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完善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258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检察监督权。从司法实践看,监外执行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脱管、漏管,即监外执行罪犯在执行期间脱离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在此过程中,检察机关缺乏信息知悉的途径,在监督措施上没有硬性的纠正措施,只能提出纠正意见,导致检察机关在监督工作中,难以发现或者已发现脱管、漏管问题时不能及时纠正,直接影响了监督执行的效果。因此,对监外执行罪犯社区矫正情况进行同步监督,特别是对脱管、漏管纠正和收监执行的监督,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司法实践难题。

一、脱管、漏管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一)脱管漏管的定义及情形

漏管,是指监外执行罪犯未被社区矫正机构、公安机关列为监督管理对象的。漏管一般发生在监外执行罪犯交付执行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监狱、看守所未按规定将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押送至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也未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导致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未将其列管;二是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未按规定送达法律文书,导致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对罪犯漏管的。

(二)脱管漏管的危害

监外罪犯出现脱管漏管情况,首先损害了司法的权威与公信力,会使法律执行的严肃性受到扭曲,不良的法律观念将会在社会上蔓延,甚至出现“缓刑等于不服刑”、“假释等于提前释放”、“暂予监外执行等于不执行”等错误认识。其次,监外执行罪犯会由于脱管漏管使而缺乏负罪感,严重消弱刑罚的惩罚性、教育性、警戒性,使得刑罚的效果大打折扣,带来犯罪者以及普通民众对法律的蔑视。再次,监外执行罪犯长期的脱管漏管,会使罪犯重归社会后出现监管真空,无法及时的接受社会帮教和技能培训,极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隐患。

(三)脱管漏管的原因分析

社区矫正的自身特点及执行中的不完善,也给脱管、漏管的发生带来了诱因。

1、社区矫正是种开放性刑罚执行方式。这种非监禁型执行导致检察监督面临社区矫正人员的流动性这一突出问题,如社区矫正人员外出打工、迁居外地、外出看病、探亲访友等等,社区矫正执行对象的流动性是造成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中的一个工作重点。

2、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具有监督对象的分散性。同派驻监狱检察或看守所检察在特定场所内实施检察监督相比,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面对的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基层组织等多个单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可谓点多、面广、线长。

3、交付执行与交付监管脱节。少数法院和监狱部门不按规定及时送达法律文书,有的只寄送罪犯的档案资料,有的让罪犯自带释放证明到派出所报到,有的以诉讼期间的旧地址邮寄材料,造成见档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档,或人档都不见的情况,致使部分监外罪犯长期逍遥法外,造成执行机关对监外执行罪犯的底数不清。

二、当前对脱管漏管检察监督的实践困境

(一)监督方式的局限性导致发现脱漏管情况难

目前,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监管活动的检察主要采用书面检察、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员或组织谈话等形式。监督更多是事后监督,信息不通畅加剧了监外执行监督事后性的弊端,并导致纠正措施不及时。

(二)脱管漏管的事实证据及罪犯主观故意认定难

(三)适用程序模糊导致启动收监执行程序难

1、刑罚制度与诉权保障的价值冲突。

检察机关在对收监执行活动的监督中,发现原判法院过于强调罪犯的诉权保障问题。原判法院认为因罪犯不在案,未到庭,如果在未听取其申辩的情况下即撤销缓刑,事实上将剥夺其辩护权利。但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即对监外罪犯脱逃,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收监执行,刑罚执行的惩罚功能就无法体现,刑罚制度就不能得以正确实施,甚至导致罪犯重新犯罪危害社会。

2、收监程序适用上的分歧。

3、对脱管漏管监外执行罪犯启动网上追逃难。

实践中,监外执行罪犯在执行期间脱逃后,执行机关大多采取自主查找方式进行,效果不佳。如果要求启动网上追逃程序,公安机关以罪犯脱漏管不属于又犯新罪、漏罪为由,不启动网上追逃。至于罪犯脱漏管实施网上追逃,也应是原判法院裁定撤销其缓刑后再按照有关程序网上追逃的问题。但对查找未果的罪犯,如不采取网上追逃措施,则会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势必出现监管“真空”,带来危害社会稳定隐患。

