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经验书籍推荐

李拥军,男,生于1973年10月,汉族,天津宁河人。现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法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教师,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法学会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吉林省司法体制改革顾问组顾问,长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吉林省工会服务律师团理事,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4部,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10余项,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长春市、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被评为吉林省“师德标兵”。2018年被授予“第三届吉林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15-2019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吉林大学法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文化学、司法学。

法律的本质在于司法

——《司法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经验》自序

通常认为,在早期的初民社会没有法律,但严格地说,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没有成文法。人是群居性的动物,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和争端。这些争端和矛盾如不能有效地解决,该群体就不能存续。所以,虽然在初民社会没有成文法,但是它不能没有解决纠纷的机制。这种解决纠纷的机制开始是以一种“同态复仇”“血亲复仇”式的自力救济的形式出现的。然而,这种自力救济很容易陷入大规模的仇杀和械斗,而在这种状态下一个群体是难以维系,因为它提供不了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和平条件。于是,人类社会必须生发出一套公力救济的方式来化解这种矛盾和纠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类的历史上,不是有了法律才有法院,而是有了法院才有法律,人类最早的造法机关不是议会而是法院。“法官造法”是人类早期社会的通常现象。由此从本源上讲,法律就是解决纠纷而存在的,所以法律的本质是司法,可诉性是法律的基本特征。如果某一法律在解决纠纷领域功效不大,或者说不能还原到诉讼领域,它的存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虽然法律活动不止司法,还有立法和执法,但是,立法的目的是为司法创设裁判的法源,即构建司法推理中的大前提,执法并不是纠纷解决最终级的方式,当它无法让当事人满意或者解决过程中有瑕疵,最终还需动用司法来完成纠纷解决的任务。因此,可以这样说,法律活动的中心在司法,与之相应,对法律的研究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司法的研究。

在英美法传统中,法律就在司法中,在判例中,法官就是立法者。因此,在英美国家的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是其主要的形式。它的法学研究也是围绕司法展开的。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思想家无一不是大法官,如霍姆斯、弗兰克、卡多佐、波斯纳,等等。另外,无论是如奥斯汀、哈特那样的实证主义的法学家,还是如德沃金、富勒那样的非实证主义法学家也都在司法上卓有建树。

在大陆法系传统中,虽然原则上不承认判例的法源地位,但是由于成文法的局限性所致,实践中法官更多地要通过判例来弥补法源的不足。加之判例的实用性优势,使其在司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至于甚至出现了法典被判例架空的态势。这正像伊尔蒂教授所说的,欧洲正在进入一个“解法典化的时代”,而判例正是“解法典”的重要推手。另外,在以德国代表的法律教义学的体系中,法秩序的自洽离不开法律方法的补救,而无论是法律的解释、推理和论证还是漏洞补充、价值衡量以及类推适用,大都是以司法为中心发挥作用。对此,我们从考夫曼、拉伦茨等德国法学家的研究中也能看出这一点。由此说来,即使在成文法世界,司法也是整个法律活动和法学研究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姆斯大法官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的名言虽出自英美世界,但它的意义却遍及整个人类司法。

内容简介

《司法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经验》以司法制度为研究对象,但又不拘泥于制度的描述,而是侧重于制度背后的价值与文化的剖析。本书虽然聚焦于中国的司法制度,但不局限于中国,始终在中西比较的意义上寻找中国司法领域问题出现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书虽然强调对当代中国司法制度的研究,但是并不仅停留在当下,而是力求从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中挖掘可供借鉴的资源来完善当下的司法制度。

作者运用价值分析、文献实证、社会实证、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从理论到实践、从文化到制度、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实践,对陪审制度、判例制度、法官绩效考核、司法改革、司法仪式、司法技术等司法领域的重要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人类纠纷解决方式的历史变迁和司法的宏观走向作了具体阐述,同时也深刻地反思存在的具体问题。作者在诸多问题上都有独到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并从中国的立场上提出解决对策。

目录

第一章司法的本体论阐释

一、司法的特征

二、司法的功能

三、司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司法文明化的内在逻辑

一、制度发生———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

二、制度构造———从“简单化”到“精细化”

三、制度设计———从“公权优位”到“私权本位”

四、制度体系———由“点”到“面”

五、文明内在逻辑视角下的中国司法改革

第三章陪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一、域外经验———美国陪审制度与民情基础

二、中国经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存在基础

三、制度省思———中国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第四章法官绩效考核制度的解读与反思1

