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规范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活的机制建设——基于对L省T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调研

【摘要】加强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政治优势,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选择。基层农村党组织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基层党员的主要平台,是引导促进基层社会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基层执政的根基。目前基层农村的现实、农村党支部和党员的状况制约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凝聚力不足、组织力不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从农村实际出发,建立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制度机制非常必要。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建立四个逻辑联系的制度机制,即动员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动员机制解决思想认识和活力源泉问题;运行机制解决过程顺畅问题;保障机制解决支持条件问题;考评机制解决绩效标准问题。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党内政治生活;机制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通常是指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的党组织。其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基层党员的主要平台,是引导促进基层社会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基层执政的根基。因此,管党治党、从严治党必须从党的基层组织抓起,规范党内生活必须从规范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生活开始。

一、加强和规范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活的必要性

(一)重视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和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

著名的“三湾改编”,开创了规范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活的先例。“三湾改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部队的各级党组织,即在班、排级建立党小组,在连级建立党支部,在营、团级建立党的委员会,等等;同时规定,部队一切重大决策都必须经党组织的集体讨论决定。将支部建在连上,不仅开创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新局面,而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基层建设的基石。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支部建在连上、党小组建在班排上的原则;针对极端民主化倾向,决议强调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纪律;针对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存在,决议提倡要密切上下级关系。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还首次提到使“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命题。古田会议不仅为红军建设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同时为党内政治生活确定了政治化、科学化的根本准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然而,刚刚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党,需要纠正党内错误,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树党员的党性观念,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健全党规党法。正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分析的那样:“为了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党的民主生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组织和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党中央于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该《准则》对于增强新时期党的政治生活的健康、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坚定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加强和规范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是党对现实问题的一般考量

改革开放以来,《准则》成为专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法规。在其规范下,党内政治生活逐渐正常化、制度化,党更加强大起来,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逐步深入,世情、国情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折射到党内,党内政治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复杂变化,总体来说,变化是正面的,但也存在非常突出的负面问题。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所列举的五大类主要问题:一类是以理想信念不坚定为核心,如,对党不忠诚、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宗派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一类是“四风”问题;一类是在选人用人上,如,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再一类就是一些党员干部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问题;最后一类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问题。”这五大类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三)深入研究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活实践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二、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的实地调研

迄今为止,“新准则”已落地实施近两年,其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上述问题是否在基层得到了解决,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是否真正规范、经常开展,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是否得到增强?带着上述这些问题,笔者来到L省T市的郊区农村进行了问卷调研。

(一)L省T市农村调研的基本情况

表1党内政治生活的积极成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绘制)

但是,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中,在基层农村也存在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不知道“三会一课”内容,由此推之,根本就没有经常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农村信息化落后,不能及时将新媒体与党的建设融合;有的党员常年不参加党内活动,对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突出;党员新生力量不足,年龄老化问题严重;党的各级党组织监督指导作用不足;基层党支部带领发展生产、服务群众的作用不够给力;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等等(见表2)。

表2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绘制)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农村特殊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民党员、基层支部的主观因素,更有影响“新准则”实行的机制不健全的原因。

1.基层党支部及党员认识不足,理想信念缺乏,难于真正规范开展党内民主生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准备不足,行动就会落后。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是思想成熟的阶梯。但基层农村文件下发后召开党员大会宣读了之。比如“新准则”出台后,需要广大党员学习了解其精神内容和具体规范。除了自学,见效最快的办法是支部党员的集中学习及研讨,或各级党组织举办的各种党规党法培训班。在调研中了解到,一是基层党课上得少;二是党员缺少各级党组织的培训,占比达49.5%,单单依靠党员的自学来提高其思想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农村年老党员居多,调研所在地60岁以上的党员占20%,且文化水平偏低,自学能力有限。因此认识的不足影响政治生活的开展。更进一步讲,认识不足、不深刻,长此以往下去,必将导致理想信念的淡化。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追求,是党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曾形象概括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不坚定,党就会缺乏思想的凝聚力和前进的思想动力。

2.农村基层党员生产生活的现实,难以保证党内政治生活的经常开展

3.约束机制的匮乏,难以保证规范开展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

党规党法属于软法,不像法律规范那样有刚性、以强制力为后盾,对侵犯法律权利、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有硬约束。所以,在贯彻“新准则”,经常开展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方面,软法的约束力不足在农村特别突出。除非你触犯了党规党法的禁止性规定,在党纪方面严于法律,先于法律,能让党规硬起来外,其他情况党规比较“软”。像“新准则”那样单纯性要求各级党组织规范开展政治生活并常态化,通过“三会一课”具体落实这一制度规范,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否定性责任阙如是重要原因。此次问卷,对“三会一课”不知晓率高达48.4%;而使软法“硬”起来的监督程序缺乏印证了软法的“软”:上级监督不够,有25.3%的决定没有监督;有40%的党务事项决策没有群众监督。那么,农村基层在特殊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是否规范地过党内政治生活,如何开展民主生活会,能否“红脸”“出汗”解决问题,随意性就非常大了。

