开光电效应之谜
3.量子力学的宇宙观
在原子的量子理论的探讨中,从对氢原子的研究中发现,氢原子有无数个量子态。而电子多于一个的原子有更复杂的量子态,这些量子态都从求解适合于该特定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并且要求其场刚好环绕原子核产生驻波而求得。由于这些量子态的每一个都是有特定频率的驻波,并且波的频率和它的能量相联系,预期每个量子态只有一个特殊的能量。这就是说,预期任何一个态的能量不会有任何量子不确定性。可以对每个态的能量大小作合理的猜测。由于质子作用于电子的力是吸引力,要把一个电子向外拖到离原子核更远的地方就必须做功。因此电子离原子核越远,电子的电磁能量就越高。
量子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切东西都由不可预言的粒子构成,但这些粒子的统计行为遵循一种可以预言的波动图样。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发现,这种波粒二象性意味着,微观世界具有一种内禀的,可以量化的不确定性。量子理论的最大特点也许是它的不确定性。量子不确定的实质是,完全相同的物理情况将导致不同的结果。哥本哈根学派解释的结论是,微观事件真的是不可预言的。而且,当我们说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时候,意思并不仅仅是我们缺乏有关其位置的知识。相反,意思是这个粒子的确没有确定的位置
结语:量子力学在低速、微观的现象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它是现代物理学基础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低温超导物理、量子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了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重大飞跃。
[1]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M].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OOO.
二、玻尔的反驳与量子整体性
在玻尔看来,为了明确描述被测量的对象与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希望把对象与仪器分离开来的任何企图,都会违反这种基本的整体性。这样,在量子测量中,量子对象的行为失去了经典对象具有的那种自主性,即量子测量过程中所观察到的量子对象的行为表现,既属于量子对象,也属于实验设置,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量子测量中,“观察”的可能性问题变成了一个突出的认识论问题:我们不仅不能离开观察条件来谈论量子现象,而且,试图明确地区分对象的自主行为以及对象与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再是一件可能的事情。玻尔指出,“确实,在每一种实验设置中,区分物理系统的测量仪器与研究客体的必要性,成为在对物理现象的经典描述与量子力学的描述之间的原则性区别。”〔8〕海森堡也曾指出,“在原子物理学中,不可能再有像经典物理学意义下的那种感知的客观化可能性。放弃这种客观化可能性的逻辑前提,是由于我们断定,在观察原子现象的时候,不应该忽略观察行动所给予被观察体系的那种干扰。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那些重大物体来说,观察它们时所必然与之相连的很小一点干扰,自然起不了重要作用。”
三、实验的形而上学
四、认识论的思维方式
如前所述,EPR论证—玻姆—贝尔这条发展主线是把对物理学问题镶嵌在哲学信念中进行思考的。这一历史片断揭示出,基于哲学信念的逻辑推理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认知作用。一方面,在这些探索方式中,不论是EPR论证的真理符合论假设,玻姆的决定论假设,还是贝尔的定域性假设,它们的初衷都是希望能够把量子力学纳入到经典物理学的概念框架或哲学信念之中。另一方面,检验贝尔不等式的物理学实验结果对量子力学的支持和对贝尔不等式的违背意味着,我们不应该依旧固守经典物理学的哲学假设来质疑量子力学,而是应该颠倒过来,积极主动地揭示量子力学蕴含的哲学思想,以进一步明确经典物理学的哲学假设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量子力学;教学方法;物理思想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1理清脉络,强化知识背景
1.2重在物理思想,压缩数学推导
在物理学研究中,数学只是用来表述物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算的工具,教师不能将深刻的物理思想淹没在复杂的数学形式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于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把握这些概念和理论中所蕴含的物理实质。对一些涉及繁难数学推导的内容,在教学中刻意忽略具体数学推导过程,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例如:在一维线性谐振子问题的教学中,对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薛定谔方程、记住其结论即可,重点放在该类问题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及对现成结论的应用上。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2改进教学方法
“量子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实验基础薄弱、理论性较强,物理图像不够直观,一味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势必感到枯燥,甚至厌烦。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进行积极的探索。
2.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两个典型的束缚态问题后就可引导学生思考“非束缚态下微观粒子又将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预习下节内容;或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等寻求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此外,还可使学生自由组合,挑选他们感兴趣的与课程有关的题目进行讨论、调研并完成小组论文,这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其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一举两得。
2.2注重构建物理图像
3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
3.1课程教学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
如安排小组讨论课,对难于理解的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先是各小组内讨论,再是小组间辩论,最后老师对各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观点进行评述和指正。例如,在讲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是全部粒子组成波函数,有的学生会认为是经典物理学的波。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和量子原理进行深入理解,直至最后充分理解这些内容。另外课程作业布置小论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系列量子力学讲座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3.2坚持研究型教学方式
量子力学从诞生到发展的物理学史所包含的创新思维是迄今为止哪一门学科都难以比拟的。在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晴空万里,然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等物理现象的实验结果严重冲击经典物理学理论,让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量子力学的诞生,开启了人类科学发展的新思维。开展好量子力学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展现量子力学数学形式之美,使学生在科学海洋中得到美的享受,有利于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精神上熏陶他们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