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不一致的成因及对策

法院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不一致的成因及对策

导读:

一、法律的滞后性与繁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之间的不统一

作为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法律是理性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规律进行认知后的总结。然而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其根源在于人们在一定时期的认识可能由于各种事因的制约而不能穷尽认识对象的所有方面,出于这种认识结果而制订的法律对其调整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具有了先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着眼于社会关系的一般共性,其目的是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普遍调整,这就要求法律应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规范性以及不任意变化的稳定性,然而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就开始了一场全方位的嬗变,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同时促进了法制的发展和完善。许多法律在制订时虽具有一定的应时性和超前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异常迅猛,使法律在制订后不久就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得法律的预见性、超前性与繁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之间出现不一致,造成法律力求实现的正义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

二、法律自身的逻辑性与社会传统思维习惯的不统一

任何社会规范及行为准则都具有其自身的逻辑性,法律规范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社会传统的思维逻辑习惯与法律规范的逻辑有时会出现不同,就势必会造成社会大众从传统社会思维习惯的角度出发而对建立在法律逻辑基础之上的司法裁判结果产生抵触。例如,一位父亲一怒之下将其经常虐待家人且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的儿子杀死,在一般群众眼中,他无疑是“为民除害”的英雄,而法律却可能因此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这可能就不会为群众所理解,从而出现群众联名请愿,要求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情形。此时,司法机关的司法“为民”就会与为民除害的“为民”产生冲突,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情形。

三、司法裁判结果中认定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不一致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人民群众普遍知道的一个审理案件的基本准则,一般情况下,法院只有查明双方当事人产生争议的事实之后,才能在所查清事实的基础之上对双方当事人争议作出裁判。因为引起双方当事人产生纠纷的事实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实,而法院审理案件时所查明的事实通常是依靠证据所反映出的事实,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事实,有时尽管证据比较充足,但依靠证据所反映出的事实也不可能会全现已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它反映的只是客观事实中的某一大方面,而不是全部,此时审判机关通过证据所认定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司法机关在这种情形之下作出的裁判所实现的公正与正义的本来面目会不一致,从而造成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裁判结果中认定的事实产生怀疑,致使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出现不一致。

四、审判过程中程序与实体问题重视程度的不一致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诉讼中的当事人比以往更加注重自己的诉讼权利,除了要求人民法院公正的保护自己的实体权利之外,也要求人民法院充分的保障自己的诉讼权利。一般情况下,适用法律程序是否公正,是以适用程序法是否严格和正当作为标准,根据案件审理的过程和方式作出判断的,只要没有违反程序法,而且程序正当,就是司法公正,否则,即使裁判结果实体上合法,案件也可能会被指为裁判不公。近几年来,法院不断开展要求审判人员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避免暗箱操作,开展阳光工程,增加审判过程的透明度的工作,然而在审判实践中却仍存在着不少审判人员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这就出现了在不少案件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息访息诉工作,且实体裁判和适用法律也没有问题,但怎么解释当事人还是不服,认为法院存在暗箱操作,程序不公的现象,甚至影响到社会大众也对案件的裁判结果产生质疑,从而造成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不一致。

五、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与时代的要求不一致

司法裁判的权威性体现在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所以从审判工作的整体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发展的形势及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衡量,追求司法裁判中“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是必须的,只有两者一致,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做到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一致呢笔者在此发表一些的肤浅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牢固树立司法公正的裁判理念,弥补法律的滞后性

二、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树立司法权威的观念

三、增强法官素质,加大阳光工程力度,做到程序与实体并重

法官作为国家审判权的具体行使者,在依法治国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职责,其职业道德素养、法律适用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和审判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文明进度。作为英国著名法官、律师和哲学家的培根对法官的素质曾作过这样的阐述,他说:“法官应当博学而不只是止于聪明;法官应当受到尊敬而不只是止于受到欢迎;法官应当深思熟虑,而不是止于自满,自信。但只有这些仍不够,正直才是法官之命脉与圣德。”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队伍离法官要求的精髓还相差很远。只有加强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提高法官自身素质,教育法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并在思想上解决为准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树立求实、严谨、刚正、廉洁、文明的职业形象,才能使法官真正成为社会上受信任和尊重的人。才能通过审判案件的职务行为,传播先进法律文化,弘扬法制精神,使司法裁判文书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实现两个效果的统一。

四、净化诉讼代理人市场,建造良好有序的诉讼环境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下列人员可以作为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1、律师;2、当事人的近亲属;3、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在于帮助诉讼当事人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以便于当事人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的诉讼代理人市场却较为混乱,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律师功利思想严重,案件败诉后,不是运用法律向当事人解释,反而将败诉的责任推到法院身上,鼓动诉讼当事人上诉、申诉或上访;另一方面,许多不具备律师资格的公民以个人名义大量代理案件,充当诉讼掮客,从中渔利,造成社会大众对法院失去信任感。笔者认为要杜绝目前诉讼代理人市场混乱的现象,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根治,即一方面由司法部门加大对诉讼代理人的管理制度和职业素质教育,对不具备代理资格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制订相应的司法解释由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严格审查诉讼代理人的资格,对没有代理资格的坚决杜绝其参与诉讼,从而减少社会大众对司法裁判的误解,达到两个效果统一的目的。

