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egalScience

【中文关键词】法理;法理学;法理学教材;兼容并蓄

【摘要】第五版《法理学》的问世,满载着新时代的法理精神,牵引着科学真知的法理逻辑,开辟着淬砺致臻的法理境界。它汇聚了“以法理为中心”的学术共识,真理与时代对话、古今与中外碰撞、原理与殊理呼应、理论与实践辉映,诸多学说如涓涓细流汇入法理之中。它诠释了“以课堂为阵地”的教材定位,经验与成果互鉴、基础与前沿兼容、教与学相长,多元需求铸就了博采众长的品质。它铺展了“求真向善”的学问路径,对象与思维相称、观照与反思相栖、思想与修辞相印,真善合一勾勒出审美的治学意趣。新版教材集学术、学习、学问于一身,凝法理、学理、哲理于一体,打造了开放包容的新时代中国法理学格局。

【全文】

学问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教材提供了学问成长的土壤,概念、命题、论述、话语和逻辑被有秩序地编织在教材之中,牵系着学问从萌芽、长大和成熟的全部历程。可以说,一部教材的演变史就是一门学问的成长史,因而教材的修订关乎根本、事关全局、影响长远。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法理学》自1999年诞生以来,先后于2003年、2007年、2011年进行过三次修订,记录了法理学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见证了法学理论主题愈加鲜明、思维不断升级、体系日臻完善的前进步伐,刻画出这部教材吐故纳新、去粗存精、弃末归本的生命活力。从世纪之交单纯稚嫩的理论摸索,到三次修订中对法理学定位的反复推敲,再到新时代胸有成竹的思维创新,第五版教材的问世预示着法理学实现了法学的逻辑、法律的规律、法治的价值相统一的新飞跃。它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为法学、法理学、法治理论之成长提供了思想沃土,它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成为中国法科学生问学、治学、成学之门径。包罗万象的论题、丰盈厚重的思想、含英咀华的表达凝结在教材中,开辟出一片求真向善、格物致知、蓬勃向上的法理学学问新境界。

一、内忧与外患之殇触发法理觉醒

直观而言,“法理学”是一个既清晰又模糊的概念:一方面,它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任务,就是研究“法”及其背后的本质、规律、价值、理念等,“法是什么”与“法应当是什么”构成了法理学追问的两大主题;另一方面,法理学从来没有能说清它自己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以至于人们总是混淆它与法哲学、法教义学、法文化学、法社会学。[1]有趣的是,法理学教学和研究又总围绕着大量的关于法的抽象思考而展开,如“法是不是与道德无关”“法学是一门科学吗”“法仅仅是规则吗”“法的权威来自何处”“法官能够做出唯一正确的裁判吗”“权利和义务谁者优先”等。而对这些问题的争议和回答,往往充斥在古往今来的各种著述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荀子、韩非到哈特、德沃金、阿列克西、沈宗灵、孙国华,法理学思想的贡献者和论述者,以特定的法言法语提出了法理学的真知灼见。于是,我们就很容易认为,那些以法学家著作为依托的阅读和思考,就构成了这门学问最显著的表征。然而,究竟什么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呢?难道就是这些文字或者未形成文字的观念吗?“研究对象”之辩难构成了法理学之痛。

从中国法理学的特殊境遇来看,自1994年第一部以“法理学”命名的《法理学》[2]教材出版以来,琳琅满目的法理学教材却一直徘徊于“法学基础理论”的怪圈中,扮演着一张法学的入场券,而没有真正坐上法学之王的宝座。似乎法理学研究的诸如权利义务、法律渊源、法律体系、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范畴,以及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的历史等知识,都在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立法法、行政法等部门法领域得到了更丰富的阐述,法理学像是矗立在法学城堡之外的导游图,成为其他法学二级学科的入门知识。而除此之外,“法的概念与价值”归属于“法哲学”(legalphilosophy),“法律方法”与“法与社会”的部分,则分别以“法教义学”(theoryoflaw)和“社科法学”(theoryaboutlaw)两大阵营的学术论战而展开。[3]部门法学的不屑一顾与法理学内部的激烈混战反映了中国法理学的特有镜像:这一方面引发了怀疑论者想要拆解法理学的企图,剥夺法理学作为核心课程和研究重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确实导致了许多高校将法理学拆成“法理学导论”(法学基础或入门)和“法理学进阶”(法教义学或社科法学)的奇特做法。“怀疑”与“混战”之窘境构成了法理学之困。