三、创建基层农村党组织政治生活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刘云山说得更具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是要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完善党的组织生活,重在落实制度、贵在保持经常。”这给基层农村党组织生活指明了方向。为了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石,保证基层党内政治生活建设之路畅通,必须改革创新,进行机制建设。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党内政治生活才有规范的依据;同时制度机制建设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要符合农村的具体实际,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没有效力。在当前农村应建立四个逻辑联系的制度机制,即动员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动员机制解决思想认识和活力源泉问题;运行机制解决过程顺畅问题;保障机制解决支持条件问题;考评机制解决绩效标准问题。

(一)先行思想动员机制

思想政治动员是革命战争年代常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完成革命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动员是作为动员主体的上级党组织对作为客体的下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多为党的理论及各个时期党的根本任务,目标是对党员进行理论武装和贯彻落实党的根本任务做准备。而党的理论和任务往往承载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只不过各个时期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罢了。如当下,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展现出来的中国梦,实际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通过宣传、动员,就是让基层党员对根本利益由认同形成共识,将大家的思想凝聚在共同目标上。这中间,可利用新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放大人民对党的根本利益的共识,使党的执政理念由抽象变为具体,基层党员和群众的认识由深奥变浅显,基层党组织的力量由限量变为增量。

思想教育是思想动员的重要途径。进行党员思想教育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在内容设置上要做到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兼顾,使提高思想觉悟与掌握实用技术相结合,贴近党员队伍的实际需要;在形式选择上要结合不同党员群体特别是农村党员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理论与实践、原则与灵活相结合的办法,在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制度的同时,根据党员群体的特点灵活选择。精心设计、广泛开展以提高党员认识、增强服务群众本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使党员人在外,但心系家乡,思想能够凝聚起来,从而在发展当地经济、开展乡村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健全运行机制

党内生活的规范化、经常化,增强党的凝聚力,关键还是要踏踏实实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让其高质量地运转起来。而高效运转起来,除了思想认识的重视外,还要有完善的机制设计与实施。

1.探索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农村党组织政治生活的运行机制

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大党,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完善的党规做合法执政的保证,即要有原则性。但是,现在的环境变化了,在农村,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逐步建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2006年又取消了农业税;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这些改变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但对农村的党组织工作来说,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不再掌握农村的各种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能有效凝聚各种力量;党员不仅流动性,主体意识也得以增强。因此,在农村应该探索建立那种既能完成规定动作、又能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早在1937年,中共中央就曾号召全党,“共产党的内部生活,亦应根据各地的不同环境,采取具体方法使之活跃起来。党内民主性的扩大,自我批评的发展,集中领导的建立,都成为活跃党内生活的主要条件”。因此,农村党组织的生活方式要因地制宜,方法多样,以增强农村党组织的适应性,提高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和凝聚力,进而提高战斗力。

2.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基层党支部依然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的基层工作的战斗堡垒。因此,在农村要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必须处理好“两委”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地位。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界定“两委”职责,在实践中要落实两者的职责。在本次的调研中,“两委”职责一人担的情况有的村存在,村党务重大事项几乎没有书记一人拍板独断的情形,村务事项也没有不经党组织村委会独自决定的情况,但还是存在“两委”协商不够的情况,占比为11.6%。因此,要规范村级决策程序,重大事项要建立“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党支部把握方向,提出建议;村委会做出具体决策,向村党支部汇报决策结果;党支部监督检查村务公开和财务制度情况。

3.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科学谋划“十三五”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不让一个人掉队,实现全面小康,统筹城乡,共建和谐社会是其目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可藉下乡之机,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的互帮互助机制。将机关学校基层党的生活的生动实践经验传递给乡村支部,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到乡村进行巡回党课宣讲、农村实用技术传授,帮助培养农村党的后备力量,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党员干部年龄老化问题。

4.增强党员干部的党内责任意识,落实党建监督责任机制

与责任机制相伴的是监督机制。党长期执政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内在需要,因此,“新准则”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在调研中了解到,对于村务、党务重大事项的决策等上级监督不足,还有25.3%的监督没有覆盖到位。“三会一课”的不经常开展也失去了基层组织的日常监督和党员的民主监督。所以,落实监督制度也是增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有力武器。

