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法考主观题##法考论述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四重维度#逻辑#

【思维导图】四大逻辑:历史、理论、制度和实践

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历史之维

(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

(二)汲取于近代中国法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三)奠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功实践

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之维

(一)世界优秀法治理论的借鉴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引

(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南

三、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制度之维

(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从“制度化”到“体系化”“法治化”

(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标志:制度权威的形成

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实践之维

(一)三次伟大社会革命与法治实践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社会变革。

(二)党纪与监察一体的权力监督的法治实践

(三)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双重合宪性审查的法治实践

结语

【必背金句一】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现代性标志,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沃土,兼收了人类优秀法治成果,体现并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符合中国实际和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法治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不仅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亦为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必背金句二】

1、运用历史维度阐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逻辑,以揭示其历史必然性;

2、通过理论维度探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依存的理论逻辑,以揭示其科学理论依据;

3、借助制度维度诠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载体的制度逻辑,以揭示其正当性合法性;

4、对实践维度的考察则进一步揭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创新之实践逻辑,以彰显中国法治实践的强劲生命力。

【必背金句三】四个“第一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史无前例,在党的历史上书写了四个“第一次”:党中央第一次召开中央全会,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就依法治国与法治中国建设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第一次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第一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党中央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把全面依法治国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加以阐释。

【全文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现代性标志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它是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进步与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作为一种学术“范式”,已然成为我国整个法治建设的核心范畴概念,这一范式必将引领我国整个法学研究的学术潮流。本文将从历史、理论、制度与实践四重维度,探讨与试析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规律,以期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这一“范式”命题作出深入阐释。之所以选取上述四重维度,是因为这四重维度分别对应着中国式现代化之深厚历史根基、科学理论依据、规则制度实存与丰富实践展现,通过对四重维度的考察分析,可全面、整体揭示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所蕴涵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运用历史维度阐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逻辑,以揭示其历史必然性;通过理论维度探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依存的理论逻辑,以揭示其科学理论依据;借助制度维度诠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载体的制度逻辑,以揭示其正当性合法性;对实践维度的考察则进一步揭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创新之实践逻辑,以彰显中国法治实践的强劲生命力。

中国历史上关于法治的经典文献都是古人对依法治理社会经验的高度思想凝练,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结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首先得益于中国自身五千多年、从未间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底蕴和历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十分丰富。”“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先秦时代管仲、李悝、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就影响深远。我们的先人留下了丰富的法制思想,‘奉法者强则国强’、‘法约而易行’、‘法不阿贵’、‘刑无等级’、‘执法如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等名言脍炙人口。……我们要有底气、有自信,要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与鲜明标识。笔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阐明法治思想过程中所引用并借鉴的中国历史上关于法治的经典名言与思想,以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我国古代法制经典文献对党的领导、法律的功能与作用、法律的实施、制度的执行力、司法公正与司法公信力、法治精神、法治人才培养、法律的遵守、领导干部模范尊法守法、法外无特权、制度的可靠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法治的作用、法治建设的方法论、法治信仰与宪法信仰、宪法法律的与时俱进、涉外法治等多方面的法治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引入我国古代经典法制文献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而使得我国法治现代化富有了浓厚的历史传统底蕴,凝结着优秀传统智慧的结晶。

