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中的事实

对于法律和事实这两个完全不同含义的词,在实践中却经常结合运用。特别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准则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司法原则,该原则应该说是对法律与事实的完满结合,它贯穿于我国整个司法及行政执法(包括仲裁)领域,从法律运用中发现事实,在查明事实中适用法律,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得出法律中的事实。其是法律与事实的有效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称作法律事实或裁判事实。而这种事实有时会表现为客观事实,但有时往往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审理案件中追求客观事实的障碍

在民事审判活动中的认知,由于受主客观诸条件的限制,客观上决定了对案件事实的把握所能达到的程度不可能是完整的、全面的。具体而言:

3、内容的局限性:即证据本身的局限性。审判人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只能依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来进行。而当事人对证据的提供是否完整、全面,证据本身是否在形式上、客观上存在缺陷、瑕疵,证据本身表达的内容是否客观等等,导致事实内容的内涵上,存在着真伪,具有不全面性。

5、制度的局限性:即程序的局限性。审限制度、审级制度(如实行三审终审、大区法院等会更有利于查明客观事实)、举证规则的限制,在任一资源有限的司法制度下,在各种程度均会影响事实的确认,具有不完善性。

二、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

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包括自然现象(如采光权、远眺权)、社会事件(如社会变革)和行为(如合同行为、结婚行为)。而本文中的法律事实仅指在民商事案件中,案件事实无法查清或根本不可能查清的情况下,审判人员通过法定程序,依照有限证据所作的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后得出的案件事实。〔1〕法律事实首先是一种规范性事实。它是法律规范社会的产物,没有法律就不会有法律事实,所以法律事实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规范所设计的事实模型。其次,法律事实是一种用证据证明或推定的事实。这意味着法律事实应是能用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许多事实也许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事过境迁拿不出证据证明,对这样的事实即推定为法律事实。第三,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如果事实没有对法律产生任何影响就不能称为法律事实。〔2〕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比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两者的范围不同。客观事实是一种真实的事实,属于事实的本来面目,反映事实的原委、真相。范围较窄。而法律事实则是一种推定事实,有可能是客观事实,也有可能不是客观事实,不一定反映的是事实的原貌,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事实。

两者的涵义不同。客观事实属于真理的范畴,毋庸置疑、毫无争议。而法律事实则属存在争议的事实,或然性较强,不具有唯一的确定性。

两者的形态不同。客观事实永远处于静态,一层不变,没有夸大、缩小的可能性。而法律事实则是动态的,可能转变为错误事实或瑕疵事实。

三、追求客观事实并不是司法程序的唯一价值目标

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由于对“以事实为根据”的理解过于狭窄,传统理论中的事实主要也是指客观事实,并不包括法律事实。把“事实”仅仅限于指案件所发生的客观性事实,而不包括依照法律所推定的事实-法律事实甚至程序性事实。但这样容易引起诉讼实践上的困惑。而所谓“事实”应既包括客观事实,也包括法律事实。民事诉讼是关于当事人之间的私权争议,因此,民事诉讼对证据的要求要低一些。例如,在庭审过程中,被告对于原告的所主张事实表示同意,从而构成被告对于原告的一种自认。这种自认具有很强的证明力,将直接产生不利于被告的法律后果。但在审判实践中,在无法识别证据的真伪,证据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的情况下,审判人员如果缺乏一种拟制标识的指引,那么,他将会陷于一种无奈的境地。于是,法律程序之下的合理事实的推定—法律事实应运而生。

法律事实原则的适用符合司法公正的理念。我国传统的公正观念对公正的理解认为公正就是指实体公正。实之,司法的公正不仅仅包括实体处理的公正,还应当包括程序公正等内容,它们与实体处理公正一起构成了司法公正的原则标准。不可否认,法律事实标准与客观事实相比,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衡量标准存在质和量的差异,法律事实达不到客观事实标准所要求的程度,但这是否可以认为法律事实不符合公正理念或就会导致司法不公呢?针对我国目前的现实是人们对个案公正的要求远远大于对严格适用判案规则的要求。对公正的衡量标准不应当仅仅是真实的实现程度,还包括实现这种公正的规则本身。基于的公正相对性,它的实现有时意味对某些个案公正的牺牲。当案件的事实认定与实际发生的客观事实不相符,而法院据此作为裁判的依据做出判决时,法律事实达不到客观真实的程度,对个案的处理来说,对于某一方当事人在实体结果上也许是不公平的,但只要它是在坚持司法原则、符合了法定程序的基础上做出的,对于法的运用整体效果及社会公众来说,应当被认为是公正的,是实现了法律正义的。应该说法律事实的确认是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

