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雷达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造型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学院等四个二级分院抽取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652名,其中男生204名,女生448名;大一学生182名,大二学生219名,大三学生150名,大四学生101名;造型专业学生220名,设计专业学生232名,建筑专业学生168名,传媒专业学生32名;汉族学生626名,少数民族学生26名;城镇学生496名,农村学生156名;独生子女416名,非独生子女236名;学生为单亲家庭的有43名,为非单亲家庭的有603名;学生干部188名,非学生干部464名;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423名,未参加过志愿者服务的学生229名。
(二)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为感戴量表(GratitudeQuestionnaire)。感戴问卷共6个题项,经本研究翻译、试测、修改后修订成的5个题项的中文版。每题项采用“1.极不同意”至“7.极同意”的形式分级计分,第3题反向计分,总分越高,感戴状况越好。经翻译修订后,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三)测评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试,对回答问卷的要求进行了测前说明,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被试约在10分钟内完成问卷,对全部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经统计,大学生感戴得分的均数为34.36。经差异检验发现: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几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民族、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四个背景变量上,感戴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戴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的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过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不同年级学生间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大三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均高于大四学生。
四、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探索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具有这样的特点: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女生、双亲家庭学生)、有较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有助人体验的(志愿者)群体,他们的感戴水平较高,而“班级”正是个体获得社会支持、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服务他人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数据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进行班级化感恩教育途径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根据感戴的心理影响机制来看,感戴水平高的个体能够对现实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能够看到个人的“积极结果”来自许多人的努力,而这些正向积极的认知让个体产生更多的感恩情绪和行为。所以如何通过环境去影响个体的认知,成为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的落脚点。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的调研数据,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班级支持系统
(二)建立“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
(三)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
此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常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也不会完全集中,常常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选项模糊的类型主要有五种。
②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音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考生答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④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的选项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的选项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的选项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考生答题时,一定要在选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⑤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关系上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考生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答题技法】
考生可按以下三个步骤答题。
1.快速阅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
阅读选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2.圈点勾画重点,提取重要信息
3.排除错误选项,筛选正确答案
①“复位”验证法。考生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足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选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②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本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考生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③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试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又有两种理解,总共列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考生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选项。
【应用说明】
下面以2013年高考湖南卷第14题为例,作出具体解说。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湖南沅陵县一中)
(责任编校/曾向宇)
1.《阅读论述类文本要有三种意识》
2.《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四个步骤》
要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1固态雷达工作原理
调制器发出的调制脉冲被传送进入磁控管,并引发磁控管产生大功率超高频率的脉冲波,这种射频脉冲波经过天线发射,在遇到目标物体后,有目标物体弹回的反射波会再次被天线接收,最后接收机通过反射波的信息,进过处理,将信号以视屏信号的方式显现出来,这就是传统的脉冲磁控管雷达。脉冲磁控管雷达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磁控管,而新型的固态雷达却没有磁控管,取而代之的是固态器件。信号的发射和传统的雷达一样,接收后的信号不仅要进过接收器的处理还需要有脉冲压缩器的处理,之后才能将信息呈现在显示屏上。
传统的脉冲磁控管雷达发射的是大功率的脉冲波,而新型的固态雷达发射的确实低功率的射频脉冲,一般情况下固态雷达发射的射频脉冲的最大功率低至200W左右,但是却拥有较高的占空率。发射的信号经过接收机和脉冲压缩器的处理,可以高倍数的压缩信号,这就可以与传统雷达所发射的大功率高频率的射频信号想媲美,而固态雷达还具有较高的占空比,所以固态雷达在远距离的探测中更占有优势地位。
2典型技术介绍
2.1多普勒效应
声源和接受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发生声源的频率发生改变(频移)称为多普勒效应。将多普勒效应使用在雷达中,这样可以提高雷达在有外界杂波的干扰下清晰观察到移动中的小目标能力。移动中的小目标与雷达之间沿径向有相对的速度或者是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化时,这种多普勒雷达发射出的脉冲信号经过目标的反射后,雷达接收的收回波的频率和原来的发射的脉冲的频率有变化,根据这种频率偏移,我们就可以知道小目标的运动情况。雷达发射的脉冲信号和接受会的信号进过的路程是目标和雷达之间路程的两倍。多普勒雷达可以有效地减少杂波的干扰,使得目标情况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
2.2脉冲压缩技术
除了多普勒雷达外,还有脉冲压缩雷达,它的主要技术是脉冲压缩。脉冲压缩技术就是通过对脉冲的相位和频率进行编码的长脉冲,将发射机发射的原有脉冲编码成远远大于相同情况下未编码的脉冲宽度。脉冲发射需要有足够的能量,而脉冲压缩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在较低的峰值功率下,有效地增大脉冲的宽度来确保脉冲顺利发射。脉冲压缩雷达还具有远距离探测能力和距离探测能力高等特点。
3固态雷达的应用
3.1固态雷达的运用特点
3.2固态雷达在运用中注意的问题
虽然固态雷达的性能在传统雷达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以保证安全有效使用航海雷达。首先,固态雷达在观测移动目标时需要目标与雷达间有径向移动,这一确定也会使得没有径向移动的目标别误认为是杂波过滤掉。其次,固态雷达采用的脉冲压缩技术在对杂波干扰进行过滤的时候,也会对小目标的发射波有影响,这样也会减弱对小目标的探测能力。所以使用者在使用固态雷达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些细小的问题,以免因为疏忽造成航海事故。
4结语
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航海雷达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航海雷达也会不断地改善。未来的航海雷达将在抗干扰能力、距离分辨率等方面做出巨大的突破。新体制固态雷达的出现为安全航海提供了有效地技术支持。笔者在这里对目前新体制固态雷达的现状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提出了现代新体制固态雷达的运用中的特点及其注意的问题,为雷达的使用者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advancesinroaddetectiontechnologyandequipmentwitheachpassingday.NDTroadbecauseofrapid,non-destructive,accurateandsomoreandmorepopularwithintheindustry.Aimingatthecurrentstatusofnon-destructivetestingtechnologyandfuturetrendsstartontheroad.Itdescribesthecurrentapplicationofthemainnon-destructivetestingtechnology,roadradar,opticalfibersensing,automaticimagerecognitionandfallingweightdeflectometer,whilethelaserdetec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profilerwereintroduced.
