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歌咏崆峒山诗作简论车登明律师律师文集

崆峒山是镶嵌在祖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位于平凉城西12公里处,靠萧关,近泾水,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是一座“五岳推为伯”、“势压玉关雄”的名山,历来就有“雄秀甲于关塞”、“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道源所在”等美誉。1984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晋升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崆峒山历史极为久远、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崆峒之名,在《尚书·禹贡》、《尔雅》、《世本》、《庄子》、《史记》等古籍中早已出现,或作“空同”,或作“空桐”。在《淮南子》、《汉书》、《水经注》、《魏书》等史地著作中,崆峒山或被称为“笄头”、“鸡头”,或被称为“牵屯”、“薄落”,唐代以后的史地书籍则大多数称作“崆峒”。

(一)崆峒山一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二三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崆峒山一带繁衍生息,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就在崆峒山景区及附近生产生活,目前已发现古人类生活遗址达30多处。

(二)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问道圣地。《庄子·在宥》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功业成就后“西至于崆峒”,向广成子求教“至道之精”,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西至于崆同,登鸡头。”崆峒山前的望驾山,山下的问道宫,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就是对这一千古盛事的纪念。其后,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古代帝王也都曾效法黄帝西登崆峒。

(三)崆峒山是三教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

道教起源于东汉,思想理论基础是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秦汉时山上就有方士隐居,魏晋时就建有道教宫观。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归隐崆峒,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主持,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佛教在崆峒山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中台至皇城上天梯石台阶就是仁智禅师在贞观年间开凿的。元初,皇子、安西王忙哥剌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封商挺为主持,统管陕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务。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明神宗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赐送经书三万多册。现在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让互尊,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

崆峒山还培育了一批儒家学者,最著名的有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符,医学针灸鼻祖皇甫谧,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四人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潜心读书,是崆峒山的钟灵毓秀造就了他们旷世才华。

(四)崆峒山是历代文人赏景抒情的人间胜境。崆峒山悠久的历史,雄秀的景观,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迁客、骚人。司马迁慕名登临,王符流连忘返,皇甫谧采药著述。此后,历代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洋洋大观。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朝李清照、游师雄、张亢;明朝李攀龙、赵时春;清朝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这些妙篇华章,画幅墨宝已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五)崆峒山是崆峒武术发祥之地。崆峒山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第10代传人燕飞霞1956年获全国武术观摩赛冠军,1957年随中国武术代表团赴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佛尘五项冠军。

(六)崆峒山是关陇锁钥三秦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六盘道未通之前陇山南北横阻,崆峒地处陇山中段,扼七关之首,控制六原,是保中原守关中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远古到清代,金戈铁马,有过数不清的战事。

(七)崆峒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主要通道。崆峒山在中古前又称为“笄头山”。汉时,笄头道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北路第二站。从汉至唐这里曾有过一段驼铃叮咚,商贾不绝的胜况。

二、崆峒山诗作简论

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登临崆峒,莫不吟诗作赋,留下相当数量有关崆峒的美丽诗篇。就具体数目而言,旧版《崆峒山志》载192首,新版《崆峒山志》载232首,《崆峒诗选》收288首。也就是说,历代歌咏崆峒山的诗作通常在300首左右。

现分类浅析如下:

(一)体现崆峒山一带军事战略地位的诗作。

崆峒山地当西北要冲,兵家必争,用武之所。宋人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迄今崆峒山一带仍留存有关寨城堡和古战场遗址多处。

边城落日

唐·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这是目前所知歌咏崆峒山最早的一首诗。诗作抒发了作者从军报国之志,报皇恩、守国土,辞朝堂、逐沙蓬,提宝剑、跨战马,近崆峒、远积石,乃至紫塞、流沙(即新疆、漠北)。诗中将崆峒和紫塞、流沙、黄图(帝都长安)、积石并列,反映出崆峒山在作者心目中军事战略位置之重要。

出嘉峪关感赋(之二)