伴随着西方法治文明的传播与引进,晚清政府在企图保留君主专制政体的条件下,遵照西式政制模式作政治制度改良,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重大信条十九条,这种以不触动皇权统一与巩固为前提而仅仅通过确立西方议会制与内阁责任制等西式政制或宪制以挽救帝制灭亡的历史命运的企图,这种仅凭改制立宪而使中国封建的政治法律制度改革之路,注定是失败的。辛亥革命虽终结了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亦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和人民悲惨命运。在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成果之后,先后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和中华民国宪法等宪法性文件,随着段祺瑞政府的确立,也被废弃。国民党政府出于维护其独裁政治统治的需要,形成了以宪法、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民事诉讼法为主干的“六法全书”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华北人民政府分别颁布了《关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两部文件宣告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所推行的中国法制改革的彻底破产。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形成和发展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事业的伟大过程中,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厉行法治的历史必然。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从早期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无不着力推进法治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红色政权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领导人民创建民主法制。1931年,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为标志,立法工作全面展开,如制定了政权组织法、工商业投资条例、国有工厂管理条例、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件。抗日民主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制建设初具规模,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多,而且表现在调整社会关系的扩大,同时出现了诸如人权保障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和继承条例等专门性规定。马锡五审判方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解放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相继颁布,涵盖大区、省和县的三级司法机关以及针对土地改革和军事的特别法庭得以设立。可以说,较为全面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得以形成,党在领导人民建设法治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续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三部法律文件的制定与通过,为法制现代化奠定了宪制基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宪法性法律。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法治探索与实践,为后来的法治现代化建设确立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刑法、选举法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基本法律,为我国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迈出了坚实一步。1979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主张。1982年,宪法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了国家根本法基础。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确定了目标与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应当遵循的三者“有机统一”基本原则,即“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为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实施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史无前例,在党的历史上书写了四个“第一次”:党中央第一次召开中央全会,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就依法治国与法治中国建设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第一次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第一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党中央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把全面依法治国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加以阐释。新时代,党中央开创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这在“四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党领导人民所从事的法治中国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迈上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推进,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没有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不仅要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与法治理论,更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之维是对世界优秀法治理论的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我们的法治并非拒绝和排斥世界法治文明成果,而是党领导人民在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援引世界思想史中的经典名家学说来阐释其法治思想。譬如,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德国法学家耶林的“罗马帝国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宗教,第三次靠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亡,宗教随民众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英国思想家阿克顿勋爵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等。因此,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不是凭空而生,它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之中,也吸纳兼收了人类优秀法治理论,从而铸就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文明大厦。

第一,毛泽东法治理论。

毛泽东法治理论源自其“良法谋福”论,他认为:“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在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看来,法律的目的就是一种谋求人民幸福之具,即“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这种“良法谋福”论实际上抓住了法治的核心问题,因为法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人民谋求幸福,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尤其是针对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之问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以民主监督政府的法治理论,他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法治理论还包括政党合作式监督观,逐渐确立了合作式而非竞争式的政党民主法治制度,无论是解放区根据地政权建设,还是倡导民主联合建国的主张,都矢志不渝地操守这一合作式政党监督民主法治理念。政党合作是形式,其实质是一种民主监督,民主党通过制度与工作活动来监督共产党,所以,政党监督是我国法治监督体制中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二,邓小平法治理论。

邓小平法治理论是对毛泽东法治理论的继承与深化。如果说毛泽东的民主监督法治理论是一种非制度民主监督理论,那么邓小平法治理论则是一种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法治理论。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把民主当作制度化民主、法律化民主加以建设,并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法治理论使毛泽东法治理论有了质的飞跃和理想的升华。邓小平法治理论集中体现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法治方针中,该方针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客观要求,因而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强调和坚持的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针。邓小平法治理论亦集中体现在着手解决人治与法治的问题上。他首次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治是靠不住的观点:“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所以,“还是要靠法律制度,搞法制靠得住些”。因此,以制度化与法律化的民主制度限制权力是邓小平法治理论的精髓。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理论实际上是邓小平法治理论的继续,即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不渝的推行依法治国方略的伟大实践上。江泽民同志在就任党的总书记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即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我们绝不能以党代政,也绝不能以党代法,这也是新闻界讲的究竟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要遵循法治的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从而使法治国家建设成为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在首都各界纪念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三,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每个时代亦都有每个时代的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核心要义和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一个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治理论,从法治的概念、本质、目的、精神以及法治思维等各方面阐述了新时代法治理论。法治概念既包括了形式法治,又蕴含实质法治,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有机统一,其内涵包含着规范之治、程序之治与制度之治三重基本理念;法治本质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法治精神的核心含义包括公平正义、平等、宪法法律至上、信仰法治;法治思维的内涵在包括规范思维、宪法法律至上思维、法律程序思维、人民权益权利保障思维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维。因此,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国家法治现代化必然体现在国家制度尤其是政治民主制度的现代化,作为法律的统治的“法治”,是各种制度规则的统治,而制度本身所指向的就是一种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而法治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制度现代化。

