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子教育机构的教师作为非主流教育的承担者,无论是在教学资质还是教育实
力方面,都被认为是欠缺权威的。然而,对机构全职教师的质性访谈发现,“双减”之下,
机构教师并未放弃对教师权威的维持。面对组织规则权威“模糊”、文化规则权威“失
落”、道德权威“弱化”以及知识和能力权威“割裂”,教师自为撑持实质的知识和能力
权威以弥补其他权威的缺失,更加依赖“以分数为中心”的专业发展路径。此番教师权
威图景是在国家政策导引下,奉行“顾客是上帝”的影子教育机构经营者、持工具理性
教育期望的家庭、兼具营利性与补偿性的影子教育共谋的结果。机构教师权威的样态表
明,在工具理性为主导的教育场域,依托价值理性的教师权威在客观上难以维系,教师
实质的知识和能力权威成为其教师权威保存的生命线。
关键词:“双减”;教师权威;影子教育机构;教育场域;营利性
作者简介:欧阳小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
研究;刘录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齐学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研究。
影子教育作为校外辅导的众多形式之一,专指针对中小学常规教学科目开展的课
外辅导[1]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项目“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项
目编号:BEA200117)。
-59-
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提出全面
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从严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机构,将现有学科类培
训机构一律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坚持校外培训的公益属性[2]
。影子教育走向全新的
强监管阶段。政策落地后,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义务教育阶
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原来的12.4万个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
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
率达100%[3]
。影子教育机构大面积缩减,如何合理有效引导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教
师的转型安置成为接下来的治理要点。有研究指出影子教育机构教师需转变教育理念,
遵从教师资格认定等行业自律机制[4][5]
,积极参与教师培训以优化师资队伍。公益性与
专业化成为影子教育机构教师转型的关键话语。其中,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影子教育机
构中,教师实现教育公益性的关键在于其教育是否达到基本教育质量标准,保障受教
育者的正常权利不受侵害[6]
。从这个意义上看,影子教育机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规
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辅导基础且关键的环节。
教师权威是权威在教育场域的延伸,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教师引导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