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源:北京新航道副校长

这个“小外”,读金庸、研究《道德经》,非常有语言天分,人称"双语游侠"汉语和英语说得一样棒.英文名字"JohnGordon"

在众多中国青年如痴如醉奔赴美国寻梦之时,年仅25岁的美国人王渊源在遥远的东方找到了事业发展的平台。

25岁在中国当上了副校长

褐色眉毛、褐色眼睛的美国小伙John走进教室。

等着听口语课的学生显得波澜不惊,这年头,白皮肤的外教屡见不鲜,John只是其中之一,他们大多会有模有样地讲几句中文,理所当然地操着很流利的英语,重复着那些我们听不大懂又不得不玩命去背的语法圣经……

寄托一代,做梦都想去美国、欧洲,背井离乡换飞黄腾达,外教,只是圆美国梦的一个途径而已,而那天John的精彩表现着实让他的中国学生们吃了一惊。争论的起始,源于一个学生带有恶作剧性质的“质疑”:“老师,你们美国人是不是都很花心”

“不,当然不是,美国人分为许多种。”John微笑着,用中文答。

“可我们看到的美国大片里,你们都很‘风流’,一夜留情、用情不专、主张性自由……”学生继续“逼宫”。

“那我也看过《手机》,严守一周旋在三个女人中间,他老婆、伍月和‘徐帆’,我能不能由此推导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所有人,都酷爱婚外情再比如,金庸小说里的韦小宝,和七个老婆生活在通吃岛,并且数目可能还会增加,我能不能看了这么一部武侠小说后总结,所有的中国男人都很花心”John微笑答,依然用中文。

于是,学生们惊愕了!这个“小外”,居然迷恋金庸——在中国多少老先生言武侠必摇头叹息;不仅如此,他还读过《三字经》《道德经》《论语》《孟子》,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道可道,非常道”——在中国有多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

学生给他起了个绰号,“双语游侠”,同时,记住了这位“好汉”的中国大名:王渊源。

像中国这样大、这样重要的一个国度,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在我以往所接触的书里,竟很少被提到。

文化隔阂往往源于语言的不通,所以,我了解中国,先从语言开始

“中国话很奇怪。”1997年刚来北京时,王渊源同学苦恼过,回忆那段时光他最常用这么一句话“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年,读高三的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一个交流项目,来北京学习三个月,寄宿在一位姓王的家庭里,有了“中国爸爸”和“中国妈妈”,王渊源这个中国名字,就是他们给起的。第一天吃饭,王渊源就“不知道怎么办”,明明很干净很利落地消灭了几大碗饭,中国妈妈还一个劲儿地劝,“多吃多吃。”盛情难却,实诚的“小外”只得努力加餐。第二天他“惶恐”地发现,天哪,面前的饭菜分量比前一天的还要多,没办法,继续努力。看到这位美国“大肚王”,中国爸爸和妈妈面面相觑,转身去厨房,又下了碗面条……终于有一天,王渊源感觉自己的胃委实吃不消,遂向教汉语的老师求援。老师哈哈一笑:“中国人说‘多吃’,是礼貌和热情的表示,并不表示你一定要真的吃完。”于是,王渊源这才学会拍着肚子呵呵说道“我吃饱了”。

阴阳上去四声的发音,也让王渊源“不知道怎么办”。他一张嘴就有人嘻嘻笑:“怎么起了个女孩的名字,王园园”培训班里学过汉语的同学,便跑过来好心好意又神秘兮兮地把“独家心得”相授:“记四声时,最好的方法是脑袋随声调一起摆动,比如发‘妈’,脑袋就这样,一字型平行摆;发‘嘛’,就这样,向上方一甩;‘马’,脑袋摆的幅度稍大些,先低后高要打个对勾……”为了把汉语学好,“小外”们煞费苦心。

除此之外,每天上午还要捧着鲁迅、朱自清、胡适的散文,虔诚地朗读,范文也透着东方式的“怪异”,像鲁老先生,为什么说“院子里这儿有棵树,那儿也有棵树”,说“有两棵树”不就结了再比如,胡适先生的句型,按渊源的思维方式,也有些不合逻辑:由他前面的“因为”,不一定能推出后面那个“所以”来。

不理解也要执行,语言的学习从“模仿”开始,就得必恭必敬大声诵读。培训老师规定在班上只能说汉语,问题在于一屋子都是美国人,牙齿缝里的母语呼之欲出,却不得不大眼瞪小眼,一丝不苟、晃动着脑袋“妈嘛马骂”……

