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字的构字理据是表示水流源头(同“源”)。这也是“原”字的造字本义,后来“原”字的本义由“源”字来代替,但早期文言文中“原”字还偶有使用。
例如:“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离娄下》)焦循《孟子正义》:“阮氏元校勘记云:'源泉混混……宋九经本、岳本、咸淳衢州本、廖本、孔本、韩本,源作原,原正字,源俗字。’”
再如:“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
又如:“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九年》)
又如:“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汉书·西域传上》)
又如:“臣闻澄其原则流清,固其本则末茂。”(宋·司马光《初除中丞札子》)
以上各例句中的“原”字均为水流源头的意思,“原”相当于后世的“源”。
其实,后世也有以“原”代“源”的用法,例如:“诚以人事连绵,深有本柢,如流水之必自原泉,卉木之茁于根茇,儵忽隐见,理之必无。”(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原”字由此源头之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意思:
二是表示推究,考究,研究。例如:“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岂不愚而知矣哉!”(《荀子·儒效》)再如:“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汉书·楚元王传》)又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宋·欧阳修《伶官传》)此例中的“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即推究庄宗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又如:“臣上原天意,下究民心。”(明·何景明《应诏陈言治安疏》)又如:“当初那个奇梦被我原出来了。”(清·李渔《巧团圆·原梦》)
四是表示自然的,未加工的。例如:“原木”即采伐后未经加工的木料。“原油”即从油井开采出来未经加工提炼的石油。再如:原件、原料、原矿、原粮、原麻、原毛、原煤、原蜜、原棉、原声、原汤、原味、原汁、原材料等词语中的“原”也都是自然的或者未加工过的意思。
五是表示原样,老样。例如:“鲁智深见了包裹,依原背了。”(《水浒传》第六回)再如:“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鲁迅《孔乙己》)
六是表示依旧。例如:“沙僧道:'如今又不做丞相了;另从一个师父,原到西方。’”(《西游补》第十四回)再如:“(赵朴斋)心想陆秀宝如此无情,倒不如原和王阿二混混,未始不妙。”(《海上花列传》第十四回)又如:“承蒙你胡先生的好意,来买我们谷子,每担多出两角钱,可是定要用漕法秤,比公秤大得多,教我们在称头上原要吃亏!”(洪深《香稻米》第二幕)
其二,指高而平坦之地,因为表示水流源头意义的“原”(源)总是从高处流下来的,故“原“字可引申出高平之义。例如:“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公羊传》)陈卓人疏:“《周礼·大司徒注》又作高平曰原。”再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后两例白居易诗题中的“古原”,指的正是李商隐诗中“驱车登古原”那样的“古原”。后者因为“高”,所以要用“登”字;前者因为是“高平之野”,所以称“原上”而不称“原中”。这道理跟广平之野中的“田”、“园”只称“田中”、“园中”而不称“田上”、“园上”类似。
“原”又是“邍”的通假字。《说文解字》卷二辵部:“邍,高平之野,人所登。从辵、备、录。”
许慎的解说大致意思是:“邍”,就是又高又平的旷野,人所登升的高平大地。它是一个会意字,由辵、备、录三个表意构件组合而成。
另有《说文》段注:“后人以原代高平曰邍之邍。”也就是说,“邍”才是表达“高而平”义项的本字,《尔雅》有“广平曰邍”的解释,《周礼》有《邍师》一段文字,都是用到了“邍”这个字的。小徐本《说文》对“邍”字构形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会意字。
汤可敬先生对“邍”字的构形进行了纠正,认为“邍”为形声字,“从辵、从夂、从田,彖声。”(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版262页)
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原先形义统一的本字在进入使用过程中可能废弃不用。而使用可能因为笔画简单,所以后人约定俗成以“原”借用“邍”,逐渐地人们不知道本来是已经造出了有形义统一的“邍”字了。
是“原”字代替“邍”的用法,“原”字借用作“高而平”的用法较早,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例证,如《诗·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郑玄笺:“广平曰原。”《尚书》中有“若火之燎于原”,《尔雅·释地》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即广大而平坦的地方为原,可见一广、二平是构成“原”的重要条件。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李商隐有“驱车登古原”登诗句亦都可正。
这个高平义的“原”,后来在字形上又出现了新的分化,那就是分化出了一个“塬”字。“塬”字不见于旧辞书,现代辞书《词源》、《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都收了这个“塬”字。《汉语大字典》是这样解释这个“塬”字的:
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的一种地貌。四周是流水冲成的沟,中间突起呈台状,边缘陡峭,顶上比较平坦……
在高平义上,“原”和“塬”可以看作是古今字,人们依据今字“塬”的含义,可以证实在它的古字“原”中的高平义项。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家喻户晓,但是作为地名“原”字曾经引起过争议。“塬”字出现相当晚,甚至明代《字汇》、清代《康熙字典》都没有这个“塬”字。实际上这是高而平之“原”为了追求形义统一,而另外新造的后起字,加“土”而成,多用作地名与地貌描述。可是人们在造了“塬”字后,这个字除了在陕北地区使用之外并没有在全国广泛流行开来,而“原”字仍然被广泛使用。
其三,指宽广平坦之地。“原“字所表示的源泉汇入河川之后在广阔平坦的大地上流淌,因而便可以引申出“平原,原野”之宽广平坦之地的意思,例如:“下湿曰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尔雅》)其意思是:地势低洼且近水之处叫做“隰”,面积广大地势开阔之处叫做“平”,地域开阔地势平坦之处叫做“原”。又如:“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这段话的意思是:将士用武力把他从原野上捉到,而一个女人一下子就把他从国都中给免罪释放了。又如:“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中“川原无际”的意思就是大川与原野一望无际。
“原”字由此宽广平坦之地的意思还可进一步引申出宽恕、原谅的意思。例如:“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庄子·天道》)成玄英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废。”这段话中“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两句的“原省”的意思就是宽恕并免除其罪的意思。再如:“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史记·高祖本纪》)又如:“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三国志·魏志·张鲁传》)又如:“贫病知何极,高天也不原。”(明·袁宏道《问方子公病》诗之二)
其四,表示再的意思。例如:“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易·比》)
这是周易“比”卦的卦辞,其大致意思是:比卦吉祥。再次考察占筮预兆,开始永久守正,无咎害。从不安宁中刚刚过来,迟迟不来亲比的人凶。卦辞的第一个字“吉”,就是吉利,吉祥的意思,定下了这一卦的基调。
对后面的“原筮”二字的解释,历来争议较多。“原筮”的筮字是用八卦和计算的方法来占卜。针对一件事情可以有多次占卜,每一次占卜也可以有多次计算,例如在第四卦蒙卦的卦辞中,就提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也就是说存在初筮,再筮,三筮的说法。
对于“原筮”的“原”字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原”是再的意思,“原筮”就是再次占卜;另一种认为“原”字为开始的、最初的意思,“原筮”就是对于一件事情第一次占卜的第一次计算的结果。拙论此处取第一种解释。
再如:“朝夕之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末犹勿也。原,再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早晚奉食时,太子(文王)必在,一定亲自察看饭菜冷热是否适度。食毕饭菜搬下去之后,还要打听父王吃了哪些菜肴,同时吩咐侍者说:“不要再重复这几样菜”侍者回答说:“是”。然后他才离开。
根据上面对“原”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原”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