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Live从5月17日上线,到8月17日已经整整三个月了,在互联网行业,三个月就是一年,(相信很快官方就会有对其复盘活动)。这个过程中,我购买了60个Live,并对Live的各项数据进行了分析,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知乎Live目前基本运营数据如何?
●知乎Live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采取现在的产品形态?
●知乎Live对市场的影响如何?竞品情况如何?
●各个领域的热度如何?
●作为知乎的子产品,承载了什么样的功能,用户体验如何?
●产品内容的疆界,供应的难题?
●从性价比角度,如何衡量知乎Live提供的价值?
●如果产品是好的,能否迅速推广?
问题来了,知乎在供应端和内容能否持续输出?用户对内容的消费能否保持热情?
在一个需要交互的场景下:选择有文字,语音,和视频。
●网速和使用场景:在当前中国的互联网网速情况下,语音模式对使用场景需求最小,手机流量即可满足需求。如果采用视频的方式,大多数人必须在Wifi情况下使用。
未来的产品形态: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能增加PPT+白板的模式。同时可以使用语音。
图为小板凳的课程交互截图
●分答在近期热度退却时,市场上却推出了很多功能类似的问答类产品,并在数据上得到了验证,‘类分答功能’和直播一样,逐步成为提高用户粘性的一部分。
●知乎Live也会受到同样的Copy,可能会集中在垂直领域,短期内不会出现类似的全领域现象级产品。主要原因是在内容生产和内容的传播。
●内容生产障碍:知乎社区目前在国内互联网知识领域独一无二,因此有极强的号召能力,才有为知乎Live持续高标准输出的能力。
●传播障碍:依托于知乎社区和内容生产大V的公众号预热,内容传播较慢同样是知乎Live目前的难题。模仿者在全领域进行尝试可能遇到更大的阻碍。
●工具化的竞品已经有一些,千聊,红点。千聊和知乎Live的上课场景形态极为类似。
●垂直化的竞品:轻课、小板凳
从上图来看,专业性,高效和自我提升,是促使知识付费的主要驱动力。
我们来看一下,目前8月的活动,TOP5和流水最低的5个,是否符合。
专业性:选题专业性or讲者专业性
提高效率:其中3,4,5,都是提高效率的
自我提升:1,2,都是自我提升方面方面的。
流量最低的5个,可能在专业性上没有问题,但都是兴趣爱好方面。和提升效率与自我提升相差甚远。
然而很奇怪的一点是,艺术和兴趣领域,付费的人也较多。这就是知乎社区的奇妙之处,同过良好的分发,贡献,和社区生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较好的氛围,对所谓的非功利性和冷门领域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支撑性。
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图书等领域都无法支撑良好的内容创造消费循环时,知乎Live在非功利领域的良好表现,像小小的绿洲一样熠熠生辉。能亲眼看到这一点实在让人欣慰。
让我们从用户生命周期角度入手分析:
理论上用户在知乎的生命周期:发现知乎——获取知识——回答——收到正反馈激励
实际上在第三步,可能实际发生的是并没有收到足够的正反馈激励,相反会受到下图的情况:
缺乏变现机制,会导致:
知乎Live是否解决了这些问题?
●专栏从变现到Live变现辅助,定位略有变化。最近也推出了专栏打赏功能,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同时,对用户生命周期也起到了补全作用。
●在社区的维护和提升,仅仅通过运营是不够的,之前这些种种的问题,知乎通过推出一个好模式的产品,同时解决了社区成长体系完善,大V用户激励,内容深度扩展,外部恶意转载等等问题,不得不说是非常厉害的。
●让我们继续谈谈内容深度的扩展:知乎现有的形式,包括问答,专栏,和书,特点是交互性差,深度差。
和一本书,求助一个人,一次付费‘在行’,一个公开课,一个收费在线课程的区别在哪?