除上述对策之外,加大诉讼调解力度也是保证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审判效果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调解是调和纠纷,其结果是建立在诉讼双方当事人均自愿接受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其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也是相一致的。对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的追求是必要的,但是也应该是有节制的,因为在一个法治的国家,法律应当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司法机关必须遵循的最高规范。司法机关只有公正高效地依据现存的法律在对个案追求正义的基础上,在保证个案的法律效果的前提之下,再去追求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一致才具有实际意义。

THE END
1.尊宪崇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编辑:温翠萍 原标题:《尊宪崇法 |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阅读原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70157
2.第三章强制与自治——法律权威观法律的外在影响力与法律权威的关系相当于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的关系。即法律的外在影响力+法律的内在影响力=法律实效。 三、法律的习惯性 (一)来源于习惯的法律 正如在“意志与规律——立法科学观”中所论述的内容一样,许多法律是通过“认可”的方式创制的,而“社会一般规则”是重要的来源。它是法律的“社会渊源”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4535780/
3.法律的权威表现为(),来源于它的(),代表的是()。A规范性B体现法律的权威表现为(),来源于它的(),代表的是()。 A 规范性 B 体现的国家意志 C 法的无可争辩性 D 国家利益 E 人民的意志查看参考答案 更多“法律的权威表现为(),来源于它的(),代表的是()。A 规范性B 体现的国家意志C 法的无可争辩性D”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商个人是一个法律拟制的主体,按照现代https://www.shangxueba.cn/daxue/065D8642.html
4.中国社会转型期法律权威性的来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确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但是对于法律权威性从何而来,学者们却是见仁见智,始终无法达成一种共识。我们认为,转型期中国社会法律的权威性来源于法律信任。作者就是立基于这样一种归纳之上,系统论证了法律信任的相关问题。作者首先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法律信任缺失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5108771.nh.html
5.王利明周光权潘剑锋王勇法律界的一件大事:人民法院案例库上线法1.权威性来源于实践办案中的“每案必参”。人民法院案例库的入库案例,虽然并非都是指导性案例,但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具有典型价值。所有入库案例均向社会公开征集,征集侦查机关、检察机关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见,并由最高人民法院各审判庭按业务条线对口负责、审查把关,经法官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原来有https://dy.163.com/article/ISF2D6O60530W1MT.html
6.司法如何撑起公信司法之所以具有公信力,在于它的司法保障性、正义性、效率性、权威性、民主性。我们对司法公信力构成要件的分析,应着眼于司法制度运作所体现的价值追求,考虑法律规范体系在运作过程中社会公众的可接受性和信赖度,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能否充分反映社情民意。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3/id/293108.shtml
7.宪法和宪法宣誓制度范文6篇(全文)同时,宣誓者本人经过庄严地宣誓体验,升华内心自愿遵守宪法的情境,而“宪法权威来源于对宪法的服从。服从既可以源于外在的强制,也可以源于内心的自愿。”[1] 从权力合法性的角度而言,“合法性的权力与权威获得社会普遍承认的渠道就是‘法律化’,即通过法律安放权力和权威的存在。”[2]通过宪法宣誓这一法律制度的建立https://www.99xueshu.com/a/mdkietsnlcto.html
8.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温馨提示】思修法基这门课程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分析题考察的关键,重点在于能够找出这三个部分的高频知识点,将分析题的知识点熟记于心。本周我们进行最后一个部分思想道德修改与法律基础的道德和法律部分的高频考点总结! 鉴于本文较长,链接特地放在开头: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9.法律渊源正式或直接的法律渊源是制定和表达法律规则的正式手段。它们包括立法等,议会和其他立法机构通过法律来界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判例法是另一种重要的正式渊源,涉及在具体案件中解释和适用法律的法院判决。这些正式渊源具有约束力和直接的法律权威,这意味着法院、政府和公民必须遵守和应用它们。 https://baripedia.org/index.php?title=%E6%B3%95%E5%BE%8B%E6%B8%8A%E6%BA%90&oldid=63555
10.习惯作为法源?———以《民法总则》第10条为出发点/雷磊我国《民法总则》第10条(法源条款)为这种思考提供了出发点,但不能局限于此。回答上述问题的前提在于厘清法源概念本身。在法理论的层面上,法源指的是法律适用过程中裁判依据的来源,是裁判所要依循的权威理由。它既可以是制度性权威,也可以是非制度性权威,既可以指效力渊源,也可以指认知渊源。近代法典化运动兴起之后https://cpcivillaw.dlmu.edu.cn/info/1018/1441.htm
11.审核员考试知识点基本文件,通用文件和技术功能文件的区别性质:强制性和自愿性 合格评定的实施主体 合格评定机构:合格评定机构是从事合格评定服务的机构,如检测实验室 校准实验室、检验(检查)机构、产品认证机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人员认证机构。 认可机构 认可机构是从事对合格评定机构的能力与管理进行认可与评价的权威机构,它不是合格评定机构(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 https://blog.csdn.net/cxxc980322/article/details/135664990
12.观点摘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新发展阶段党内法规高质量发展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为深入学习贯彻https://www.cssn.cn/fx/fx_zx/202212/t20221228_5574895.shtml
13.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制约的缺陷及根源探析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存在着行政权力制约主体权威性不够高、制约对象不够明确、制约规则不够完善、制约程序不够规范、社会监督渠道不顺畅以及地方主义的干扰因素多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理念滞后、权力制约的配套制度缺失和权力运行的行政环境成长缓慢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我国目前地方政府https://www.zzqklm.com/w/sklw/2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