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如何报道刘学州事件的?

2022年1月24日,“河北邢台寻亲男孩”刘学州在三亚海边吞服大量抗抑郁药,被发现后送往医院,急救至凌晨4时许抢救无效死亡。

刘学州的故事从媒体平台开始,随着事情的发展一度成为媒体的热点,也终将在媒体中被淡忘。我们尽可能地尝试着,在“刘学州”的热度逐渐消散之时,把关于这一事件的零碎声音收集起来,还原事件与媒体交织的过程。

那么,媒体是如何介入到刘学州的寻亲风波中的?有哪些媒体提供了可靠的事实?我们可以从这起事件中学到哪些采写的方法?又对今后的媒体报道有哪些反思?

为此,我们约访了参与报道的记者并对刘学州事件进行了深度的复盘。

一、事件梳理

1.事件生发

2021年12月6日,刘学州在网上发布寻亲视频。视频中,他自称来自河北邢台,2004年到2006年之间出生。由于父母是未婚时生下他,在他三个月大时,养父母从山西大同一家饭店将他买来。可以说,刘学州作为当事人是直接通过新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随后,刘学州在微博、抖音不断跟进自己的寻亲过程、心路历程。

对于记者来说,由于当事人有公开的社交平台,这条新闻线索是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获得。在前期寻亲的过程中,河北本地的媒体也帮助了刘学州扩散寻亲信息,但是媒体的介入程度并不深。作为一条寻亲求助信息,一开始其公共价值还未凸显。

直到刘学州被“二次遗弃”之后,这个新闻产生了巨大的转折,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也充满了疑问:亲生父母为何拉黑刘学州?至此,媒体开始大量跟进,探讨背后的原因。此事件也暴露出关于拐卖、遗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有很多媒体都开始从法律方面探讨亲生父母遗弃是否构成犯罪。

“梅花数据mohodata”《“刘学州”热榜舆情观察报告(2022/01/17~2022/01/25)》

2.传播路径

阶段一:寻亲

关键词:未成年人,拐卖,寻亲

阶段二:二次遗弃

关键词:未成年人,二次遗弃,生父母买卖

当天,刘学州的微博放出了红星新闻和新京报的报道截图,回应自己生父母对自己的指责。

这一阶段刘学州开始遭受大量网暴。同时,这也为新京报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埋下了伏笔。但在刘被二次遗弃这一阶段,主要的原创报道是由包括红星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在内的全国性媒体所完成的。

阶段三:自杀去世

关键词:未成年人,自杀

阶段四:追踪和反思

关键词:网络暴力,媒体伦理,生父母买卖,未成年人抚养责任……

当事人受访媒体统计表

3.关键节点和报道

1)刘学州被二次遗弃后

①红星新闻的报道

正如上文所说,1月18日,红星新闻发布最早一篇原创报道《"弃儿"刘学州称认亲后被生母拉黑生父:他希望我们现在就为他买房……》(后删除)。这篇稿件的意义在于第一次让亲生父母在公众面前发声,也是唯一采访到刘学州生父的稿件。

在这之前,都是刘学州自己在微博发声和接受媒体采访。刘学州的父亲丁先生不仅讲述了抛弃刘学州的原因、和他相认的过程,还补充了刘和他们闹矛盾的关键原因是要求买房(尽管这一说法并不一定准确)。同时,稿件也采访到了刘学州本人描述自己的境况。

但从这篇稿件的标题来看,显然突出了买房这一事实点。但文中没有体现证实这一点的证据(聊天记录、语音等),也没有问刘对这一点的回应。1月19日,红星新闻刊发采访到刘学州本人的报道:《刘学州回应“逼亲生父母买房”:没有逼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可落脚的地方》,在该文中,刘学州对“买房”一事进行解释。但是此时刘学州已遭受网络暴力,而后期红星新闻也受到了大量的指责和质疑。

②新京报视频报道

随后,新京报的视频报道《男孩寻亲成功后被生母“拉黑”,生母回应》刊发,这也是最早采访到刘学州的生母的报道。但正因为视频中只出现了生母一方的声音,指责刘学州要求买房的行为,很多人认为,这篇报道进一步导致了刘学州被网暴,也使得新京报在刘死后处于众矢之的。关于这篇报道存在的伦理问题,我们将在最后另辟一章详细说明。

