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西方文明话语在其政治经济实力支撑下取得了国际话语权优势,但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局限,在当代遇到了诸多挑战和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彰显其文明意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密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国特色的文明观,围绕文明历程、文明样态、文明旨归、文明主体、文明包容、文明开放、文明愿景等维度构建理论内涵丰富的叙事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下变为真实的生活,这不仅包括中国现代政治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更饱含了中国人对“何为中国人的理想生活”这一深奥又朴素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类观念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文明赓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实践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价值显著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发展与安全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日益加剧,必须有效防范和化解对中国发展的“抹黑”和打压,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历史主动,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的文明观叙事,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故事,为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战略空间。
一、国际传统文明观念的历史迷思与当代困境
当今时代各种思潮互相激荡、交互影响,传统文明观念的国际基础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本性颠覆,文明话语与发展实践处于“功能性衰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明进程都面临道路与方向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是对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深刻叩问,更是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殷切期盼,回答“时代之问”、推动世界安全与发展需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与实践指明前进道路。
(一)欧洲现代化实践催生了近代文明观念并带来现代化迷思
(二)国际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改变了传统文明观念赖以存在的力量基础
近现代的国际秩序从发端来看,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崛起并向全球扩张形成的力量对比的历史结果。19世纪形成的国际法文明等级论就是这个国际秩序的规范表征,也代表了西方国家延续至今的文明观念的基本逻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拷问和国际法主体横向拓展的冲击,文明等级论在思想基础和法律实践中都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主权国家横向主体性的多样化和差异性进一步扩大。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集体崛起,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超过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80%。加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冲击,自由主义模式破产,华盛顿共识颠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塑造的“中心-边缘”结构面临严重挑战,传统文明观念再次回归美西方国家话语体系,并出现了所谓“人权标准”“市场经济地位”等变体。另一方面,协同进化理论等当代自然科学新进展也打破了传统文明观念的科学基础,动摇了建构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之上的文明演进观,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呼吁建立基于平等、尊重、包容等理念基础上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基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速演进。
(三)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全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和生成演进
新兴的民族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全球化浪潮中加快推进本土工业化进程、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经济自主性显著增强,传统文化加速复兴,积极探索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多样性道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逻辑由传统“中心-边缘”化国际秩序的“结构强制”逐步转化为国家主体性觉醒后的“内部自觉”。21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催生了第三波全球化,数字技术的可共享、分布式、平等化、重信任等特征加速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深刻变革。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的可重复利用性带来了价值提升的巨大空间,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与数据结合产生了新的经济样态和增长空间。在区块链等技术支撑下,互联网迭代为数字空间,成为与现实空间共存的平行世界,人类社会在“碳基世界”基础上出现了“硅基世界”,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现实空间和数字空间叠加的机遇和挑战,共享、参与、向善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全球治理的价值遵循,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数字文明时代人类的共同愿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新境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创新的历史过程。具有自身文明传统的中华文化拥有深厚的思想积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大同思想等也都可以滋养当代中国文明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文明自觉。
(一)文明自觉:中华文明再次焕发蓬勃生机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明改变了原来的历史轨迹,中国人民走上了顽强抗争、艰苦奋斗的现代化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近代历程,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文明赓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华夏文明再次焕发文明主体性和蓬勃发展生机,激发了历史自觉、掌握了历史主动、坚定了历史自信,对人类社会丰富现代化道路多样性作出了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是人类现代化文明知识建构和实践探索的双向互构,是当代中华文明增强文明自觉的集中反映,极大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掌握自身命运、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和启迪
(三)文化渊源:中国传统“天下观”等思想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叙事结构与理论意涵
中国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从历史的总体性存在中才能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文明叙事体系进行科学理解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蕴含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丰富内涵,从多维度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内在规定性,明确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故事的四梁八柱。
(一)文明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文明结晶
(二)文明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文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三)文明旨归: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文明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主体性的赓续重塑
(五)文明包容: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六)文明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七)文明愿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上下求索乃至远渡重洋探求的救国救民之理想,今天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下变为真实的生活,这不仅包括中国现代政治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更饱含了中国人对“何为中国人的理想生活”这一深奥又朴素问题的追问和思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是给予这个问题以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的回答,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生活。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每个中国人对当下的审视和对未来的目光投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在契合和高度共鸣。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对现代文明的整体性探索,因此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传之四海,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丰富。
作者介绍
王宇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