清·林则徐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这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被贬伊犁途经嘉峪关写的。作者追怀往古,热情歌颂了博望侯张骞的历史功绩,描绘了嘉峪关的壮丽风光,指出了其地战略地位的重要,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个人抗敌御侮、安定国家的政治抱负。“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两句,也把崆峒山提高到和长城、大漠和嘉峪雄关同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二)表现崆峒尚武精神的诗。

《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陕西通志》记载:“平凉地接边荒多尚武节。”崆峒武术是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作为崆峒武术诞生地的崆峒山,其尚武精神历来受到赞扬和歌颂。

赠张相镐(节录)

唐·李白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竞不候,当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世传崆峒勇,崆峒历来有尚武精神,这大概是以前曾是夷汉杂居的边地和古来征战疆场的缘故吧。

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节录)

唐·杜甫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

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李白、杜甫足迹遍布名山大川,在他们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均如此动情颂扬崆峒武术,这些历史的见证,无不表明崆峒山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和崆峒山一带人的尚武精神。

此外,阮籍的“崆峒长剑出天外”,李白的“轩辕去时有方剑”,杜甫的“崆峒足凯歌”,博振商的“更谁倚剑向崆峒”,杨芳灿描写崆峒人“刚武着人风,博厚辨之脉”、“思将一长剑,耿耿倚穹石”,刘日萃“游车停太史,长剑倚英雄”,安维峻的“世无广成子,汉武亦空旨”、“鞭挞及四夷,武皇自英鸷”、“岂知神武姿,电扫空异类”、“倚剑说平生,斯游心已遂”等,都充分说明平凉乃尚武之地,崆峒人神武刚勇。

(三)抒发个人志向抱负的诗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佳山秀水,一种壮怀激烈,抱效国家的豪情由然而生。

次段羲民崆峒述怀韵二十四首(之二十三)

明·赵时春

杖履寻芳遍五台,为谁长啸为谁哀。

人间万事吾能说,济世还须命世才。

赵时春,平凉南郊浚谷村人,著名文学家,“嘉靖八才子”之一。少年时代曾在崆峒山上读书居住过,后人把这处地方称为“赵时春读书台”。他对崆峒山情有独钟,在《游崆峒记》中说“余家东郭,而别墅距笄头甚迩,故凡崆峒之首尾能悉之”,留有关于崆峒山的诗作55首。

游崆峒山题(节录)

清·安维峻

昔我戍沙塞,题诗灵泉寺。

长剑倚天磨,隐喻崆峒志。

……………………

泾清鉴我形,山静知我意。

龙泉韬匣中,终当惊魅魑。

《游崆峒山题》长诗一百句。安维峻,秦安人,清朝福建道监察御史,痛恨李鸿章的卖国求荣行为,在14个月之中连续上疏60余次,贬谪新疆,被誉为“陇上铁汉”。“长剑倚天磨,隐喻崆峒志。”倚天磨成龙泉宝剑,立崆峒之志,终当惊魅魑而救国家。其人其诗骨硬如山,刚正不阿;秉性如山,志向高远;气度如山,心系国家和民族;壮志如山,扶天地正气。

崆峒

清·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谭嗣同父亲曾在兰州做官,去兰探父多次路过平凉,并登崆峒留诗篇。首联上句写出了山之高,下句写出了沉重的时代危机,如此美好、壮丽、辽阔的山河却笼罩着昏昏沉沉的“剑气”,即晚清国难的写照。颔联、颈联描写山高云深、松奇石怪。尾联又回到现实:放眼四望桃花红满山谷,静谧深邃如同“武陵源”,但在这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我们不应躲到这世外桃源中去。十年后,谭嗣同吟着“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诗句慷慨就义,实与此诗中的“莽荡山河剑气昏”,“不应仍问武陵源”有一脉相承之悲壮。此诗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作者忧国悲愤之情和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远大志向。

(四)表现闲适隐逸情怀的诗篇。

崆峒山是道教名山,道家崇尚清静自然,无为隐逸。身处这人间仙境,联想广成子等道家始祖曾在此修炼,让人灵魂彻悟,顿生远离尘世的虚浮与繁华,归于和谐自然怀抱之念。

游崆峒

明·马文升

偶上崆峒万仞山,恍疑身在碧云端。

遥看华岳峰三垤,俯视秦川弹一丸。

雨后苍龙归石洞,夜深元鹤下瑶坛。

何须更问蓬莱岛,此地令人欲挂冠。

马文升是明代进士、陕西总兵、吏部尚书,见了崆峒山连官也不想当了,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的隐逸情怀,可见其心与崆峒山息息相通。

