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一、行政手段
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二、经济手段
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经济手段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平等性和关联性的特点。
三、法律手段
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
(一)促进经济增长
(三)稳定物价
逆差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顺差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1.将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从而加重通货膨胀。
2.一般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本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不良影响。
1.统一管理,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控制区域性经济增长及影响力。
4.杜绝盲目跟风,确保从业人员的素质。
5.提高从业人员的成功速度。
6.为以后立法做依据。
二、提出采用微刺激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新思路
三、提出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的新思路
四、提出加强预期引导的新思路
五、提出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新思路
六、提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新思路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主要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后者侧重熨平短期经济波动。调控宏观经济既需要需求管理,又需要供给管理;既需要总量调控,又需要结构调控;既需要短期调控,又需要中长期改革。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宏观调控要以全球视野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多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放大正面外溢效应,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强化宏观调控的方式如下:
1、互联网时代,以沟通为主要方式的预期管理不仅操作成本较低,而且能够缩短政策的外在时滞,让宏观调控插上“隐形的翅膀”,更有效地稳定公众预期与提升市场信心,进而促进投资与消费。
2、未来,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体系之间的协调,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发挥好财政、货币、消费、投资、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并依据不同阶段、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完善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3、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还要善于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研预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效率。
4、我国宏观调控目前仍具有明显优势,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多种多样,操作空间较为充足,回旋余地也较大。得益于新常态以来我国不再实施强刺激政策,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都明显优于欧美国家,这给未来宏观调控预留了宝贵的空间。
“宏观调控既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考验。一成不变、固守教条是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的,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我们自身的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