二、思想深处,万流归海说法理

(一)真理与时代对话擘画理论新篇

(二)古今与中外碰撞迸发法理灵光

第五版《法理学》教材借“法理”之镜窥见到中外法律思想深处的共同基因,演绎出古今经典学派学说的理性之歌。诸多“法理金句”凝结着人类共同的实践理性、科学思维和价值取向。古罗马西塞罗的“理性一存在就成了法律”[10]与我国宋代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11],不谋而合道出法与理性的关系,体现了中西方对法之本体论的一致观念。英国伯克所言“所有的政府形式中,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立法者”[12]与慎子名言“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13]似心有灵犀,点出了民主立法的价值立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14]与“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15]均强调了“法的实施”的重要性;“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16],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17]均凸显了立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这些穿越时空的格言如翩翩起舞的蝴蝶,飞扬在文字中,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自然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三)殊理与原理呼应培育法理成长

与任何以“理”命名的概念一样,法理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法理体现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运用中。从不同层次上,有一般性法律原理与部门法特殊性法律原理之分;从不同地域上,有公理、通理和殊理之分[18]。新版教材立足于法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架起了部门法殊理与一般法原理的桥梁,又促进了跨文化公理、通理和殊理的有效沟通。

我们知道,“法律行为”是民法的核心法理之一,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在《当代罗马法体系》中提出了法律行为的“意思学说”,将“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相提并论,从而使民法上的法律行为概念带有“意思自由”和“私人自治”的印记。这一在民法中普遍认可的法理,在一般法的意义上却只是一个“殊理”。新版教材在承认民法中“法律行为”之法理地位的同时,又追索至更具有一般化和普遍性的“原理”,即广义上的法律行为,将之解释为“法律意义上的行为”。这样,“法律行为”就成为统合“民法法律行为”和“广义上的法律行为”的一般法理。类似的一般性法理还有:权利行为,法律责任,严格责任原则,制裁,等等。同时,为了更加突出法理学以“法理”为研究对象,新版教材删除了许多与部门法基础知识重复的部分,比如关于立法体制和程序的介绍,而强调了立法原则及其关系,真正体现了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并借助“法理”保持了与部门法的内在关联性。

此外,新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内涵着公理、通理和殊理的区分。其在“法与人权”一章中将“人权法理”分解为三个阶梯:一是“人权公理”,即“保护人权具有超越个别国界的性质”,保护人权是全球各地的普遍性法理;二是“人权通理”,即“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以国际人权两个公约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人权体系”,对大部分主权国家而言,国际人权体系具有共同认可的通理性质;三是“人权殊理”,即各个国家通过国内法对基本权利的保护,各国之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样,人权法理就涵盖了具有不同适用范围的法理集合,并使子法理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重要的法理问题,促进了法理自身的体系化和丰富。

正是法理在不同层次、不同适用范围上的划分,一方面明晰了不同法理之间的界限,克服了模糊性和矛盾性,另一方面则增强了不同法理之间的沟通,使法理之间建立起科学的联系,甚至促进了法理体系的构建。

(四)理论与实践辉映共破法学新题

阅读新版教材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为我们凿开了一条近距离看中国法治实践的隧道,而钻过这条隧道就是生动有趣的法治细节和独具特色的实践逻辑。经济社会中风起云涌的新实践影响着传统法理的变革更新,教材触及了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热点,如第二十四章“法治与经济和科技”中指出的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对婚姻家庭法理的变革、人工智能对社会治理法理的挑战、人工智能对法律方法的创新等。当然,新版教材着墨更多的是法治实践中的法理逻辑阐释,既论证了实践的科学有效性,又激发出理论新的增长点。例如,教材第二十六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的概括和阐释,既是对历史经验和现实选择的沉淀,又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逻辑推演,还展现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者在法理上的有机统一。此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内涵、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之关系、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之意义的阐释,都是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精致法理表达。