【Keywords】Roadworks;Non-destructivetesting;Evaluationtechniques;SituationandDevelopment
1.概述
(1)路基路面从运营开始便会产生各种疲劳及损害,使用后期便表现出路基路面脱空、沉陷、唧泥、裂缝、坑槽等典型损害,但到目前为止,在对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的检测与监控效果方面,研究者观点不尽相同,至于采用何种无损检测技术最有效,国内学者还尚未达成共识。
(2)现阶段,我国针对路基路面病害尚无理想、稳定的监测方法,通常病害形成后才能得到维修养护。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种类众多,每种无损检测技术都有自己擅长的病害检测类型,而且至今还没有准确检测深层路基路面隐形病害的无损检测技术;如果单独开发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既费时又费力,关键也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因此,我们可对目前道路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有必要时做适当改进,找出快速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及早检测出道路结构层中存在的隐形病害,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养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我国对道路无损检测技术和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路用地质雷达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冲击反射波技术、超声波技术、落锤式弯沉仪、断面仪、激光检测技术、瞬态瑞雷面波分析技术等,检测方法众多,工作原理和检测条件各不相同。
2.主要无损检测技术介绍
2.1地质雷达技术(GPR技术)。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将地质雷达技术用于道路检测,并相应的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985年,美国联邦公路局对地质雷达进行了车载试验,随后高频率和空气耦合性高的地质雷达开始用于检测路面结构层厚度、路基路面脱空、路面病害位置等,并获得成功,极大的提高了路面检测效率。近年来,美国将地质雷达进行了改进,可用于诊断路面病害类型,效果较好。
(4)20世纪90年代初期,丹麦、瑞典等国开始将地质雷达技术用于道路检测工作;随后,芬兰开始引进地质雷达技术,主要用于高速公路的质量评定和检测,可用于探测地下空洞、脱空和路面裂缝。
(5)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将其用于路面病害检测,目前该技术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可成功对路面结构层位、路面病害位置进行检测,但对深层路基病害、路面病害类型的检测有待于进步研究,主要表现在探测深度有限、精度不足。
(6)大连理工大学的蔡迎春和郑州大学的王复明等建立了地质雷达电磁波在路面结构中传播的二维时域有限差分(2D-FDTD)方程,探索研究了探地雷达用于半刚性基层路面裂缝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半刚性基层出现裂缝后,雷达反射波会在路面结构层间出现一个负反射波,且波幅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而增大;高频、低噪音的探地雷达技术可用于检测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各种裂缝;当基层裂缝宽度大于1cm时检测效果更好。
(7)黄淮学院的李修忠通过理论分析和物理数值模拟,对多层均匀介质中垂直裂缝模型的雷达波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垂直裂缝模型的探地雷达技术可对高速公路路面以下1m深度范围内的隐形裂缝进行准确测定,能快速对高速公路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测与监控,可对工后维修养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2.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充分利用某些物理量的敏感特性并将外界物理量转换成光信号,最终达到测量的目的。国内的光纤传感检测技术经过了三十多年来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举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光纤传感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道路和桥梁使用现状和破损状况,包括路基路面脱空、路表坑槽、应变特性、预应力混凝土内部应力等。相对传统的传感器而言,光纤应变传感器灵活轻便、样式齐全,最关键的是它受外界环境和被测对象影响较小,而且能够承受高压、腐蚀、易燃易爆等特殊境况,实用性非常强。然而,光纤应变传感器的市场价格要比一般的传感器高出很多,这给光纤应变传感器在道路和桥梁检测工作中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2.3数字化图像识别技术。数字化图像识别技术可将路面病害以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形象直观,使人们更方便的观察到路面的使用现状。该技术要依次对数据进行搜集、编码、图像数字化处理,通常包括图像收集子系统和图像解释子系统。图像数字化处理能实现对图像的分割与组合,能对图像进行形象化的描述。现阶段典型的路面数字化图像检测系统有ARRB交通研究所和美国PAVEDEX公司开发的路面信息检测车。
