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七编,84章,1260条,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庄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典精神内核
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立法宗旨的内核。”立法专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金融委员会法案室主任朱少平认为,民法典总则第一章第一条规定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若干道德准则融入民法典中,这是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文化最深切的关联。
“根据总则,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可以看到,平等、公平、诚信,这些关键词反复出现。”朱少平说。
“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这需要一个普遍的标准,也就是价值观。二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需要用道德准则来衡量。”朱少平认为,民法典将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中必须或能够入法的都入法,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的广泛权利都得到切实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法学教授王利明认为,民法典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如其中包含的重视家庭和睦、弘扬家庭美德、尊重公序良俗等条款。再如确立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民法典特别强化了对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人格权构建了完整的人格权体系,包括了10项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且保持了开放性,强化了对生命、健康、身体的优先保护。为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明确了平等保护原则。这些都是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体现。”王利明表示。
立法精神的背后是时代文化的变迁
1954年以来,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历经曲折,多次中断。改革开放以后,民法领域的立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到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正式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其后,历时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最终出台。
民法典将为文化创新和文旅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时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
《民法典》的颁布和付诸实施,将为这样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和制度保障。
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朱少平认为,民法典的立法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凸显了其重要意义,还将通过对民事主体和民事行为的保护和规范,从根本上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法典在第一编总则中关于自然人、法人的规定,在第二编物权中关于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的规定,在合同法中关于典型合同、技术合同等的规定,都是对市场经济中基本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较为清晰的界定和保护。文旅产业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中较为活跃的部分,更是直接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密切联系的部分。民法典将为新时代不断融合和提升的“诗和远方”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
民法典在文旅行业中的适用场景举隅
1.在景区、演唱会等大型活动现场如何保障安全?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三条,未经许可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或者高度危险物存放区域受到损害,管理人能够证明已经采取足够安全措施并尽到充分警示义务的,可以减轻或者不承担责任。
陕西省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副总经理邵剑:
这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旅游的深度和宽度都大幅度提高。自驾游、探险游、荒野自驾等形式多样,但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即使景区做了风险提示、标识了风险地带,并有一些安全措施,风险发生时景区也会有点说不清楚,因为这样的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民典法的出台对于我们这类企业将会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我们也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提醒、提示工作,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游客的出行。
2.行踪定位、宾馆住宿等隐私信息能否切实保护?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凯湘:
个人信息虽然不都是隐私的范畴,但同样涉及个人生活的安宁。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上述规定表达了新时代民法典对人格权保护的鲜明态度,回应了大众旅游时代人们对入住宾馆期间个人隐私可能被侵犯的担心与顾虑。
人享有私密空间才能够有心灵的安宁,才有人格的自由。在旅游领域,游客在购票过程中提供基础个人身份信息即可,如果景区要求提供更多信息,游客可以拒绝。目前在抗疫的特殊时期景区要求提供行踪、健康信息,这些都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在这个特殊时期是必要的。作为旅游管理部门也同样不能过度搜集游客信息,特别是搜集的信息不能随意处置、泄露、公开。
3.游客如何请求损害赔偿?
有时候消费者会在网上遇到下单成功之后又被取消的情况,消费者发现被骗了却无能为力。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一条,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成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也就是说,只要下单就表示合同成立了。此外,如果格式条款中出现两种解释,应当做出有利于非格式条款制定方即消费者一方的解释;如果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相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依据非格式条款解释;变更合同须双方协商一致之后才能做出。
景域驴妈妈集团副总裁任国才:
4.民法典对文明旅游有何推动作用?
依据民法典一千一百七十七条中的自助行为制度,旅游经营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的,可以在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旅游经营者在实施前款行为后,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旅游者权益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社会上确有霸王餐、霸座等不文明的行为,是否可以制止和采取措施,扣留霸王游客物品的行为是否合适,许多旅游经营者在之前都有很多的顾虑和困惑,此类道德问题的处理随着民法典的出台而有了法律的规范。在合理范围之内可以采取自助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受到法律的合法保护。
5.网络游戏中耗资不菲的装备是我的个人财产吗?
(记者翟群、郑芋采访整理)
责编:杨晓君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