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摧毁了封建领主制,基本上建立了封建地主制;设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封建专制主义行政机构;完善了法律制度;制定了适合秦国经济发展的“重农抑商”政策;制定了局势制度等。这些加速了秦国社会经济变革和集权政体的形成,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商鞅学派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对商鞅变法的深入探讨、研究势必加深我们对法制的认识和更好的推进。

一、商鞅变法的秦国温床

1、集团内部的最强支持

当时秦国尴尬,内忧方炽,外患迭起,魏、楚强邻日逼其境,诸侯会盟秦不得与。百年霸气金剑沉埋,百二山河风云凄黯。此前,魏有李悝,齐有孙膑,楚有吴起,皆有所作为,国势日强。所谓穷则思变,在秦献公时为强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镇抚边境,徒治株阳”、“修缪公之政令”,但是都没有成功。至孝公时,国家已到了衰落的谷底。他下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来求贤商鞅应征而出,实行变法。孝公“不自知于前席也,语数曰不厌”。后任命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

2、秦国最适的变法土壤

秦僻在雍州,周边多戎狄少数民族。因而文化习俗上带有一定的原始性,“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关中各国对其轻视,秦也不与诸侯会盟。这样比较原始落后又封闭的文化背景使得秦成为一个重功利轻伦理的民族。齐鲁仲连所言“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韩非子也曾说过“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强者,秦也”。文化上的几近空白使之后的民“以吏为师”,所学者唯法提供契机。特殊的文化环境使得秦传统旧势力,尤其是儒家思想较为薄弱。处在戎狄包围中的秦国由于受缺乏“诗书礼乐法度”的教化,性格强悍,好勇斗狠的戎狄文化影响,因而其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颇为相近,这一点正是法家功利主义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法家思想的秦国接纳的先决条件。

3、商鞅思想的极大生命力

商鞅主张尊君重法,强调君主的专制地位,并以严刑重法加以维护,从而取得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其次,务农务战,视农战为强国根本,贬斥迂而不实之学;再次军功爵制,论功受赏,排除世袭,牺牲世袭贵族的利益等。这些举措把人们的物质利益、社会地位与务农务战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助长了秦国的群起逐利的功利主义行为,也为变法争取了新兴地主阶级及广大中下层人民的支持。

二、商君法制的特质

1、统一性和稳定性

商鞅认为,法律一经制定短时期内就不应擅变,“有改剟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就应当有法必依,否则就等于空法,“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其目的在于使人们行动有序,便于管理。

2、诚信原则、公平性

商鞅主张立法去私,反对以私害法。“君臣释法任私必乱”,“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在这个基础上,要“刑无等级”。商鞅说:“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种法不阿贵的精神体现了初级阶段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商君的思想与现代法制实质的接近,也就论证了笔者商鞅法制“嫁接”的可能性。

商鞅也提出为保障法律效力的一定程度上的要求。“法者,君臣所共操也。”这是因为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会有因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这一史实也体现了刑无等级的精神。

3、执法上的重刑主义

身为的法家之一的商鞅学派,为达到快速彻底的以法治国,使百姓的生存与统治阶级的“帝天下”符合,因而主张在执法时采用重刑主义原则,这与兵家的亲缘关系是分不开的。其重刑的含义有二:一是相对于赏来说,主张重刑轻赏,多刑少赏;因而商鞅说:“治国刑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二是相对于轻罪之重罚。商鞅曾“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以刑去刑”。这一原则客观上的确达到了迅速推行法治、富国强兵的国家战略目的。有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认为依靠暴力和威势就能使人民俯首听命,这在人民和国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是有相当效用的。从史实上看,秦国的重刑主义忠实保障了秦国法治的推行。

