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学》的问世,至少有两大功绩:
1.作者提出了建立经济政策学的主张,并将其付诸实践,设计了该学科的一个独立体系和基本框架,填补了我国经济学和政策学的一个空白,表现了作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该书共14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3章可以概括成:‘经济政策学总论’,讨论了经济政策学的对象方法、体系结构和实践基础,第4一l2章可以概括为“经济政策体系”,分别讨论了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九大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政策目标、内容设计、作用机制等。第13-l4章,作为前面9章分析的综合和得出的结论,讨论了经济政策的综合配套和效应评估。这一体系结构尽管有很多不完善、不妥当的地方,但终究为经济政策学搭起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至少是一块引玉之砖,为新学科的建设开了个头,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思路和分析的对象。
2.书中提出了不少新的思想和见解,如作者提出了经济政策学的任务在于解决“经济政策的理论科学化、内容规范化、决策制度化、实施程序化”的问题(第3页3)。括概了经济政策目标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关联性、阶段性、模糊性、适意性”等特点(第34-38页)。论述了经济政策的单独使用、固定搭配、分解组合和综合配套等几种运用方式(第44-47页)。特别是作者从我国经济政策设计和运用的实际分析出发,提出了政策目标的合理组配和政策手段的协调运用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该书的第76一78页,作者指出,在我国目前的政策设计中,往往是单项政策目标期望过高,破坏了政策目标的合理组配,造成了过高的政策期望和有限的回旋余地之间的尖锐矛盾,阻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而政策手段的运用又往往是单兵独进、互相矛盾、互相抵触,降低了政策的信用和作用。据此,作者明确主张要坚持经济政策目标的合理组配和经济政策手段的协调运用,并进而论述了保障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政策配套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配套的原则和方法。这也许是该书中最精彩的分析。
三、经济政策理论总论部分的框架设计
经济政策理论总论是经济政策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应当认真研究,需要多种途径探索,提出多种研究思路,作出多种框架设计。鉴于《经济政策学》一书提出的框架缺陷较大,我这里提出另一个设计,以便进一步讨论。
经济政策学总论(部分)框架设计如下:
策1章经济政策学的对象和方法
1.1经济政策学的对象
1.2经济政策学的方法
策2章经济政策的社会环境、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2.1经济政策的社会环境
2.2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2.3经济政策的法律依据
第3章经济政策决策要素
3.1经济政策模式
3.2经济政策目标
3.3经济政策工具
3.4经济政策路线
3.5经济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
第4章经济政策体系
4.l经济政策分类
4.2经济政策性质结构:体制政策和过程政策
4.3经济政策功能结构:稳定政策、增长政策、结构政策、分配政策
4.4经济政策领域结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经济政策
4.5经济政策作用结构: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需求政策
和供给政策、直接作用政策和间接作用政策。
4.6经济政策体系结构类型特征
第5章经济政策决策过程
5.1形势分析和发展预测
5,2政策设计和方案选择
5.3政策实施和政策运用
5.4政策检查和监督反馈:
第6章经济政策咨询
6.1经济政策咨询模式
6.2经济政策咨询程序
6.3经济政策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的相对独立
第7章经济政策效应
7.1经济政策作用分析
7.2经济政策效应分类
7.3经济政策效应分析
第8章经济政策局限性
8.1经济政策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8.2经济政策局限性时表现
8.3经济政策局限性的弥合
研究框架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我这里提出的设计并不是头脑一时发热的产物,而是多年思索的结果,今列示出来,目的在于将其与《经济政策学》的现有框架作一比较,进而弄清该学科建设的方向。
四、经济政策理论几个主要问题简析
一部比较成熟的著作,不仅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和严密的逻辑,而且对一些主要问题要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在这方面,《经济政策学》的缺陷也很明显。为了推进经济政策理论研究的发展,我们对下述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1.关于经济政策模式问题。经济政策模式是经济政策决策的第一要素和首要内容,不明确这一问题,具体经济政策决策是无法进行的。《经济政策学》未提出这一问题,使其在全局上出现漏洞。
经济政策模式是指经济政策决策的总蓝图、总规划,目的在于从总体上确定决策的方式、决策的原则、决策的前提以及决策的标准或评价系统,以保证经济政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确立经济政策模式必须有两个基本依据:一是经济运行的体制框架。从理论上来看,经济政策决策的方式有两种类型,即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二者分别对应于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实际上还有许多中间形态。这就是经济政策的体策的体制框架或体制模式。二是经济发展的战略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趋向有二:平等和效率、增长和稳定。是趋向平等和增长,还是趋向效率和稳定,“与经济发展形式和环境有密切关系,与此相对应的有两种经济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形成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这就是经济政策的战略环境。经济政策的体制框架和经济政策的战略环境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经济政策模式,决定了经济政策协调的总原则:即“体制一致性原则”和“一战略一致性原则”或者叫“总体一致性原则”。我们当前的经济政策设计和运用其所以出现前述该书作者提出的政策目标不配组和政策手段不协调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
2.关于经济政策目标问题。经济政策目标是经济政策决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它包括经济政策的最高目标、政策功能目标和具体政策的领域目标。经济政策的最高目标由社会基本价值观念决定的,经济政策的功能目标与政策调节的基本功能相连,而具体政策目标则与具体政策的作用领域有关。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虽然最高目标是各种经济政策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最终标准,但在政策目标体系中占主要地位的还是经济政策的功能目标和领域目标。