总而言之,这两篇报道成为了刘学州事件的关键转折点。自此,亲生父母的叙述进入公共视角,网友们发现原来事情不像刘学州本人在微博所说的那样,他开始受到谩骂和网络暴力。这或许是媒体无法预料的结果,但客观上导致了刘受到伤害。

2)刘学州自杀后

①封面新闻的报道

在这之后到三亚警方通报之前,所有媒体的报道几乎都引用了这一条信息。在这之前,封面新闻曾报道过刘学州寻亲的新闻。可以预见的是,封面新闻对这一新闻保持了追踪,并和其家人及时取得了联系,在大家都迫切需要得知事情进展的时候,最先获得了信息。

②南风窗的报道

1月24日19:12分,南风窗刊登深度报道《寻亲少年刘学州离开了》,是最早系统性梳理刘学州故事始末的深度报道。报道分为寻亲、二次抛弃、离世三个部分,以刘学州的微博、抖音及其他媒体报道的事实为依据,还原了刘学州的故事。尽管全篇并没有记者自采的内容,但其资料搜集全面,发布具有时效性,成为了最完整客观叙述刘学州事件的报道之一。

报道中具有很多细节,比如“四张照片中,刘学州的生父笑得开心,刘学州只有一张在笑。他们俩站在一起,能看到眉眼间的相似”。这一照片的细节,是记者翻阅刘学州的微博得到的,而“只有一张在笑”这个动作或许能够还原刘学州当时矛盾的心境,也为之后与亲生父母反目成仇埋下了某种伏笔。

4.媒体切入角度总结

从一起单纯的寻亲新闻到刘学州被“二次遗弃”的戏剧性转折,再到刘学州遭受网暴后自杀,关于刘学州的报道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讨论的方向也从寻亲故事转向拐卖、遗弃、自杀、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和媒体伦理。

纵观整个刘学州事件,媒体切入角度有以下几个:

1)事实层面:追溯刘学州被弃养的原因背景;刘学州被二次遗弃的原因;刘学州的近况;亲生父母的情况;亲生父母对刘学州的态度;刘学州提出的要求等等(采访刘学州的亲生父母以及家属等)

2)法律层面:法律角度评判刘学州父母是否有遗弃罪、是否涉及拐卖等(采访律师等)

3)观点层面:刘学州事件背后的网络暴力、自杀等社会问题

4)媒体伦理层面:新京报视频报道的问题、媒体的伦理道德和事实核查

二、事件采写方法论

1.新闻选题策划与准备

Q:如何确定刘学州事件的新闻价值?

Q:采访前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Q:如何联系到当事人?

2.采访争议性事件/特殊身份的受访者

经过对记者的采访,我们得知,在刘学州和亲生父母关系破裂的时候,媒体对于刘学州的采访也遭遇到了阻力。一方面,刘学州本人的情绪很差,不愿意配合媒体采访;另一方面,面对一些争议性话题,刘学州本人并没有积极回应。

被访记者认为,刘学州面对媒体或许也有自己的考虑;另外,由于其抑郁症的信息一直没有被公布,加上他在记者面前以及互联网上呈现出的成熟,都让记者忽视了其真实处于的弱势地位。

Q:面对未成年人,采访和报道需要注意什么?

A:记者不能先入为主地去判断受访者的强势或弱势地位,还是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在刘学州事件中:刘学州当时在网上的信息是17岁(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加上可能由于个人经历,他自己的谈吐相对成熟,在网上也相对强势,应对记者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并不是会被牵着鼻子走。因此当时记者就没有特别觉得他是未成年人,这一印象让记者忽略了他当时的弱势地位。

Q:面对患有抑郁症这种特殊的受访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A:媒体操作会更谨慎,甚至不会发稿。在刘学州事件中,当事人患有抑郁症这个信息是后来才披露的,如果能提前知道这一信息,媒体操作会更严谨。

Q:面对刘学州这个争议性事件,更理想的操作是怎么样的?

第二,要把采访范围扩大,找当地的民政部门、教育机构,听听他们是否要处理、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刘学州没房子住要不要帮忙解决。

第三,甚至采访一下心理学家,问问这些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小孩如果要回到父母身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亲生父母和社会需要给予哪些关怀。

3.受访者隐私保护

刘学州真实年龄为15岁,身份证登记的年龄是17岁,作为未成年人,这一事件一方面涉及大量他的个人隐私,一边也牵扯着公众关心的寻亲问题,公私领域交织中,媒体需要更为谨慎地应对。

Q:媒体报道怎么避免受访者暴露?

