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Content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台湾还可否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2)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哲学依据是什么?问什么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3)3、如何理解“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4)4、阐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4)5、阐述价值评价的构成要素,并对价值评价的复杂性进行分析。

(5)6、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8)7、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方法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9)8、谈谈系统论思想的起源。

(10)9、系统论方法从广义来讲包括哪些方法(11)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系统论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12)11、谈谈社会系统的组成?(13)12、社会系统优化的重要原则有哪些?(14)13、谈谈你对本课程的认识与体会。

(15)14、联系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15)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台湾还可否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江泽民同志郑重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这个构想从中国实际出发,照顾到各方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社会理论,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体现在其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这种观点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要求,要求研究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不能脱离历史环境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观点,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发展,是由对立统一的规律推动的。

这种观点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样提出了要求,要求研究者要从矛盾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于实践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要结合实际,要为改造世界服务。

这种观点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样提出了要求,要求研究者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进行研究,要为改造社会提供科学的指导。

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是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重要的要求,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更加科学、更加深入、更加贴近实际。

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为改造社会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

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

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正如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所示,大凡在科学上能独树一帜的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解决者的功劳,毋宁说是问题发现者的原始功绩。

这就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

人类社会复杂大系统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争取解放人类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系统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是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具体实践进行科学分析而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这一规律只能通过对社会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来揭示出来。

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保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和实践的指导,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揭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还要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因此,马克思主义将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既分析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又对当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对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批判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批判,揭示出现实社会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了社会进步和解放人类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一样,要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具体分析和理性思考,要对社会现状进行剖析和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变社会现状的方案和思路。

这种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的核心特征之一。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研究和理解社会现象。

它与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同时也借鉴了一些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关系,并分析了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一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系统,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变革的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与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分析。

它拒绝将社会现象简化为个人行为或意识的产物,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和经济结构对个人行为和观念的影响,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要从其根源和产生的社会关系中加以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中,重要的概念是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阶级之间的矛盾。

阶级分析试图揭示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关系,并探讨这些冲突如何影响社会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则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理解社会的演变和变革。

它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关系的变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批判。

它批评了一些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功利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些方法忽视了社会现象的结构性和历史性,只注重表面现象而忽略了背后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主张使用一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即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来提出理论,并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些理论。

这种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

它不仅探讨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还要研究这些方法的本体基础、特点、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方法论自觉和研究水平。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实证性和系统性,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调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还强调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开放性,鼓励研究者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也倡导开放式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理论、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基本原则①实践性原则: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理论。

②历史性原则:强调历史是发展的,社会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必须以历史为基础,研究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③辩证性原则: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④阶级性原则: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以阶级斗争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

⑤客观性原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⑥全面性原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全面性,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不偏不倚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理论具体化为多种方法,如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导论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

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征: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轮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发展性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3.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词解释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职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此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1、方法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2、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社会活动。

3、生产系统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

它主要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

生产力中的主导要素是劳动者。

4、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的关系。

5、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

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

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

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上》)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笔记有)第一,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第二,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第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第四,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辟了人类认识社会和研究社会的新时代。

3.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课堂讨论1.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曾经的困扰:经济生活中的“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的恶性循环现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旨在研究和改变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

它的方法论与其他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基础的。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观察和分析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马克思主义将一切现象都置于历史和社会经济的背景下进行分析。

2.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研究社会问题时需要分析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以预测社会未来的变革趋势。

3.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了对阶级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而阶级冲突则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它认为社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

研究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要考虑历史时期的不同,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5.实证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也强调实证研究,即要以实际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而不是纯粹依靠理论推演。

实证研究可以通过观察、实地调查、统计数据等方式来获取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一、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人文学科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干学科。

人文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社会科学形成于近代,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它们在科学的研究社会和改造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其一,自为性与异质性:社会现象,它们都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活动才形成的,并且,社会现象的运动、演变也必须依靠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来维持。

因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自为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经过人类加工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包括注入了人类主观意志的社会构件,如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机构,以及人的情感、意志、欲望、信念、信仰等。

就其层次而言,它包含着日常的、理论的、规划的、操作的各个层次;就其向度而言,它不仅有活生生的现实,还有“消逝了的过去”和“将至的未来”等向度。

可见,社会科学诸对象有明显的异质性。

其二,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性。

社会事实虽然可以“外在于”某个人或某些人,但却不能“外在于”所有人。

社会事实作为人的活动的结果,必然有价值附着其中,甚至可以说,社会事实主要就是价值事实。

人们在创造社会事实的过程中,必然把情感、意志、价值等因素凝结于其中。

在人的现实的社会活动中,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总是互为表里、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社会研究对象具有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特征.其三,更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与自在存在的自然世界不同,社会是自为的存在,在这个具有自我意识、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功能的有机体中,不确定的因素更多,偶然性更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哲学,提供了独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以批判性思考、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人的解放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以社会分析和社会变革为核心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

这个方法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科学技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法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于社会现象的矛盾和辩证性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加和,而是相互影响,不断发生矛盾的运动。

这种矛盾的运动必须加以研究和认识,去寻找矛盾发生的根源和决定因素,进而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坚定地认为,只有宏观与微观、社会与个人、结构与意义等各层次方面的矛盾把握到位,才能得到扎实的研究成果。

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规定了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越来越高的发展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分析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深入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核心方法是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普遍存在的。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斗争,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工人和工人之间的竞争,这些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阶级斗争的推动力来自于各个阶级的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在一定特定的制度条件下表现得最为尖锐。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研究社会現象、认识社会矛盾和推进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作用。

