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面狠整洁,但是内容,说实话,全是假大空的空谈,无一句对当时明朝面对的内忧外患(地方官僚地主利用特权大肆兼并土地,高层儒家士大夫却只顾党政内斗争权夺利,底层自耕农破产,大小商人勾结女真出卖国家,国库财政破产,国家风纪败坏),一点没有精辟见解能为皇帝分忧的。通篇都是精心编织的老生常谈,看似华丽,实则空洞!
从卷面的整洁度来看,它的主人显然是下足了功夫。每一个字迹都清晰可辨,每一段话都排列得井然有序,甚至每一个字的间距都显得格外认真。这种表面的精致,让人不禁对试卷的主人产生了一种误解——这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他的观点和想法必定是深入且富有洞见的。
对内不谈整顿官场风纪,打压土地兼并,从有钱人哪里弄钱,对外不谈收集敌情,规划方略,屯田建城,选将练兵,只在那里空谈“心性”不谈实策,国家朝廷要这种好空谈而无实务的文人干什么?这种人当状元真是国家、百姓的晦气!明之亡,实亡于此
就你这水平就别张嘴胡说八道了。
首先,这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赵秉忠的试卷,和崇祯有毛线的关系。
所谓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就是国家要定纲立纪,要颁布法规法令,并且要把这些法规法令放到各种文件之首,张挂到各级官府的大门口和室内最显眼的地方,下发到全国各地,让全国的百姓不但熟悉,而且要自觉遵守。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实行了,全国上下就有法可依,人们的目标明确,视听不乱。
所谓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就是要振奋懈怠懒惰的人,激励精明能干的人,从朝廷到地方,全国上下,一呼百应,步调一致,法度不乱,人们的精神意志无不畅达,想的和做的都一样。全国各级官员才能配合默契,百姓口服心服。有了这样的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国家不仅有驾驭天下的能力,而且能昭示国人守住天下;不仅有约束天下的法令条文,而且能统一百姓的思想。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达到长期兴盛的局面。
为了对殿试卷的题目作进一步回答,赵秉忠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给皇上提出了以下10条治国建议。
第一、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吏
第二、不让耻辱的言行招摇过市
第三、广开言路,严格官吏的举荐条件
第四、培养教育官吏,抓好教育
第五、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
第六、加强军队建设,严格军人的遴选条件
第七、消除积冤,安定民心
第八、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第九、明辨功过,奖罚分明
第十、大小官吏,都要自觉
《赵秉忠》
也可见,明朝士大夫各个虚伪透顶,说一套做一套,由它们这帮虫豸治国,大明王朝焉能不灭?!
对。这就是考试,肯定以考中为最终目的的。你真写现实问题,可能就不是考不考得上的问题了……
历史区装杯大佬,写一页砍一个,写两页砍一家
正如罗翔老师所说,我们要保守自己的初心,甚与其他一切。良心是我们唯一不能随波逐流的事情。而对于历史中的赵秉忠、大明朝、这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们汉人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要轻空谈,重实务,再也不能重蹈大明的覆辙!
