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红: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创新:价值理念与逻辑进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在这个相互联系、逻辑统一的经验体系中,前两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是最根本的经验,第三条“坚持理论创新”、第七条“坚持开拓创新”揭示了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密码。

01政府治理创新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

政府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保证政府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应有作用。

首先,人民政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强调了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政府治理创新坚持的价值与目标追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衡量政府工作得失的标准是人民是否满意。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也是评判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成效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国各级政府一直注重抓住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真正体现群众愿望、符合群众利益。

再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政府治理改革。人民群众还是推动政府治理改革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政府治理改革重大措施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政府治理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02政府治理理论创新和突破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向前进。政府治理与行政改革不断推进,并取得重大成就,与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理论创新密不可分。

第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这也是我们党突破西方“新公共服务”概念进行理论创新的价值根基。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践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提出服务型政府目标到不断发展,指引着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使得人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03政府治理的多层面体系化制度创新

我国在政府改革和治理创新过程中,有一系列集成化、多层面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制度创新。政府治理过程也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过程,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不断完善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行政决策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统筹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弄清楚群众根本利益在哪里,群众现实期待和需求是什么,群众对政府改革是否满意,这些都要求政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的指导性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合法性审查”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之一。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重大决策,不得提交讨论,这是政府决策制度的重要创新发展。

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制度不断健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依法行政,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建构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突出了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在整个系统中作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的关键地位,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关键环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制度在不断健全。

政府权力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创新。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政府的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确保权责一致。创新政府权力监督与制约制度,切实加强对行政机关运用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各地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限权、放权、权力监督的重要举措。依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在权力监督方面,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和加强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不断创新各种监督制度,形成多元主体监督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监督制度体系。政府责追究制度不断健全,包括决策责任制度、执法责任制度、损害赔偿制度,与权力监督制度形成配套制度体系。

04政府治理方式和机制创新

政府治理方式创新也直接影响到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尤其重要的是法治方式、民主参与方式、多元协同治理方式以及相应治理机制的创新。

一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任何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政府作为行政机关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法治思维具体表现在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要明确法治要求和目的,法治的第一位要求是守法律、重程序,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重视通过制定新法律法规来固定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又重视通过修改或废止不合适的现行法律法规为改革扫除障碍。

二是民主行政和公民参与方式创新。民主行政原则,即公民基本权利得到有效维护、并能够参与政府管理。坚持民主原则必然不可忽视公民的政治参与,激发人民首创精神,增强改革的最深厚动力。政府不但尊重社会公众在公共行政中的参与权利,而且努力为其参与公共行政活动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渠道。衡量政府部门是否负责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该部门的治理与改革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认同,由此,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必须更多地考虑、汇集更广泛民意,通过民主参与及时听取和总结群众意见和经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近年来,政府更加注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手段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发展的便利条件,包括政府网站、电子化技术、政务微博、APP等,来促进政府行政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增强公众实际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社会治理方式与机制创新。政府加强社会治理职能履行,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及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机制与方式创新。政府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能时,创新治理方式,注重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特别是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改进和创新治理方式,坚持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特别是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在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上形成新的制度规范。

05向基层放权赋能亟需厘清几个关键问题

1.向基层放权要坚持辩证法和分类方法论

向基层放权需要坚持辩证法和分类方法论,这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向基层放权赋能不是一味地“放”,而是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考虑县级与乡镇权力的结构性配置,“放”的有针对性、真管用。向基层放权的“一刀切”实际上是懒政的表现,是地方治理能力不足、不想担责、治理缺乏精准化的表现。向基层放权的分类方法论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法律地位上的区分,乡镇和街道的法律地位有区别。这意味着上级给基层放权后,接权的对象和主体有较大差别。按照我国政府行政层级的设置与划分,除了中央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地方政府,下一层级的区县政府以及乡镇政府,就是我国基层政府的范围。就基层政权而言,按规定是指设在最低一级行政区域的国家机关。此外,还要区分乡镇和街道,乡、镇在宪法中是独立的一级行政区划和政府,而街道则是县级(包括县级市、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不是完整的一级政权。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3条和第68条分别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可见,乡镇和街道同为基层政府,在法律地位上不同,会影响到省级和县级政府放权的权力事项内容和方式,因此对乡镇和街道进行区分、分类放权有其现实必要性。

其次,经济状况定位上,乡镇和街道在县市级辖区范围内的功能定位有区别。例如,不同乡镇、街道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是以农业为主还是工业为主、属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这些问题省级和县级在放权时必须有针对性的权衡,制定一套分类标准。这个分类最直接影响到财权分配和上级对基层的财政自主权下放问题。需要综合分析不同乡镇的经济社会和产业状况、税源基础和财政收入、人口规模、区域特点等各种资源条件,进行分类和差别化放权,充分调动基层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放权内容上抓住财权、人事权和政府职能侧重点