三、教学高地,博采众长凝共识

教材的生命在教学,学生是教材全部价值的归宿。一部教材如果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学生的科学思维,就如没有实效的立法、没有心跳的身体、没有指针的闹钟一样。在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材本身的内容、体例和设计是很重要的方面,编者既要科学把握教学的客观规律,使教材符合人们基本的认知规律和学科要求,又要精准参透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是在深入分析建国以来法理学教材的变革历史、广泛调研各高校法理学教学实践、多方面征集师生课堂教学意见的背景下启动的。因而,新版教材是一次以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的新尝试,是一次博采众长、广聚共识的新动态,必将引发法理学课堂的新趋势。

(一)经验与成果互鉴优化资源配置

新版教材以思想、理论和体例互鉴为指向,融合了国内外口碑较好的法理学专业教材的优势,包容性更广、开放性更强、更具亲和力。首先,它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法学方法,保持了教材正确的理论方向和鲜明品格,是马工程法理学教材的姊妹篇。教材不但借鉴了马工程教材中关于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历史及其中国化的论述,而且与马工程教材一样,更注重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阐释和分析法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教材的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理是教材的思想依托。

其次,它传承了老一辈法学家改革开放新时期主编的若干经典教材中对“中国问题”“中国意识”“中国理论”的关切。无论是孙国华先生主编的《法学基础理论》[21],还是沈宗灵先生主编的《法理学》[22],都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学术担当聚焦中国问题、追问中国实践,从而积淀下社会主义法制与当代中国法理精粹。新版教材同样不忘初心,观照中国法体系和法实践,提炼中国法范畴和法原理,阐释中国法历史和法秩序,把当代中国和当下的事作为教材编写的原点和归宿。

再次,它在吸收国内各高校授课教材亮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凝聚了共识。本教材编写组成员来自全国各主要法学院校,融合了国内高校法理学教学及教材的精彩内容和特色。“法学与法理学导论”“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形成和发展”“法的本体(或概念)论”“法的价值论”“法的方法论(或认识论)”“法与社会”等,是国内法理学教材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法理学学界共同的理论结晶,这些均在新版教材中得到了传承和深化。例如,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概括、中国法治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阐述,参考了孙国华、朱景文主编的《法理学》[23],再如,有关法学基本概念的分析,吸收了李步云《论法理》[24]一书当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法。此次教材修订篆刻下法理学界凝心聚智、群策群力的优良学风,展示出21世纪法理学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理论生命,编者们的丰富经验和可贵创新为教材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能量。

又次,它从内容、逻辑和方法上汲取了西方法理学/法哲学经典教材的经验,吸纳了在法理学教学中得到好评的国外教材精华。法学研究中的例如,语义分析方法之运用、法学体系之解析、“权利义务”“法律行为”“法律责任”等概念之阐释、“法律发现”“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法律方法之评介、“法律与科技”“法律与文化”等法律外部性问题的论述,分别借鉴了西方有关法理学教材及论著,诸如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25]、考夫曼和哈斯默尔的《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26]、魏德士《法理学》[27]、庞德《法理学》[28]、比克斯《法理学:语境与语境》[29]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30]、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31]、哈特《法律的概念》[32]、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33]、富勒《法律的道德性》[34]拉兹《法律的权威》[35]等的研究成果。。

最后,在体例上,新版教材在体系和框架不作大改的情况下,借鉴了一些新颖的编排体例。例如,由原来的目录改为细目,参考了李龙主编《法理学》[36]、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论》[37]、日本穗积重远著《法理学大纲》[38]等样式;每章加入题注的创新,借鉴了德国拉德布鲁赫《法哲学》[39]、魏德士《法理学》[40]等的形式;各编导语、各章引语、小结、课后参考题等,则博采了张文显主编的司法部规划教材《法理学》[41]、郑成良教授主编《法理学》[42]、徐显明教授主编《法理学原理》[43]、英国劳埃德《法理学》[44]等的优长;设置详细的关键词索引和人名索引,则主要是学习包括《牛津法理学与法哲学手册》[45]在内的国外教材的惯例;等等。