和胡卓峰军门游崆峒原韵(其二)

清·邓廷桢

芝盖来游二月天,独携长剑倚岩前。

图经细考峰参五,气象真函界大千。

叔子名题苍藓上,阮服屐蹑翠微边。

何时挂笏从公去,同嚼红霞访列仙。

邓廷祯同林则徐一道广州禁烟抗英,遭贬谪充军新疆,后入甘肃,一生忠烈,竟落了个如此下场,还不如效仿“竹林七贤”那样,挂笏上崆峒,嚼红霞,访道仙,那多惬意啊!表现了作者在历经苍桑后的另一种人生的感悟。

(五)描绘秀美山色的诗篇。

崆峒山遍地古迹,山峦突兀,奇峰叠嶂,林壑优美,景色秀丽。泾河、胭脂河像两条玉带夹山流过,山水辉映,使崆峒山更显灵气。

崆峒山

宋·游师雄

崆峒一何高,崛起乾坤辟。

峻极倚杳冥,峥嵘亘今昔。

势将玉绳齐,位据今野窄。

这首诗极写山势的峥嵘挺拔,山色的壮美与雄浑,对崆峒山的雄伟赞叹有加,真可谓言有尽而味无穷。此诗准确明快地描述了崆峒山高峻险美的形象,诗与崆峒山一样奇崛有力,有一股铮铮硬气从诗行里溢出。

次段羲民崆峒述怀韵二十四首(之一)

兀肆平穿缥缈间,近连天柱号天关。

远分秦陇三川水,收尽昆仑万里山。

这是赵时春写崆峒山最见功力的一首诗,它既写出了崆峒山的险峻,也写出了崆峒山的非凡气势,“远分秦陇三川水,收尽昆仑万里山”,表现了崆峒“西来第一山”惟我独尊的崇高地位。

赵时春描写崆峒山风光的诗,还有“水激石崖划,石蟠山势融;崇峦接井鬼,奔浪注霓虹”,“俯瞰泾如带,遥连陇似骏”;“飞鸟俯元都,相将扣玉壶。树阴浸地遍,山色近天无”;“春岑浮翠黛,回薄几千寻。影暗天边月,响传空外音。阳春密雪调,流水对山心。此地聆幽曲,自然高更深(《和人早春登崆峒听琴二首》之一)”;“萦回缘鸟道,蹭蹬俯蛇盘。绝壁千重启,连天一径蟠。仰高心转迫,回首路方难。险绝更休息,凭谁衔马鞍。(《陟崆峒》)”。等等。

游崆峒山

清·毕沅

笄头障陇云,灵气抉双眦。

荡摇虚无中,群峰倚天起。

奥区泄神秀,秦陇互表里。

西极冠名山,真灵实萃此!

毕沅是乾隆庚辰科状元,官至湖广总督,诗中极言山势的高峻挺拔和山的神秀灵气,对崆峒山极力礼赞美化,认为是冠西极之名山。

(六)其它内容的诗。

1、哲理诗。如:

访道

宋·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首诗很有哲理,揭示了哲学上从量变到质变的质量互变规律。如果没有“崆峒访道至湘湖”的行万里路,没有“万卷诗书看转愚”的读万卷书,也就不会有“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结果。前者是代价,后者是成果;寻觅是准备,得来是感悟。

这首诗也是影响很广的一首诗,《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混江龙李俊在揭阳岭李立开的人肉包子店里寻见了日思夜想的宋江后吟出四句诗:

冤仇还报难回避,机会遭逢莫远图。

但这两首诗究竟孰前孰后?据王智华先生考证,夏元鼎是宋代道士,而《水浒传》的成书于元末明初,所以施耐庵写《水浒传》时借用和改造了夏诗是无疑的。

2、劝学诗。如:

平凉诸生从游崆峒山上,诗以勖之

明·许孚远

登山自平地,高以下为甚。脚跟如不力,崔嵬焉得跻。突兀五台峰,中有三天路。直上万仞岗,虚空更无柱。所以大易训,礼卑而智隆。卑法业乃积,崇效德方隆。文艺道德资,根深枝叶茂。培养欲沉潜,诵读宜宏富。人伦庶物间,天则不可违。要令常著察,内省免瑕疵。能以无碍心,而行真实地。高明亦中庸,攸往而不利。穷达固有遇,尧桀在所趋。阿衡与陋巷,百代同光辉。秦俗喜淳庞,况存圣哲矩。忠信肯好学,一日应千里。勉旃二三子,迈往毋踌躇。吾愧尔师表,此志良勤劬。

许孚远是明代著名学者,哲学家。一生精研理学,聚徒讲学。此诗开宗明义,旨在劝学。诗中循循善诱,劝导“文艺道德资,根深枝叶茂。要令常著察,内省免瑕疵。忠信肯好学,一日应千里。勉旃二三子,迈往毋踌躇。”真可谓用心良苦,诲人不倦。

此外,崆峒山还有不少历代文人的楹联、游记、碑文等。较著名的有明代赵时春的《游崆峒记》、李攀龙的《游崆峒》、清代左宗棠《崆峒玉碑赞》和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平凉崆峒山笔记》。

孔子曰:诗言志。历代文人墨客或因贬黜而登临、或因经过而高就、或因追求生命的解脱而归隐、或因对崆峒景色的灵秀而赞美,这些歌咏崆峒山的诗作是人们对于自然、人生的感悟和抒怀,是人们内心对生命情志所抒发的现诸于文字的外在观照,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天下苍生的抱负与责任,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安宁、有所归止的内心世界,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善良、健康、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山管理局信息中心网页,网址:poster@kongtongtour.com

2、《崆峒山新志》第十一章艺文选萃第171-237页,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管理局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3、《崆峒武术》,崆峒山管理局信息中心网页,网址:poster@kongtongtour.com

