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8.31
《怎样修谱123--贵州遵义程氏--耀华浅说40年寻根修谱、宗亲联谊体会》读后感从浙江黄邑到贵州遵义约1186公里,我与耀华宗亲也未曾谋面。我们同属颢公之后,我们同受“二程”创立的理学感召。我近有幸阅读《怎样修谱123--贵州遵义程氏--耀华浅说40年寻根修谱、宗亲联谊体会》一文,认为这不是庭院之作,乃是一篇心血之作,是耀华宗亲栉风沐雨四十多年学习和实践的经验之谈。拳拳之心,令人敬佩。一、说是经验之谈,但该文不乏学理性,对于象我这样初涉宗谱的人,增加谱学知识是很有裨益的。如族谱、认祖归宗的涵义,修谱原则等。二、该文作者能从“史/志/谱”三者关系中分析了宗谱发韧,宣扬了我族“汉有程泰、晋有程延、唐有程淘、宋有程祁、程晟,到了明代,有程孟、程敏政等,清以后就更多了。……全国程氏堂号已查到160多个。程氏从周代成康之际的受姓始祖程伯符到程婴14世,到程元谭45世,到忠壮公程灵洗58世,北宗到程颢、程颐78世,南宗到程元凤82世。大多支系世族从受姓祖佰符至今繁衍已见120世左右……”常识。三、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探讨和践行了如家谱电子化,配偶入谱与女儿入谱可以顶宗问题。
四、【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修谱--敬宗收族的根念】、【浅析修谱→年代与繁衍代数→世系源流续接→辈份相差称谓】、【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经单簿传承文化】、【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自立、堂号、家风】、【川黔古盐栈道上的程氏家族】、【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修谱所用术语】、【关于支系修谱世系续接的几点意见与建议】、【谱问--当今修谱】、【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修谱原则】、【世系辈份→代数相差称谓解释→建议探讨】、【关于支系修谱世系续接的几点意见与建议】、【谱问--当今修谱】【修谱原则:修谱--要成立完善组织机构】、【《序言》】、【《前言》】、【跋】、【族中大事记】、【明道家风芳名录】、【家族传承习俗】、【浅谈修谱中特殊案例的处理方式】【目录章节历史记载内容的编揖、字体与排版】、【家族记事与人物立传】、【敬祖亲宗奉献篇:浅析族中公益事业】。
五、我很赞赏作者提出的谱问:谁来审定判断“是者从之,遗者补之,讹者更之,疑者存之,不知者缺之。”的发问。或根据资料,或由本系族人认可的人或专职修谱师,或由是权威机构,或历史专家,或以那个房份、那一个支系、那一个名人、那一个修谱权威?我的理解:
4、存谱谨训:言告族人:做不辱于先人的后人,做不愧于后人的先人。
5、“使命担当”。各位宗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不遗余力地编纂、诠释、解读本谱,是使命使然,对以下情况要有所回应:由于信息不对称,在程氏文化上,
①程有为说“程颢从七世孙程幼学以后,十四世无传人”(见二00二年一月第一版《中华姓氏谱·程姓卷·源流篇·一、世袭五经博士·河南嵩县程氏》第六五页第一段),作为“颢公”之后的蓍山程氏后裔能不揪心吗?;
②史上被花坞宗谱记载“千二之子,万九,讳易,字周演,号承羲,迁黄岩蓍家岙”,作为宗谱第一世“易公”之后的蓍山程氏后裔能不揪心吗?;
③史上被三门渔溪宗谱记载“…菊中,娶谢氏,生卒失,公迁黄岩施家岙。世传,就于姻家遂留而不返”,作为始迁祖“矾公”之后的蓍山程氏后裔能不揪心吗?;
④史上被永康程氏宗谱记载“葩溪子亢公——茂生公迁黄岩(永康程氏十三世)[“明季程(王)羲二、范,由歙县槐塘迁永康城内…”《中华姓氏谱》第七七页;而蓍山程氏始迁祖“矾公”于南宋咸淳己巳(公元一二六九年)入黄,比永康程氏十三世要早一二百年]。鲠在喉头的刺——不拔不快;滴血的伤口——应当不再撒盐;不实、不敬之词——应当正本清源,
浙江省黄邑《蓍山程氏宗谱》编纂者程制荣2015年6月18日
以下全文转载程耀华宗亲《怎样修谱123--贵州遵义程氏--耀华浅说40年寻根修谱体会》特别申言:本资料只是本人在修谱工作中的亲身体验和对怎样修谱的理念的肤浅认识絮语,所述的观(关)点与建议,只是本人意见,仅供参考。希望仁者见仁,理性阅读。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寻根修谱,我可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什么都不懂,加上文化水平有限,要修谱,修好谱,真的好难,难于不光是上“青天”,而是如登上“九重天”啊,但是为了兑现一句承诺,我从刚到20岁就开始攀登寻根修谱“九重天”这条艰幸之路。
我只不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名普通农村高中毕业生,才疏学浅,以我编撰提供的贵州遵义程氏总谱与贵州遵义程氏各支系续修本支系支谱作参考基础的目录章节框架、历史记载内容经验谈论怎样修谱,确有班门弄斧、不自量力和以偏概全的嫌疑。四十多年来,我收集购买了60多姓(族系)修的家乘族谱以及本姓各支系130多部族谱与《经单簿》,认真查阅细读,受益匪浅。
但也产生许多不解的谱问:
