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中的“确认”“认定”“可以”“必须”“应当”等理解含义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06.07

确认:明确承认

确认[quèrèn]:明确承认。

“认定”:一般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写文书是运用多,基本是查明的事实,称认定。

认可是表示不反对,同意

1.承认并确定。

2.确定地认为﹐肯定。

法律、法规条文中规定的“应当”二字该如何理解?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的“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再如《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中的“……按套(单元)计价的预售房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合同中附所售房屋的平面图。平面图应当标明详细尺寸,并约定误差范围。……”、“第二十一条按建筑面积计价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并约定建筑面积不变而套内建筑面积发生误差以及建筑面积与套内建筑面积均发生误差时的处理方式。”

其中的“应当”作何解释?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做“必须”解吗?如果做义务、必须解的话,“应当”做的没有做构成违规或违法行为吗?

一、“可以”的含义

就是你有权选择是否这样做的意思。

“可以”做某事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做某事,只是说你具备了做某事的能力,使其成为你的一种选择。

二、“必须”的含义

“必须”和“可以”正好相反。带有“必须”的法律条文,在法律规范中属于义务性的规范,规定的是一种责任。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将所有的情况都加以考虑了,没有例外和特殊,必须一律执行。

三、“应当”的含义

“应当”,在法律规范中的意义比较复杂,难以用权利义务的概念来表达。我国法律中的“应当”虽然很近似于“必须”,但和“必须”相比,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或者说是一般性的要求。因此就允许在执行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特殊和例外的存在。那种把“应当”和“必须”混为一谈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明确了这几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有助于我们对一系列法律规范的准确理解,避免和减少适用法律上的错误。

1、此处的描述应该是“事实认定”与“法定适用”,因为法律不存在“认定”一说,而仅仅是“适用”问题,我们无权“认定”法律。

2、事实认定:是指在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等诉讼程序中,通过当事人的举证、相互质证等阶段,最终由法官和陪审团确定案件事实的过程。通过事实认定过程,确定的事实将作为判决的主要依据和基础。

3、法律适用:法律适用就是指在具体的法律事实出现后,通过将其归入相应的抽象法律事实,然后根据该法律规范关于抽象法律关系之规定,进而形成具体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如结婚产生夫妻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结婚即为法律事实;死亡引起婚姻法律关系的消亡、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死亡即为法律事实。

目录

法律事实法律界定

法律事实法律分类

学者的分类一般

法律事实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一)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行为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还可以分为善意行为与恶意行为(如民法上有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与恶意取得的区分);依据行为的合法性,行为还可以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它均可能引起法律上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与消灭。还有一部分行为,其合法性在法律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如安乐死、婚内“强奸”,在法律较模糊的情形下,由于人们对其“合法性”认识不同,就可能作出完全相反的法律评价,造成在法律后果的裁决上可能产生截然的对立。

(二)依据法律关系的产生是否要求某种现象存在或不存在,法律事实又可以分为肯定性法律事实与否定性法律事实

肯定性法律事实是指依据法律某事实出现时,才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事实,如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即是引起婚姻关系的肯定性事实;否定性事实是指某一法律关系,若要产生,就必须排除的事实,如婚姻关系的建立,就必须排除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该“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就属于否定性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法律特征

法律事实客观实在性

法律事实不同于客观事实,从该原上讲,

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规范性事实

法律事实具体事实

法律事实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的行为或事件,它并不等同于法律中被立法者所抽象概括的事实,但这种具体的行为或事件一定是被包含在法律中的,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法律的调整。在一个法律关系的演变中,这种具体的事件或行为可能是一个,如双方当事人签定合同,也可能是多个事实组合,即事实构成,如一个商品房买卖关系的建立,既需要双方当事人签定买卖合同,还需要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缺少任一行为,都不能产生有效的法律后果。

法律事实认定事实

司法裁判中的法律事实大多是经过证据证明的事实。对于法官来讲,有些事实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缺乏证据的支持,法院就不会采信。所以,证据是法官认定法律事实的主要手段。但是,法官最后认定事实却并非都靠证据,这是因为,作为法官用以定案的事实,有些并无证据依据,但法官之所以采信,是由于它符合证据法的原理。法官认定事实除了主要依据证据外,还可以依法采用以下非证据方式来认定事实:司法认知的事实、自认的事实、事实推定。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制度性事实

制度性事实是一种早于法律事实的安排,是法律制度为方便对于生活的调整而在制度中所作的一种预设,这种预设主要体现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等正式法律渊源中,但也体现在政策、正义、理性、道德、习惯法等非正式法律渊源中。

法律事实主客观性

事实虽然该身是客观的,但是,完全地复原客观事实连理论上的可能都不存在,因为永远也没有办法衡量法官认定的事实是否就是“客观事实”,任何事实的认定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所以事实认定的过程必然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是一种历史上的事实与当下的主体“视域融合”的结果。任何法律事实都不能离开主体的认识而存在。[2]

法律事实法律规范

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目的高于惩治犯罪的目的。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的方面出发,就可以看出保障人权与查明事实之间的冲突,“具体而言,要有效发现案件事实,保护人权就必须作出较大的牺牲;要有效保护人权,发现案件事实就必须作出一定的让步。”真实发现固然是诉讼法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但并非其唯一目标。就像其他法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它必须向其他更重要的目的让步。正因为刑事诉讼法在这个冲突上对保障人权作出了某种程度上的“妥协”,那么就先天的决定了发现案件客观情况的困难性,也就决定了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法律实施为审判的依据。[3]

THE END
1.法律的含义是指什么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同时也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一、法律的基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它反映了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在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e3c2c32d04f923000705
2.课程3、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第二章宪法学 教学内容:一、宪法是什么(一)宪法是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总契约(二)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宪法权利知多少(一)基本权利的含义(二)基本权利的种类教学要求:1.了解并掌握宪法的重要地位,培养宪法意识2.理解宪法条文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3.掌握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3604e5b96788f54b7677c4e
3.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12.(单选题)()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A实体公正 B程序公正 C立法公正 D执法公正 正确答案:A 13.(单选题)依法办事的含义是指() A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 B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C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和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4.理论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的国体。请问,如何理解我国国体的含义? 解读:肖立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体酝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https://www.cntheory.com/ldly/202304/t20230417_56195.html
5.如何理解法律的含义?如何理解法律的含义? 参考答案:法律是由国家专泣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保证行为关系规范化的准则,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类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909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