(二)基础与前沿合体顺应科学规律

法理学作为法学学科体系的统领者,不能仅停留于“法学基础”的低空飞行,但也不能建成高耸入云、难以攀登的高山,如何把握基础与前沿的关系,使法理学知识体系由浅入深,使法理学教学由易入难,而结束法学导论和法理学进阶分而治之的局面,是此次教材修订的要点和亮点。

从宏观上看,全书共六编,次序为“法理学导论”“法理学基本概念”“法的起源和发展”“法的运行”“法的价值”“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从法学、法律到法治、从细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理论难度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具体而言,“法理学导论”确立了“认识法的视角”,“法理学基本概念”概要了“法的家族成员”,“法的起源和发展”回答了“法从何而来,到何而去”,它们对应的是“法之知”;“法的运行”对应“法之行”;“法的价值”对应“法之善”;“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应“法之治”。“法之知”“法之行”“法之善”的统一,就是“法之治”。从微观上看,以第十六章“法的实施”为例,二级标题从概述到具体、从宪法实施到守法,三级标题从概念、意义到原则,四级标题则遵循法理展开的逻辑。而大多数章节也延续了这一规律,从概述到原则、再到法理阐释,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至理性。有秩序、有逻辑、有条理的编排方案,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习惯,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法理的问学思路,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

(三)教与学相长契合多样化需求

新版教材适应了不同讲课风格老师的要求,既可以拉近焦距展开前沿式研讨,又可以全景式连拍做谱系性讲授。教材每一章都不乏前沿性法理学论题,比如“法的本质”“法与道德”“权利法理”“权利推理”“法治改革”“全球法治”“宪法实施”“数据处理”“人权”“法治与国家治理”“法律与科技”“法治中国”等等,教师可以结合科研前沿动态延伸对这些论题的法理学讨论,提升课堂的学术性和个性。同时,教材几乎全面覆盖了法理学理论板块和体系,包容了不同国家和法学流派的基本理论要点,课时较少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只要贴进教材就能完满实现授课目标,并通过教材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从理论框架来看,教材包含了法学、法律、法治、法理四个理论要素,也涵盖了法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实践论等理论基地;从知识谱系来看,教材将法的概念、原理、逻辑、体系融贯为一体,又将数据、案例、法条、阐释、论证建构为整体;疏而不漏的理论和知识格局为青年教师提供了积累教学经验的阶梯。因而,本教材能屈能伸、可深可浅,在保证普适性最大化的基础上,又符合了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新版教材的写作汇聚了国内法理学专业的著名教授,多名曾获得过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他们的学术造诣精深,研究硕果累累,教学成果斐然,桃李满天下。一流的写作队伍保证了一流的理论水平和教材质量,同时也传递出一流的法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强强联合的写作阵容必将激起法理学教育的新高潮。为保证教材编写的高效和有序,本次修订还专门组建了以主编为统领、以优秀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统稿小组协助主编统稿,发挥了高校青年教师创新开放的优势,实现了编写形式和内容上的双赢。

四、学问至境,融会贯通焕生气

教材是一门学问的开始,法理学教材不是普通的法学教科书,而扮演着法学本科生的学问启蒙角色。正是在法理学教材的指引下,学生们实现了从全科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转变;也正是在这门教材的陪伴中,学生们与法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一部成功的法理学教材,不能是乏味的普法指南,也不能是高深的理论著作,而应该成为法学的思维导图、法理的漫游笔记和思想的艺术素描。把思维、思考、思想注入法学,让求真、向善、审美与法理相依,是本次教材修订的用心之处。