2.4落锤式弯沉仪。落锤式弯沉仪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路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较为广泛,通过产生荷载脉冲来模拟行驶车辆车轮荷载的影响,用于测定在动态作用下产生的动态弯沉和弯沉盆,可与其他路面检测设备一同评价路面的使用性能。郑州大学的王复明教授将落锤式弯沉仪(FWD)用于高聚物注浆修复技术中,FWD具有试验检测速度快、数据处理速度快、精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能较好的模拟实际行车荷载对路面的作用。
2.5激光检测技术。激光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不仅具有高亮度和高分辨率,还具有较好的方向性、相干性和衍射性。激光检测技术在路面检测中采用的原理主要是激光的光反射原理、光衍射原理和光时差原理,激光的光强越强则光电流越强,当光强发生变化时光电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根据所标定的光电流与位移的关系,通过光电流的变化反算弯沉和位移的变化量,当作为路面检测技术是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因此,激光检测技术可用于测量裂缝深度、弯沉、车辙和平整度等参数。
2.6断面仪。平整度是路面使用性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行车舒适性。平整度的测试设备有两大类:反应类和断面类。反应类的代表设备为颠簸累积仪,它测量后轴同车身之间悬挂系统的位移,当位移累积一定量后,就送出一脉冲信号给电子计数器。但此类设备有一显著缺点:必须经常标定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断面类设备直接沿行驶车辆的轮迹测量路表高程,得到路表断面,通过数学分析后采用综合统计表征其平整度。以前主要用的是水准测试和梁式断面仪,虽测试简单、直观,但测试速度较慢。近年来,人们逐渐采用激光断面仪来评价路面的平整度。
3.发展趋势探讨
4.综上所述
中图分类号:X511
1引言
2实验条件与方法
2.1监测仪器
北京怡孚和融科技有限公司3D可视型激光雷达,型号为3D-Scan-CAM。
2.2监测地点
江津城区中心御景华庭小区17栋楼顶,扫描半径5~10km。
2.3监测方法
选取颗粒物浓度作为主要监测因子,采用垂直、水平、切面监测方式,通过连续不间断扫描,协同风向、风速、湿度、气压、气温等气象监测,结合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时数据进行校正后实施数据分析。
2.4监测条件
3结果与讨论
3.1垂直监测
3.2水平监测
制作雷达测试区域内PM10浓度图(图2),颜色的深浅代表污染的严重程度,经纬度和测点距离等点击可查。蓝色标记点位是测点位置,红色标记点位是空气自动监测站位置。图中红线圈出部分为城市外部污染,未圈出区域颜色较深区域为城市污染源污染。逐一分析见图3~图6。
区域一污染分布图(图3)给出了该区域的主要污染分布,结合实地状况由左至右依次分析判断:大西门转盘及西门路周边污染团早晚高峰出现,夜间有零星出现,主要为交通污染及生活污染;三通街、几江向阳小学周边污染团夜间出现,且连续出现,为本地生活污染(夜市);奎星广场、天香街附近污染团昼夜均出现,为本地生活污染(餐饮)。
区域三污染分布图(图5)给出了该区域的主要污染分布,结合实地状况由左至右依次分析判断:艾坪山山脚位置污染团日间周期性出现,为建筑施工污染;几江中学、鼎山大道周边污染团白天周期性出现,为建筑施工污染。琅山中心校污染团夜间出现,为生活污染(夜市)。
区域四污染分布图(图6)给出了该区域的主要污染分布,结合实地状况由上至下依次分析判断:客运站及转盘周边污染团几乎全天出现,集中于早晚高峰,为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丁香街沿线污染团日间出现,特别是于7日早、午集中出现,为交通污染(拥堵)。
由此可见,此次过程中敏感点受东北方向污染团影响较大,主要为城市内污染(交通、建筑施工及生活污染)。
3.3切面监测
4结论
对于敏感点(空气自动监测站),西城站受本地污染及外来污染双重影响,日间道路污染影响交大,夜间受北部污染扩散影响。东城站受本地源污染较少,但易受到北部污染扩散影响。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黄忠伟,倪简白,周天.利用多通道扫描式激光雷达监测大气污染物的3D分布[C]∥中国颗粒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2013:5.
[2]张寅超,胡欢陵,谭锟,等.AML-1车载式大气污染监测激光雷达样机研制[J].光学学报,2004,8(24):1025~1031.
[3]张寅超,胡欢陵,邵石生,等.北京市大气SO2、NO2和03的激光雷达监测实验[J].量子电子学报,2006,3(23):346~350.
[4]蔡思彤.生活废气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控制现状与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6,5(43):124~125.
[5]董云升,⑽那澹刘建国,等.激光雷达在城市交通污染中应用研究[J].光学学报,2010,2(30):315~320.
