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法的稳定性)

2、法律的稳定性(实质上就是倾向于过去、倾向于保守)与社会生活的变革性总是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出现“时滞”问题。

3、2、法律具有不能适时应变的弊端。

4、法律规范从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的特点中派生出僵化的一面。

5、因而,当面对具体个案时,它就有可能成为非正义的、僵化的规则。

6、3、法律无法穷尽一切可能发生或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会存在遗漏。

7、因为(1)立法当时不可能完全预料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2)法律毕竟是通过简明扼要的言词来表述社会现象的,任何语言都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包罗万象去穷尽所有的行为与事件;(3)法律调整的范围只限于那些有必要运用国家强制力去干预的社会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少方面用法律干预是不适宜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而法律也不必去穷尽一切社会现象。

8、4、法律语言有其拙劣性,它留有许多自由裁量的余地,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

9、尽管法律是统一的行为尺度,但它存在许多不能作具体、确定规定的地方,这主要有:一是需要作价值判断的规定,如涉及“适当”“必要”“正当”“合理”等词汇之外;二是后果归结中关于罚则幅度的规定,如“有期徒刑3年至7年”这样的规定,就需要进行自由裁量。

10、法律推理过程中往往会离不开适用者的主观意志。

11、因而也就渗透了适用者个人的非理性因素。

12、5、法律存在着从管理走向强制,从控制走向压制的潜在危险。

13、6、法律是通过法定程序经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执行的,这就会引起法律执行的成本问题,即司法与行政资源的投入问题。

14、7、法总是十分依赖其外部条件,其作用总是容易受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制约。

15、为了减少和克服法的局限性,应当进行适当的弥补和匡正。

16、补救措施包括:规范并加强法律解释,判例形式的补充,法律程序的科学设计,提高执法队伍素质,造就职业法律工作者,其他治国手段(道德、政策、行政等手段)的辅佐,等等。

THE END
1.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精选9篇)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精选9篇) 篇1:法律法规的滞后性 法律的滞后性和稳定性 法律的滞后性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法的诞生那天起就具有滞后性。历史法学派的萨维尼反对德国的统一民法典制定的一个理由就是,民法典一旦制定出来就落后了,虽有夸张但不无道里。所以这点是法律先天不足。我在基层法院和法官聊天的时候也涉及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bawssar.html
2.司法考试法理学之法的滞后性问题司法考试法理学之法的滞后性问题。 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特点:①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②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③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 2.法具有局限性 ①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②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29521.html
3.以下哪项不是法的局限性A作用范围有限具有滞后性C具有空白性D具有D.法具有局限性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有 ___ A.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垄断,使市场效率下降 B.不能预期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和目标 C.自发地趋向扩大收入差距 D.具有短期性和滞后性,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徒善不足以为治”,“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作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789/24070768.html
4.背诵法考觉晓法硕5轮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法律的局限性法理学法硕法律滞后性? 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往往滞后于社会变革的步伐。当新的社会问题出现时,法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调整。这种滞后性可能导致法律在某些时期无法有效应对新兴挑战。 备考小贴士: 辩证思考:在备考过程中,要学会辩证地看待法律的作用和局限性,既要看到法律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 https://blog.csdn.net/xjn19820322/article/details/140814147
5.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法治与德治的是辩证统一的,构建有效的法治社会,需要在法律的约束下培养道德自觉,以法治保障德治的实现,以德治支撑法治的有效性,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法律并非是万能的,法律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而道德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常规机制。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⑥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2898490%3F%26
6.舆论问题论文范文12篇(全文)网络舆论主体的局限性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一个是网络舆论主体的虚拟性导致网络舆论的责任感缺失。另一个是网络舆论主体的阶层分布不均导致的舆论监督失衡。 1. 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责任感的缺失 网络舆论的发布具有虚拟性, 这使网民在网上发表的言论无须像在传统媒体上那样承担责任, 这直接导致网络舆论主体的责任感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e8xcc6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