(一)对象与思维相称挥就法理格局

法学的研究对象有法律、法治、法理三种,法律是法的静态形式,法治是法的动态过程,法理是法的内在理性。与这三种对象相应,也就产生了三种思维,即规则模式的法律思维、依法而治的法治思维和良法善治的法理思维。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依次递进,是法的逻辑谱系,也是衡量法学理论素养的标准。思维要靠概念表达和支撑,教材正涵盖了法律、法治和法理三套概念系统。其中,法律概念涉及第二编、第三编和第五编,分别从范畴、历史、价值层面静观法律;法治概念涉及第四编和第六编,分别从法的运行、法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考察法治;法理则穿乎各编中间,并未单独成章成编,这与法理本身的泛在性有关。这样,新版教材就以概念的形式完整呈现了法的思维图景。这三种思维、三种概念、三种对象的一一对称,是法学学科大厦特有的结构,也是每一个法律人安身立命之本。

教材第十九章“法律方法”集中体现了法律思维要义,如何将法律渊源中的权利义务发现出来,并通过解释、推理、论证落实为具体的权利义务分配(最明显的标志是裁判),是这一章的主题,也是法律思维的主体。同时,教材第一编对“法的渊源”“法律体系”“法的要素”“权利和义务”“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法学基本概念和范畴的论述,都是法律思维的载体和零件,它们的排列组合共同传递着一个法律人对“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的规则模式的思考。

“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程序”三章则侧重法治思维。将“宪法实施”增添至“法的实施”一章,深化了对宪法权威的理解,夯实了法治思维的根基。守程序是法治之始,程序思维是法治思维的重要组成,“程序正义”的法理阐释有助于强化法治思维,其内涵的对人之主体性的尊重,也是法理思维的一个表征。教材第六编以法治为核心法理,更是以法治思维为旨归,论证法治在社会各领域和国家建设中的价值,就是张扬法治、培养法治思维。

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思维”是法理思维的重心,也是新版教材的“显性特征”之一。从宏观上看,作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的“人权价值”单独成章,凸出了权利的重要地位;从微观上看,权利义务均是法的基本范畴,但教材在论述二者关系时,特别指出了权利在当代社会中具有价值上的主导性,强调“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这也是权利思维的一个显现。同时,在“法律推理”中,新版教材加入了“权利推理”,在以法律思维为主体的推理中植入法理要素,使推理具有良法善治的合目的性,具有浓厚的法理思维韵味。当然,法理思维还蕴含于每一条法理之内,存在于教材的整体脉络之中。

法律、法治、法理三种思维,从逻辑上推演出法学认识渐次深入的三层格局,法律思维是知性认识,法治思维是实践理性,法理思维是判断力。同时,三种思维也打开了学问的三重境界,法律思维是求真(何者是法),法治思维是尚善(法有何能),法理思维是审美(法何以为法)。“法”在思维上的三位一体,本质上是“人与法”之关系的三种向度,即法为人所知,法为人所用,法为人所爱。

(二)观照与反思相栖锤炼科学品质

法学之科学性并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馈赠,而是法理自身的品质与属性。“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50]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的这句话道出了法学的科学秘密,即回归法理以达至科学。法理是人对自己驾驭,是人用理性认识法又用理性批判他的认识的统一,是观照与反思的综合。观照是对存在之合理性的解读和怜悯,反思是对存在之正当性的追问和批判,前者需要“一览众山小”的眼光,后者需要“世事洞明”的智慧。正是观照与反思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锤炼出法理的科学韧性,正是归纳与批判的兼容,铸造了一部经典教材。

观照并不是写实,而是要在事实之“势”中求“理”。感性观之,教材写实之处居多,起先的便是历史之实,法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历史、历史上的权利义务观、法的起源等。但历史的描写并不是印象派,而是以“法理”为喻体:中西方法学的历史隐藏着“法学范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蕴含着“实践改变逻辑”的哲学观,权利义务观的演化展现的是“何者本位”的法理沉思,法的起源证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哲学立场,等等。另外还有经验性写实,例如法学教育的现状。经验的梳理同样不是盘点,而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以“法理”为目的:由大量数据支撑的我国法学教育之现状,是表明“法学教育大国要向法学教育强国转型”。观照是对过去经验的新综合,其目的并不在于积累证据以求得真相,而是为了凭借质料以证所思,即“以实证理”。