引言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中,很多观测信号可以看成是不可见的源信号的混合,这意味着源信号和传输信道都是未知的,仅仅由观测信号对未知的传输信道和源信号进行估计的问题称为盲源分离(BlindSignalSeparation,BSS),所谓“盲”是指(1)源信号不可观测;(2)混合方式未知。硕士论文,自然梯度算法。BSS技术是当前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军事雷达技术、通信信号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3]。硕士论文,自然梯度算法。
在Amari[4]的自然梯度算法中,步长的选择对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步长越大,算法的收敛速度就越快,但同时会引起算法的稳态失调;步长越小,算法的稳态误差就越小,但同时收敛速度变慢。本文算法在迭代过程中,适时对步长进行优化,使得算法在保证稳态误差的情况下收敛速度大幅提高。
1线性混叠盲源分离模型
假设有n个相互统计独立的未知源信号,经过未知的传输信道后获得m个观测信号,写成矩阵形式为:
(1)
2、Iformax[6](informationmaximization)盲源分离算法
Informax算法采用信息传输极大准则,通过调整分离矩阵使得非线性输出与网络输入之间的互信息最大:
图1Informax算法原理图
由信息论知识:
(2)
边缘熵:(3)
微分熵:(4)
得到代价函数:(5)
与分离矩阵无关,优化代价函数为:
(6)
即算法通过调整通过调整分离矩阵,使得(5)式极大。
采用自然梯度算法搜索代价函数(5)的极值点:
(7)其中:(8)
第个分量:(9)
称为激活函数,是对源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的近似估计。硕士论文,自然梯度算法。
3、改进的自适应步长算法
(10)
计算过程的迭代式为[4]:
(11)
当(9)式成立时,算法的迭代式满足:
(12)
由(11)式可以看出,当[7]取值较大时,则信号分离情况较差,需要较大的步长,算法趋于收敛时,取值趋于0。所以可以依据取值大小调整步长。现有定义如下:
(13)(为源信号个数)(14)
(15)
综合(10)(11)(12)(13)(15),本文的自适应步长算法可以描述为:
(16)
令,设置小的正数,当时算法收敛。
4、计算机仿真
随机选取混合矩阵,两个语音信号为:
图2:源声音信号图
Fig2:Sourcespeechsignal
混合后的信号图像为:
图3:混合声音信号
Fig3:Mixturespeechsignal
还原后的信号图像为:
图4:还原声音信号
Fig4:Recoveryspeechsignal
串音误差曲线图[8]为:
图5:串音误差曲线图
Fig5:Crosstalkerror
5总结:
本文在对自然梯度算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算法迭代过程中步长适时调整的依据,在加快算法收敛速度的同时兼顾稳态误差,通过计算机仿真,本文算法的收敛速度明显优于原算法,且稳态误差较小。
[1]张贤达,保铮.盲信号分离.[J]电子学报,2001,29(12):1766一77.
[2]CardosoJF.Blindsignalseparation:statisticalprinciples.ProceedingofIEEE.[J],86(10):2009-2025,1998.
[3]E.OjaThenonlinearpcalearningruleinindependentcomponentanalysis.[J].NeuroComputing,17(1):25-46,1997.
[4]SAmari.NaturalGradientWorksEfficientlyinLearning.[J].NauralComputation,10,251-276,1998.
[5]CardosoJF.Blindsignalseparation:statisticalprinciples.ProceedingofIEEE.[J],86(10):2009-2025,1998.
[6]RLinsker.Self-organizationinaperceptualnetwork.Computer,[J].21:105-117,1988.
[7]一种改进的步长自适应EASI算法。[J].舰船电子工程,2006,(2),P137
中图分类号:B026文献标识码:A
一、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实际上是集中了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其原理与普通电阻率法相同。测量系统由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和多路电极转换器组成,基于常规电阻率法勘探原理并利用多路转换器的供电,测量电极的自动转换,配合常规电阻率的测量方法及电阻率成像(CT)等高新技术来进行高分辩、高效率电法勘探。尤其温纳装置在高密度测量分辨率相对较高。
高密度电法野外测量时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剖面上,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剖面中不同电极距、不同电极排列方式的数据快速自动采集。与常规电阻率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以下优点:(1)电极布置一次性完成,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故障和干扰,并且提高了效率;(2)能够选用多种电极排列方式进行测量,可以获得丰富的有关地电断面信息;(3)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避免了手工误操作。此外,随着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发展,高密度电法资料的电阻率成像技术也从一维和二维发展到三维,极大的提高了地电资料的解释精度。
高密度电法的温纳装置是不同深度对称的四极剖面装置,电极间距为5m根据场地上覆地层厚度选择不同的电极数和采集剖面层数。设备允许的最大隔离系数为32。数据处理工作采用G3RTomo5.0软件完成,先进行突变点剔除工作,再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圆滑处理和地形改正,最后通过剖面反演,绘制出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
