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虐童法律实践中存在局限性建议强化举报制度界面新闻·中国

我国的法律文件中,涉及儿童虐待的条文较少,目前没有专门的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

11月22日,小雪,北京城的夜间温度已达冰点,然而,比气温更寒冷的是红黄蓝幼儿园家长的心。

据幼儿家长反映,北京朝阳区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的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幼儿园市场品牌部总监对此回应称,没有任何证据。目前,已有多名幼儿家长报案,朝阳区教委已成立工作组进驻幼儿园调查。

流传出的很多细节让人眼眶已经湿润了,在盒饭财经读者群中,一位读者甚至直接质问“这些人渣难道都没有孩子吗”。

11月23日是感恩节,但红黄蓝的很多家长和孩子不知该向谁感恩。

可能还有一部分人真的要感谢一下这起事件,如果没有红黄蓝,他们可能已经忘了刚刚发生的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了。

对于这些受伤的孩子,在我们义愤填膺时,该如何保护他们呢?

对于学校、幼儿园老师或其他人虐待儿童的情况,因《未成年保护法》、《刑法》等对非家庭成员虐待儿童没有明确规定,大多是引导性条款,故在这种情况下,如判定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一般以寻衅滋事罪定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除此之外,教师虐待幼儿本是违法行为,根据201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教师虐待儿童将受到刑法的惩处。《刑法修正案》还强化了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职责,“针对单位犯罪的,不仅要判处罚金,而且要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对于父母或家庭成员虐待儿童的情况,可以定虐待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本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然而,对于以上的条文规定,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研究分析称,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刑法制裁的局限性。刑法第260条规定的虐待罪有三个局限性:

首先,犯罪主体的局限性。本罪的犯罪主体为家庭成员,其他人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但在现实中很多虐待行为是由“其他人”实施的,例如红黄蓝幼儿园、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等,刑法上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罪名来惩罚。

其次,“告诉”的局限性。未成年人尤其是婴幼儿,由于缺乏行使告诉的行为能力,让其承担举证责任,根本无现实可能性;某些家庭其他成员基于我国“家丑不外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也不会主动司法机关告诉。

再次,犯罪情节的局限性。该罪只有情节恶劣才制裁,制裁标准太高,不利于保护儿童免受伤害。

3.对受虐儿童保护的法律规定有所缺失。收养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被收养的对象,下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1)孤儿;(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3)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可以被收养。可见,收养的对象并不包括受虐儿童,即使受虐儿童还会受到虐待,也只能继续待在施虐家庭中受虐。

早在1912年,美国就创建了保护儿童利益的专门机构——美国儿童局。1974年通过《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为联邦各州规定了虐待与忽视的最低标准。

这里的最低标准包括:父母或照管人所实施的任何造成儿童死亡、严重肉体或精神伤害、性虐待或剥削的作为或不作为,或者可能给儿童造成严重伤害的任何危险,包括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

这项标准通俗来讲包括四个方面,即肉体上的虐待,精神和情绪上的虐待,对儿童照顾的忽视,性骚扰和性侵害。

强制报告制度。1967年,美国各州都制定了受虐儿童举报法。早期,仅医务人员有报告责任,此后法律规定的报告义务人扩大到了学校工作人员、心理医生、社工、保姆等这些能经常接触儿童的人员。

一开始,这项制度只要求举报对儿童身体进行虐待的行为,如残暴殴打和身体伤害。后来范围越来越广,只要你“有理由相信”或者“有理由怀疑”一个儿童收到了虐待或忽视,就有报告的义务。

美国还对报告者本身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只要强制报告者没有尽到举报的义务,就可能受到处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及罚金等。

此外,在接到虐童报告后,如果最终认定父母虐童,那么将根据儿童年龄,作出终止父母的抚养权的决定,将儿童安置在永久性收养家庭,或允许儿童独立生活。

美国法律还规定,不得让不满12岁的儿童脱离监护独处,否则“后果很严重”。一些年幼儿童的身上会安装GPS定位设备,如果儿童远离父母1米之外,设备便会自动报警引起家长注意。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从警方掌握的数据来看,2016年有5万4227名不满18岁的儿童受到虐待,较2015增加46.5%。

而受虐儿童的数字已经连续12年增加,并首次超过5万人。其中,用刀吓唬、关在房间里等心理虐待案例较上年增加5成以上,达到3万7183人,受到身体虐待的儿童达1万1165人,受到性虐待的为251人等。

日本政府还规定,在日本保育园:

每3名0岁儿童就要配备1名保育士;

每6名1岁或2岁儿童需配备6名保育士;

每20名3岁儿童需配备1名保育士;