A:作为媒体,可以更主动地考虑到当事人信息暴露的后果,形成预判机制,从而避免当事人受到网络舆论的过度轰炸。在刘学州事件中,虽然当事人的许多隐私(无论是寻亲情况、被亲生父母拉黑、被网友质疑等)都是由他自己在社交媒体上主动披露的;在接受媒体采访之前在微博和抖音里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媒体还是可以更主动、预判地考虑进一步暴露的后果。

Q:公私领域的界限与公共利益怎么权衡?

A:媒体需要谨慎划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寻亲是公共事件,但是刘学州和他亲生父母的纠纷是私事,在稿子中是要界定和权衡的。作为媒体要进一步考虑“什么样的报道有公共价值?怎么把私人领域扩到公共领域讨论?”

4.新闻客观性

新闻报道强调客观性,在刘学州事件中,网友口诛笔伐的正是报道的平衡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更进一步认识新闻多方言论的平衡问题呢?

Q:当只采访到事件一方的当事人,另一方不发声,这一报道该如何平衡?

A:在技术层面,不能机械地客观平衡(“都采到”是最简单的平衡);要更有温度,加入自己的判断与引导,做现在提倡的“解困式报道”,不单只呈现出新闻当事人各方的说辞,还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当事人的困境。这是一种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公信力的方式。

Q:媒体面对市场竞争,必然要追求速度,那媒体要怎么做到速度和报道完整性的平衡?

A:对于热点新闻的采访,还是需要提前了解更多当事人的信息,提前引入一些预判机制。特别涉及到未成年人,如果能够掌握更多关于刘学州本人的情况,媒体就会考虑他的状态,选择不报道。

Q:如果无法直接采访到当事人,但又需要写这一报道,要怎么办呢?

A:可以做一个全面的事件梳理,但要考虑事情复杂性和热度,越复杂、热度越大的事件,梳理就越有价值。梳理刘学州事件的难点在于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这需要对多个信息进行比对,反复确认。另外,想让报道信息更丰富,可以客观描述他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视频中的状态,这些是能够呈现他的心理表征的。

Q:因为新媒体的特性,网民看到的信息往往是碎片的,面对这种情况媒体有何应对方法?

A:首先,作为媒体,还是需要有清晰的指引和标注,标明已有的报道,并附上跳转链接,避免引起误会。但是处于目前的网络舆论形势下,还是很难避免碎片化信息的传播,所以记者也要做好应对舆论压力的准备。

三、媒体伦理反思

对刘学州自杀一事,除了简单地讨论系列报道中操作与规范问题外,还需明确如下问题:对于媒体受到的批评,需要有什么样的反思?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又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扑面而来的批评?

1.报道之争

围绕着刘学州事件的原创新闻并不多。

在主流媒体中,仅有新京报、红星新闻对刘学州寻亲纠纷报道相对全面,且真正做到了与刘学州身边人直接联系。然而,因刘学州在微博上对新京报1月18日所发布的视频报道《#寻亲男孩刘学州生母谈拉黑隐情#:想平静生活》,指出报道中生母扭曲事实。在刘学州死后,新京报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

不过针对新京报的第三点批判,如选材戏剧化、碎片化报道等问题,认为新京报实际上刻意制造反差,用刺激大众的套路报道新闻追逐热点,未免过于诛心。事实上,若是纠缠于新京报是否有意偏差报道,拿起道德大棒审判新京报,恰恰与当时网暴刘学州的行径如出一辙。

2.情理之间

从法律意义上讲,新京报、红星等媒体并不应对刘学州之死负起责任。但是,任何一个接受了“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的新闻伦理教育的媒体人,在遭遇到刘学州这样的事件后,心中不免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内疚心理。除此之外,群氓的语言暴力更让媒体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那些指责者可能并不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不会如真正的法官一样,认真甄别媒体在整件事件的所作所为。毕竟,网络平台上不需要颁发许可证,名曰“正义”的枪口可以随时对准任何一个人。