二、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电测深基本原理是基于岩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是岩石颗粒含水后在外电场作用下的一种电化学反映,因此,它必然和岩石中的水有关,如果没有水,也就没有激发极化效应。但激发极化效应也并非与岩石的含水量成正比,而是与一定的颗粒结构有关系,饱含水分的粘土就没有强的激发极化效应。实践表明,古河道、古洪积扇、岩溶溶洞水、砂岩裂隙水、粘土和充水的断层破碎带等有开采价值的含水层,都有明显的极发激化效应。激发极化法电测深一般测量四个参数:视电阻率ρs、激化率ηs、激发激化比J、衰减度D等。其中ηs、J、D它们都是用来反映激发极化效应特征的参数。当激电测深未反映这些含水层时,激发极化参数值一般都有很小,而当反映含水层时,这些参数(ηs、J、D)往往相对背景值同时增大,增大倍数与水量大致成正比,因而进行激发极化法电测深时,综合考虑这些参数随极距变化,来判断地下有无地下水及地下水富集情况。
三、瞬变电磁法
四、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找水法
1、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的理论依据
目前常见的用于地质找水的方法主要是反射地震法。应用地震勘察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对岩层弹性参数进行充分利用。所谓高分辨率浅层地震也就是以一般的地震勘查为基础,但是对分辨率进行大的改善提高来对地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解决。在地下水的勘探中,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地下水文地质的详细参数,如地层的划分、地质的构造以及富水性等方面的信息。
因为地层分界面的反射系数通常很小,这就会导致地震剖面上的振幅能量比较弱。但是含水层的顶端或底端在其与围岩的界面上却是一个波阻抗面,反射系数要比地层分界面要大得多,比一般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也要大。这种界面很容易产生较强的反射振幅点,所以在地下水的勘探中,可以依靠平点反射和亮点对基岩裂隙和地层的含水与否进行很好地解释。
2、高分辨率浅层地震的特点
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进行精准的定深,并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2)在实际应用中的勘察范围也很大,在几十米到几千米之间;(3)方法应用的比较成熟,可程序化的对资料进行解释以及处理,并能够对基岩构造裂隙的富水性和含水层的孔隙度进行预测;(4)相较于电磁法,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受电磁影响较小。
五、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与探空雷达技术相似,利用宽带高频时域电磁脉冲波的反射探测目标体,只是频率相对较低,用于解决地质问题,又称“探地雷达”将雷达技术用于地质探测,早在1910年就已经提出,在随后的60年中该方法多限于对波吸收很弱的盐、冰等介质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地质雷达才得到迅速推广应用。
地质雷达是由地面的反发射天线将电磁波送入地下,经地下目标体反射被地面接收天线所接收,通过分析所接收到电磁波的时频、振幅特性,可以评价地质体的展布形态和性质。由于雷达穿透深度与发射的电磁波频率有关,使其穿透深度有限,但分辨率很高,可达0.05m以下。早期地质雷达只能探测儿米内的目标,应用范围比较窄。此外,地质雷达与地震反射原理相似,一些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可以借用。目前,地质雷达探测深度最大可达100m,使之成为水文和工程地质勘查中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
六、电法勘探方法在水文和工程地质勘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由于其高效率,深探测和精确的地电剖面成像,成为水文和工程地质勘查中最有效的方法。考虑到该方法分辨率不高,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结合其他电法勘探、电测井等方法,达到精细地质解释的目的。
在水文勘探中,激发极化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是首选的电法勘探方法,如果将激发极化法和高密度电法结合起来寻找地下水资源,效果会更好。
瞬变电磁法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探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大功率瞬变电磁仪不仅可以在深部地质勘探中发挥作用,还具有较高分辨能力。如果将该方法与高密度电法结合使用,有望解决深部精细地质勘探问题。
地质雷达主要用于各类工程地质勘探,是工程地质勘探首选的电法勘探方法。同时,该方法可以借用地震勘探中已有的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使其迅速发展,可以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结束语
水资源缺乏是当今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进行有效地地质找水是摆在每个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就一些找水的常规方法以及新方法进行了介绍,可以为水文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以便能更好地找水。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后肯定会找到更有效的找水方法,通过所有地质工作者一同努力,这一天的来临也许并不会很遥远。
[1]谢建平.综合物探方法在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11,13(1).