法律中的事实,应该作为现代司法的价值目标。司法公正作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的产生和内容是由法治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现代司法实践,应重塑公众的公正信念,明确裁判的事实认定与客观真实之间差距的实际存在,司法实践中大量的规则和程序,决定了司法证明所认定的事实只能是一种法律中的事实,而不必然等于一种客观物质性的事实。

客观事实更强调诉讼认识结论的绝对正确性,而法律事实包含了对此种认识结果可错性的认可。法律事实并不否定审判人员认定的事实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可能。审判人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是通过证据实现的,证据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了法官对案件事实认定与客观事实吻合的程度,也就决定了认识是否达到客观事实的标准。

从法律运用中发现事实,在查明事实中适用法律。马锡五的审判方式之所以有强大生命力,即回应当事人对查明“真相”的要求。[4]这样,不但符合历史不断发展的规律,利于当事人接受现状,同时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公平、正义的司法追求,不无益处。

注:

[1]、张继成等著:《对法律真实和排它性证明的逻辑反思》,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

[2]、毕玉谦著:《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模式》,载2001年2月12日《人民法院报》。

[3]、李宇先著:《法律上的历史与历史上的法律》,载2005年6月3日《人民法院报》。

[4]、田成有著:《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司法价值》,载2009年8月19日《人民法院报》。

THE END
1.《中国法学》周少华:刑事案件的差异化判决及其合理性“同案同判”作为一项司法原则,其方法论上的意义却极为有限;而与此相反,合理范围内的差异化判决则更有利于实现个案公正,更符合司法本质的要求。 一、个案公正的表达:一致性还是差异化 个案公正是司法公正最直接的反映,离开具体案件谈司法公正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 http://fx.gzhu.edu.cn/info/1288/6349.htm
2.司法视角下的正义公正和公平久而久之,人们便不可避免地对法律制度有效调整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发生怀疑,甚至对法治或依法治国本身的信念发生动摇。”[1][page] 司法改革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它接连成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的组成部分。继十五大提出公正,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公平和正义。至此,正义、公正和公平三个概念都正式以党的决议的形式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6102642121.html
3.论现代司法理念与司法公正因为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维护正义,公正司法需要媒体介入,司法机关与媒体之间应积极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利于共同维护司法公正。三是舆论对司法的报道应坚持客观、真实、公正原则,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对案件的裁判结果作出评论,从而影响个案的审判,对于正在审理的案件应如实报道,不发表倾向性意见,更不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9/id/320996.shtml
4.司法视角下的正义公正和公平/解空这里不免要借鉴他人的观点,杨一平博士在博士论文《司法正义论》中作了如下阐释:“公平可能更多地用来表述人们在法律面前或者纠纷中的诉讼两造在审判(或仲裁)过程中的地位和待遇,公正更多地强调法官的不偏不倚、公而无私的品质;在由两造当事人与居间者构成的“三边关系”中,公平观念侧重于对两造权利享有与维护的考察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1896&page=2
5.司法权威的缺失与重塑6篇(全文)本文剖析了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导致司法权威缺失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法上有权”影响司法独立;忽视司法程序影响司法公正;超越司法权限降低司法权威;法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公信力;裁判无终局性削弱司法权威。并从建立公正的司法体制,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确立理性的司法观,营造尊崇法律的氛围四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重塑司法https://www.99xueshu.com/w/filemxcqzeqv.html
6.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司法公正问题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机关对纷争的解决所体现出来的对公平正义原则的符合性,因此,司法内含的公平正义需要司法机关的公正执法活动来体现。司法公正包括司法活动的结果和过程都要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具体地讲,司法公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司法机关对当事人作出的裁决或处理结果是公正的;第二,诉讼活动的过程http://www.sass.cn/109000/2970.aspx
7.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思考(精选6篇)公正与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体系的两大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我国司法制度所应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 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是相伴相随的、两位一体的概念,司法公正本身就含有对司法效率的要求,没有司法效率,就谈不上司法公正;司法不公正,司法效率也无从说起。我们的司法改革,应当紧紧抓住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这两个核心环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bvwro6.html
8.《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