三、当代法制的可借鉴性

秦之所以能推行变法,结合时代背景来说,当时兼并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深重,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及其强烈。所以,此时兼并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交战各方的政治、经济等因素,更在于“人心向背”即:哪一利益集团更能够快捷地满足民众的需求,以形成利益诱导的内在趋势。商鞅一直以法家强兵富国的功利思想为治国理念,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重“耕”,推行土地私有制,实行强本弱末的政策,客观上顺应了民心;又重“战”通过二十等爵制和郡县制等措施,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客观上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一统。适用时代来说,也只有法家这种将民众的“私利”与君主的“公利”结合到一处的功利思想才适合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其他各家的思想,即使是在当时颇具代表性的“儒墨显学”亦不具备这种特点。法家以其独有的功利思想与秦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为秦国设定了合理的价值目标,并在秦国持续而有效的君权保障的保障下,以“法”的手段将这种价值目标制度化。

1、树立法律至上权威,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商鞅变法成功的关键之一即树立法律权威,使其得到彻底贯彻。商鞅树立和尊重法律权威,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做法,对我国当前出现“执法难”等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启迪意义。当前我国法律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依然较淡薄,加之一些执法者情法不分、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造就了“法律白条”和“判决书被拍卖”的恶性现象,严重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力。因此,必须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才能保障法律的贯彻,强化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执法层面,强调赏罚分明,加大执法力度,摒除枉法殉情,杜绝特权保护,保障公民一切合法权利,在实践中树立权威。

2、维护公平正义,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商鞅出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司法原则。他提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壹刑”思想,奉行刑无等级的原则。目前,在我国反腐过程中取得一些进展,诸如一些省级干部曾身居高位,权倾一时,最终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这并不能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得到完全的实现,现实中仍存在在法律面前“某些人”与“人人”相区分的不平等现象。近年来“官二代”“富二代”知法犯法,犯法不伏法的现象频频爆出,这表明,“平等”仍面临诸多挑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公平的根本诉求。

3、深入法律宣传,促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4、注重制度创新,保障新法法制化

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它通过确立土地私有权,推动了秦国由封建领主经济制度向地主经济制度的转变。商鞅继承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而各国变法成功的事实更是让他们认识到“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如,商鞅在农业方面的制度创新“奖励垦荒”、“轻税免役”、“以人口征收赋税,不增赋”。对于我国当前依法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等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时至今日,我们更应当坚持动态的法律观,法律建设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改或调整,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关系。

5、重刑主义

商鞅提出“治国刑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在当时达到了“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效果。当今我国之所以出现诸多“潜规则”“腐败”“官民对立”的现象主要源于法不重以至当权者对法不畏,不理,不惧。人的趋利本性必定要求权益的取决与平衡,重刑会在无形中形成内在比较而生成压力,致使选择的强制正确化、法制化。再如现在争议较多的有关嫖宿幼女罪的存废问题,现行刑法对嫖宿幼女罪的最高刑期不过是十五年的有期徒刑,而若以强奸罪定罪则最重可判处死刑。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期盼,和对自身在社会安全感的诉求方面一定程度上对重刑主义依然存有心理上的“依赖”。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只能依赖公权力来维护他们最基本的人权,从另一方面说: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时期,面对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刑事案件,人们对轻刑主义和重刑主义的之争从未停止过。我国传统法制观念延续下来的重刑主义影响深远。重刑主义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宁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社会的发展在严格刑事法律与灵活刑事政策之间做一个平衡的转变和选择。