中图分类号:TU37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混凝土雷达检测领域一直在推陈出新,但真正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技术产品很少,大部分的混凝土雷达产品都是使用单一频率天线,通常只能解决单排钢筋及相对简单工况条件的问题,对于多排钢筋的准确定位及密集钢筋下结构缺陷的判断一直鲜有突破。而且目前大多数的结构雷达采集和后处理软件操作相对复杂,通常需要有很强物探专业背景的人才能有效进行分析,结果不够直观,无法让业主单位、设计单位、质检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一目了然的看出问题,极大制约了该方法在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领域的推广。
适应工程现场工况、安全便携、操作舒适、直观明了是工程检测人员一直以来的诉求。PS1000X-scan混凝土结构透视仪采用专业的一体化设计方式,独特的多组天线同时工作及可变频率技术,实现了混凝土结构快速连续高效无损检测。
工程雷达基本原理
工程雷达(GroundPenetratingRadar,简称GPR)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它是利用宽频带高频电磁波信号探测介质结构分布的无损探测仪器。它通过雷达天线对隐蔽目标体进行全断面扫描的方式获得断面的扫描图像,具体工作原理就是:当雷达系统利用天线向地下发射宽频带高频电磁波,电磁波信号在介质内部传播遇到介电差异较大的介质界面时,就会反射、透射和折射。两种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越大,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也越大;反射回的电磁波被与发射天线同步移动的接收天线接收后,由雷达主机精确记录下反射回的电磁波的运动特征,再通过信号技术处理,形成全断面的扫描图,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判读,判断出目标物的实际结构情况。
PS1000X-Scan雷达的基本原理、功能及技术特点
技术特点:
PS1000X-Scan混凝土结构透视仪采用3组天线同时工作
图一
从图一中可清晰看出PS1000独特的三组天线设计,这种组合天线设计,同时工作,确保了可以有更强的信号穿透,获得更多的有效数据信息,极大提高探测效率。
从下图中可以清楚看出PS1000多组组合天线相较于其他产品的优势,每组天线独立工作,可以更好的分辨小间距钢筋及重叠钢筋
图二
(二)直观显示
将直接显示混凝土内部埋置物分布。无需复杂培训,一般的工程检测人员都可以读懂的图像显示的探测结果。
(三)三维成像
三维立体成像,便于分析结构内部情况及构成方式。
工程应用实例1
浙江某隧道工程,第三方检测单位在利用地质雷达扫查隧道内衬时怀疑环向钢筋局部缺失,而施工单位认为不存在上述情况,特委托我单位采用喜利得PS1000X-Scan型雷达复核,复核结果为钢筋不存在缺失,为确认情况,对我方标出钢筋部位凿开当场验证,均准确无误,事后了解情况,主要是因为隧道内衬保护层过厚,局部接近300mm,而环向钢筋直径仅16mm,第三方检测单位采用普通地质雷达,配置500M及900M两种天线,分辨率不高,图形上钢筋反射不明显,导致检测人员发生漏判。以下图1、图2分别为保护层厚度为50mm和300mm钢筋反射信号,图3为PS1000X-Scan型雷达图像,经比较,图2的信号图像不清晰,易导致误判,而图三图像简单直观,无需雷达专业知识就能做出判定。
图一h=50mm钢筋地质雷达图像
图二h=300mm钢筋地质雷达图像
图三h=80mm钢筋PS1000X-Scan型雷达图像
工程应用实例2
波密某大桥是上世纪初建造,是318国道的重要一环,承担着繁重的交通流量,因年岁久远,原有工程资料丢失,如何对桥梁进行有效评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精确定位预应力钢绞线的存在情况与位置是核心的一步。
图一图二
现场选取了典型的位置,如图二所示,通过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简单分析,清楚看到两根预应力钢绞线的情况,见图三。
图三
利用PS1000X-Scan型雷达在对某大桥进行预应力钢筋位置确定,经过600mm╳600mm的图像扫描,可清晰发现在扫差范围能存在两条斜向预应力索,经钻孔验症,误差小于1厘米,而常规雷达对多层钢筋网片下的预应力筋位置根本无法判别。
结语:
本文对PS1000X-Scan型混凝土雷达的工作原理作了简单的阐述,并介绍了两个典型工程实例。PS1000X-Scan型作为一种最新的多组合变频雷达探测仪器,在土木工程检测中具有速度快、分辨率高、图像容易识别的优点,必在以其快速、无损、准确、直观的特点取代常规的雷达测试设备,成为土木工程中一种重要的检测工具。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456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故我国加大了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隧道作为高速公路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对缩短公路里程、节约投资成本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不同的地质状态下岩土的岩性等变化较大,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和可能的地质灾害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将对隧道的正常施工和顺利贯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预测促使施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于未然。为了能更好地指导隧道的开挖工作,采用地质雷达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状况进行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质雷达原理
二、地质雷达应用方法
(一)雷达主频选择。
由于雷达的天线型号与中心频率的选择是一一对应的,在进行地质雷达测试时。地质预报为简化操作,减小施工干扰,一般只需要100MHz的屏蔽天线,但地质雷达100MHz的天线实际测试有效距离是5~30m,也就是说前5m是个模糊区,这在现实中是不容许的,所以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采用100MHz的天线和400MHz的天线共同来完成测试;另一方法为只用100MHz天线测试,但是前后两次测试需搭接上5m,实际每次测试距离根据实际情况再定。
(二)地质雷达测试方式选择。
在采用地质雷达进行隧道超前预报的过程中,一般采用点测试和线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点测试即选择掌子面的一个平整面上将天线贴平,采用雷达接受数据,完成一次点测试。布点时尽量考虑所布的点的数量及位置能够覆盖到所测得整个掌子面。线测试也叫连续测试,它是将天线竖立于从掌子面左侧离地一米处,从左到右匀速平移至右侧,即完成一次测试。