4、《古人心目中的崆峒山》,作者:茹坚、张连举。

5、《咏陇诗里读崆峒》,作者李晓明,原载《平凉日报》2004年3月5日3版。

6、《崆峒山诗词赏析》,作者王智华,载于《崆峒山新志》第237-244页。

7、清代嘉庆年间张春溪重修的《崆峒山志》,载于《崆峒山新志》第496-522页。

THE END
1.宪法宣传周藏在诗词里的法律问题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M5MDIxMA==&mid=2650408441&idx=2&sn=9d17ef2ec85754ea944827ac906baab4&chksm=beede3e21517e5b932102c9c2fe375ac098ea22582437dd9e30a33a498d01bdac58d0e29db34&scene=27
2.关于法律的古诗关于法律的古诗: 1、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宋·陈普《咏史上·宣帝》 2、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宋代梅尧臣《长歌行》 3、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宋代陆游《秋怀》 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10mXhLU7gtHW.html
3.关于法律的诗句关于法律的诗句1、惟用法律自绳己唐韩愈出自寄卢仝2、法律底须存八议明龚诩出自甲戌乡中民情长句寄彦文布政3、扫除诗书诵法律宋苏轼出自石鼓4、始读法律亲笞榜陆游出自秋怀5、自徒四方多法律宋苏辙出自次韵子瞻见寄6、兼通法律吏能精宋苏辙出自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7、自从四方多法律宋并叙出自次韵子瞻见寄8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85272704.html
4.关于法律的古诗有哪些写法律的诗句好86网为您提供法律的古诗,关于法律的古诗,关于法律的古诗有哪些,写法律的古诗大全 古诗 网址: https://www.hao86.com/shici_tag_list/14851/ signIP地址猜谜语中药方百家姓仓颉字码谜语大全易经风水关帝灵签吕祖灵签1本草纲目数字大写IP地址查询官的拼音中国地图运的笔顺传统节日名字大全春天的成语夏天的成语李白的https://www.hao86.com/shici_tag_list/14851/
5.关于法律的诗词,描写法律的诗词诗词分类关于法律的诗词 共75首 关于法律的诗词344浏览0喜欢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https://www.gushiciqu.com/zhuti/falyu45724.html
6.关于遵守法律的古诗歌诗谣》之一百八十六 遵纪守法三句半 姒传双 引言 1.旧有《莫争打》一诗 时闲愤怒便引拳, 招引官方在眼前. 下狱戴枷遭责罚, 更须枉费几文钱. 2.旧有《莫应对》一诗 人来骂我逞无明, 我若还他便斗争. 听似不闻休应对, 一支莲在火中生. 3.旧有《戒争地诗》 他侵我界是无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40f9c95dbe5872a0b51f4a5dfbb2ce7a.html
7.关于法制的诗歌关于法制的诗歌 导语: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维护国家秩序的一种制度。遵纪守法,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法制的诗歌,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法制的诗歌 篇1 《生命可贵》 清风吹不倒 吹不倒威武的松 吹不到平原的边际 https://www.cnfla.com/zuowen/415530.html
8.关于“法意诗绘”法律拼贴诗大赛结果的公示经过网络投票环节和专家评审环节,武汉大学第十七届法律文化节之“法意诗绘”法律拼贴诗大赛已评选完毕,现公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具体名单如图所示: 特此公示。 公示期为三天,公示期内有疑问可以邮件的形式发至fxyxg228@163.com。 武汉大学法学院学生会 https://hilaw.whu.edu.cn/info/1122/5284.htm
9.福建省司法厅关于2010年度全省基层法律服务年检注册的通告根据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第59号令)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第60号令)的精神,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我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全省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2010年度的年检注册。截至2010年7月31日为止,全省共有350家基层法律服务所和2169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通过本年度的年检注册(名http://sft.fujian.gov.cn/zwgk/gggs/201008/t20100816_2911581.htm
10.关于纠纷化解的诗句古诗通过古诗中关于纠纷化解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纠纷问题的思考和对公正原则的重视。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纠纷化解的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纠纷化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以公正、平等、沟通与妥协为基本原则,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http://www.rouhuan.cn/article/1980961.html
11.关于法律同行助力梦想手抄报与诗同行手抄报与法同行手抄报模板电子版小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宪法知识教育手抄报 与法同行的手抄报与法同行的手抄报怎么画 青春逐梦廉洁同行手抄报 追逐梦想手抄报 与书同行增长智慧的手抄报与诗同行手抄报 与安全相伴与法律同行手抄报内容 法律与我同行的手抄报关于法律的手抄报 https://www.puchedu.cn/shouchaobao/2513158.html
12.中国法院网强化法律解释和规则适用。在“‘九层妖塔’保护作品完整权纠纷案”中,就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要件及改编权权利边界等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影视改编行业的规范。在“首例云服务器存储侵权案”中,结合云服务器租赁行业的特点,明确云服务器租赁服务提供者权利义务范围,为云服务器租赁服务行业发展提供规范和保障。 https://www.chinacourt.org/chat/chat/2020/04/id/52415.shtml
13.关于法律的诗句1、《长歌行》宋-梅尧臣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2、《秋怀》宋-陆游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3、《寄卢仝》唐-韩愈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4、《自尤》宋代-苏洵 此虽法律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19457771786086779.html
14.武汉王诗婷律师网王诗婷律师提供在线法律服务武汉王诗婷律师是律图武汉地区专业律师,执业6年,武汉王诗婷律师法律咨询热线-15527990094,您可以通过拨打咨询热线对武汉王诗婷律师进行免费法律咨询,也可以通过武汉王诗婷律师成功案例全面了解王诗婷律师的专业技能。王诗婷:湖北漫其修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民革党员,武https://www.64365.com/lawyer/8898769/
15.法律篇——论文艺教育1、主题:政治法律教育 2、观点:在诗和一般艺术的问题上,表现的态度比过去稍微缓和一点。过去他要清洗文艺,驱逐诗人,现在他只强调检查制度。不过他的文艺要为贵族统治服务的基本立场却没有改变,他的反民主的态度比过去更激烈。 3、地位:有“第二理想国”的称号,调子没有《理想国》那么高,但是比较着重政治法律教育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79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