家乡有“迪斯尼”“嘉年华”,木马欢腾摩天轮呼啸,北京没有,但北师大附中有个美丽而宁静的花圃,小渊源时常去那儿消磨时光,在石头凳子上懒洋洋晒着太阳。天上有流云悠悠,地上有个满颊金色绒毛的男孩,还有个看花的老头儿,半句洋文也不会说的老头儿。但老头儿会眯眯笑,和善地走来走去,瘪瘪的嘴巴一张一合着,说着他听不懂的语言。他渴望能听懂这些语言。

老与少、中与西无声地亲近着,又“对峙”着……

一天,老人扳过渊源的手,老人的手很老,很粗,显然做过很多活儿,他在渊源的手掌上,一撇一捺地写下什么。大概是他的名字吧渊源想。他渴望能看懂这些文字。

肯定有一天我要学会和他交流,并融入这神秘而友善的东方人群中。

对这个美国孩子来说,中国太新鲜了,当然在美国每天也有许多新鲜事,但那些事需要你去“寻找”,而在中国,新东西扑面而来,挡也挡不住。他更奇怪于,“像中国这样大、这样重要的一个国度,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在以前居然很少有人跟我介绍过,即使有也不全面。我看过《黄飞鸿》,发生在中国的晚清时代;我也读过美国一位华裔女作家写的《野天鹅》,反映了从1900年到1970年近百年间的变迁。可任何一本书、一部电影,都难以穷尽这么大、情况这么错综复杂、变化如此显著的国家。”

我学中文的最大诀窍是模仿

还有,不怕犯错误

强烈的兴趣让王渊源把艰涩的语言学习、并且是世界上最“难缠”的方块字学习,坚持下去。他反复听磁带,走起路来嘟嘟囔囔,甚至回到美国,也时常“触景生情”,看到一棵树,会想,这在汉语里,怎么说看到轿车了,会想,在汉语里怎么说老外认真起来蛮可爱的,像阿甘一样执著。

许多国人抱怨,学英语没有环境,口语不好是因为身边没有外国人交流,但王渊源抓住了一切可以“模仿”的机会,从电影、电视、互联网上……甚至连流行歌词也不放过,比如任贤齐一首《心太软》,其中有一句是“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什么叫“想出”太难呢是因为爱太深,想出来就特别难吗他费解。

还有,周华健那句,“人分飞,爱相随”。奇怪,为什么说“爱像睡呢”怎么可能像“睡”呢他糊涂。那时没学过“相”的用法,不明白这个其实是语法,太奇怪了,是不是因为台湾人卷舌音分得不是很清楚哦,我明白了,这句话可能是说爱情是像睡眠一样,虽然爱得很深,但最终都得醒来。他如此自圆其说,很得意。

至于崔健《花房姑娘》那句,“我独自走过你身旁,我不敢抬头看你脸庞”,唉,实在是郁闷啊!“肚子”怎么可能走过一个人身旁呢思考了许久,王渊源终于“明白”了,可能就是要强调一个人肚子特别大吧,看后面那句,他自卑,所以不敢抬头看人家的脸庞……

大学期间,王渊源如饥似渴研究东亚哲学,随后两度来华留学。他的最大特点是不怕闹笑话,犯着错误快乐地成长,汉语逐渐由磕磕巴巴到“能登大雅之堂”,2003年,他被某英语培训学校聘为外籍教师,开始了在北京的“打工”生涯。

对他们来说,我就是美国

“IcanmakeafutureforyouinChina(我能帮你在中国创造未来)。”仅仅见过两次面,时任新东方校长的胡敏(现为北京新航道学校校长)就“一针见血”,是胡敏把他带进了英语教学领域。这句话自然让王渊源很兴奋,却也惊讶,他自己都不太确定未来在哪里呢

说实在的,第一天上课,他有些紧张,虽然竭力掩饰自己的紧张,谁说美国人都像《生死时速》里的基努那样金刚不败讲完课正偷偷拭把汗,有个同学走上前来:“老师,你的课讲得很好,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谢谢!”王渊源高兴坏了。

“但我希望听到的不仅仅是语言点,我觉得你可以讲更多文化的东西,因为我们都是要出国的,除了关心考试以外,还关心出国后的生活。”

这个学生给了渊源一个启发,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把美国的一些东西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听。事实上,当传播与沟通的窗帘被拉开时,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想像中的那样积雪难消。对那些认为去了美国就能圆一切梦想的提问,他多少有些无奈。比如一天,一位16岁的女孩快步走上讲台,以充满期待的眼神说:“老师,我想去美国当宇航员,您看怎么才能实现呢”

“不管做‘文化的传播者’是不是我的初衷,也无关爱国不爱国,这些学生身边的美国人不多,对他们来说,我就是‘美国’,我的行为、我的语言就是‘美国’。我不是要把美国的优点无限放大,就是想做一个桥梁,一个文化传播的窗口,包括以后让美国更了解中国。”渊源说。

