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行为的分析怎样进行

作为罪体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行为的主体性

行为的主体性涉及行为主体的问题,它揭示了行为是人的行为,将一定的行为归属于人,这里理解行为概念的基本前提。行为的主体性将行为主体界定为人,从而排除了人以外之物成为犯罪主体的可能性。因此,行为的主体性表明只有人才具有实施行为的某种资格,但行为的主体性只是对行为的主体作出界定,因而不同于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因此,犯罪主体只有在某一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才能成立;行为主体则只是表明一定行为的实施者,对于行为主体并无实质内容上的限定。所以,不应将行为主体(行为人)与犯罪主体(犯罪人)混为一谈。

行为的举止性

行为的举止,指身体动静,这是行为的体素。因果行为论曾经强调行为的有体性,即

犯罪行为行为人在意欲的支配下,必须导致身体的运动,并惹起外界的变动,具有知觉的可能性。这种有体性是单纯地从物理的意义上根据人的行为,追求行为的自然存在性。这对于作为可以作出科学说明,对于不作为则难以贯彻,由此得出否定不作为的行为性的结论。现在看来,认为有体性是行为的体素是不确切的,行为的体素应当是举止性,既包括身体的举动(作为),又包括身体的静止(不作为)。当然,不作为行为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无”,如何能够成为一种刑法意义上的“有”,需要引入社会评价的因素。

行为的自愿性

行为的实行性

行为的实行性,是指作为罪体之行为具有实行行为的性质,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实行行为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犯罪构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刑法一般意义上所称之行为,均指实行行为,它存在于罪状之中,是以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为其栖息地的。刑法理论中行为之概念,就是从中抽象出来的。相对于实行行为而言,存在非实行行为,例如预备行为、共犯行为(包括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这些非实行行为不是由刑法分则规定,而是由刑法总则规定,以此区别于实行行为。因此,只有从构成要件的意义上,才能正确地把握实行行为的性质。

二、犯罪行为的分析怎样进行

解释犯罪原因,必然涉及对犯罪的定义。

对犯罪的定义,关系到犯罪观的确立,以及据此所提出的犯罪调控对策,必须对此进行讨论。很多学科都对犯罪进行了定义,但由于各学科视角的不同,对犯罪的定义就各具特色。

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孤立的个人及对统治阶级的行为”。波兰学者布鲁伦、霍维斯特认为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为法律所禁止并将受到法律制裁的一切现象的总和”。贝卡利亚认为:犯罪是一种对社会的损害,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反映。边沁认为:犯罪是人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结果,是对社会造成危害,应受处罚的行为。黑格尔认为:犯罪是不法中的一种,是故意进行的、丢掉了法的名义或假象的不法,是公然对法的根本否定。

萨瑟兰和克雷西提出:“犯罪行为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除非为刑事法律所禁止,否则不为犯罪。而刑事法律则是由官方机构所发布有关于人类行为的一套集体规范。它应毫无判别地引用至社会各阶层,而由国家对违反者施以惩罚。”以上种种定义,或因把握上的没有信心而用相对性的词语进行表达,或是以“犯罪-刑罚”构架来解释而囿于该构架,或是纯粹的政治学角度的定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些都是一些传统的认识,更新的犯罪学观把犯罪原因直接归之于社会。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提出:社会制造犯罪,犯罪人仅仅是社会制造犯罪的工具。他把犯罪学的研究扩展到法定犯罪以外的领域,开阔了犯罪学研究的视野,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在我认为,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从来不应认为是法定犯罪,而应是一切具有社会违害性的行为,因为这正是犯罪行为的本质。从法律的角度而不是从犯罪行为本质性的事物去认识犯罪,是很难靠近真理的。每个社会、每个时期对犯罪的法律定义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就是确认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因此,我认为,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对犯罪进行定义,以达到探寻犯罪原因的努力。

先辈们从人的生物性、社会性等许多角度深入细致地探讨了犯罪本源的问题。我认为,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因为这样的探讨过于微观,使我们陷入了“瞎子摸象”的境地,大家都从人的某一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自是走不出自己设定的圈子。对此的反思,要求我们退一步从更广泛更全面意义上的“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国刑法认为,犯罪行为由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从犯罪学角度认识犯罪行为,也要从这四方面来加以阐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犯罪是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它体现了人与社会的一种关系,因此,把犯罪问题放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加以探讨应该是合理的。本文侧重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两个要素对犯罪行为加以分析研究,以图取得对犯罪原因的新的认识。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2.法律基本知识掌握法律基础解析法律基本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这时了解一些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 首先,理解法治理念是学习法律的起点。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多种方式来规范人们行为,使得社会秩序井然。这涉及到了宪法学、行政法学、刑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39398.html
3.我国宪法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2024-12-05https://www.spp.gov.cn/spp/dlhyxfjstdjybqmshgg/202412/t20241205_675893.shtml
4.法律纲领之谜解读律法迷雾中的基本智慧四、私国际私与国际私 法律理念 随着全球化深入,跨国公司和个人之间的事务日益增多,私国际私与国际私成了当前研究热点。这两个领域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如何解决相互间发生争议的问题,如管辖权划分、中立裁决以及外国证据认证等,这些都是在没有共同司法人文实体的情况下如何有效解决冲突所需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https://www.6vjxuc8a1.cn/jun-lei-wen-xian/460843.html
5.法则精髓法律知识的全方位解析理论之外,实际案例分析也是学习及掌握法律知识内容大全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部分,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示如何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各种不同的诉讼类型及其处理流程。此外,这种方法还能帮助我们识别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合同纠纷、小额债务等。 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wen-xian/406326.html
6.法理学知识点梳理:法的特征(框架图可直接复用)为什么说法律是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 这一题同样也是法律特征的下属知识点,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是这一点其实很有可靠性,学姐看到有的学校在这里出过论述题,大概的内容如下: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法理学知识点梳理的主要内容了,学姐选择这个知识点是为了告诉大家,看似简单的一个题背后其实可以挖出很多细节知识点。 有https://zhuanlan.zhihu.com/p/65265223
7.法则解析揭秘法律知识的精髓简介一、法则之源:法律基本知识的定义与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体,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基本知识不仅关乎个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了解法律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文明之根:宪法与基本人权 宪法是国家最高の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机关及其https://www.ontdhjbdb.com/xue-shu-jiao-liu/401732.html
8.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内容复习1.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生女生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2.在社会中,人们对性别的认识通常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有时我们也会这样认识自己,认识身边的同学、朋友。 3.男生女生各自拥有自身的性别优势。欣赏对方的优势, 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 https://www.jianshu.com/p/14ad3a521c01
9.《走进法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通用11篇)明确法律的特征之后再通过合作填写 P88 表格进一步来了区分法律、纪律和道德的不同。在小组合作中自我解决疑问,产生思维的碰撞,促进了生生互动。 明确了法律是什么之后,通过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我不违法,就不要与法打交道,而且我是未成年人,即使违法也不会处罚我。”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生活离不开法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airbmx.html
10.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①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明辨善恶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南。 ②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