(四)检察监督欠缺强制力影响监督效果

三、创新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方式——完善脱管漏管发现机制

(一)对监外执行适用前的调查评估进行检察监督

对拟适用监外执行的被告人、罪犯开展调查评估,能有效地对监外执行罪犯是否适用社区矫正进行评估,提高风险预见性,严把社区矫正的“入口关”,有利于社区矫正的依法规范实施,从源头上预防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现象发生。检察机关应依法介入监外执行适用前的调查评估,不仅要监督人民法院委托有关司法行政机关对拟适用监外执行罪犯进行调查评估的活动,也要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调查评估过程进行同步检察监督,防止不应适用监外执行的被告人、罪犯适用社区矫正,以维护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社会公信力。

(二)完善交付执行工作及异地脱管的监督

(三)将定期检察与随时检察相结合,实现检察监督全面、常态化

(四)构建同步动态监督机制

构建监外执行同步动态监督机制有利于解决监外执行监督途径不畅、监督措施不及时、监督效果滞后等一系列监督困境。

1、对执行意见和建议的同步知情权。

监狱、看守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的,应当将书面意见的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决定或者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意见。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应当依法予以减刑、假释的,由执行机关提出建议书,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并将建议书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

2、构建信息联网平台,实现网络化管理监督。

目前,司法行政机关构建了监外执行罪犯信息系统,实现对监外执行罪犯信息及行踪定位的微机管理。检察机关充分利用矫正人员信息平台,及时发现脱管、漏管问题并予以纠正,克服以往定期检察所带来的监督周期过长、监督不及时、监督效果差的问题,实时动态地掌握监外执行罪犯信息,从而疏通监督途径,提高发现违法现象的能力。

3、建立健全监外执行检察信息台账制度,提升监督规范化水平。

建立健全监外执行罪犯信息制度,明确信息采集的范围、信息时效性、采集的责任人员,动态地掌握监外执行罪犯信息。在《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规定的“一账三表”的基础上,建议增加《监外执行社区矫正检察记录》、《社区矫正重大事故登记表》、《矫正人员举报控告申诉表》等报表。通过建立并落实信息台账制度,有利于保障监督工作的有序、规范运行。

4、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派驻基层检察室的作用,加强监外执行日常监督。

在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原有的巡回式检察监督的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对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的要求,而检察机关进社区开展派驻式的法律监督则有着突出的优势。设置乡镇派驻检察机构是当前各地检察机关在“重心下移、检力下沉”思路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其目的是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切实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由于各个乡镇都设有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的服刑地遍及各个乡镇,充分发挥乡镇派驻检察室的检察职能,赋予其监督社区矫正的权力,对社区矫正决定的做出、运作、社区矫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社区矫正服务人员和被害人及社会公众权利保障进行监督,借助载体,实现检察机关对监外执行工作的法律监督。

四、增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效果——完善脱管漏管纠正机制

(一)丰富检察监督措施,实现检察监督的立体化

1、明确检察机关提出纠正意见的情形。

一是明确对被判处管制、缓刑、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或被假释的罪犯,应当移交社区矫正而未交付执行的;二是对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严重违反监管规定或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而刑期未满的,检察院应当通知执行机关收监;三是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中,社区矫正机构未依法接收交付执行、未依法监管导致脱管、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违规违法未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等九种情形,人民检察院均应当提出纠正意见。

2、查办造成脱管、漏管发生的职务犯罪行为。

查办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是监所检察开展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检察机关要把查办职务犯罪与社区矫正的监督结合起来,避免社区矫正监管过程中贪污贿赂现象与渎职行为的发生,对收受被矫正人员的贿赂帮助被矫正人员逃避矫正活动构成犯罪的行为进行立案侦查。

