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电影复杂且不断反转的情节,稍一走神,就容易看的一头雾水。
所以今天在不剧透的情况下,跟大家聊一聊,如何更完整地欣赏这部电影。
01多重叙事的魅力
多重叙事是悬疑电影中常用的技巧,简单来说,就是将一段特定的故事情节进行反复叙事。
我们都知道,对于同样一件事的描述,可能由于立场不同、视角不同、信息量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以这张照片为例,通过不同角度的裁剪,我们很容易失去对事实的判断。
伊拉克战场上的美军
导演奥利奥尔·保罗将这种叙事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在电影中,叙述者为了自身利益,将案情描述成不同的版本。
这种手段本身没有什么稀奇,但能够让每一次叙述都有理有据,让观众感觉真相即将浮出水面,这才是高明之处。
而且本部电影的多重叙事,不同于一般的隐瞒信息,而是通过角色推测产生的,影片中人物关系清晰明了,却完美展示了千人千面,即“你以为的善是恶,你以为的恶却是善”。
但多重叙事的魅力,不在于去如何寻找线索、侦破案件,而是在于让观众认识到,“描述者的不可信”。
导演通过多次的重点重复,为最后反转式高潮做足了铺垫,同时也让观众时刻神经紧绷,不自觉地去揣测故事的真相。
02第一人称的魅力
与其说是导演的匠心独具,倒不如说是导演的迫不得已,因为只有以第一人称叙事,才能隐瞒真相。
上帝是没办法写推理小说的,因为上帝对所有真相都了然于胸,他如果隐瞒关键信息,就是一种“刻意的隐瞒”,是一种欺骗,而非艺术的手法。
只有人,才会隐瞒真相,无论是否是有意为之。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事情发生后,仅仅是因为现场一张照片,红车驾驶员就遭到了全网的口诛笔伐。
“女司机”、“高跟鞋”,每个都是能引爆舆论的关键词,不明真相的人随意揣测着事故的原因,把责任归咎于她,认定她是杀人凶手。
随后,后车的行车记录仪里显示,红色小汽车是在自己车道上正常匀速行驶,是公交车突然转向,冲向护栏。红车避让不及发生冲撞被逼停,随后公交坠江。
第一人称进行多重叙事,往往就是利用人们的刻板印象,从而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反转,这些细节看似无足轻重,但任何一处细小的隐瞒,都有可能演变为巨大的信息差,最终实现整个故事的大逆转。
03视听语言的魅力
可以说,整部电影始终充满了悲伤、压抑、苦闷的情绪,《看不见的客人》虽然在现实的时空中仅仅经历了几个简单的内景与街景,甚至主要情节均发生在一个简单的房间之中。
但影片通过多角度的记忆回溯,将许多外景画面与人物臆想中的虚拟画面拼接起来,且分切得细致精妙而不破碎,将情节线表现得复杂而悬疑性十足。
04法律的魅力
最后说一说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而电影中的每一个人,也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痛苦与挣扎。
法律就像是一面镜子,一切谎言与伪装都呈现在镜子面前,而律师就是镜子背后的眼睛,了解真相就不能放过细节,影片中律师“注意细节”的提示,暗含洞察一切的能力和决心。
谜底最终会被细节揭露,表面上坚挺的立论,在细节中轰然坍塌,虚假的答案往往就隐藏在故事本身。
有意思的是,电影片名Contratiempo,这个西班牙词带有“意外灾祸,倒退,逆流”的意思,这其实跟法律的意义存在某种吻合,通过回溯沉甸甸的案卷,将虚假蒸发,留下真实的答案,这应该是电影留下的,最现实的意义。
卢梭曾说过: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很多时候,真实就一直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但我们要先得换个角度才可以发现,人性善恶的更替往往在一念之间。
电影的结尾,通过如此复杂的叙述,无非是向观众传达了最为简单质朴的人生道理——邪恶有千般面孔,正义永远不会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