此外,还有政策目标的显示和控制问题,即经济政策目标的具体化、数量化的问题。
《经济政策学》一书在“经济政策目标”一节中,没有抽象地单独讨论经济政策目标体系本身的这些重要内容,而将其中一部分内容渗透在政策目标体系的特点之中,而且认为政策目标分析就是对政策目标体系的特点及其要求进行分析”(第34页)。这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妥当的。
3.关于经济政策工具问题。经济政策工具也叫经济政策手段,是经济政策决策的又一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经济政策学》没有单独提出和讨论这一问题,只是讨论了经济政策运用的几种方式。其实,这里也有很多内容,只有就经济政策工具本身的问题讨论清楚,才谈得上它的运用方式问题。
关于经济政策工具问题的主要内容有:(1)经济政策工具和经济政策目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目标要借助工具来实现,并为工具的合理性提供检验,一个经济政策工具可作用于多个经济政策目标,因而会产生人们不希望的“副作用”;一个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利用多个不同的经济政策工具来实现,因而就产生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的组配问题。而且,有些目标和工具还可以互相转化,高一级的经济政策工具可以成为低一级的经济政策目标,低一层次的经济政策目标也可以成为高一层次的经济政策工具,于是就产生了目标一工具的最佳组合问题。(2)经济政策工具系统。所谓经济政策其实体基本上就是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目标不是一个或几个,而是一个目标体系,同样,经济政策工具也不是一种或几种,而是一个工具系统,所谓经济政策体系,其实际内容也就是经济政策工具系统,所以经济政策工具系统的内容和结构不仅可以按其性质、功能、领域和作用进行考察,而且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详细分类,讨论某一具体经济政策的政策工具。(3)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讨论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包括运用方式和运用标准等问题。
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中,体制政策和过程政策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情况。有些地方还很难搞得十分清楚,但是作一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很多重大问题。如果说,在市场经济中,体制政策是以效率为目标,以竞争政策为中心,以竞争政策、结构政策、对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为手段,那么,在集中计划经济中,体制政策则以平等为目标,以分配政策为中心,以利润上交、财政补贴、收入分配、社会福利政策为手段;如果说在社会市场经济中,过程政策以经济稳定为目标,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经济政策和收入政策为手段,那么,在集中计划经济中,过程政策则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以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低初级产品价格和财政投资政策为手段。二者也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分别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体制政策的任务只在于保持经济发展的社会性质,但不能保证经济运行的效率,过程政策也不考虑经济的稳定,而只注重经济的数量增长。二者都以直接的计划手段为主,政策的作用似乎很大,又似乎很小。
从上述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进一步看出,在目前的双重体制下,我们的体制政策和过程政策处于怎样的情况。体制政策的目标虽然转向效率,但竞争政策并未发挥真正的作用;利税上缴和财政补贴政策依然起着主要作用。过程政策的目标和手段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二者的扭曲依然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各种政策决策互相矛盾、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脱离决策者的初衷,甚至走向反面的根本原因。,
5.关于经济政策咨询问题。经济政策咨询和经济政策决策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行为和过程,需要单独加以讨论。《经济政策学》没有这样做,只在讨论经济政策决策系统时提出了“智囊机构”(第3l页),作了几句说明。这是不妥当的。
在空间上,经济政策咨询和经济政策决策也是可以分开的,这从咨询和经济决策也是可以分开的,这从咨询者和决策者的关系以及经济政策咨询模式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咨询者和决策者的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形:一是咨询者和决策者合一;二是咨询者隶属于决策者;三是咨询者独立于决策者。在这三种情况中,由于咨询者处于不同的地位,必然会对经济政策咨询意见的形成打上各自的烙印和偏好。其中利弊不可不察。
与此相联系,经济政策咨询也有三种模式:一是技术官僚模式,或者叫专家治国论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咨询者和决策者、经济政策咨询和经济政策决策是合一的;二是实用主义模式,在这里,咨询者和决策者在表面上是分离的,但在实际上却是不独立的。在组织上隶属于决策者的咨询者,虽然也能作出独立的经济政策咨询,但从属的地位往往使之易于采取这种政策咨询模式。在组织上独立的政策咨询者如果采取这种政策咨询模式,也就丧失了独立的个性,成为没有灵魂的募僚阶层。三是客观咨询模式,这是科学家应当采取的科学的政策咨询模式,咨询者独立于决策者往往成为采取这种政策咨询模式的一个前提条件。要实现经济政策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坚持经济政策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的相对分离。
6.关于经济政策局限性的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同志,有时却有意无意地偏离科学态度,为了强调自己所论问题的重要,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片面性,看不到自己所论问题的合理限度,颇有“王婆卖瓜”之嫌。《经济政策学》一书只字未提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也反映了这种情况。
原载:《经济文献信息》1989年第8-9期。
注释:
1、郝运宏著:《政策经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见拙文:《略论政策性计划》,载《经济研究》,1985年第9期;《产业政策及其设计和运用》,载《人民日报》,1987年3月2日;《经济理论创新和经济政策咨询》,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
3、以下凡引自《经济政策学》一书,均只注页码。
4、杨仲伟等著《联邦德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18-26页。
5、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经济理论创新和经济政策咨询》一文中有较详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