观照与反思的融贯整一,契合了“法理的真实”,刻画了经验与理性的互动,体现了法理学的实证性和批判性特征,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53]这正是良法善治的本质,也是法学以人为本、法律以人为归、法治以人为的、法理以人为心的内在要求。观照与反思不但提供了法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而且找到了法理学的科学之途,即以法理为中心主题和研究对象。

(三)思想与修辞相印寄寓审美情趣

思想与修辞的关系,就像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一样,是思想让修辞有了生命,是修辞让思想富有激情。如果说思想离开了修辞就不能存在,那么修辞没了思想也就丧失了价值。新版教材数十万字所流露的,正是法理之思与法言之词的绝配,它们天衣无缝的合作,道出的是中国法治动人心弦的法理秘密,写下的是中国法学家勤于治学的款款深情。

思想与修辞的完美结合在教材中体现为三个层次:

一是法理表达的精准练达、有力有气。比如“法律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神坛的经卷;守法不是对法条的熟诵,也不是对法典的供奉。”“任何人都不难想象,假如一个法律制度有着值得称许的理想和目的,却毫无权威性可言,经常对藐视法律的行为无可奈何……那么,所有美好的理想和目的就都会成为这个法律制度的‘不堪承载之重’。”“法外空间”“数据拜物教”“法的渊源将成为有血有肉的法学专门术语”,等等。这些修辞切中法理或概念要害,生动地展现出法理之生命气息,表达了对思想最崇高的敬意。

二是教材编排思路、导语、题记、引言、正文、小结的秩序之美。新版教材最养眼之处就是每一编都有导语,每一章都有题记和引言,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凸显题记这一“法理之眼”,以增强全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导语和引言同样是法理的精粹,清新的文字与丰满的法理编织在一起,言恰达意,意尽于言,唤起的不仅是读者“知”的冲动,而且也深触读者内心,让其产生“懂”的意境,而这正是学问之至境。而小结则妙笔生花归纳全章精义,画龙点睛透射法理真谛。

三是教材本身的论证结构与中国法理思想的完美结合。中国法理之魂在“良法善治”,而良法是内容之良、形式之良、程序之良、关系之良的综合,善治是目的之善、手段之善、状态之善的统一。而这一兼容并包、不偏不倚、和谐共存的思想,也恰恰藏匿在教材体例这一宏观“修辞”的匠心独运之中。第二编“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体现形式之良,第五编“法的价值”体现内容之良,第四编“法的运行”体现程序之良,第六编“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关系之良;而构成教材的理论板块,“法理”体现目的之善,“法律”体现手段之善,“法治”体现状态之善。这样的体例和理论组合本身,恰是“良法善治”的修辞化再现。这样的巧合并非偶然,而是透露出以编者为代表的中国法理学家,以及以中国法理学家为引领的中国法学家共同体,所具有的胸怀天下、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

五、结语

这便是迎着六月骄阳而诞生的第五版《法理学》教材,“双子座”的双重性格也极巧妙地衬托出这部教材的特质,即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和谐共生。它吸收了古今中外、法理内外的学术精华,汲取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代灵气,荟萃了天涯海北、四面八方法学精英的智慧,满足了教、学、试的多元需求,弹奏出法、思、理、学、辞五弦共振的法理学金曲。“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法理的科学之灯已点亮,只等莘莘学子萤窗万卷写青春,法理学的问学之路已铺就,只待汗水与激情共同挥笔来逐梦。幸运的是,我们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又恰逢挥斥方遒的最好年华,与这样一部淬砺致臻的法理学教材不期而遇。可盼的是,这部清新法理学教材会伴着法治中国的节拍,弹奏起法理中国的启蒙之歌,而中国法理学也将在良法善治的实践中,开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霍海红