(二)完善收监执行制度

1、应对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条件作出明确规定。

新《刑诉法》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及时收监情形予以规定,但对撤销缓刑、假释罪犯应当及时收监情形未作明确规定。“两高两部”颁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撤销缓刑、假释罪犯收监情形作出规定,但新《刑诉法》与《办法》不衔接、不配套。因此,立法机关应对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对象的规定进行相应修改、补充、完善和统一。修改的主要内容即应将缓刑、假释的罪犯纳入收监情形予以明确规定。

2、对收监执行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立法机关应补充、完善收监执行的程序,即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案件的程序和审理一审案件的程序应有所不同。譬如,可借鉴我国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程序,对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案件,如罪犯脱管在逃,可建立“公告制”程序,即规定罪犯一个月内不到庭参加审理,法院可缺席裁定;或建立“听证制”程序,即法院通过兼听各方(罪犯亲属、近邻、社区、单位、律师、提请执行机关等)观点和意见,审查了解并听取罪犯是否有脱逃事实、是否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收监情形,据以作出判断,并作为对罪犯是否适用裁定撤销缓刑、假释的依据之一。

3、完善对通缉对象范围的规定。

目前法律对监外执行罪犯在执行期间脱逃的,能否实施通缉未作出明确规定。立法机关应将监外执行罪犯脱逃纳入有关通缉对象范围的法律规定中。例如,司法行政机关发现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脱逃的,应当即时追查,追查未果的,应当立即报请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或网上追逃,司法行政机关密切配合。

(三)采取有效纠正方式,提升法律监督实效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对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工作,从提请、决定到执行,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因此对于法律法规未规定的事宜或者社区矫正工作中各职能部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应明确联席会议的启动情形、程序、召集人、参加人等,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2、完善执行反馈机制。

3、赋予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执行力。

对检察机关提出的纠正意见,执行机关应当在限定的时限内反馈纠正违法并将纠正情况。如果对提出的纠正意见有异议的,应在收到《纠正违法通知书》的3日内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建立对收监执行案件异议的复核处理制度,规定检察机关对收监执行案件异议的复核处理权限和程序。经检察机关复核审查,认为执行机关提出异议理由不成立,则可下达决定,由执行机关执行。

