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学的想象力个人社会生活关系
引言
一、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何以可能的
二、四位经典作家对社会学想象力的述评
(一)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社会学的想象力
不同的地域根据各自的生活情景的不同对自杀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解的混乱和种种误解。于是迪尔凯姆给自杀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且知道会产生这种后果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迪尔凯姆,2001:11)。这样就把自杀和其他的死亡区分开来,避免了种种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这样作者开始自己对自杀的分析。
作者认为自杀不仅是个人和自然的因素促使,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而后者往往被我们所忽略。这样迪尔凯姆就破除了种种对自杀歪曲的理解,在实证主义和社会事实的根基上建构自己的自杀模型。把个人的命运与宏观的社会事实勾连在一起。那么涂尔干研究自杀要论证什么观点?还是为了研究自杀而研究自杀?笔者赞同阿隆的观点“涂尔干想阐明集体现实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支配着个人的命运。从这一观点来看,自杀的现象极为引人人胜,因为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个人了却生命更富有个人特色了。如果这一现象是受社会所支配的,那么涂尔干就会在最不利于他论断的情况下,去证实他的论点的正确性。当个人孤独和失望想要自杀时,社会还出现在这个不幸者的意识之中,支配着他这个孤僻行为的是社会,而不是他的个人历史”((法)阿隆,1999:222)。
迪尔凯姆从验证经验的共识出发,打破常识从而建立自己的自杀的影响因素。于是他的研究假设提出关于导致自杀的原因或者因素,此前人们主要有两种先验假设:内体—心理的素质和自然环境的性质。与此不同,迪尔凯姆的研究假设是:自杀的原因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这样,他就面临着双重的论证任务:一是否证人们的先验假设,二是实证自杀现象的社会论,这样分析涂尔干的论证过程。当迪尔凯姆分别否证了心理变态、种族、遗传、自然、仿效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自杀原因的因素。也就建立了整个自己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自杀的原因。通过排除法,迪尔凯姆认为自杀必然取决于社会原因。迪尔凯姆对自杀的社会类型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各种类型自杀。涂尔干区分了四种不同社会类型的自杀现象:
第一:利己主义的自杀。“个人所属的群体越是虚弱,他就越是不依靠群体,因而越是只依靠他自己,不承认不符合他私人利益的且他行为规则。因此,如果可以把这种个人的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后者的情况称之为利己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称之为利己主义自杀”(迪尔凯姆,2001:215)。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即社会整合程度低,个人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个人采取自杀的行动不会过多的考虑集体规范和意识。
第二:利他主义自杀。“自我不属于自己或者和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或者他的行为集中点在他自身之外,即他是其组成部分的一个群体中”“他只是整体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没有自身的价值”(迪尔凯姆,2001:230)。迪尔凯姆把某种极端利他主义导致的自杀称之为利他主义自杀。这里面强调的是自主性的迷失,社会集体对个人的过渡的控制所致。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够显现,这种自杀经常出现在低等的社会中,因为他们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持存自身,在现代军队等少数团体中依然存留了这种传统。
第三:反常性的自杀,这种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机体发生重大调整时,这时不管是由于迅速的发展还是由于意外的灾难,人都容易自杀。迪尔凯姆总结了这种自杀的原因“调节各种需要的尺度不可能再是原来的样子。社会财富的分配标准被打乱,但另一方面新的标准又没
有立刻建立”(迪尔凯姆,2001:274)。当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遭到冷落,人们素从尊重的观念遭受辱骂和翻转,从而使他们遗失了存活的理念、活着的意义。最终导致对生命的怀疑和不屑以至于自杀。
第四:宿命性自杀。这种自杀的典型形式是那些备受压迫和制约的奴隶采取自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此时他们面临一些无法抗拒和改变的规则压迫。这种控制状态使人们看不到希望,以一种定格的方式强行把每个人塞进社会生活的网络中,社会地流动已经不可能,个人奋斗可有可无,这样人就会怀疑这个社会的制度,当他无力改变现状是就容易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样,迪尔凯姆就证明了他在序言中所做的断言:自杀是“我们所遭受的集体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迪尔凯姆,2001)。这样人的主体性彻底的淹没在社会的强力下,引起自杀的真正原因是社会力量。由全部个人组成的总体使现象或力量得以产生,而这些现象或力量只能由集体加以说明。“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反常—宿命论的概念,在杜尔克姆的观点中是表示促使人们走上自杀道路的一种集体力量或倾向。杜尔克姆把这种力量称之为潮流。这种潮流的强弱程度可以根据自杀的百分比来加以衡量”(科恩,1981:248)。
(二)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三)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的社会学想象力
齐美尔在本书思想深邃、跳跃性很大,但有条主线贯穿这本书的这个结构过程。就是作者试图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价值和存在等二元对立的矛盾揉和在一起,即形式和内容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暧昧关系。齐美尔拒斥唯物和唯心的党派性试图从价值和实存两个不断地辩证运演中阐释这个物质的与社会的世界,把感觉和智力、具体和抽象、自由和义务以至绝对和相对之间的辩证关系凸现出来。
科塞对齐美尔的评价是中肯的“尽管西美尔坚信个人将从传统和屈从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但是他又以一种绝望的心情预言道:‘未来的牢笼’(韦伯语)将把人禁锢在社会功能里,完美的客观世界的实现将以人的心灵衰退为代价”(科塞,2007:169)。这里也显示出齐美尔的文化哲学观“文化是人创造的,然而对于个人来说,似乎又从来没有创造过这个世界。客观文化领域的发展进步,反而使个人的创造力更为枯竭。虽然人需要文化使自己受到教育,然而人创造文化和吸收文化的能力却越来越衰退”(科塞,2007:169)。无独有偶,科恩对此的评价也很有创建,“齐美尔写道,货币也以他影响的确定不移的单一意义排除着以往时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任何一种天真的表现。普遍的异化笼罩这一切。货币的客观性,它是与任何有内容的主观上造成的占有特征对立的,它使货币绝对独立于对他使用的某种可能性;各种逻辑形式的客观性,这些形式是不以他们所包含的内容为转移的存在的,他们承认任何一种判断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错误判断的形式上的可能正确性”(科恩,1981:206、207)。
(四)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中的社会学想象力
三、结语
最终,我们应该回到社群,建立在共享的意义和文化根基上,彼此的交流使人感到富裕和充足而不是贫乏和不足。这里区分的差异的逻辑丧失殆尽,人与人在象征性的逻辑中彼此的关照和心照不宣。这种确定性的建立才能使人找到真正安身立命的标准,个人在共享意义的基础上行动,共享的意义也在个人的行动中得以充实和延续,只有在这样的互动的社群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是真正属人的,为人而存在的。这种社群的日常活动是围绕着如何获得意义和价值的核心理念,在这种动态的日常生活中才能防止社会集体地病态运行。
参考文献
科恩.1981.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M].梁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科塞.2007.社会思想名家[M].石人,译.北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2004.资本论[M].第一卷.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帕累托.2001.普通社会学纲要[M].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
齐美尔.2006.货币哲学[M].陈戎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韦伯.200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