法治现代化的前提是民主政治及各项工作制度化。“制度化”的概念源于邓小平同志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重申了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并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江泽民同志则就党的干部工作“制度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胡锦涛同志则强调了“党的建设制度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则系统全面提出了“制度化”的要求。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在2020年2月5日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与2020年11月16日中国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两次都提出了“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的要求。

其一,“制度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的普遍性概念,它“是各项工作制度建设和‘制度化’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九大愈加强调“制度体系”作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功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宣布已经形成“科学制度体系”,整篇《决定》就是以建设“制度体系”为目标的,该《决定》提到“制度体系”19次。从“制度化”到“体系化”是我国制度建设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制度化”强调的是确立制度本身,目标是确立制度;而体系化强调的制度建设形成了相对完备、内容合理、逻辑严谨、内在协调统一、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确立是制度成熟、定型的标志。

其二,制度“法治化”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突出的制度建设特点,指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制度“法治化”的价值,扩展了“法治化”领域,并丰富了其制度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将“法治化”运用于党的领导建设,指出“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与规范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从“制度化”到“法治化”,这是我党制度建设的第二次质的飞跃,“法治化”相较于“制度化”显然具有更深刻的制度价值与善治意义,因此,“法治化”是“制度化”的更高形态。只有法治化的制度体系,才是成熟、定型制度确立的标志。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必然意味着具有成熟的、定型的制度。可以说,成熟与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亨廷顿曾说过,影响国家政治秩序的重点在于制度是否有效,而非制度形式。这一道理对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同样适用,即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制度有效与制度权威为标志。制度有效并具有权威性,是成熟、定型制度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讨制度如何形成并具有权威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深刻社会革命。在当代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法治中国建设“也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实践则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生动画卷。笔者认为,伟大社会革命与法治事业实践、党纪与监察一体的权力监督法治实践、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双重合宪性审查法治实践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实践之维。

社会革命论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革命是经济变革的产物,经济关系发生变革必然引起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关系的变革,一旦经济关系的变革遇到束缚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就会导致社会革命。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三次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社会变革。这三次历史性社会变革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的,而每一次伟大社会革命之后,党领导人民都以宪法法律的形式将社会革命的成果确认下来,这些以法律事实为载体的革命成果最终构成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内容。