(三)完善保障机制

完善保障机制是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目前,从调研的情况出发,应完善经济保障、人才保障和技术保障。

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做好经济保障工作

2.做好人才保障工作

农村党员年龄老化、知识偏低、后备力量储备不足问题突出,调研地25岁以下的党员只有3名。所以,村级党组织要谋划长远人才规划,及早发现好苗子,重点加以培养。特别是要从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管理技术骨干、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后备干部,保障党在农村工作后继有人。

3.建立技术服务工作机制

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怎么用好新媒体技术,使之与基层党组织生活融合,是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党员多半外出打工,流动性增强,新媒体技术应该成为联系原支部的通道,可以用其平台对党员进行日常学习与管理。这不仅符合新生代党员的生活习惯,也延展了党内政治生活教育的渠道。因此,开发新媒体党建平台,对党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引导是各级党组织又一项重要工作。

(四)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综上,通过直观的调研,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实的思考,以期帮助农村党组织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提点建议,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但是也存在调研不周延,以点代面的情况。因此,延展调研面,深入研究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是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

THE END
1.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怎样开展立法工作的?立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的经常性的工作。我国在立法工作中始终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宪法为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在制定法律时,严格按照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努力使制定的法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整http://www.sipac.gov.cn/yqrdzx/zskrdzs/202412/547d1c4ac66641418a4c67f77411d9b6.shtml
2.《现代法学》2024年第6期《现代法学》可以适当借鉴以新加坡国际商事法庭为代表的域外经验,结合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实际情况,调整部分涉外民事诉讼理念,完善涉外民事诉讼制度,创新与地方国际商事法庭相适应的专属制度,优化地方国际商事法庭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增强其灵活性和开放性,提升我国的国际司法形象,保障地方国际商事法庭发挥应有功能。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27691
3.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原则到实践的探究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原则到实践的探究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各方权利和义务得到保障。 二、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 基本 法律: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系统,包括宪法、国籍法等。 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54920.html
4.司法独立三原则保障司法权威防止外界干预和确保公正审判首先,“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明确了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其他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组织领导的人员,不得指令审判人员作出具体案件裁决或处理决定。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直接命令还是间接施加压力,都不得侵犯审判机关的独立性。 其次,这一规定还强调了对审判人员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应当依照法律程序进https://www.1lhyh3ij.cn/ke-pu-dong-tai/460515.html
5.《现代法学》2024年第6期《现代法学》可以适当借鉴以新加坡国际商事法庭为代表的域外经验,结合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实际情况,调整部分涉外民事诉讼理念,完善涉外民事诉讼制度,创新与地方国际商事法庭相适应的专属制度,优化地方国际商事法庭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增强其灵活性和开放性,提升我国的国际司法形象,保障地方国际商事法庭发挥应有功能。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php?id=27691
6.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现代法治的发展愈来愈清晰证明,法律的实施只有与道德方向一致,并以道德为支撑,才能形成法律被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实施取得良好效果的理想局面。可见,中华文明在法律之外重视道德的作用,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并能成为现代法律得以遵守的外在机制和环境保障。 当然,文明总是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明在蕴含着丰富的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7.07年高教自考法学概论课程串讲笔记四新浪教育群众路线是我们的根本工作路线。在制定法律时,要做到准确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实现人民的利益。这就要求有关国家机关要积极主动地、广泛的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吸收他们参加者法律制定工作,使立法工作真正建立在总结人群众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https://edu.sina.com.cn/zikao/2008-02-15/1604122608.shtml
8.涉外合同纠纷如何维权?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2、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尊重意思自治 在涉外劳动关系的立法中,应注重区别于一般劳动法的严格保护与限制措施,尤其是在劳动合同的内容上,避免过于刚性的规定,允许并鼓励劳动合同双方通过平等协商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https://www.64365.com/zs/1593975.aspx
9.立法法考试重点立法应当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确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应当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应具有开放性、透明度,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在立法中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恰当处理各种关系,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应高度重视立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mkmplck.html
10.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考试二级真题详解C.遵守行业规范 D.严守法律法规 【答案】ABCD 16.关于原则性与灵活性,正确的认识是( )。 A.为处理好员工间的关系,原则性要让位于灵活性 B.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固守原则性,会导致办事僵化 C.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原则性是前提 D.坚持原则性和适度灵活性是和谐企业建设的根本 https://special.chaoxing.com/special/screen/tocard/95366512?courseId=953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