【注释】*中国政法大学讲师,法学博士。

[1]人们对法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一而足,或为“法律规则背后的原则”,或为“法律理念”,或为“法律或法律体系的渊源、本质、目的、效果”等。SeeJohnBurke,JowittsDictionaryofEnglishLaw,SweetandMaxwel1,1977,p.1035;L.B.Curzon,ADictionaryofLaw,MacdonaldAndEvans,1983,p.203.;WillianP.Statsky,LegalThesaurus/Dictionary,WestPublishingCompany,1985,p.439.或为“包含在一般法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或为“所有法律制度中的一般问题、原理、原则和制度”,或为“法的现象运动的普遍性规律和最一般的宏观问题”,等等。参见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舒国滢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2]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关于“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争论,参见苏力:《也许正在发生——中国当代法学发展的一个概览》,《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王启梁:《中国需要社科法学吗》,《光明日报》2014年8月13日,第16版;尤陈俊:《不在场的在场: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之争的背后》,《光明日报》2014年8月13日,第16版;雷磊:《什么是我们所认同的法教义学》,《光明日报》2014年8月13日,第16版;等等。

[5]前引[4],张文显文,第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10][古罗马]西赛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0页。

[11]《朱子大全学校贡举私议》。

[12][英]埃德蒙伯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83页。

[13]《慎子逸文》。

[14](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1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2月23日),载《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7页。

[16]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周公》,《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78页。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第1版。

[18]参见李晓辉:《论法理的普遍性:法之“公理”、“通理”与“殊理”》,《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3期,第6页。

[19](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20]张文显:《法学教育中的科学研究》,载《张文显法学文选》(卷十),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

[21]孙国华主编:《法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22]前引[2],沈宗灵主编书。

[23]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4]李步云:《论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德]考夫曼、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2002年版。

[27][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8][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9][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0][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1][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3][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34][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5][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6]李龙主编:《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7]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8][日]穗积重远:《法理学大纲》,李鹤鸣译,魏琼勘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徳]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40]前引[27],[德]魏德士书。

[4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2]郑成良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43]徐显明主编:《法理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英]丹尼斯劳埃德:《法理学》,许章润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5]JulesColeman,ScottShapiro,TheOxfordHandbookofJurisprudence&PhilosophyofLaw,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中译本参见[美]朱尔斯科尔曼、斯科特夏皮罗主编:《牛津法理学与法哲学手册(套装上下册)》,杜宴林、朱振、韦洪发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

[46]参见张文显:《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求是》2004年第23期,第49页。

[47]分别是“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什么”“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是什么”。

[48]即“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征”。

[49]即“‘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请结合本章内容,阐述其中法理。”

[51]前引[4],张文显文,第38页。

[52]邱本:《如何提炼法理》,《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1期,第9页。

[53]参见张文显:《命题与核心思想——〈法哲学通论〉题注之诠释》,载《张文显法学文选》(卷一),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期刊名称】《当代法学》【期刊年份】2018年【期号】4

Sponsors:InstituteofLawandInstituteofInternationalLaw,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

