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2.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1)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其他表达方式(最常见的是穿插记叙:用记叙交代议论的背景和对象;以记叙的事实作为论据)。
(2)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
(3)用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见解或主张。
3.议论文三要素——事实判断、是非判断、道德判断、价值判断。
(1)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有的议论文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就是中心论点统率各分论点,各分论点证明阐释中心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论点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的判断,或否定的判断)或肯定句,标志是用判断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语言要明确,不能是模棱两可、难以确定含义的语句。作为论点的句子,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不能是疑问句。论点应正确、鲜明。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根据(包括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据证明论点,论点被论据证明。论据应典型、确凿。
(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分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两类。论证应合乎逻辑。
4.论证方式
(1)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立论首先要做到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主张,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其次,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2)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确立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的方法可以是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5.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用列举的具体事例、现象、统计数据以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摆事实。
作用: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名人名言、被人们承认的理论以及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讲道理。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更使人信服。
(3)比喻论证: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突出强调。
(5)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二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人生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等。
6.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引论——本论——结论。在思路上体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7.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
考点1、把握论点
1.位置法
在结尾,即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具有总结性的,标志性,词语出现。
2.表述法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或表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表明态度的句子,它应该正确、鲜明、简洁和明了。从全文看,它必须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3.摘录法
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4.论据反推论点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5.区分两个易混淆点
考点2、分析论据
1.分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2.概括论据内容时,要做到准确
必须依据论点把握,论据,的本质特点,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对象)+事情。
3.论据的作用
答题要点有两方面:
(1)事实论据
作用:“什么”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什么”这一论点。
(2)道理论据
作用:什么充当(作为)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什么”这一论点。
4.补写论据
补写事实论据的一般答题格式为: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考点3、把握句段在文中作用
分析特殊句段作用的常见方法有:
1.开头的作用
a.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b.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c.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d.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e.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f.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2.中间段落的作用
承上启下(一般中间用逗号隔开,逗号前是承上,逗号后就是启下)
3.结尾的作用
考点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情形如下:
(1)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什么(概括事例)证明了什么(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样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什么比作什么,证明了什么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什么的观点。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2.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概括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加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层次的词语。
答题格式:作者首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怎么样。
考点5、议论文的语言
1.解答“明确文中某个词语的指代内容”这类题目时,要分两种情况考虑: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在原文中找出其指代的内容,如果是代词的话,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看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2.解答“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3.解答“重点词句赏析”类试题时,一般都涉及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明、严谨、概括性强)。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
(1)“某某”词好在哪里?能不能删掉?(几乎、常常、更、最、将要等)
答题格式:用了“某某”词,准确地论证了什么(论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删掉“某某”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显得太绝对化了(删掉后原文文意发生了不符合实际的变化)。
(2)简要分析加点词(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表达作用)。
答题格式:(“某某”词(句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什么(论点)。
备注: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性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它们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要反复琢磨。还要留意关联词语,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修饰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A.语言准确表现为: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简洁。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论证方法
知识归纳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标志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这样一个故事……
特点
①真实。所举例子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才具有说服力。
②典型。举例论证不在于所举事例的多少,而在于所举事例是否典型,能否揭示问题的实质。
④充分。充分不是要求多举例,而是要求所举事例能透彻深刻地揭示论点的内涵。
作用
列举……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客观、更有说服力。
示例
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时,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八年级下册)
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大家熟知的道理……/某人说……
①公众所承认的道理。
②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会直接揭示,如“某某曾说过”。
③引用名人的言论、古语、谚语、俗语等。
课文《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九年级上册)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将……与……对比(作比较)。
将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论证论点。
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论点,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
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首先从人的角度正面论证磨炼的好处,然后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证明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论点。(八年级上册)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像……/犹如……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将……比作……,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变抽象为具体,更具说服力。
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作者把“文字”比作“桥”,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