我理解你的观点,站在现今高考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你说的1.2.3是没有问题的。
我觉得你说的话更空洞,像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孩子。分不清理想和现实。以今论古跟站在上帝视角没什么分别,圣人之道谁都会说,不忘初心谁都想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说到,甚至做到。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他要像你这么说,别谈什么状元了,可能直接在那个时代被妖言惑众成阶下囚了,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只是一个考生,他要做的首先是敲门,然后才有机会做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随便一个场合去当魏征,你得保证对面首先是李世民,否则你可能身首异处。5000年也就一个海瑞,为什么就一个?要是官场那么简单,也就不是官场了。以前如是,今亦如是
虎扑是真的厉害,比如我觉得国足最大的过错就是没有从虎扑里挑人。
所以说历史区不缺喷子,动不动就给人戴帽子这个粉那个粉,看问题从来不实际,就是喷
比巴拉赵敬忠
你可真是振振有辞,大义凛然的胡说八道呀。
你了解赵秉忠么?又了解这份试卷的面世经过么,就说他“当了大官之后不思为国为民做点实事”,“一边唱尽高调、一边却偷偷做着最为卑鄙无耻之事,给自己知法犯法,追求个人名利找借口。”
“赵秉忠在其担任礼部尚书期间,万历皇帝已经去世,天启皇帝不问朝政,政令不出自天子而出自魏忠贤,这是为官清廉正直的赵秉忠所万不能接受的,他开始连续上奏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但此时的魏忠贤早已是“九千九百”,他指派部下弹劾赵秉忠。1622年,为官二十余年的赵秉忠辞官回家颐养天年。”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辞官回家的赵秉忠对自己的从政生涯感到十分的惭愧,他觉得愧对自己的父老乡亲,无法衣锦还乡,于是他在离职之前便利用礼部尚书之职将其当年参加殿试的状元卷偷拿出来,以当做为官二十多年的纪念品。离职之后赵秉忠将试卷带回了其家乡也就是山东益都的郑母村,回乡的赵秉忠很快便因罢官之事而郁闷致死,但这份试卷却被其子子孙孙认认真真的保护了下来。也由此这份状元试卷得以长期保留在其后人之手,没有在历次战火中被损毁。”
“赵秉忠的十三代后人赵焕彬将这份传家宝之前一直是他亲手缝在衣服内,使其寸步不离,但在特殊时期,因为害怕在衣服内被人拉扯后损坏宝贝,所以他才想出来把试卷缝在枕头里保存的办法。拿出试卷之后,赵焕彬又仔细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件文物上交给国家,由青州市博物馆保存。至此这件历经四百多年岁月的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件状元卷得以重见天日。1983年6月,状元卷被国内外文物专家鉴定之后确定为正品,状元卷的出现为故宫博物馆填补了明代档案资料和中国帝制时代科举考试状元卷的空白。”
《大陆保存的唯一一张科举状元试卷,被后代献给国家,曾被保安偷走》
你知不知道殿试是哪个时代的产物啊,还后面加参考文献,你咋不要求那个时代部队配备军用罐头使用无人机呢真说不出有营养的话就闭嘴多听不要在这贻笑大方行么
你这说得,你考申论的时候能写出具体处理什么人处理哪些利益集团吗?这些是能在考试的时候写的吗?
有一说一问政这个话题是殿试的老生常谈了,这个内容也真是假大空,这几条都是殿试的常客,我点开之前还心思状元总得有点独到的见解,看完才发现这哥们是真的一点都没有,唯一有新意的是法令的下乡和维护权威性,如果说是在唐宋这条堪称真知灼见,可惜是明朝,开国皇帝鼓励百姓拿着法令告官的明朝,这条也就不那么出众了
是不是感觉你到了古代你能呼风唤雨,最低也能做一个大哲
你不过是诡辩罢了,前则对层主大加肯定,甚至说出层主高过一甲状元这种掩饰自己没错的话,后则依然忍不住坚持发挥自己的歪理,任何一个文史哲的学生都不会有你这样的心态来讨论,看似夸夸其谈,实则断章取义,点面不分,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的水平罢了
我只是感到可惜,不要拿几百年前做借口,我们的顶级人才在练字在写八股。牛顿们差不多也是同时期的,看看人家在干嘛。更可惜的是,2023年了我们现在还有人在推崇这种虚的不能再虚的东西。
我觉得你偏颇了。治政人才的作用并不比科研人才的作用小。社会能被有效治理,保持社会的稳定富裕也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前提因素。
英国也在近现代通过类似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方法选拔公务人员。
