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模档案:李永亮,1967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郑州市公安局法制支队支队长,四级高级警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嘉奖两次,多次荣获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公安部部级入库专家、省公安厅法制专家、全省公安机关“十佳法制之星”等荣誉称号。
5月25日,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郑州市公安局的“首席”法律专家李永亮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对郑州公安全体法制民警和法制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面对殊荣李永亮一如既往地淡定。
在郑州公安队伍中,李永亮身上有显著的标签,“法制百事通”、“法律活词典”、“首席办案专家”等等,他是战友们公认的郑州公安最权威的法制担当。权威的背后是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和积累,是他对法律、对公安法制工作的敬畏与热爱。
——一头扎进法律中,勤学苦练让他从法制新兵到“领头羊”、“问不倒”
1992年,华中师范大学法学教育专业毕业的李永亮参加公安工作,被分配到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法制室。当时的情况是民警少,懂法律、懂业务的民警更少,执法办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规范。“执法办案过程中任何细小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当事人,影响到公平正义,绝对马虎不得。”李永亮说,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懂法、用法是破解执法问题的当务之急。
自此,李永亮天天“泡”在单位,办公桌上全是被他翻的起毛边的法律书,外出也要夹一本写满注释的法律手册,每天一早就站在办公室阳台朗读法条原文,晚上还要挑灯夜读经典案例。“搞法制是‘苦差事’,法制民警要学习的东西繁多庞杂,真的需要能坐得住、熬得住,很多年轻民警受不了就走了,可永亮不但没有要走的念头,还一头扎进法律学习中,一直坚持到现在,非常难得也非常了不起。”金水公安分局原副局长张小转回忆说。
虽然精神头很足,但毕竟初出茅庐,实战经验不足,李永亮也曾被人质疑为“菜鸟”。1998年7月,李永亮被派往一起经济案件专案组。在集体研究案件时,李永亮对某个罪名的犯罪构成解释有误,当场被专案组民警揶揄:“法制民警也不过如此!”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李永亮。
——法制部门的严管厚爱:一边对案件“吹毛求疵”,一边为办案民警“减压减负”
近年来,新型案件频发,民警执法办案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李永亮在严格把关、精准指导的同时,特别注意简化手续,减轻办案民警的负担。“我们总说严管厚爱,案件上严格把关就是对办案民警的关爱,让大家少出错,但另一方面我也经常思考,能否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简化手续和程序,以此为民警减压减负。”李永亮说,为此他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先后撰写了《民法典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与警察执法》《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村一警”模式研究》等有影响力的公安调研论文,还主持出台了《郑州市公安局办理经济犯罪案件若干规定》《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严格依法办理刑事案件保障复工复产的若干意见》等一大批执法制度指引,为基层执法明权责、画清单、送锦囊、撑腰杆。
“学习是一个反复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法制民警要主动学习研究法律法规,制订执法指引,再向执法人员讲解、培训,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锻炼机会。”李永亮介绍,近年以来,在全局法制民警的努力下,他们坚持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做了很多创新和尝试,也极大提升了全市公安法制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此外,李永亮带领法制部门在全省公安系统首创“案件评查分析管理系统”,将执法问题细分为刑事类40项、行政类28项,对各类执法顽瘴痼疾开展长效化、清单式、“灭活式”整治。还选拔180名基层行家里手组建“专家、行家、能手、骨干”四个层次的梯队式公安法律人才库,聘请省内74名知名法律专家、学者成立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外脑”“智库”作用,常态化开展法制大讲堂,组织拍摄“模拟式、场景化”执法培训视频,为民警规范执法提供“示范标准”。
付出总有回报。李永亮和战友们的努力换来了丰硕成果。郑州市公安局连续5年荣获郑州市依法行政先进集体,先后获评河南省首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全省公安法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踏踏实实干点什么,为大家也为自己,将来有一天退休了也不会留下遗憾。”李永亮一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敬畏法律、敬畏职业,永远做群众和战友们信赖的法制“铁军”
作为支队长的李永亮和大家一样,每天早上7点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办公桌案头,党史、法律、历史、经济包括关于数字技术的书籍琳琅满目。他总是给大家说,要敬畏法律,敬畏自己的职业,只有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才能适应新时代法治公安建设的需要。
“每周一早上的工作例会,李支队都会给我们讲一个小时左右的课,除了讲法制,也讲党史课,他知识丰富,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语言诙谐幽默,那些独到的见解使我们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法制支队民警连晓琳说,“在李支队影响带动下,他和身边的战友们都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仅今年就有4名同事通过了法律硕士考试,一个个成为专家型人才。”
“江山代有人才出啊,我们终将老去,新人一定会挑起大梁,现在趁他们年轻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把这支队伍打造成群众和战友信赖的法制铁军!”李永亮说,这是他最大的期望。
“以法之名,不负韶华。”清晨的阳光下,扎根公安法制一线三十年的李永亮一边整理着自己那数百本破旧的学习笔记,一边看着外面年轻战友们俯身学习的背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他既是收获者,更是播种者、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