考察我国合宪性审查法治实践,不仅要考察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审查主体的合宪性审查实践,同时也必须考察党内法规的合宪性审查实践。事实上,我国合宪性审查是由国家层面的合宪性审查实践与政党层面的合宪性审查实践共同构成,国家层面的合宪性审查实践解决的是包括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宪法相抵触的问题;政党层面的合宪性审查实践解决的是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宪法相一致的问题。尽管两套合宪性审查实践在审查主体、审查对象、审查程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但都是出于解决并处理规范性文件是否同宪法相一致的问题,因而两套合宪性审查实践同时并存、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法治实践的重要内容。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现代性标志,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沃土,兼收了人类优秀法治成果,体现并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符合中国实际和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法治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兼具世界法治现代化的普遍性与我国法治现代化实际的独特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需要更好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就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无限活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不仅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亦为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THE END
1.法律思维的理解和运用法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它既是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群体所特有和必备的技能素养,也是法律专业性、职业性、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举例来说,张三用刀砍刺了李四,李四在送医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后死亡,对张三应当如何定罪处刑?可能会有人提出“杀人偿命、血债血偿”,张三应被判处死刑,以命抵命。这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0218227/index.html
2.法律时间关系图流程图模板该法律时间关系图清晰地展示了一系列法律事件和流程的时间线。图中包括了关键时间点,如合同签订、付款截止日期、最后交付日期等。此外,图中还标出了重要的法律文件,如合同、发票和交付证明等。这些要素通过箭头和线条连接起来,展示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通过此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法律流程和关键环节,对于理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75698dc23bb5e5f8d1e002a
3.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4.法硕非法学刑法第一章思维导图模板刑罚制裁的严厉性:严厉得多——生命、自由、财产、资格 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最后手段——其他法律不能充分保护时才由刑法调整 3.刑法的任务(简答) 我国刑法任务包含两个方面:惩罚任务和保护任务 惩罚任务:用刑罚与一切犯罪作斗争 保护任务:人民、社会、国家(可单独出简答) 政治: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https://www.zhixi.com/tpl/77ffd64d7f7e8e3790f03804a8b75132?category_id=-1
5.良法善治你的宪法知识锦囊,请收好!法治校对良法善治|你的宪法知识锦囊,请收好!2024-12-07 18:07:40 来源: 襄阳市消防救援支队 湖北举报 0 分享至 ▌来源:法治网 ▌编辑:刘姝娜 ▌校对:杨诗韵 ▌审核:张岩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QTQ2AD0514LFG5.html
6.价值》发布全文思维导图中国将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破除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推动新一轮生产力跃迁,并不只在于科技创新本身,更在于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深刻认知。思维导图来了!一图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思客 新华网传播思想力的高端智库平台 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4-06/19/content_9058660_0.htm
7.PMP笔记a.符合法律、法规或社会要求 b.满足相关方的要求或需求 c.创造、改进或修复产品、过程或服务 d.执行、变更业务或技术战略 3.项目管理 1)概念 A.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 B.项目管理需要【平衡相互竞争的项目制约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范围、质量、进度、 https://blog.csdn.net/zhuanchixiyangyang/article/details/127959409
8.政治经济学概念详解6篇(全文)2.你需要用哪些工具来绘制思维导图? 由于思维导图是如此简单、自然,因此你的”思维导一图处方“中只有数量很少的几种”成分“: ● 没有画上线条的空白纸张 ● 彩色水笔和铅笔 ● 你的大脑 ● 你的想象! 3.思维导图如何帮助你? 思维导图能够在很多方面帮助你!这里只列出了一小部分!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knctbj3.html
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治精神当弘扬(更新中)(天网行动)剧评两集的剧情,我有关注两个主题点:1.是经验重要还是技术重要? 2.是前途重要还是公平与正义重要?虽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当下的这个时代还是值得再探讨的:先说说,赵一阳这个角色,有责任担当(从破车救小孩子看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是最有望提为事故科科长的人选。 而剧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39885/
10.中国最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是谁(全国心理)唐登华在个体治疗、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抑郁症、强迫症和焦虑症方面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他是北京基地的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 : 400-161-9995。 (学生专线按1,抑郁与自伤防治专线按2,生命热线按3。) 专门面向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热线电话,该热线的开通旨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法律咨询援助及时掌握青少年https://m.shenchuang.com/scnews/20240908/1832471526285381634.html
11.法理学(张文显)4.9k 174 39 叁分钟先森 马克思主义原理 18.6k 1.8k 331 yingqi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4.4k 422 92 昵称 数据结构 2.5k 150 19 昵称 法理学读书笔记 3.5k 261 43 嗯坤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5.1k 470 35 机智的大雄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2.0k 42 8 15631176511 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570242
12.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大单元教学设计6.知道生命是有韧性的,学会发掘生命的力量;懂得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7.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明晰自己生命的意义。 8.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 9.懂得生命的意义来自对生活的付出,来自与他人的分担和分享,懂得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伟大。 六、思维导图 七、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212/5004213102011023.shtm
13.批创思维导论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2、【单选题】假设我们从批创思维的角度解释优秀思维,并将批判思维定义为清晰理性的思维,并进一步解释清晰与理性。请问这是运用了那种融会贯通的方法() A、识别蕴涵 B、比较分析 C、下定义 D、分解事物 3、【判断题】正确和意义深远的观点往往晦涩难懂。 http://xuzhou.ehqc.cn/html/98_14.html
14.七上道法思维导图+重点句+考点问题+典型例题.docx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重点句+考点问题+典型例题】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思维导图】 《成长的节拍》必背核心句——高频选择题1.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2.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3.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3413477.html
15.《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教学计划(精选10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据此,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cg5clqu.html
16.实习律师培训学习总结(通用12篇)同时,“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理论的学习可以培养我的基本思考逻辑。但是,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必然是僵死的',了无生气,难以适用,也最终无法起到其保护权利、维护正义的.初衷。对于律师而言,一名成功的律师,过硬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娴熟灵活的实践经验尤为重要。把理论知识投射到鲜活的案例中,变成维护当事人权益的有https://www.ruiwen.com/gongwen/xuexizongjie/51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