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户口簿曾经是每个家庭的“命根子”。没有它,你几乎寸步难行。
买房、上学、工作、结婚,甚至是买火车票,都离不开这本小小的户口簿。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户口簿的地位似乎正在逐渐被削弱。
最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更是提出,结婚和离婚都不再需要户口簿。这一消息无疑让人感慨万千。
是记录公民基本信息的重要法律文件,更是公民社会生活的最高凭证
提到户口本,人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现在的红色塑料皮上印着金色字的“居民户口簿”。一直以来,户口簿维系着血缘和亲情,伴随着每个人的“出生入死”,记叙着每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同时,户口簿也在用自己的角色诠释并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詹洪阁介绍,中国户籍制度从1950年开始,而他的藏品中就包含新中国成立后的最早版户口簿。建国初期,上海等城市在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时期留下的户口档案基础上,进行了户籍校正工作,以摸清城市人口状况。
1950年起,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主管。随着户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户口簿作为记录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重要法律文件逐渐普及。它包含了公民的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关键信息。户口簿的出现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准确的人口数据,以支持国家行政管理和规划,还保障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而中国实行户口簿制度则是从1958年1月9日开始的。这一制度的确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为标志。该条例对户籍管理的各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其基本内容至今仍然有效。
“广义上的户籍管理一方面涉及居民户口信息的登记、注销、变更、迁移,另一方面则牵着每个家庭的社会福利。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物资供应紧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对粮食、食油等若干重要的农副产品、生活必需品及日用工业品等实行按人口定量供应的办法,以保证每个居民能够得到一份必要的生活资料。于是,户口开始同物资的分配与供应相联系。一本户口簿成了公民生命之所维系,是公民社会生活的最高凭证,是公民生存的‘命根子’。”詹洪阁说。
户籍管理从静态升级到动态,为人们身份证明和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
从形式上看,1924年的户口簿已经采用了较为规范的格式,具备了基本的个人信息登记功能,包括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当时的社会管理和人口统计具有重要意义。
在内容方面,记录了更为详细的信息,包括个人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等,这些信息的记录有助于当时的社会管理和控制。”詹洪阁介绍说。
“相信很多80后都见过这个红颜色的小户口本,这本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辽源市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委员会和辽源市中心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于1981年9月20日发放的《常住人口登记簿》。那个年代的户口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常住人口登记簿》,由户口登记机关留存备用,是整个户口登记管理最基本的准据文档;另一种是《居民户口簿》,由户口登记机关加盖‘户口专用章’,户口个人页加盖‘户口登记章’之后颁发,所登记的住户居民自己保存备用。
“与现在的居民户口簿不同的是,在‘常住人口登记表’需要填写的项目中,多了‘成份’一栏。过去非常讲究填写‘成份’栏,建国初期,农村居民填写的‘成份’主要涉及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和雇农6大类。‘成份’作为一个时代的用语,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所以在如今使用的户口簿中被取消了。此外,1981年的户口本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在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这标志着户籍管理工作从静态升级到了动态,为人们身份证明和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这一时期,百姓办理落户、迁移等业务时要满足许多条件,经过层层把关和审批,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体现和满足。”詹洪阁说。
采取全国统一样式,内容不再手写均为微机打印
詹洪阁仍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限制,当时办理的身份证普遍存在防伪性能比较差、核查手段比较落后和辨认效率较低等问题。为了提高证件的防伪性能,我国从1995年7月起,启用新的防伪居民身份证。证件采用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使用这一技术后,身份证几乎不可能无损剥离,任何企图变造已经处理过的信息的行为,都将使全息图像遭到破坏,有效地防止了伪造、变造。从1999年10月1日起,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为每个公民编定唯一的、终身不变的18位号码的身份代码。
詹洪阁介绍,第四代户口簿是全国统一的样式,首页盖有所在省份公安厅户口专用章和辖区派出所的户口专用印章,内容是微机打印的,户口信息公安系统全国联网,而以前的户口簿全部是手工填写。除此之外,里面仅保留“常住人口登记卡”内容,“常住人口登记卡”中的“成份”“农业或非农业”等栏目均被取消,增加了“户别”一栏。“户别”栏一律填写“居民家庭户口”或“居民集体户口”。
看着一本本因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而不断翻新的户口簿,回想着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带来的种种美好回忆,詹洪阁感慨道:“在他收藏的一批沈阳老户口簿中,我发现‘籍贯’一栏里大部分都是从山东过来的。除了老户口簿,家谱、老身份证、各类证照、古籍善本、老报刊、老照片、老地图等也是我收藏的专题。此外,经过我40年来的抢救收集,我在近百万件的藏品中提炼出来‘双百收藏’,即100项收藏专题、100个收藏门类,这些藏品都是我奉献社会的工具。”
指尖客户端、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金丹实习生任政鸿摄影记者陈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