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星清:以社会主义法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这是一句值得商榷的话。因为法律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逻辑的体现,法律从建立到司法的过程都必须具有严谨的逻辑性、积极的实践性和共性经验,如果法律缺乏逻辑、实践和经验,那么法律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在此次“炎黄春秋”判案中,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法律严谨的逻辑性、积极的实践性和共性经验。

一、法律的生命在于逻辑

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法律必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必须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最大的逻辑,是法律的生命在于逻辑的根本。

国家意义的法律逻辑应该建立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针对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严重破坏,尽快建立和完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西方国家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立法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以美国的《美国法典》为例,其第2381--2391条就详尽地阐述了对美国对意识形态安全控制有关法律条文。早在191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谋叛法,根据这一法律,凡有对美国的政体“不忠诚、不尊重、粗鲁或辱骂”的言论或“蔑视、嘲讽、侮辱、丑化”宪法或美国武装力量的言论,均属犯罪之列。一段时期,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之所以在我国呈现泛滥之势,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缺失是重要原因。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用法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完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立法工作,使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有法可依。

法律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但是法律的强制性是以其阶级性和实践过程的逻辑性为基础,这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法律的逻辑性同时必须体现在法治实践的社会过程。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法规一旦健全后,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如何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执法,对于破坏意识形态安全的罪行如何司法,每一个环节都毫无疑问地要遵循严谨的法律逻辑。

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

社会主义的法律实践包括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必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模范,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实践中,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应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种挑战,解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只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坚持有法必依,才能在国家内部形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坚实的核心力量。

执法必严就是要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违法必究就是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霸权主义一直试图用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种手段来控制世界,社会主义中国自从建立伊始,就面临着文化霸权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平演变的策划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过:“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切不可视意识形态安全为等闲事,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武器束之高阁。对于那些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亮剑,对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构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万里长城”,就是要让那些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图谋无法得逞,从而使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在不断的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

法律的逻辑意义一旦被权力机关正确定义后,司法实践就应该遵循法律的逻辑意义,形成具有共性的司法判决。

和平演变的策划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过:“就是要让那些清醒的爱国者‘处于无能为力的地位,使他们成为大众嘲笑的对象,我们定能够找到诽谤和宣布他们为社会渣滓的方法’。”从“炎黄春秋”判案看,郭松民先生和梅新育先生作为维护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的公民,他们尊重、弘扬、保护历史积淀共识、民族文化精髓、国家理念、宪法价值观的言行在主流上是毋容置疑的,而洪振快和黄钟两人试图利用细枝末节将郭松民先生和梅新育先生诉至法庭,却将自己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等亏损大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不由得不让人们想起杜勒斯的话,“就是要让那些清醒的爱国者处于无能为力的地位”,如果我们的法律条款和司法实践都无法保护我们的爱国者,那么,等待国家的结果并不会比苏联好到哪里去。所以,北京市的丰台法院和海淀法院在“炎黄春秋”判案中,作出了鲜明准确合乎现实中国理性正义、国家理念与价值、宪法条文的司法判断,这是值得全国人民肯定和支持的,我相信,大家都将期待同样积极意义的终审判决。

无论从法律根本逻辑的积极意义,还是从司法实践的技术角度,抑或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炎黄春秋”判案应该成为处理涉历史虚无主义案件典范,在依法治国方略下,它们已经掀开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治新篇章,这种有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共性的司法经验应该在全国大力推广。这是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的意义所在。

法律的生命既在于逻辑,又在于实践,也在于经验,这样才能体现法律的本质。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THE END
1.可以不学法律,但一定要懂的一些法律思维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想法,英格博格·普珀教授集数十年教学与写作经验,把法学方法论的所有知识进行降维,撰写了《法学思维小学堂》。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还融入了形式逻辑、语言哲学、诠释学、修辞学等的思考,向读者展示了法律思维的魅力。小北择取了其中一些,快来先睹为https://zhuanlan.zhihu.com/p/707586378
2.生命在于它的实行。”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庞德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依法的实施的观点,针对上述命题论述正确的是___。A.法在制定出来后实施前,只是一种书本上的法律,处于应https://www.shuashuati.com/ti/aba3bcc427d04e749ee9b9fc034c2248.html?fm=bdbds465aa580bac1426762a8c188eaa4af2c
3.关于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的解读内容提示: 第第19 卷卷 第第 2 期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9 No.2 2017 年年 6 月 Journal of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e 2017 文章编号:1673-1417 (2017 )02-0014-05 doi: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7.02.0004 关于“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 的解读 王 欣 (泉州经贸https://www.doc88.com/p-9723513057329.html
4.法律谚语: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合肥律师动态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 【出处】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断 【释义】 严格的逻辑推理的确使法律或者判决具有了理性和科学的色彩,但是较之更甚的危害性在于,由于过于关注逻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往往容易导致法律严重脱离经验世界而日渐封闭,其活力日渐枯萎,最后蜕化成社会发展的桎梏,而背离https://www.055110.com/a/cycx/18836.html
5.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15篇(全文)二、霍姆斯的逻辑观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 是否是霍姆斯的“反逻辑”思想的体现。显而易见, “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霍姆斯一系列法律思想、命题的提出, 一系列的研究又怎么会脱离逻辑的方法而凭空产生。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这个命题的提出是他为了尖锐的抨击当时学术界盛行的一种观点———在法律发展中https://www.99xueshu.com/w/filekj0qz10p.html
6.哲读书笔记(十二):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美国的3、奥列弗.温德尔.霍姆斯(1841~1935年)。 相比卡多佐,霍的司法哲学中所具有的伦理理想主义比卡少得多。 “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可感知的时代的必要性、盛行的道德理论和政治理论、公共政策的直觉知识,甚至法官及其同胞所共有的偏见等等,所有这一切在确定支配人们所应依据的规则时,比演绎推理具有更大的https://www.jianshu.com/p/55aedb88089e
7.中国判例之路中的经验与逻辑——霍姆斯论断的启示中国判例之路中的经验与逻辑——霍姆斯论断的启示,经验,逻辑,霍姆斯,中国案例制度,霍姆斯"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意在说明决定法律之为法律的因素。习惯、信仰、意见、直觉、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利益、https://wap.cnki.net/qikan-QHFX202006001.html
8.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豆瓣)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的创作者· ··· 霍姆斯作者 目录· ··· “比较法学丛书”总序 诗性的法律(译序) 霍姆斯的法律之路:个人生平 第一编 论文 一、法律与法律编制 二、对于罗马法的误读 ··· (更多) 原文摘录 ··· 哲学并不提供动机,但它却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2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