Address:15ShatanBeijie,DongchengDistrict,Beijing100720

THE END
1.法律思维的理解和运用法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它既是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群体所特有和必备的技能素养,也是法律专业性、职业性、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举例来说,张三用刀砍刺了李四,李四在送医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后死亡,对张三应当如何定罪处刑?可能会有人提出“杀人偿命、血债血偿”,张三应被判处死刑,以命抵命。这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0218227/index.html
2.法律时间关系图流程图模板该法律时间关系图清晰地展示了一系列法律事件和流程的时间线。图中包括了关键时间点,如合同签订、付款截止日期、最后交付日期等。此外,图中还标出了重要的法律文件,如合同、发票和交付证明等。这些要素通过箭头和线条连接起来,展示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通过此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法律流程和关键环节,对于理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75698dc23bb5e5f8d1e002a
3.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4.法硕非法学刑法第一章思维导图模板刑罚制裁的严厉性:严厉得多——生命、自由、财产、资格 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最后手段——其他法律不能充分保护时才由刑法调整 3.刑法的任务(简答) 我国刑法任务包含两个方面:惩罚任务和保护任务 惩罚任务:用刑罚与一切犯罪作斗争 保护任务:人民、社会、国家(可单独出简答) 政治: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https://www.zhixi.com/tpl/77ffd64d7f7e8e3790f03804a8b75132?category_id=-1
5.良法善治你的宪法知识锦囊,请收好!法治校对良法善治|你的宪法知识锦囊,请收好!2024-12-07 18:07:40 来源: 襄阳市消防救援支队 湖北举报 0 分享至 ▌来源:法治网 ▌编辑:刘姝娜 ▌校对:杨诗韵 ▌审核:张岩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QTQ2AD0514LFG5.html
6.价值》发布全文思维导图中国将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破除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推动新一轮生产力跃迁,并不只在于科技创新本身,更在于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深刻认知。思维导图来了!一图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思客 新华网传播思想力的高端智库平台 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4-06/19/content_9058660_0.htm
7.PMP笔记a.符合法律、法规或社会要求 b.满足相关方的要求或需求 c.创造、改进或修复产品、过程或服务 d.执行、变更业务或技术战略 3.项目管理 1)概念 A.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 B.项目管理需要【平衡相互竞争的项目制约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范围、质量、进度、 https://blog.csdn.net/zhuanchixiyangyang/article/details/127959409
8.政治经济学概念详解6篇(全文)2.你需要用哪些工具来绘制思维导图? 由于思维导图是如此简单、自然,因此你的”思维导一图处方“中只有数量很少的几种”成分“: ● 没有画上线条的空白纸张 ● 彩色水笔和铅笔 ● 你的大脑 ● 你的想象! 3.思维导图如何帮助你? 思维导图能够在很多方面帮助你!这里只列出了一小部分!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knctbj3.html
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治精神当弘扬(更新中)(天网行动)剧评两集的剧情,我有关注两个主题点:1.是经验重要还是技术重要? 2.是前途重要还是公平与正义重要?虽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当下的这个时代还是值得再探讨的:先说说,赵一阳这个角色,有责任担当(从破车救小孩子看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是最有望提为事故科科长的人选。 而剧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39885/
10.中国最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是谁(全国心理)唐登华在个体治疗、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抑郁症、强迫症和焦虑症方面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他是北京基地的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 : 400-161-9995。 (学生专线按1,抑郁与自伤防治专线按2,生命热线按3。) 专门面向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热线电话,该热线的开通旨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法律咨询援助及时掌握青少年https://m.shenchuang.com/scnews/20240908/1832471526285381634.html
11.法理学(张文显)4.9k 174 39 叁分钟先森 马克思主义原理 18.6k 1.8k 331 yingqi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4.4k 422 92 昵称 数据结构 2.5k 150 19 昵称 法理学读书笔记 3.5k 261 43 嗯坤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5.1k 470 35 机智的大雄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2.0k 42 8 15631176511 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570242
12.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大单元教学设计6.知道生命是有韧性的,学会发掘生命的力量;懂得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7.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明晰自己生命的意义。 8.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 9.懂得生命的意义来自对生活的付出,来自与他人的分担和分享,懂得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伟大。 六、思维导图 七、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212/5004213102011023.shtm
13.批创思维导论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2、【单选题】假设我们从批创思维的角度解释优秀思维,并将批判思维定义为清晰理性的思维,并进一步解释清晰与理性。请问这是运用了那种融会贯通的方法() A、识别蕴涵 B、比较分析 C、下定义 D、分解事物 3、【判断题】正确和意义深远的观点往往晦涩难懂。 http://xuzhou.ehqc.cn/html/98_14.html
14.七上道法思维导图+重点句+考点问题+典型例题.docx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重点句+考点问题+典型例题】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思维导图】 《成长的节拍》必背核心句——高频选择题1.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2.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3.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3413477.html
15.《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教学计划(精选10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据此,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cg5clqu.html
16.实习律师培训学习总结(通用12篇)同时,“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理论的学习可以培养我的基本思考逻辑。但是,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必然是僵死的',了无生气,难以适用,也最终无法起到其保护权利、维护正义的.初衷。对于律师而言,一名成功的律师,过硬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娴熟灵活的实践经验尤为重要。把理论知识投射到鲜活的案例中,变成维护当事人权益的有https://www.ruiwen.com/gongwen/xuexizongjie/51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