要求一篇在跟进事件发生的报道做到信息完整、真实也并不现实。以这一次刘学州事件为例,在事后我们能看到无数稿件复盘这起事件,从各个角度阐发思想,提出批判意见,但这一前提,都建立在事件结束,有完整的信息而言,但跟进事实报道的记者,定非全知全能。

批判新京报、红星的业界人士,指出面对像刘学州这样的抑郁患者,记者应该秉承的同理心,更加审慎呈现文本。但须知,刘学州有抑郁症的信息是在1月20号经新京报的报道才得知,由此来指责前期跟进的记者报道不谨慎,未免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就媒体实践者而言,有足够的信息增量,就应该实时推进报道,否则新闻之“新”从何谈起?如果要求每一篇报道都完整客观,要等到所有事情尘埃落定,那还存在“新闻”吗?

然而,处于风暴漩涡中心的媒体人,面对当下的舆论环境,尽管有内心满腹委屈,但是能对大众倾吐吗?会不会因为自己“诉苦”举动导致工作平台背负更重的骂名?还是说,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人们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根本不会在意被指责的一方究竟做了些什么?新京报这次付出的惨痛代价,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作为媒体人,一直扮演着为他人发声的角色。但是当自己成为事件中心的时候,却没有办法为自己发声,这也是当今舆论环境下我们切实存在的困境。

3.未来之路

①在心理层面,保证稿件真实客观的基础上,不要害怕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记者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冒犯人的”,问心无愧写稿,堂堂正正做人。

②在不同选题的针对性操作上,对敏感关键词(例如本案中的未成年人、抑郁症、私领域事件、强争议性事件)保持谨慎,做好预判,必要时及时规避风险。

③对待“家事”类社会新闻报道的路径,尝试将个体的故事、私人领域的问题扩到到公共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事人的冲击,又最大限度提升公共价值,如刘学州事件中涉及到的遗弃儿童问题、社会救助问题、网络暴力问题都更值得我们去讨论。