THE END
1.尊宪崇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编辑:温翠萍 原标题:《尊宪崇法 |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阅读原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70157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效率意义:在当代,法律对生活的渗透无所不在,法律在保障平等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效率的实现。 法律的利益意义:法律通过平衡冲突进行社会控制,解决社会纠纷,平息社会矛盾,恢复社会常态,促进社会发展。 二、法律的价值 法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的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和教育作用上。这些作用共同维护了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3.第614期律师视角下的宪法坚守与使命担当宪法犹如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示着我们不可逾越法律的红线,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为正义发声的底气和力量。 宪法宣传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宪法条文的宣传普及,更在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崇宪法、信仰法治的氛围。作为律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各种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E0MzY3OQ==&mid=2247504055&idx=1&sn=dc552bc17bb788a0cce367e8cd527ba4&chksm=fd253b27ca52b231bf23a1862c1703f0759de7167b67dad24d614b7ef0435cda892adffa0d44&scene=27
4.尊宪崇法人民网评:牢固树立宪法权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序言最后一段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落实“爱国者https://www.zyredcross.cn/newsView-8963.html
5.在法律体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A.民法B.刑法C.宪法D.行政在法律体系中,( )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A.民法B.刑法C.宪法D.行政法 【考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应. 【答案】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1/5 20:0:1组卷:2引用:2难度:0.5https://www.jyeoo.com/shiti/b91ee910-c15c-15f5-590c-acfb2593f46e
6.宪法拥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对吗?黄嘉律师精选解答“宪法拥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这句话是对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的权力,而法律是除宪法以外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其权力仅低于宪法,但所有的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基础进行制定,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冲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https://m.64365.com/tuwen/667855.aspx
7.为什么说法律至高无上法律至高无上这一表述,实际上是指法律在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和地位。这种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 法律的制定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确保法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法律的实施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种程序和规范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254ea6333abd54001022
8.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充分体现了()A法律地位至高无上B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充分体现了() A、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B、执政官权力最高 C、法律由执政官制定 D、法律就是执政官 该题目是单项选择题,请记得只要选择1个答案!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题目解答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执政官https://www.12tiku.com/newtiku/26175/17008844.html
9.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全册一课一练(含答案)答:①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③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④宪法有更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2、如何理解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 答: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是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 ②普通法律必须依据《宪法》https://m.360docs.net/doc/info-e2222de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6.html
10.浅析税收的法律地位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税收法律出现了弹性,使税收法律的地位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权力本位意识和法律意识相背离,使税收法律的地位得不到维护。法治当以法律对权力的限制和约束为起点,崇尚法律至高无上。但我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法律始终在王权下发挥御用作用,缺乏自身的独立地位。这种王化意识日积月累沉淀为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205717_6982.html
11.宋赵来:中国的腐败问题为了建设独立的司法体系,要在财政、人事、事务上使司法机关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同时应在宪法策一百二十六条和第一百三十一条中加入“不受‘政党’”的干涉“这一条款,只有司法机关只服从于法律和宪法,这才与依法治国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相一致。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监督和制约就是保证权力在法律允许和道德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09/09/18066.html
12.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通用6篇)为了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笔者深感到,在我们的社会里,应大力倡导“法律至上”的观念,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在公民中,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了这一观念,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将日趋完善发达,中国的前途将更加辉煌灿烂。正如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2月8日在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zq2ce9c.html
13.2024年宪法学整理笔记.doc:包括形式特性⑴: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一般法律:①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不一样于其他法律,宪法的制定机关也称制宪机关,一般为一个专门机构,职责就是起草或制定宪法。②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一样于其他法律。宪法草案及修正案的通过程序比一般法律严格。⑵:宪法具备最高的法律效力:①宪法的效力高于一般法律,一般https://www.taodocs.com/p-1034630128.html
14.试论美国的成文立法在美国,成文法的地位逐步提高,有些成文法的地位甚至高于判例法,比如成文宪法,它是美国的根本法,在所有法律当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宪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本宪法与依照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及以合众国的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有抵触,各州法律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990.html
15.我国法律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据《说文解字》阐释,汉语中“法“刑既有刑戮、罚罪之意,也有规范之意”,结合所学可知,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体现了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律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172b891a13cbfcc4396ec8a8f3b5d520.html
16.司法卷一:宪法基本理论找答案(考试必看)考试题库B.按"法治"原则,法律在社会中应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C.我国《宪法》中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我国实行法治原则的根本保障 D."依法治国"是法治原则在实践中的主要体现 点击查看答案 80、名词解释 事前审查 点击查看答案 81、问答题 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点击查看http://www.91exam.org/exam/87-3020/3020268.html
17.柏拉图《法律篇》概要1.3、〔625a-627b〕然后他提到了这样的事实:因为有人诋毁法律的有效性,还趋于主张这些法乃是愚蠢的,那么对这些法进行检验,那就是正当的了。他解释说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比所有至理名言都更优越。他检验了他那个时代广为人知的法律的细目。 〔625b-c〕柏拉图(Plato)提到了柏树。他描述了谈话人和提问者的http://iolaw.cssn.cn/flxw/200705/t20070508_45997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