由于掌子面受爆破情况等因素影响,多出现凸凹不平的情况。线测试因条件不允许,不可能有均匀的走线和平整的面,所以很多时候可能与掌子面贴不实,所采集的数据有时由于脱空而发生失真。点测试由于所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小,每次测试可以预先找到一个较为平整的面,使测试效果较好,但过少的点测试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导,没有对比性和对岩溶体形状的描绘。所以在测试时,一般采取点测试和线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相呼应正。
三、工程实例
岑溪大隧道位于广西自治区岑溪市,我方采用了美国劳雷公司SIR-3000型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根据具体的地质地形情况调整测试距离,为隧道顺利开挖提供保障。
如在岑溪至水汶高速公路的岑溪大隧道左线进口DK7+484~DK7+509段进行的地质超前预测工作中,我方通过对得到的地质雷达数据进行了后期分析结合现场环境的考察,我们预计DK7+496~DK7+509测段围岩主要为中风化混合岩,以碎裂状为主,围岩较破碎,存在夹层,含水量较大,整体稳定性一般~较差。实际开挖过程中DK7+498~DK7+509段围岩破碎,局部存在夹层,涌水方式主要为线状出水,含水量较大,与实际情况相符。
四、地质雷达技术目前所存在的局限性
鉴于地质雷达预报法是根据分析由仪器所测反射波形并结合经验来推断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的,本身有局限性:
1、多解性:即对于同一种围岩采集的波形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什么样的解释和实际情况相吻合,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十分重要;
2、围岩复杂性:由于围岩本身的物理特性十分复杂,如两种围岩的介电常数较为接近时,容易引起误判;
3、施工现场环境的干扰性:由于施工现场各种环境因素较为复杂,往往存在会对雷达信号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实际情况下通常是不可或难以及时消除的。因此,由于干扰源的存在所造成的误判也是存在的。
五、结语
随着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必将成为保证隧道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使其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作者:李森森,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岩土工程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赵蓓蕾,陕西西安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关键词:参数可变遗传算法;地面目标识别;一维距离像;交叉概率;变异概率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
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目标识别是模式识别的一个重要分支,是C4ISR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化战争的日益复杂和新型武器的更新发展,实现对地面目标快速准确地分类和识别,能够帮助指挥员做出有利于战争发展的正确决定,为最终决定整个战场的胜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基于一维距离像的目标识别
雷达目标识别实际上就是一个电磁波散射问题。根椐电磁场散射理论,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在频域内可分为三个区:光学区或称为高频区,谐振区,瑞利区。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雷达工作频率越来越高,带宽越来越大,以至于大部分雷达工作在光学区,因此对光学区雷达的目标识别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的基频回波和一维距离像是一付氏变换对。根椐散射中心理论,假设目标是具有n个散射中心的复杂物体,经过解调后的视频回波信号模型可表示为
本文具体目标模型见参考文献[2-4],用于研究识别方法的资料源通过计算机仿真获得。由于噪声与环境等特性的研究内容广泛,所以噪声模型采用普通的高斯白噪声,由计算机仿真获得。仿真的一维距离像占据32个距离分辨单元。
3算法设计
3.1编码策略
实数编码与二进制编码的方法是相似的,只是每个基因有10种可能取值:0~9。若每个变量用L位十进制数表示,变量个数为m,则染色体长度为m*L。实值编码策略不对变量进行编码,而将每个变量当作一位基因直接处理。
3.2初始种群的构造
遗传运算首先是从一个初始种群开始,在解决目标识别的特征及隐层神经元个数优选问题中,构造初始种群为一个10×n的矩阵,每一行是一个染色体,其中每一行的前n-1位代表从总的输入特征N中选取的有效特征位数,第n位代表隐层神经元个数。下面以一个从N=64个特征中选取n=9个有效特征送入识别网络的情况举例说明初始种群的构造过程:[2571020222630333]是种群中的一个染色体,其中前9位代表36个特征中第几个特征被选中,而第10位代表隐层神经元个数为3个,本文以单隐层为例进行说明,多隐层的求解同样适用,前9个数的取值范围为1~36;神经网络隐层的最大结点数目和输入层节点数有很大关系,本文隐层神经元个数取值范围限定为3~15。
3.3遗传操作
遗传操作包括选择、交叉、变异三种操作算子,本文采用标准遗传操作,选择操作是排序选择+最佳个体保存法,交叉操作是依据交叉概率的单点交叉,变异操作是依据变异概率的单基因突变。选择操作是遗传算法的基础,变异操作是遗传算法的核心,交叉操作是遗传算法的补充[5]。
3.4交叉概率的自适应确定
其中,G为进化代数,α、β为定常系数,α代表交叉概率的变化曲率,β代表交叉概率的收敛极限。
3.5变异概率的自适应确定
其中,f为当前个体适应度值,fmax为当前群体中最大个体适应度值,为当前群体平均适应度值,G为进化代数,α、k1、k2为定常系数。α代表变异概率的变化速度;k1与具体问题有关,是为保证遗传算法不退化为随机搜索,pm所能取到的最大值;k2为一个比较小的变异概率,一般取0.001。
3.6改进算法的性能测试
将改进的参数可变遗传算法应用于测试函数。
函数有无数个局部极大点,但只有一个(0,0)为全局最大点,最大值为1。此函数的最大峰周围有两圈脊,它们的取值分别为0.990284和0.962776,因此优化过程中很容易停滞在这些局部极大点。
对于测试函数采用标准遗传算法和本文算法进行比较。其中,标准遗传算法采用二进制编码,基本遗传操作,交叉概率Pc=0.6,变异概率Pm=0.01。群体规模100,总进化代数设为100。分别实验50次,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x,y,f(x,y)为算法结束时的典型值,g表示平均运行代数,p为收敛到全局最优的概率。