⑤在稿件操作技术层面,针对纠纷性报道,不能仅停留在机械式平衡双方说法,而应做好事实核查,加强引导。

THE END
1.真实案件发生滩涂上面捕青蟹,半天搞到一整箱,赶海生活,赶海人,真实户外 万物实录界 3660跟贴 讲真,是球网先动手的!!! 新媒体 论背景音乐的重要性!! 新媒体 旁边有个抢活的…怎么办?人都过去了? 新媒体 多喝热水,热水治百病! 新媒体 59跟贴 这滑的挺远的哈,棒棒哒 新媒体 1跟贴 战斗民族糗事汇,每个都是爆https://m.163.com/v/video/VSI4DI9GI.html
2.视频所说一切为真实案例可负法律责任,欢迎来自潮玩客视频所说一切为真实案例可负法律责任,欢迎京东来追究!昨天京东显卡售后问题被送上热搜,今天京东紧急公关说网传显卡售后金融一事不符,不承认售后有不正常行为。至于售后有没有金融行为,我表示完全不关心,这是你们京东内部的事。但我后台就接到了大量京东显卡拒绝售后催着退款的粉丝投诉,京东居然有脸说售后是正常的?!https://weibo.com/6705577612/KepQ6AUa2
3.法律讲堂的真实案例视频教程法律讲堂的真实案例 课程主讲: 视频数量:11讲 所属机构: 课程时长:4小时31分钟 所属分类:新闻法律 立即播放 添加快捷方式到桌面 在线播放 分集下载 继承风波·难圆的养老梦 成长的故事·自愿的受害人 成长的故事·夭折的天才 法律讲堂 护航知识产权 成长的故事·日记中的神秘人https://www.waitang.com/view/6072.html
4.女孩被养母拘禁还强迫相亲?是真的吗?警方出手:母女双双被拘留各大短视频平台迅速爆火 人人都是自媒体 而“流量变现”的网络现象 也让不少人动起了歪心思 …… 视频真实案例 涉事女子周某玲在将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有粉丝与她互动时还关心她,说她是“好可怜的丫头”,让她“早点离开那个家”。这些悲情人设让她引起了大量网民关注,她所发的视频等不论标题还是内容都“很抓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855/91/14438302.html
5.太强了!各个行业的AI大模型!金融教育医疗法律..这一中文法律通用模型源自ChatGLM-6B与LoRA 16-bit指令的精心融合。数据集方面,项目团队不仅利用了现有的法律问答数据集,更通过self-Instruct技术,基于法条和真实案例构建了高质量的法律文本问答数据,大幅提升了模型在法律领域的表现,确保了回答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https://blog.csdn.net/2401_85375186/article/details/141666751
6.从“明星AI换脸”探讨媒介伦理问题人们传播“明星AI换脸”不雅视频导致传播伦理失范,侵犯他人权利,甚至于违反法律法规。伦理规范不仅仅需要媒体来遵守,还需要每个信息传播者的积极参与,双方共同维护公共领域的良好秩序。 (三)从新闻真实性角度看 网络视频作为视听新媒体的形态之一,由于其记录了人或物完整的动态变化,与图片相比有着更高的可信度和真实http://media-ethic.ccnu.edu.cn/info/1231/3418.htm
7.独家重磅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原理·规范·实例尽管法律严禁采用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但对于采用此类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司法人员主要以证据的真实性作为采纳标准,变相规避了法律对非法取证方法的禁止性规定。如果经审查认为,有关证据的真实性得到确认,即便该证据是采用非法方法收集的,也通常不会影响其在诉讼中的使用。这导致实践中刑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283295987009585664
8.天衡研究网络侵权取证软件研究(一)——“简证”取证工具(三)区块链公证的法律认定 互联网法院首先对区块链技术予以分析判断,认可区块链有难以篡改、删除的特点,在确认诉争电子数据已保存至区块链后,其作为一种保持内容完整性的方法具有可靠性。与此同时,为确认电子数据确已上传至区块链,互联网法院从电子数据是否真实上传和上传的电子数据是否系诉争的电子数据两个方面进行http://www.tenetlaw.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id=1770
9.暴风科技: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解析》(证监会会计部)、《2012 年上市公 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2013 年 8 月 16 日证监会网站发布)的规定,关于 足《公司法》、《证券法》及《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股票上市条件。 本次交易前,冯鑫持有上市公司 58,600,278 股股份,占总股本比例为 21.32%;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31400003251_93.shtml
10.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1.文化中国行·敦煌法律案例解析系列动画之《阿刘改嫁案》(含下载APP 登录 00:00/00:00 【文化中国行·敦煌法律案例解析】系列动画之《阿刘改嫁案》 甘肃法治报2024-10-29 10:28:15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分享到: https://news.sina.cn/znl/2024-10-29/detail-incufkfu1857691.d.html
12.冲刺篇丨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背诵方法总体提示: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此外,法律史格外重视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我们一开始按照朝代进行背诵,属于时间上纵向,那么后期也要进行横向比对,如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法律形式不断发展完善等,进行总结背诵。 (二)应用法学 1.刑法:刑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法学科目,在背诵时不可脱离案例,应做到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必须是任一知识点https://www.douban.com/note/839317458/
13.刘录律师九起虚假诉案无罪辩护获得成效之经验分享刘录2、本案对其指控犯罪,完全混淆了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范畴,是根本性错误的。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主客观相依一致原则、审判中心主义证据裁判的标准和要求,证明犯罪主客观要件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也无构罪的法律依据,故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3、根据无罪案例《浙江台州路桥区法院台路检公诉刑不诉(2020)9https://lawyers.66law.cn/s2600d70896a0d_i1426721.aspx
14.男子网上看视频自学开锁"技术高超"多次盗窃得手新闻频道图为传授开锁方法的网络视频截图。 开锁、换牌、刷手机……这些“技能”竟都能在网上找到教学视频。近日,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经过“教学”有人竟自学成才,还用它走上“旁门左道”赚钱。对此,民警提示,此类视频不算违法视频,但如果用于不法用途就要接受法律制裁。律师表示,此类技术应该立法管理,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https://news.cctv.com/2016/12/05/ARTIDCQuR6fhiaIdqsDAZqlG161205.shtml
15.中国法院网近年来,短视频行业的飞速发展满足了多元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但也给著作权司法保护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 今天,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我们也想结合我院相关案件的审理情况和典型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短视频领域新问题、新挑战的一些思考和应对。 [09:33:28] [主持人]: 下面,首先有请我院党组成员、副https://www.chinacourt.org/chat/chat/2022/04/id/529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