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
..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1.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19.形象思维: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方法。可分为: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
20.形象联想: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
21.形象想像: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22.直觉思维: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具有如下特征: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
准备。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23.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24.创造性思维:思维对感性材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约束,而是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具有多种
表现形式:想像、猜想、联想、幻想、灵感等。
25.科学概念:表达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认识形式。
26.科学定律: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
27.科学假说: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
28.科学理论: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9.科学进化:人们的认识没有突破原来的理论框架,仅是对原有的补充、完善,无创新性理论出现。
30科学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上出现全新的理论、观念或研究方法。
31.技术改良:不改变原有技术体系,仅对其做出局部革新、调整,以提高原技术体系的功能。
32.技术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取得重大成果,将成果用于社会生产引起整个技术体系的根本变革。
33.范型:在前科学发展阶段,在众说纷纭中有一个理论独占熬头,终于被科学工作者所接受,这就是范型。
34.范式: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
35.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法: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研究要
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要素与外界之间关系的方法。
36.开放系统:与环境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
37.非线形系统: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系统成为非线形系统。
38.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39.稳定:自涨落出现后,能保持或恢复自身状态的系统,这种对涨落的不变性就是系统的稳定性
40.有序: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
41.无序:事物之间无规则的联系。
42.进化: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有无序到有序,有低序到高序的过程。
43.熵:度量无组织状态和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4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使系统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
46.生态文化:面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压力,一些思想家出于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前景的优患意识,
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从深层次上反思人与自然的应有关系,提出了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理论主张称为生态文化。
47.何谓布朗克现象:是指一种理论虽已被实验所确证,但并不总能得到普遍承认,与此相反,被大量实验所否定了理论,也不总
是被抛弃的现象。
48.科学:就是正确的反映自然对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49.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
50.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的经济行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依赖于知识的
存在和知识的创新的新经济。
51.知识体系:完整反映人类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
52.格式塔转化理论:同一事物形态的观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53.线性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54.科学事实: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取的经验事实。
55.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前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
究的起点。
56.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57.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58.类比法:是根据两类现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叫类比推
理。
59、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
的组合。
60、格式塔转换理论:同一事物形状的观察,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61、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2、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63、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
64、近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
65、远离平衡系统: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
系统:从自然观的角度看,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结构、功能、环境,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须的。用系统的观点,可以对自然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划出不同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