由于函数存在无穷多个局部最小值,采用标准遗传算法运行多次,收敛于未成熟解的概率非常大。本文首发从x,y,f(x,y)的最终值、平均运行代数和收敛概率来看是成功的,特别是平均运行代数大幅降低,虽然没有完全达到最大值1,但这是x,y用实数表示造成的。
4实例应用
利用BP神经网络对地面活动目标的一维距离像进行分类和识别,BP网络采用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结构。输入层神经元个数为参数可变遗传算法多代遗传后所优选出的特征个数,隐层神经元个数由参数可变遗传算法自身决定,输出层神经元为三个节点,对应于三类地面活动目标——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输入层和隐层的激励函数采用sigmoid函数形式,输出层采用线性输出函数。将三种地面活动目标的一维距离像共200个分为两组,其中的一组对应于每类目标50个一维距离像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集,用来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记忆,另外一组共150个作为测试样本集用来对神经网络进行测试。对应于三类地面活动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分别为[100],[010]和[001]。
利用本文算法对三类地面活动目标一维距离像进行分类和识别,实验中所用一维距离像信噪比为15dB。通过参数可变遗传算法的多次遗传迭代,对三类地面活动目标的识别结果分别如表2、表3所示。
表2代表优选特征个数选择最优为7时,不同进化代数下三类地面活动目标的识别率。识别结果表明,当进化代数为15次时,算法收敛到98.5%以上,继续增加遗传次数,识别率虽然仍然可以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
5结语
针对雷达目标识别中目标特征选取和识别网络的隐层神经元个数确定两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可变遗传算法的解决方案。通过一维距离像的目标识别方法提取有利于目标识别的相对不变特征量,进而利用参数可变遗传算法进行全局范围内搜索寻优。在仿真实验中,对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三类地面目标一维距离像的分类识别,验证了该方法对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有效性。
[1]ATucker,JCrampton,SSwift.RGFGA:Anefficientrepresentationandcrossoverforgroupinggeneticalgorithms[J].EvolutionaryComputation,2005,13(4):477-499.
[2]倪晓军.动态雷达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博士论文,1997.
1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简介
LIDAR数据采集系统由安装于同一个飞行器上的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机载GPS,为飞机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2)惯性测量系统,为激光束提供准确方向。
3)激光发射、接收装置。
4)反射镜,用于将发射的激光束反射到地面。
LIDAR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到的点云数据,经过误差改正、求参数等,处理后可以得到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三维模型。采集流程如图1.
2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LiDAR硬件设备的提高,DGPS高精度差分系统、高精度三维姿态感应等技术的发展,LiDAR的产品体积、重量都在不断减小,工作成本也继续下降,使得此项技术真正步入实用阶段。经过数多年的研究发展,LiDAR的测量精度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其水平测量精度达到15cm,垂直精度达到10cm。现在全世界范围,已经有三十多种系列产品投入使用。
2l世纪是3s技术时代,国家大力投入、发展“数字海洋”、“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同时也对测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更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全时空测量的特点。
目前,激光测量做为一门新兴技术在测量行业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与传统的三维空间信息采集手段相比,LiDAR技术除了较高的精度之外,它还不受天气,太阳光照射的影响,所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很轻松的进行分类提取,等等这些都是普通航测无可比拟的。因此,利用LiDAR系统,快速获取大面积三维地物和地形数据,继而生成数字高程地形模型已经成为应用广泛的测量手段。
3在河道测量方面的应用
由于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可以在大的测量区域提供高密度、高精度的测量数据且能够识别重要地物,使得它在河道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
河道地形测量,长期以来由于江河两岸地形复杂,条件艰苦,现有的陆地、船载测量仪器难以有效使用,特别是在植被茂盛的山区,GPS接收机卫星信号差,无线电传输距离有限,使得现在的GPS-RTK难以得到固定解,测量技术效率不高,若采用全站仪,通视情况又不佳,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工作效率、测量精度也难以保障,迫切需要新的测量手段和技术设备来改变这一现状。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能够获得高精度、高密度的高程数据,在高精度的可连续运行参考站技术和三维姿态技术的支持下,无需大量地面控制点,就可生成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DTM。
4建议
5参考文献:
[1]肖雁峰机载激光雷达技术(LiDAR)在航测中的应用实践2010
[2]李树楷.刘彤.尤红建机载三维成像系统[期刊论文]-地球信息科学2000(1)
[3]王健.移动激光扫描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2006
[4]刘经南.张小红激光扫描测高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