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责任的名词解释详细解析

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法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1、民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包括10种: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2、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解释1】罚款属于行政责任,罚金属于刑事责任。

【解释2】“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属于行政责任,“没收财产”属于刑事责任。

【解释3】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2013年新增)

【解释4】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罚,但是管制最高不得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得超过1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得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得超过25年。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2013年重大调整)

3、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定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分为:行政处分(内部制裁措施)、行政处罚两种。其中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4、违宪责任是指由于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与宪法规定相抵触的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5、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在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时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所引起的由国家作为承担主体的赔偿责任。

根据主观过错在法律责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为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

根据行为主体的名义,分为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

根据责任承担的内容可以分为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我们把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1、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一般认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3、损害事实。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对财产、对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损失和伤害。

4、主观过错。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5、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简称“归责”,它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归结、缓减以及免除的活动。

(一)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体现了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是责任立法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归责一般必须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其含义包括:(1)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作为一种否定性法律后果,它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2)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即责任擅断和“非法责罚”。(3)在一般情况下要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联系原则。其含义包括:(1)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事实依据。(2)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时这也是区分有责任与无责任的重要因素。(3)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责任相称原则。其含义包括:(1)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相适应。(2)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3)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

4、责任自负原则。其含义包括:(1)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2)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3)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

(二)免责免责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责任,即不实际承担法律责任。

免责的条件和方式可以分为:

1、时效免责。

2、不诉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有效补救免责。即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

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协商所达成的免责,即所谓“私了”。

6、自助免责。自助免责是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

7、人道主义免责。在权利相对人没有能力履行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或权利主体可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责主体的法律责任。

THE END
1.法律原则的概念1、含义 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律体系中作为法律规则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原的、综合的、稳定的原理和准则。 2、作用 (1)为法律规则和概念提供基础或出发点,对法律的制定和理解具有指导意义(2)有时可以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以纠正严格执行实在法可能带来的不公 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关系 (1)联系:法律原则是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60&bid=1307&cid=13449&nid=13451
2.法律原则名词解释很多小伙伴都积极入坑,但并非那么容易上手,尤其对新手玩家不是很友好,攻略问答中常常会遇到法律原则名词解释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法律原则名词解释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 法律原则名词解释 正确答案:法律原则是指作为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原的综合的、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如刑法中的“罪刑https://www.duote.com/tech/xxyxgl/314189.html
3.《法理学》法律移植名词解释执法的合法性原则 法对国家的作用 名词解释:法律解释 名词解释:不成文法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 法与道德的联系 名词解释:法律关系的客体 名词解释:肯定式法律事实 简述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 名词解释: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3451536/article/details/128657672
4.《法律名词解释整理》.doc《法律名词解释整理》.doc,法律的渊源(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内法:调整国内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118/8052064103002073.shtm
5.2001年4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理学》(一)试题自学考试34、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是指() A、法律规范 B、法律原则 C、法律事件 D、合法行为 E、违法行为 35、在我国,归责原则主要有() A、法定原则 B、法律原则 C、公正原则 D、诚信原则 E、制衡原则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https://www.exam8.com/xueli/zikao/zhenti/200505/12357.html
6.「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上的物名词解释是什么民法上的物名词解释是《民法典》上的物仅指有体物,行为、智力成果(包括电脑程序)以及各项权利等均不属于物权的客体。《民法典》上的物应具有可支配性,能为人力所支配并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如太阳、月亮、星星等)或者不为人所需之物(如汽车尾气),不属于《民法典》上的物。 https://www.dongao.com/wdzt/zckjs_mfdjbyz_3685312/
7.国际私法名词解释(八)是指把各类特定的法律关系和一定国家的法律连系起来的媒介或纽带。 4、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 是指一国法院根据缔结或参加国际条约和国内法的规定,对特定的涉外民事案件行使审判权的资格。 5、不方便法院原则 指一国法院根据国内法或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对国际民事案件具有管辖权,但从当事人与诉因的关系以及当事人、https://www.jianshu.com/p/2bff771938f2
8.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2.执法的原则 (三)司法 1.司法的概念和特征 2.司法的原则 3.司法体制 (四)法律监督 1.法律监督的概念 2.国家法律监督 3.社会法律监督 十四、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概念 2.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3.法律解释的体制 4.法律解释的方法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概念和特征 2.法律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9.2023年4月自考00040法学概论真题及答案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 37.主权 38.依法行政原则 39.破产财产 40.消费者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简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 42.简述经营者集中的情形。 https://www.zikaosw.cn/news/13078817.html
10.2019陕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试题及答案(1)四、名词解释 1.因材施教原则 2.教师的公正 3.教师人格 4.学习准备 五、简答题 1.什么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什么要求? 2.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3.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哪些方面组成? 4.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六、论述题 1http://m.shangluo.offcn.com/html/2019/03/18637.html
11.人大2005年刑法专业课试卷新浪教育四、名词解释。 1、法律心理2、非规范性文件 五、试论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及其产生的一般规律。 六、论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 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基础理论试题 一、填空。 1、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阶段。 2、权利主体的种类可分为 。 https://edu.sina.com.cn/exam/2005-11-17/231711756.html
12.刑法里的"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原则名词解释关于刑法里的"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原则名词解释法律解答 辩罪律团 帮助69635人· 响应5-10分钟内 咨询我 刑法里的"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原则的意思如下:所谓“举轻明重”,是指当一个比它社会危害更轻的行为在刑法中都规定为犯罪,这个行为当然更应该作为犯罪来处理。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刑法中https://mip.66law.cn/question/answer/15993184.html
13.法律优先问法百科(四)适用法律时,对法律条款不能作出过宽或过窄的理解或解释 行政主体在适用法律时,必须正确适用每一个具体的法律条文,否则正确适用法律便无从谈起。正确适用法律条文是法律优先原则的具体运用。在适用法律每个条文时要客观、适度、科学。而不能作出过宽或过窄的理解或解释。比如,福建省渔政部门根据《渔业法》的规定https://www.51wf.cn/view-term-changelist/1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