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法律意义上的主观“明知”

“明知”是在我国立法和司法领域长期且频繁出现的词汇,但是由于其所处层级的混乱、内涉含义的模糊以及适用标准的零散,始终干扰着司法实践的具体操作。本文即按照一定逻辑推理和客观证据来综合认定“什么是主观明知”。

我国《刑法》第219条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中,其第二款明确“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论。”此解释可以视作关于“明知”内涵效力最高、最为权威的解释。

从我国的法律到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的一贯立场均将“明知”的内涵明确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明知”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因其属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难以通过准确且具体的法律条文概述,故司法解释往往也只能以“列举+其他兜底”的方式对典型情形进行最大可能性的概述。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最精准地作用于大部分案件,但一方面极大地依赖于司法解释,难以穷尽所有情形,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司法审判于各色案件中发挥自由裁量作用。

“明知”的内涵虽然包括“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具体案件中行为人的“明知”仍然只能通过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证据加以判断。有学者提出“知道”与“应当知道”的区别不在于认识程度而在于证明方式。“知道”是指有证据证明的明知,例如被告人本人供述,还有书证或者证人证言佐证。“应当知道”是推定故意,是指没有证据能够直接证明,但根据一定的证据可以推定行为人具有某种故意,行为人如果否认自己具有此种故意,必须提出反证。

“明知”的认定本质是通过在案证据得出待证事实,故本质仍然是证据的认定;“知道”或“应当知道”区分仅在于所需依赖证据形成的证据链的难易程度不同。

换言之,“知道”就是行为人自认的主观明知,即通过被告人供述,佐之以其他证据即可形成认定主观明知的证据链;“应当知道”则是在行为人辩解不明知的情况下,必须综合其他在案证据,立足已证基础事实,逻辑推演出证明主观明知的证据链:

(一)审查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剔除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后,在案证据能否认定作为犯罪主体的被告人实施了与犯罪结果具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以先期明确基础事实。根据在案证据可以认定基础事实的前提下,之后就主观明知进行的审查才有其必要性。

(二)审查当事人陈述或自认与辩解或抗辩

审查当事人陈述或自认与辩解目的在于区分“知道”和“应当知道”。在当事人陈述或自认主观明知时,即处于认定“知道”方向上,在审查陈述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的基础上,注意把握陈述或自认的长期稳定性、逻辑完整性,在初步判断当事人陈述或自认的可采性后,仍需结合其他证据加以佐证;在被告人辩解不明知时,则转向认定“应当知道”的方向,亦先审查当事人陈述或自认辩解的证据三性,而后审查其辩解或抗辩的合理性。

(三)审查客观行为的外在表现

对当事人行为方式等客观方面需要进行逻辑合理性和日常平行评价的审查。在对比日常合法行为时,案件中行为人不合乎常理的经验规则越多,主观明知的程度就越强。

(四)审查与其他在案证据的印证

在案证据的印证性的审查,既需要审查主观性证据与客观性证据的印证性,也需要审查言辞证据与实物证据的印证性,亦需要审查言辞证据之间的印证性,“关联事实”得以共证、“印证证据”可以求同、“矛盾之处”予以排除。

(五)审查行为人特定情况

对于明知内容的审查往往是按照一般的社会生活常识而非按照法律或者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衡量的,这就是“外行的平行评价”。个案中必须结合行为人特定的自身状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内容包括被告人的行为能力、年龄、社会阅历、个人经验及区域风俗等。

(六)审查辩方是否提出反证

必须明确,“应当知道”作为经过逻辑推演的主观事实,是可以反证的。由于无罪推定是刑法领域的原则性规范,故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证明责任仍然属于控方,即使辩方提出了反证,亦仅需要提出的合理怀疑或辩解,而不能要求其承担证明责任。

虽然对于“明知”的应有之义仍有争论,但是按照我国立法及司法领域的一贯立场,我国法律中的“明知”可以理解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我国司法实践中亦以此为惯例予以适用。“明知”不一定是“确知”,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不能仅凭行为人陈述或口供,而应当根据案件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只要证明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即可。

THE END
1.法律的含义是指什么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同时也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一、法律的基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它反映了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在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e3c2c32d04f923000705
2.课程3、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第二章宪法学 教学内容:一、宪法是什么(一)宪法是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总契约(二)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宪法权利知多少(一)基本权利的含义(二)基本权利的种类教学要求:1.了解并掌握宪法的重要地位,培养宪法意识2.理解宪法条文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3.掌握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3604e5b96788f54b7677c4e
3.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12.(单选题)()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A实体公正 B程序公正 C立法公正 D执法公正 正确答案:A 13.(单选题)依法办事的含义是指() A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 B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C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和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4.理论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的国体。请问,如何理解我国国体的含义? 解读:肖立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体酝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https://www.cntheory.com/ldly/202304/t20230417_56195.html
5.如何理解法律的含义?如何理解法律的含义? 参考答案:法律是由国家专泣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保证行为关系规范化的准则,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类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909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