THE END
1.主题我是如何避免法律干预的三个小窍门保障合理程序:第三个规定涉及到保证整个诉讼过程中的合规性和透明度。如果任何环节出现偏差,比如证人的资格问题、庭审时间安排等,那么必须采取措施纠正这些错误,以确保整个案件能够按照既定的法律框架进行正常流转。 通过遵循这三条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司法系统造成不必要压力的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和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hi-shi/101408.html
2.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3.法治建设与解决公共安全领域法律盲点的路径探索4、普及法治教育: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公共安全法律知识的认知度,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四、如何运用法治建设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法律盲点 针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法律盲点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制定和完善公共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空白,加强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和https://www.kanfawang.com/post/18082.html
4.法律的局限性及其克服法律局限性严格规则自由裁量程序正义 分类号: D920.4(中国法律) 在线出版日期: 2006-07-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页数: 2(96-97) 参考文献 (1) 仅看全文 排序: 发表时间 被引频次 [1]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njdgdzkxxxb200504039.aspx
5.从成文法的局限性论建立判例制度构想因此,意欲通过立法,使所制定出来的成文法律成为具体、明确、涵盖性极强的、能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能经受住时空考验的“万能钥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却无法实现的梦想。法律的不确定性,使成文法的运行暴露了与生俱来的局限: 1、不周延性。法律规则应当具备确定性,对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最大限度地涵盖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11/id/226279.shtml
6.公众参与背景下的政府决策能力建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2.在决策的公众可接受性诉求突出的决策中策略性地融入积极而有效的公众参与。公共部门设计精良的公众参与决策的理想结果是,公众对于参与过程获得高的满意度、有助于保障或提高决策质量、公众参与的局限性问题在决策者主导、引导下得到克服、决策顺利实施。为此,决策者要考虑以下细节:第一,准确界定“公众”。哪些是相关http://www.sass.cn/109000/22751.aspx
7.法律局限性(精选七篇)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曾指出,“法律的缺陷部分源于它所具有的守成取向,部分源于其形式机构中所固有的刚性因素,还有一部分则源于与其控制功能相关的限度”。法律中存在的局限性,伴随着自身属性而来的,虽然不可克服,但是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其影响。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fcsy06.html
8.成文法的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局限性的认识与克服/任玉林总之,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手段较多,大体上可分为相互依存的司法、立法和理论补充三类,但具体情况则较为复杂:各手段优缺点并存,如类推适用较易但范围较窄,立法补充由于仍是成文法,其固有缺陷依然不可避免,习惯虽便于执行,但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达成一致认同较难;相互间关系密切复杂,如法律解释为原则、判例的媒介,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6532&page=2
9.论法律不是万能的——局限性姬文宇2. 论法律万能主义与法律虚无主义 [J] . 沈敏荣 ,桁林 . 思想战线 . 2003,第003期 3. 论法律概念局限性的实践克服之道 [J] . 徐莹莹 ,李聪 . 鸡西大学学报 . 2016,第001期 4. 论法律的局限性及克服 [J] . 邱珂 ,舒爱民 .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 2013,第004期 5. 论法律的局限性及其克服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legal-system-society_thesis/0201274049491.html
10.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资本主义判断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将最终被克服 参考答案:错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判断题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http://www.ppkao.com/tiku/shiti/10940376.html
11.一次完美的经历——记第五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红十字国际在谈到对国际人道法的感受时,她说:“在比赛之前,我的世界就是自己的亲人朋友,自己的学校国家,从未意识到自身眼光的局限性。国际人道法是一门关怀人的法律,参加了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后,我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要爱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之外,心中还应该长存一份普世的关怀, 应当将眼光放远。 在世界的https://www.icrc.org/zh/article/china-5th-national-moot-2011
1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公力合作模式——量刑协商制度在中国的兴起(三)值班律师法律帮助的局限性 按照前面的分析,我国法律将值班律师塑造成临时为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的诉讼参与人,而没有赋予其辩护人的身份。值班律师为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等法律帮助,并在嫌疑人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时充当见证人的角色。从理论上说,值班律师制度的设立有助于保障嫌疑人认罪https://liangxing.swupl.edu.cn/xslt/cxfx/278400.htm
13.论文阅读LJP法律判决预测论文笔记multi对于这个问题别人是怎么做的:包括手动标注区分性法律属性,通过GNN学习区分性表示,将事实描述分解成不同情况。 别人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标准的交叉熵损失无法区分不同的错误分类,难以直接从事实描述中推导出精确的犯罪金额,这样会影响刑期的预测。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损失函数的局限性,数据表示的局限性,没有利用https://blog.csdn.net/Summerison/article/details/141784278
14.论缔约过失责任与诚信原则的适用究其本质, 诚信原则是将道德法律技术化的法律规范, 其效力贯穿于全部民法的始终, 成为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 以及进行法律推理的权威性的出发点。笔者认为, 将极赋伦理道德性质的原则加入法律的运作中,充分体现了法律规则旨在实现法律秩序某种价值为目标的理念, 标志着立法上从追求法律的确定性而牺牲个别正义到容忍https://china.findlaw.cn/info/qinquanzerenfa/qqzrflw/20110129/160644.html
15.论会计中的诚信原则6篇(全文)⑼凡此种种,说明诚信原则在司法活动中固然有其特殊功效,但也隐藏着极大的危险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司法擅断仅一纸之隔,稍有不慎,极易成为某些法官为自己的随意性裁判行为进行开脱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就会背离诚信原则的初衷,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诚信原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作为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tx107kkl.html
16.持续变通与创新的浦东新区法规——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住宅3.2. 革故鼎新,拓宽特殊立法类型,固定先进制度 变通权是浦东新区法规作为新的地方性法规并区别于一般性地方性法规的核心特征,变通是守正创新, 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神的体现,变通立法能够克服法律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法律对立法被授权主体过 于狭窄范围的规定,已难以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由此出现了法律规定与现实需要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Download.aspx?paperID=8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