行政管理权力的关键是财权、人权和事权。赋予基层更多权力和增强基层治理能力,中央已有多项政策部署,《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能力”,“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这些原则性规定的具体落地会涉及到一些关键权力的分配与下放。

依法统筹和分类增强基层的财政自主权。财权和财力是每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乡镇和街道的财权是国家财政体系“最后一公里”。如何给基层政府财政赋予自主权,《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规定,“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县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结合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结合近年来给基层放权实践和构建简约高效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需系统重构乡镇财政管理体系,全面强化和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在财权下放层面,要健全和完善乡镇(街道)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机制,县级或区级政府要扩大给乡镇、街道的自主预算经费的比例,增强基层的财政自主权,可以统筹安排使用更大范围的财政资金。进一步解决乡镇和县级政府之间财政分成没有明确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的问题。对财权分配中“乡财乡管”“县保基本”“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如何选择,需要省级依法统筹,要形成可操作化的标准和依据,实行分类放权。

适度增强基层政府的人事统筹权。人事权力不足是导致基层政府人少事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基层政府特别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于乡镇辖区范围内的行政人员管理、考核、调配,乡镇政府应有一定考核权、建议权和一定范围内的统筹权,包括对部门事项和人员的统筹协同和指挥调度权力。一些地方开始进行人事权领域向基层赋权的探索:成都市天府新区对乡镇和街道放权赋能的改革,实行一支队伍统管,赋权乡镇街道统筹下沉的公安、执法、城管、社区等不同的管理队伍,把这支队伍的考核权、调度权、使用权下放到镇街,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治理能力;江西省一些地方也向基层下放了一定范围的人事考核权,实施乡镇干部绩效考核改革,考评组成员扩大至全乡行政村的两委干部,乡镇自主权更大了,可根据本地实际对考核方案进行调整;还有的地方增强乡镇统筹协调能力和乡镇党委对调整乡镇领导班子的建议权。基层政府有更大程度和领域的人事权力,是统筹调配人力资源、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配套条件。

按照综合统筹视角和治理的协同性、系统性要求,乡镇和街道还应该有对全县(县级市、区)范围内重大事项的建议权和决策参与权,这对地方更好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精准化的政策落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要厘清放权之后监督考核的必要“形式”与“形式主义”

因此上级政府要特别处理好对基层放权的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平衡关系。虽然一直被诟病的“管理留痕”被基层认为是很大负担,是要“减负”的,但必要的留痕是不能少的。这就类似于“形式主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反对和批判的是“形式主义”,而不是完全否定“形式”;必要的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和形式是哲学上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由此,对基层放权赋能之后的监督考核有现实必要,关键是要规范上级对基层考核评估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同时,还要切实阻断省级、县级政府部门以放权的名义向乡镇街道转嫁工作任务和责任,实质上是限制上级政府对乡镇、街道下派法律法规之外的职责和事项。

总之,按照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向基层放权赋能要逐步走上法治轨道。以宪法和法律法规为依据,配置给乡镇和街道行政权力与责任,同时给予相应范围统筹人员配备自主权、辖区发展决策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县级向基层下放权力,不能只来自于上级行政文件,还要有来自基层政府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这些诉求应被考虑和吸纳到放权的决策之中。通过进一步优化基层政府权责配置,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原文标题:《向基层放权赋能亟需厘清几个关键问题》,人民智库2022年1月上;