一、规训的逻辑与司法运作规律的抵牾

二、绩效考核无法逃避“刷数据”现象

三、规训的逻辑对法官实质理性的侵害

四、关于当下中国法官管理方式的思考

第五章司法改革中的体制性冲突

一、去行政化的改革与改革的行政化模式之间的冲突

二、司法权力的应然原理与中国司法权力模式之间的冲突

三、技术性改革与固有诉讼结构之间的冲突

四、司法内部改革与外在制度环境之间的冲突

五、司法改革中的体制性冲突的解决路径

第六章司法裁判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掏鸟窝案”为例

一、常理上的背离:裁判对公众直觉的挑战

二、知识上的“专横”:裁判依据上的瑕疵

三、法官的能动:影响裁判的主观性因素

四、司法的被动:造成不当裁判在体制上的可能性

五、背后的思考:合法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司法调和

第七章判例法的中国经验

一、判例法的优势———推行判例法之理论上的可能性

二、司法解释的不足———引进判例法之现实上的可能性

三、判例法在中国缓行的理论依据———实行判例法的现实基础分析

四、判例法在中国的实际运用———缓行判例法的基本构想

第八章“比”的思维与现代中国的司法适用

一、文化视野下“比”的思维传统形成的内在逻辑

二、“比”的思维在传统中国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三、“比”的思维嵌入传统法律实践的内在动因及其价值的现代性诠释

四、“比”的思维与技术对于当下中国司法的意义

第九章司法仪式的文化功能

一、西方传统中宗教与法律的融合

二、宗教、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

三、司法标识与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

四、当代中国司法仪式的改革与法律信仰主义文化的建构

第十章主体性重建视野下的社会纠纷解决方式的转向

一、现代社会的主体性特征

二、以主体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

THE END
1.精选书单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普法之路,书香同行历经数十年的深入普法教育与广泛传播,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面对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新要求,我公民法治素养尚存的提升空间,全民普法工作依旧是一项长期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此,我们精心挑选了一系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zc2NjU5NA==&mid=2247522226&idx=1&sn=9accf456a1150e7439eeb65ba8e70c4d&chksm=f991fb1fcee67209c6e068967f0a6a08668f06b0618f25ee0af83bb77eee9c8b7b4904a4c437&scene=27
2.最新律师书籍概览,探索法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自驾游归墟道尊在自驾游发布了:最新律师书籍概览,探索法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律师行业日益繁荣,律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于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士而言,持续学习和更新法律知识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律师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法http://www.snqyccy.com/post/9176.html
3.2024年第20期书单(总第33期)宪法宣传周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本书中,除《宪法》全文外,宪法相关法收录了与《宪法》密切相关的部分法律文件(10件)全文,并将截至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的现行有效法律(294件)中与宪法及宪法相关法(49件)有关的全部法律文件明细以附录列出,供参考使用。本书具有以下特点:配有知识点便于普及法律,采用大字版式便于学习使用,条https://www.hnwlxy.edu.cn/tsg/info/1095/8158.htm
4.书籍推荐于细节处见温度——《法治的细节》华声在线郴州频道如果不考虑伦理,仅仅从价值量化上来看,牺牲1个人或许并没有问题,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没有人有权利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 在紧急情况下,我们难免要权衡利弊,但是如果没有道德的指导,权衡利弊就变成了一种功利主义,法律就失去了作为道德底线的意义。“牺牲”并非是纯粹的价值http://cz.voc.com.cn/view.php?tid=33289&cid=33
5.荐书推荐给法律人的十五本法律英语书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法律英语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与一般英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故而常常成为法学生或法律工作者在学习、实务中难以攻克的一座大山。 今天,笔者特此为大家推荐十五本法律英语书籍,内容涵盖法律英语的词汇、翻译技巧、文书写作、实务运用等多个领域,赶快收藏起来吧! 1、《元照英美法词典》 作者http://www.ylmeng.com/luyoumeishi/202412-18021.html
6.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7.十本法学经典名著推荐NO.8《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霍姆斯法学文集》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感受到的时代需求、流行道德和政治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觉,不论是公认的还是无意识的,甚至法官及其同事们所共有的偏见,在决定治理人们的规则方面,比演绎推理影响更大。 https://www.douban.com/note/812119642/
8.肖秀荣1000题思修部分浓缩精华必背!复习经验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是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有机融合。 2.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b6d5cede36a1.html
9.书单经典书籍推荐,这个假期让我们与书为友材料科学网1、《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本书第一部分叙述http://www.cailiaokexue.com/postgrajob/1722.html
10.随笔汇总:写给民事法律学习实践爱好者的书单1、民法导论书籍 (1)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该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民法学家耶林。该书的主题:法律的目的是和平,而达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法律受到不法的侵害时,斗争是无法避免的。法律的生命是斗争,即民族的斗争、国家的斗争、阶级的斗争、个人的斗争。 推荐版本: A、【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https://www.jianshu.com/p/8cfd9bc8c518
11.法律专业实习报告2500字通用12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法律的实施,如果一部法律不能实施,那么这部法律便仅仅是一行行的法条,而不具备任何的生命力,所以法律只有经历社会实践才能激发自己的生命力。法律如此,法学专业的学生更是这样,只有把在学校学到的法理知识和法律条文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真正成为一个法律人;如果仅仅是学到理论知识,https://www.liuxue86.com/a/4713076.html
12.生命在于运动和营养科普丛书生命在于运动和营养科普丛书书籍 合作编辑者: 百科用户1662709887114,百科用户,百科用户1662705488757, 猪蛋.,下一个//拥抱, ザ絮依蝶ゼ 免责声明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https://baike.sogou.com/v10173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