每30名4岁或5岁儿童需配备1名保育士。

这些“保育士”必须通过日本的国家资格考试。并非所有保育士都有资质,有些保育园也会有“临时工”,但他们只能起辅助作用。

作为中国移民最青睐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在1991年就宣布成立了国家儿童保护委员会,其职能就是防止对儿童的虐待和忽视。这个机构对澳洲儿童开启了三重防护措施:

第一重防护:广泛预防

这类措施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进行。比如“全国儿童周”(而不仅仅是儿童节),由国家防止儿童虐待和忽视协会(NAPCAN)每年举办;《皮特和佩妮》节目,由医疗福利基金(MBF)创办;还有维州的“直面儿童性虐”、西澳的“一起成长”、昆州防虐待中心的反语言暴力项目、新州儿童保护委员会的宣传项目等。

第二重防护:特殊照顾

这类措施是针对容易受到虐待的儿童高危群体,比如青少年父母、单亲父母、家庭危机中的父母生养的孩子。另外,岛民和土著民家庭、残疾人家庭、英语非母语家庭的孩子在这方面也会有特殊需求。

第三重防护:防止再犯

这类措施是用来帮助已经遭受虐待的受害儿童,防止虐待的再次发生,包括对受害儿童的照顾和对施虐者的惩处。数据显示,1991-1992年南澳投入了9000万澳币用于服务受害儿童。

同时,澳洲还有很多保护儿童的组织机构,例如国家防止儿童虐待和忽视协会、澳洲童年基金会、勇敢的心、为孩子行动、儿童保护协会等非盈利机构。

澳洲还出台过针对虐待儿童和忽视儿童的强制举报制度,这与美国的规定有异曲同工之处。

那么,举报有什么标准和条件呢?只要他们有理由相信某个儿童有遭受严重伤害的风险,就必须向官方举报。

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即为了保护这些举报人,官方不会泄露举报人的信息。

近年来,澳大利亚在少年司法制度方面全面贯彻儿童利益最大化、家庭社区参与、司法分流、非监禁刑等理念,形成了令世界各国瞩目的独特模式。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其制定的与少年司法有关的法律有《儿童法院法》、《青少年罪犯法》、《儿童(刑事诉讼)法》、《证据(儿童)法》、《儿童(社区服务令)法》和《儿童(感化中心)法》等,内容缜密、体系完备,构成了详尽而科学的少年司法制度框架。

小时候,我们都唱过一首歌叫做《七色光》,至今我家旁边的学校还时不时地会放这首歌。里面有一句歌词是“我们带着七彩梦,走向未来”。

THE END
1.法律局限性(精选七篇)法律中法的局限性 篇2 【摘要】法律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和民主程度,法律将会和其他社会规范一起,更好地维护人们自由和权益,我们要依靠和利用社会一切有效资源和手段,尽早完成法的局限性的研究和探索,使法律更好的造福于人类社会。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fcsy06.html
2.2024考研法律硕士法理学:法的局限法学考研法硕综合复习考试过程中,具体的备考指导,对于大家的备考来说有更好地指导意义。中公考研网校为大家整理了“2024考研法律硕士法理学备考知识梳理:法的局限”,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法的局限性的主要表现(一般了解) 法律并不是万能的,不是调节社会生活的唯一手段。法的局限性的表现: https://m.ekaoyan365.com/faxue/zhidao/66369.html
3.从成文法的局限性论建立判例制度构想只有在理想语言环境下,逻辑才可能不存在任何模糊性③。在现实生活中,意义与符号所指对象难以一致,始终存在严格和明确的语言分类所无能为力的细微差异与不规则的情况。语言本质上的局限决定了以此为载体的法律无法完美精确地表达立法意图,加之立法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产生成文法律的模糊、歧义。同时,成文法以系统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11/id/226279.shtml
4.弱者的幕后反抗(弱者的武器)书评这种常规的、非正式的、幕后的反抗,不仅符合农民阶级松散、无组织的特点,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观点第一章 阶级战争中的短兵相接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在富人眼中的典型“穷人”——拉扎克,穷人眼中典型的“富人”布鲁姆。前者的形象是懒惰且不诚信,后者的形象是贪婪且吝啬。故事/个例是一种宣传攻势,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497517/
5.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反思三篇因此,本主题的第一个活动目标是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情况,带领他们发现法律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不同门类的法律其实离自己很近。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法律功能和作用的认知比较狭窄,认为法律是比较威严的,认为法律只规定做了错事会被警察抓住进而受到制裁。这一课通过生动的事例改变学生认知的局限性,让学生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012/8001035016005141.shtm
6.法律约束与道德审判:一场未完的辩论道德审判的定义二、法律约束力的局限性及道德的补充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法律的约束力并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无法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在一些涉及伦理、情感等复杂因素的问题上,法律往往难以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裁决。 https://blog.csdn.net/JiYan_green/article/details/13693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