对他们来说,我很懂中国

而对渊源的许多美国朋友来说,他太“中国”了——娶了个中国太太,在北京买了房子,帮新航道源源不断地聘请外籍精英来华任教,说话还老向着中国人。

有一次,一位朋友向他抱怨:“中国文化跟我们真是有很大的差别。”

“何以见得”渊源愕然。

“你看,他们敬酒的方式好激烈,碰了杯还不算,非得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来劝你喝,你不喝还不行,否则就不够哥们儿。”

渊源就告诉他,这是中国人表示热情的一种方式而已,你不必太计较。而且,这只是一个细节、一个习惯而已,没有必要上升到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

渊源就告诉他:“不一定是中国学生没有创造力,而是与教育体制很有关系,学生一上学,老师就有一个很明确想要他们表达的东西,他们可能觉得你也是这样要求的。其实,中国学生是很聪明的,换种环境换种思路,他们的创造力会很好地释放出来……”

从来没人要求过王渊源这么做,但充当中美文化之间的“使者”,已自然而然地成为他默认的一个设定,“我喜欢那句话,人之初,性本善,道相近,习相远。我甚至觉得,人的本质都一样,但习惯可能不一样,很多很多人的习惯累加起来,就变成了文化。所以,我来中国越久,觉得她与美国之间相似的地方越多,特别是在美好的品德方面,因为美德都是相通的。所以说,沟通得越多,相同的地方也就越多,也就会彼此欣赏。即使不同,也可以共存、互相包容。”

当我请王渊源概括在新航道的工作状态时,他回答:“真的很有压力,也真的很有激情。”他看问题总是看两面,然后在双轨上开心游弋。这种思维方法,在西方,叫辩证法;在东方,见于老子的《道德经》。采访-本刊记者李纯

THE END
1.渊源是什么意思爱问知识人渊源是源流,本源,水的源头意思,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如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渊源等,https://iask.sina.com.cn/b/newrcGBSF35w3x.html
2.渊源的解释渊源的意思汉典“渊源”词语的解释条目渊源(淵源) 拼音yuān yuán 注音ㄩㄢㄩㄢˊ 渊源词语解释 解释 ◎渊源yuānyuán [source;origin]源流,本原 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三国志·管宁传》 事物渊源 --- ? 汉典 渊源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渊源 渊源是一个汉语词汇https://www.zdic.net/hans/%E6%B8%8A%E6%BA%90
3.“渊源”的意思“渊源”词语解释渊源词语读音:渊(yuān)源(yuán)词典解释: 本指水源。比喻事物的本源:探经义之渊源|家学渊源。 相关词语: 渊涌 渊源有自 渊源有自来 渊鱼 渊跃 渊嚜 渊嶷 渊谋 渊调 渊图远算 渊蜎蠖伏 渊涌风厉 渊渊 渊云 渊深 渊伟 渊浸 渊原 渊泉 渊削 白渊 鼻渊 冰渊 不测之渊 沧渊 寸指测渊 丹渊 https://tool.httpcn.com/Html/Word/294/855072294624.shtml
4.渊源渊源怎么念渊源的解释渊源 首页>汉语词典 《渊源》 词语渊源 拼音yuān yuán注音ㄩㄢㄩㄢˊ 解释本指水源。比喻事物的本源:探经义之渊源|家学渊源更多:https://www.bmcx.com/。 其它“渊”字典“源”字典https://cidian.bmcx.com/yuanyuan_rqc__cidianchaxun/
5.渊源渊源的读音渊源的意思渊源 渊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uān yuán,指源流,深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本源。出自《三国志·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 “渊源”的读音:[yuān yuán] “渊源”的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渊源 yuānyuán [source;origin] 源流,本原 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https://wpr1.com/zidian/%E6%B8%8A%E6%BA%90
6.渊源怎么读,渊源的发音,渊源的成语/组词/笔顺,渊源的拼音,渊源是【造句】他们两家是世交渊源很深。 2:事物的本源、根源。 【造句】这篇文章主要在探讨儒学的渊源。渊源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水的源头。《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事物的本原、师承。《抱朴子.内篇.微旨》:「夫根荄不洞地而求柯条千云。渊源不泓窈而求汤流万https://wap.chacihai.com/cidian/16913.html
7.[地理·中国]形意拳有何历史渊源正在播放[地理·中国]形意拳有何历史渊源 《地理·中国》 20240308 武侠中的地理(上) 00:29:10 本期内容 [地理·中国]船拳这套可在船头的巴掌之地腾挪跳闪的拳法 在方寸之间尽显乾坤 00:01:59 [地理·中国]生产工具的发展推动了乌镇当地桑蚕产业的兴盛 同样造就了乌镇“丝绸之府”的美名 00:02:44 [地理·https://tv.cctv.com/2024/03/08/VIDE1zCOHLGeJJ32c8dsgrXr2403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