《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创新:价值理念与逻辑进路》,人民智库2022年1月下

THE END
1.《法学评论》李冠煜:再论集合法益的判断标准【摘要】我国刑法学界对如何确定集合法益的保护限度,进而将其与其他法益、非法益客体进行区分,存在很大分歧。集合法益理论是法教义学和法逻辑学(特别是集合概念)、政治哲学(关键是社群主义)、法社会学(尤其是社会系统论)共同形塑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从跨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Tk3MzI3NA==&mid=2247529999&idx=1&sn=5641c8251c7280b2d16f1016612b5171&chksm=eb81421f9932218a90af6c7bc06b8eb00e3d537b66f0e313cffc9f5efc9c53ecb5b3081ceffa&scene=27
2.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中华文明重视道德与律法并行,与现代法治立足道德推进法律实施的主张相同。在现代法治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主张法律和道德不可分割的自然法学派与主张法律和道德分离的实证法学派的对立。而社会发展愈来愈证明,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只会导致法治实施的苍白和枯竭。现代法治面临的很多问题,不能不转向道德寻求支撑和滋养。中华文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3.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实现之道法律资讯法律是社会正义的保障,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社会正义则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公平、公正,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理解法律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们在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的前提。 倡导公正立法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各个领域都有法可依,为社会正义提供制度保障https://kanfawang.com/post/21222.html
4.卓越法律论坛“当法社会学面对法律的规范性问题”学术讲座举办其中实证法学与社会法学的争议焦点就集中于“事实与规范是对立关系及其相互联结的路径”。 对于相关争议,杨帆教授从“事实与规范二元对立关系的起源与突破”“以经验研究处理规范问题的进路”“‘社会理论法学’的规范性立场”三个方面对争议问题进行了回应。他指出:其一,西方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分离使西方在法律https://www.shupl.edu.cn/flxy/2023/0426/c427a120927/page.htm
5.自然法学与法的神圣化和世俗化大咖说法所谓神圣化指的是历史上人们给法律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给它穿上圣装,把它打扮成上帝和正义的化身。法的神圣化的过程亦即把法律与上帝相提并论,使法律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无所不医的灵丹妙药的过程。法的神圣化体现在文本的圣化和解释者的圣化上。犹太教对法的圣化应该有首义之功。那著名的西奈山上上帝授法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05-21/content-1394462.html
6.龙泉林某某案辩护词(法理篇)"从中不难看出,对于耕地保护尚且没有禁止农村筑路的特殊要求,而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耕地保护程度要高于林地,故在本案中,穿过部分林地开通姚坑村唯一与外界相通的生产、生活用的乡间机耕小路(农村道路)应该更不受到法律限制。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显然,林樟旺等人为姚坑村修筑直接为http://www.jingdinglaw.com/case_show_32_57.html
7.人格权法律行为的功能类型及生效自然人人格权、法人人格权是被《民法总则》所承认的人格权基本分类,而“一般规定”并未建立法人人格权的基本规定,形成明确的二元对立结构。这将不利于对法人人格权适用更严格的法定原则,压缩可能的法人人格权类型,从而引发法人人格权类型泛滥。其次,基本关系不顺畅。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产权和人格权并非总是泾渭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6997.html
8.从公平责任的变化看中国法律的现代性特点文章学生非常同意黄老师的观点,虽然公平原则在侵权法草案中没有规定,但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还将出现一些既不能适用过错也不能适用无过错的案件,公平原则与侵权法中规定的原则一起为解决侵权行为问题发挥巨大作用。这种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即超越西方形式主义与实用道德主义二元对立的观点正是中国法律的现代性特征,联想https://www.lishiyushehui.cn/article/item/287
9.他在Saussure的二元对立理论基础上提出转喻和隐喻二元对立著名语言学家、诗学家、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Roman Jakobson,Jakobson 创造性地发展了Saussure 的二元对立的语言学理论,并充分肯定二元对立原则能表达以任何其他方式处理的关系,使整个结构框架及描述简化,所以是一种特别可取的方法。他在Saussure的二元对立理论基础上提出转喻和 隐喻二元对立分析法,。Jakobson 认为,隐喻和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7793373
10.“学术对谈”:反思与展望(中)其实中国的媒体法已经有了,甚至可以说相当完备了,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证把媒体、特别是新闻媒体置于党和国家机关的隶属之下。而党和国家机关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上级对下级、领导对被领导的关系,是以内部纪律来规范的。说要保障媒体的权利,非但媒体有甚么权利在法律上至今悬而未决(媒体不是宪法上的自由主体),而且http://www.mediaresearch.cn/sy_50320/xjjd/djxzzf/201009/t20100912_1967785.shtml
11.教会法的产生及影响1、宪法方面,教会法对近代宪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所确立的权力结构和教会法学家的法律理念方面。在中世纪的西欧,教权与王权相互重叠,冲突,构成教权和王权的二元对立结构,有时被称之为“二权分立”,它构成了近代宪法制度的最重要的历史来源。 2、教会法关于婚姻家庭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和制度,长期制约着西方国家婚姻家https://bjgy.b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0/08/id/877699.shtml
12.法理学(第四版)完整课件.pptx;二、西文中的“法”、“法律”及相关概念客观法与主观法:欧陆各国“法”的词源所包含的两种含义自然法与实在法:西方法律文化特有的二元对立结构; ;正义女神忒弥斯; ;; ; ; ;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物权法; ; ;法的强制性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 ; ; ; ; ; ; ; ; ; ; ; ; ; ; ; ;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326/520410333100420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