当然遗憾是有,中国古代受教育的范围本就狭窄,而这些人更多的读书目的是科举,中国的智力资源对科技发展的支持严重落后于治政人才的选拔,这更多的是时代的局限性。古代读书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穷人读不起书,有天赋的穷人又急需通过读书提升阶级地位,那科举就是个最现实的选择;能读起书的富裕阶层,又想通过科举延续家族传承。
牛顿家庭可不是穷人,他是遗腹子,他生父是富裕的农场主,他母亲改嫁给一位牧师,这些都为他读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英国当时(即便现在)的三一学院可不是一般人都能进去学习的。而英国当时的社会制度那是封建贵族制度,普通人根本没资格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到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才获得了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牛顿也学而优则士,在1689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705年,牛顿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
至于你说“2023年了我们现在还有人在推崇这种虚的不能再虚的东西。”我不敢苟同,就象我前边说过的,治政人才的作用并不比科研人才的作用小。中国现在比古代能提供多的多的读书人,也有能力在各个方面选拔人才,既需要科研人才,同样也需要治政人才。而我本人也希望那些有理工科思维的人才更多的参与到治政中去,中国古代走偏了,现在可以纠正,但不能矫枉过正的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去。
我估计万历都没看是考官推出来的状元让他最后写一下敲定完事,这上面句句都在骂天天躲后宫不问政务的宅男皇帝朱翊钧啊
确实,何止诡辩,简直就是狡辩。
[图片]
他就一傻吊愤青,换个位置,假如他是这状元,状元是现在的他,他会被状元驳的跟狗一样,骂他祖宗十八代都不带脏字的。
不先上岸就想着做事
看到这儿全是服了你站在2023年反过去看明朝然后说人家没东西且不说明朝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就说你一个受到过9年义务教育上了大学的人学到的东西放明朝有几个人能跟你比呢但反过来说让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也好放明朝殿试这环境有几个人能把自己想的东西顺顺当当有条有理的写出来呢
你到底懂不懂什么叫做殿试?你要是不懂就别废话了,打一大堆牛头不对马嘴的话。
哈哈,急了。瞬间把咱俩都点灭了
争什么掺在一起做撒尿牛丸了笨蛋
天天可惜,可以个锤子。
总有大聪明,超脱时代局限,从现代和后来人的角度,开着天眼批判那个时候的人和事,很可笑。
赵秉忠:说出去谁信啊家人们皇帝才是明朝最大的问题
怼得漂亮
是这样,他要是写具体措施,写的还很好,那状元都可能拿不到,进官场那可不得了
这是考试不是谏书,你让一个考生答题的时候针砭时弊,写各种改革,嫌他活太久了?
谁tm又说话!!!!!!
万历是小事自己不干,大事还是自己抓的。不然早就被文官集团架空了。
这是即兴发挥的应试之作不是长久准备的毕业论文,你高考作文的时候还来得及做调查问卷和数据检索?
看了他的一些回复,确实牛头不对马嘴,说别人空谈,自己在那夸夸其谈
不是都誊抄过的吗怎么还能自己写的送上去
会试才誊抄,殿试皇帝阅卷,不需要誊抄
个人拙见这俩似乎不是一个级别的
你高考作文写的啥?
这就是所谓的对方辩友。不求真理,只求驳倒。论坛本来是交流相长,结果流于钢筋执拗。不值得。
“轻空谈,重实务”,你先当上班学校班长部长,公司组长经理再说吧,别到时候一个从来没做过管理的人搁那教人管理。
我们青州的
这么多内容让他抄一遍他都抄不明白,你信不?
妈呀,还参考文献,你咋不让他查查一下
现在让你去考公务员,策论和申论,你能写出什么见解?有何观点和策论解决当前国内经济困难问题,民生矛盾问题,政府公信力,网络舆论偏激问题。
聂远演的那个?
还是后人喝酒说漏嘴了。不然现在可能也看不到
败家子,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交出去了。
清末最后一个状员刘春霖字也很不错….
馆阁体,那时候的书法家根本瞧不上
字写的真不错,就是没啥内容,儒家来来去去就那套,好了说是自己的功劳,出问题了就甩锅。
那哥们叫靖忠
所以海瑞牛逼
申论基本都是这种做达,只是问题更具体到了某个方面,这次殿试的选题更大,除非这次你的目的不是来考试的
写的什么屎。
小九九会背吗?
你说的这些内容作为臣子写奏折给君王看可以,但是放在考场上就不能这么搞,一来身份所限,有些话不适合放在试卷里说,二来都是寒窗苦读的书生,没有一定的经历你写不出深层次的问题和建议来,三来万一不小心写出得罪人的话,断了自己前途不说,全家还可能跟着吃官司,那时候可不是言论自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