四、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还包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它具有内在的理性,但是却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环境恶化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我们必须坚决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革的方案,为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努力。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在研究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寻找原因和根源,要深入到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去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在分析社会问题时,要善于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要看到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要善于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有效性,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必须立足于实践,才能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着前进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才能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进行,必须以客观的、全面的、系统的方式去研究社会问题,不能够片面地、主观地、随意地去对待社会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这些特点和优势为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总体: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历史上的方法论理论为依据来客观陈述,开放性的讲课,注重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索。

●二是人类学:人存在的意义、安身立命之所问题——人是谁,来自于哪里,要到哪里去——终极价值问题。

●丹皮尔描述了: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的历史,以及这种关系的未来。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实质是:科学方法论。

2,科学●科学,就其原初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切有系统的学问和知识。

●“拉丁语scientia(scire,学或知)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

●但英语词‘science’却是natural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

●德语对应词wissenschaft仍然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但包括我们所谓的科学science(科学),而且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

”(丹皮尔,9页)●德语的“科学”概念,作为一切有系统的学问,和我们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需要的概念一致,和马克思使用的“科学”概念相一致。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工具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增强研究者的方法论自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提升人们的方法论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客观性、具体性、整体性、发展性、主体性原则。

(3)联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的是现代甚至当代社会科学方法论,但是当代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历史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

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

为此我们必须积极自觉地走入当代中国,走入当代实践。

原理与方法密不可分,原理是方法的基础,原理一窍不通,方法不可能是科学的。

但是,原理并不等于或者并不直接等于方法,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许倩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

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

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

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

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1)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理论体系,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提出了深刻的影响。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研究和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的一般性原则和规范,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哲学基础和方法体系的理论,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关系,既体现在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理论指导上,也体现在具体研究方法和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要求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注重对社会整体和矛盾运动的认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把握社会运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反映社会现实和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方法体系,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社会科学研究应该立足于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运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为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拓展社会科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人们正确解释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伟大变革。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认识的方式和达到的水平是很不相同的。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

那时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工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行认识,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神话传说等方式流传。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的意思。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从这里来的。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尽管在社会认识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狭小的生产规模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使得它们在总体上不可能给社会历史以真正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认识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却陷入唯心主义。

列宁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认为它是社会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体系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

第二,主体性原则。

第三,整体性原则。

第四,具体性原则。

第五,发展性原则。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其与时俱进,是自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不同流派。

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观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许多积极成果,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和操作层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是开放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持有的开放性。

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面貌,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事件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

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经验是具体的、零碎的、偏于感性的认识。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

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毛泽东说:“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

”人的认识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从知之不够正确到知之比较正确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搏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在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

生产关系系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三)上层建筑系统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

(四)人口系统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能的存在。

”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极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五)自然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THE END
1.洞穴奇案范文5篇(全文)2.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 而是经验 霍姆斯在《普通法》开宗明义地表达过:“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 而是经验。”这里的经验指的是法官根据不断变换的现实社会生活, 在遵循先例的前提下, 通过考虑一些政策理由, 而赋予法律新的意义。他认为法律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是永远处于发展之中, 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https://www.99xueshu.com/w/ikeyzc6bjqye.html
2.美国大法官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美国大法官___提出了“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一著名的命题。A.戴雪明B.哈贝马斯C.霍姆斯D.孟德斯鸠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https://www.shuashuati.com/ti/628762d4e2394e66ab60b14c2530c849.html?fm=bdbds0d22fc2899bf8764b8fae4fab5c6f516
3.“后浪”奔涌如何建立敏捷化组织成长的底层逻辑,如何提升敏捷化组织的管理技能,如何打造一支结果导向、信守承诺、使命必达的银行铁军?是本堂课重点研究的成果。 【课程目标】 ● 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提出成功方程式: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 本课程就是从改变思维方式、激活事业热情、训练运营能力、萃取经验方法四https://www.qgpx.com/neixun/yuangongzhiyehua/showd20210507c382c15170p1.html
4.如何理解霍姆斯“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句名言他在《普通法》一书开篇就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律不能被当作由公理和推论组成的数学书。”同时他在《法律的道路》中认为在“决定法律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力量”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谬误的观念即“在法律发展中唯一发挥作用的力量是逻辑”。 (2)霍姆斯论断的主要思想 ①按照霍姆斯的理解如果仅仅从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ba87246a48d7c1c708a145f5&fr=search
5.西方文论关键词(仅供参考)布列东于1924年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后该思潮得以成立,他们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超现实主义文学强调诗人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写梦境,幻境,https://m.douban.com/note/726257406
6.科学网—[转载]杨建军:原始思维经验思维和逻辑思维摘要:从思维类型的理性化程度的高低来考察,法律事实认定的思维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原始思维、经验思维、逻辑思维三种类型。原始思维是古代民族认定事实共有的特点,该种思维注重神秘原因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经验思维以传统中国司法实践为代表,是一种主客体不分、重经验轻逻辑的整体思维。逻辑思维奠基于概念,以认识主体与客体https://wa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do=blog&id=1231826
7.创业融资终极指南:3万字讲透创业公司融资所有内容云杉思库初创企业要想在一定时间内做大,单靠自力更生(bootstrap)不是说不行,但确实非常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没钱。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700200.html
8.跟熊浩学沟通如果我们在处理的是认同的分歧,这种分歧将携带“神性”,它的解决不依赖讲理,而依赖叙事,叙述什么过往、什么曾经、什么阅历构成了我,支撑起了我此时的立场。认同分歧的解决,是一场时光旅行,我们会走到这个人的生命经验的内部去,去寻找他的脉络、去理解他的苦衷,然后去获得人之为人,那份同理心的共鸣。 https://www.meipian.cn/2jzt5a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