●和求助一个人的区别:一个小时无法达到认识且对方倾囊相授的结果。
●和一次公开课:有点像加长版的Ted,优点是中文的且更接地气。公开课还是免费且优质的资源。应该好好利用。
对于我个人(这里写一点个人体验),一点也不贵。经验是,平均买3个Live必有一个相见恨晚的惊喜。会获得‘洞见’。印象较深的是青格乐的如何学习语言,里面阐述了欧美一线对于语言学习的研究成果。对语言学习大有提纲挈领之启发。正常来说这个知识传播到我这里还需要6~7次。比如:欧美一线院校——社会机构——语言成果——引入中国一线教学机构——收费资料留出(这中间还有取巧的环节)。但几十块就瞬间获得。
●按社会公允结果出售:是否考上研究生,是否考过雅思托福。
知识之间的交换价格匪夷所思。比如:欧美专利卖到中国价格极高,中国做出来以后就一分钱不值,iPhone利润大部分在设计方
知识本身的价格是难以衡量的(成本?效用?)。
引用一段对于知识角度的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有把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才能将知识要素从其他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一种至关重要的资源,知识资本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性资源,企业必须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1]。知识资本的价值只有在知识被充分运用后才能较为准确地体现,但是知识资本的交易价格需要在其被运用之前确定,这就使知识资本的交易双方陷入了一个定价的两难境地。
答案是目前不能,因为没有流量。
知乎Live的本质是基于知乎社区的新型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理论来自哈贝马斯)
Live目前营销手段有哪些?
曝光手段:知乎+其他社交媒体
对于已经有知乎外社群的大V,知乎Live的工具性更为突出。对于Base在知乎的大V来说,目前营销成本很高。
●大V自己的专栏,进行预热(重要)
●知乎客户端对当天Live进行曝光
●别人参加Live的提示(频次,几率不明)
知乎内曝光手段虽多,流量分发被分流严重,效果有限。从阅读时长和深度来看,知乎有优势,但在流量方面,知乎和BAT等大公司还有很大距离。捉襟见肘。
有了流量,重点看怎么玩。君不见腾讯课堂,百度公开课的流量也就一丢丢?知乎Live的形式,用户消费习惯对于全网大多数用户(70%)没有尝试过。同时需要沉浸1小时,在当下非常难。知乎Live目前的成功,是基于知乎社区的成功。比如我刷了某大V的内容10个小时,觉得实在好,ok我买一个Live。这个决策过程是自然的。而对于没有消费过大V内容的人,决策成本实在高。因此知乎必须通过强运营牢牢把控内容。一旦放松,整个体系的信任度会崩塌。这也是为什么知乎官方目前小心翼翼全力以赴做Live内容的原因。
知乎Live的流水低于分答有若干原因,消费门槛(价格)高;APP入口深;不利于社交传播;内容未知性高,初次消费决策高。
入口深和不利于社交传播,我认为是重要因素。
两者都是知识消费的双边市场:
●第一阶段:通过网红(王思聪,李开复)引流,吸引尝鲜用户
●第二阶段:在有用户基础上,重运营引入各类成熟供应者,内容高效产出
●第三阶段:通过海量用户消费,产生大量流水。吸引陌生供应者进入社区。
在营销上整理流程思考,有如下图:
知乎Live目前的流水增速,远低于分答。按每年1800万计算,按知乎估值18亿rmb计算,知乎Live提成10%,则Price/earning=1000。
But,sale,howtosale
内容转服务,大V组队产出+助教服务。参考好未来助教模式,新东方双师,猿题库课程售卖。
优化:打赏+当下课程打包售卖,参考千聊,猿题库班课售卖
优惠:部分录播优惠,定时,参考分答。
C端产品用户数量不够多的时候,谈变现就是耍流氓…所以我就不谈了。
目前的产品形态有哪些限制?我想出了一些没有完善解决方案的问题,希望也有大神回答。
●目前的深度已经远超于一般内容平均深度,但是如上文所述,对于专业领域和术语较多的领域,在吸引用户兴趣方面还有局限。
●内容不够深怎么办?可能通过运营解决,未来可能会推出打包或者系列合作课程。
好的Live因为营销的局限无法曝光怎么办?目前知乎Live转载在努力的转发+周源点赞,未来会如何?
●头部大V能否进行持续输出?参考直播行业,部分网红主播在既定的行业供应机制下,不断提高自己。知乎Live为供应者带来的收入尚小,但也是正激励。
●Live越来越多,如何提供有效的筛选机制?目前Live不支持搜索,因为1、无法和知乎搜索结果进行排序。2、收费+免费会干扰搜索体验。未来可能会出现Live搜索功能。
●在有限领域内,内容重复怎么办?“知识的稀缺性是制定合理的知识价格的基础和前提。”类似问题,都能用直播模式来暂时‘解决’,这里说的就是只看Live不看录播。
●目前看来,Live也偏向于让消费者消费尚未开始的Live而不是录播课程。有几个原因,1、看录播的占少数人。2、Live必须有强交互,才能保证质量。如果没人听和提问题,则质量会迅速下降。3、这样可以保证话题新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