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民族院校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学在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运用与发展的意义
1.双语教学的概念与目的
2.在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国际经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展,也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双语教学在云南民族大学国贸本科专业中的尝试
1.双语教学在云南民族大学国贸专业实践的概况
云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专业建设以来已经开展数门双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目前我校国贸系双语专业课程包括一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及两门校级双语示范课程。我校国贸专业双语课程的主要开设对象为大二至大四的国贸专业本科学生,包括在我校攻读经济学类专业的东南亚留学生。
目前,我校国贸专业开展的双语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拥有海外学习和研究经历或是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教学中使用教材包括国内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英文教材及教师自编的教材。课堂教学中英文的使用比重因教师而异,大多采用混合式教学,即英文教材、中英文结合讲解。课程考察方面,主要以笔试为主,平时讨论与演讲等也作为考核手段之一。
2.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
近期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学生中,就现已开设的双语课程受到认可的程度做了一份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具体而言: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二至四年级本科生154人;回收的问卷中146份有效;结果是约95%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有必要,并有约半数学生认为双语专业课程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及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大致情况见表1:
然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却不如之前理想:当被问及“对双语课程是否感兴趣”时,68%的学生表示认可或欢迎,其余32%则抱“无所谓”或“反对”的态度。当问及目前已开设的双语课堂教学效果时,11%表示大部分内容无法在课堂上消化,45%的学生只能听懂一半,仅44%的学生表示几乎能完全听懂。最后,76%的学生认为通过双语教学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外语水平,但仅仅只有33%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掌握专业知识有帮助,而60%以上的学生认为修习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效率不如纯中文教学。这些数据都说明在双语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三双语教学在国贸专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分条目探讨教学问题之前,我们先将问卷调查中教学各环节学生的反馈情况制表2,后文的进一步分析以此为基。
1.民族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教学受限
学生英语水平较差无疑是制约双语课程教学的首要因素。西南民族省份教育水平相对沿海发达省份较落后,高校录取分数线低、学生外语基础薄弱。同时,边疆地区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不少家庭贫困,外语学习环境简陋,计算机和网络等常常是进入高校后才有机会接触。另外,地方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总之,边疆地区高校学生英语平均水平较沿海发达地区有相当的差距,而民族院校学生差距尤甚。
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双语课程,接收和消化知识理解效率低下,课堂上与教师难以互动,还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挫折情绪。这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双语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前述问卷调查中,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比没有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双语教学,对双语课程更有兴趣。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较能适应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英文讲解的比例为30%~50%。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双语课程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课堂中听讲,而阅读教材并不存在很大问题。总之,学生英语能力的弱项集中在听和说。
2.双语教学师资贫乏
开设双语课程就意味着教师需进行语言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但这两种教学能力在培养和提高时,恰恰没有太多可相互借鉴促进的地方,这无疑对双语教师业务素质的修养提出了严苛的要求。目前高校教师中不乏学历高、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者,但是具备双语授课能力、拥有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仍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在西部民族院校培训现有双语师资,并引进人才,特别是有海外学习经历者,成为办学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3.教材选择问题
双语教学中,原版教材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外语和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引进价格高昂的原版教材,一旦与低价的本土教材比较,学生极易对前者产生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原版教材内容编排不一定符合我国教育部既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目标,难度也不一定适合我国的本科学生。因此,在原版教材之外,另辟途径选择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成了双语教学实施的困难之一。
4.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尽合理
云南民族大学的双语教学尚在探索阶段,同时限于课时、设施等条件,方式上仍沿袭传统的课堂讲授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传授知识时是高效的,但与双语课堂上重视应用和交流能力的初衷相悖。笔者理想中的双语课应当在授课教书之外,亦能由教师主持开设专题讨论和开放性的实践环节。
5.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有待创新
教学测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现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沿袭传统的笔试考核,期末成绩占据总成绩决定性的比重。这种考试对于所有应用性课程均存在巨大的弊端,即容易使学生将过多的精力用在准备考试上,而忽略训练应用能力这一教学初衷。
四双语教学在民族院校中改革改进的方法探讨
笔者基于自身授课经验,对民族院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思考,并归结如下。
1.明确目标,处理好外语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
双语教学的目标应兼顾学生外语能力的提升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是,在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也需要各有侧重:语言方面应首先培养学生对外文书面文本的解读能力;而知识方面则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后,尽量拓展专业视野,增加知识的广度。非外语专业的双语教学本就不应奢求将学生训练得像外语专业学生那样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同时作为应用性课程,理论的深入也应结合实际,适度把握。总之,双语课程应教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能正确认识问题,明确应补充哪些知识,能有效获取并消化知识,进而解决难题。
2.教师的补强和优化配置
3.关于双语教学的教材
从效果来看,在教育英文基础普遍不太牢靠的学生时,选用原版外文教材或全中文(包括有中英全文对照翻译的教材)都不太合适:前者可能使学生在语言上投入过多精力而忽略知识;而后者可能使学生滋生对外文的泄惰兴趣。作者认为最适宜的教材应由外文编写,并在难点处附有详细中文注释,章节开头或结尾有知识梳理的篇幅。这样的教材或许难寻,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本外文原版教材中选取章节,适当改写,特别对语言应做简化标注,并整编成讲义。这样的讲义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修改增删,最终可结集出版。
4.教学方法的改进设想
第三,学习督促、扩展阅读。据笔者个人教学经验,双语课程的课时资源常常难以保证教师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全部预定教学内容的讲授。在此情况下,教师应通过布置读书笔记、小论文等方法督促学生自学这些内容。甚至,教师还可从本专业外文书刊、网络资源中,挑选精致易读的篇章推荐给学生自习并要求撰写读书笔记。
5.考核方式分环节、多样化进行
如上所述,双语教学应改变一场考试决定一门课程成绩的传统笔试考核模式。笔者倡导一门双语课程由不同教师分环节讲授,对学生的考核也无需集中在期末,而是改为在授课环节结束后即安排考核,考核的形式根据内容分别设置,学生总成绩由各环节成绩加权求和得出。具体地说:如在核心理论讲授环节结束后,应安排笔试;一般知识的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可用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的得分,作为该环节成绩;遇到实践环节,可考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模拟操作并测评;至于语言能力,在一门课程结束后单独安排专业英语考试也未尝不可。
6.严格评教
建立完善的评教机制,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双语教学现处于探索阶段,其教学评估可以借鉴传统课程,但对学生的意见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方式方法上,在专家评估与师生双向评价之外,还可考虑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评估的频率也比传统课程更高,以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刘金平.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五位一体”模式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0(4):148~152
[2]张滢.关于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