建国后,大部分家族之前的最后一次修谱都在六七十年前,甚至更早。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家谱毁灭在“破四旧”运动,造成了断头谱。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中断之后,老百姓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全国各地掀起一阵修谱的热潮。
而现在的修谱工作人员往往是边学边做,有些甚至对如何修谱的方式、方法都还没有完全搞懂,家谱却已经在族人的期盼催促中迫不及待地编印出来了。
我的文化水平有限,但我执着,可以抛砖引玉,真诚接受有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批评指教、旨共同探讨、共同完善,共同提高,共同修好家谱;所以,我也就在各位学者、专家、家谱研究者和爱好者面前班门弄斧的畅所欲言而不怕献丑取笑了。不怕各位笑话,年过半百才开始学电脑。为了寻根修谱,妻子丁元平省吃检用去买了台电脑、打印机和手写板,请人来家里教,儿子们下班回来也帮助学习整理文档,但因为人老手笨,没一点电脑基础,不熟练操作,所以经常搞坏电脑,为此,儿子程鹏曾两次给重新买电脑,电脑再弄坏后不好启齿,平凡的寻根修谱锁事感动了黑龙江程姜荣族亲,不远千里从哈尔宾寄来了电脑,对程姜荣族亲的助我寻根修谱的善举表示万分感塮!因为不会五笔打字,在手写板上写字,电脑上也经常笔画识别差错,所以,此文中出现有错、别、漏字,甚至字意的表述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只能叩请读者多多海涵,理解为谢。
不好意思,本文只是我亲生经历絮语,如列中若有相同,纯属巧合,请千万不要对号入坐,如有不妥之处,叩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指导意见,同时真诚地(的)向各位学习请教,希望能得到各位的理解、支持、帮助。贵州遵义程氏--耀华浅说40年寻根修谱体会:引言:
修谱难,要修好谱更难。修好谱是多少家谱研究者和爱好者苦苦追寻的目标。
一、请你重新认识贵州:贵州也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名列前茅”的贵州旧石器时代考古。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带队发掘的黔西观音洞遗址,不仅揭开了贵州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还将贵州高原人类活动历史上推到距今30余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贵州也同样有华夏几千年前的青铜文化历史,也有夜郎古国自大的传承和鸿蒙宇宙的上古五帝等神话传说。贵州多个民族的统称,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中华民族56个,贵州就有有54个民族,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体。在黔西县的观音洞,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在普定县发现的“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的证据,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贵州遵义的历史也同时载入了中华五千年的人类繁衍历史,贵州遵义仁怀目前的考古发现汉代铜鼓与黄河流域古人类有同时期辉煌历史记载。贵州遵义原生态的风土人情、淳朴民风,都完整地保留至今,贵州遵义是人类安居落业,繁衍生息的世外桃园。
四:修谱--修谱人的基本准则要求:
有的人在尊祖敬宗联谊、寻根修谱方面是为了赚钱,而编者一家祖孙三代人尊祖敬宗联谊、寻根修谱是为了家族根源传承,完全是无私奉献。为了查寻始迁祖源头,几十年来,全家人省吃俭用自筹经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程氏祖籍(迹)地寻根修谱、宗亲联谊,召开本系会议,接待来访族人、旁系宗亲寻根联谊,都是他及家人热情接待,因为是无私奉献,不计任何报酬,受过他及家人接待宗亲感激至深,曾赠锦旗、匾额、留言等以示敬畏。
有的支系谱竣印谱,加价加费、计算工资。而桂花房族谱,不计分文酬劳,支系印谱,只收工本费,就运费与祭祖发谱等其它所有费用全是他与几位族中名达贤士支付的。也就是说,桂花房《程氏宗谱》印刷厂收多少钱一部,族人就出多少得一部谱。
修谱的人,如果是联宗支系汇谱,修谱的人应尊重所参汇谱各支系源根记载,不能没根椐就说所参汇谱各支系是那一个支系.所参汇谱各支不论大支小支,应该是平等关系,不能一刀切或采取“上乱”、“下合”割断历史的做法,强加于人拉平,不能随心所欲篡改祖人名讳,欺宗灭祖。
五、本次修编的族谱,有几个创新点
第一,以目录章节框架,分篇节(齿录)载入历史内容,界定代数世系总支总系名讳传承导航图,从受姓祖至分派分系始迁祖的人物年代到繁衍代数,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二,源流篇、郡氏、堂号、家风、字辈统宗、香火神龛、供奉的子孙坛、老碑墓志铭、始迁祖自述、始迁祖朔源诗、祖籍地渊源考、祖人肖像、谨言家训、传承习俗、《前言》、《序言》(总序、支系序)、族中大亊迹、家风芳名录、尊祖敬宗奉献篇、宗亲联谊活动……等容记载,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四,生不立传。
第五,配偶与女儿名讳全名载谱,提议倡导女儿顶宗问题。
第六,突出赞颂家族名人。本次修编的族谱,专设了传记篇(人物传记、明道家风芳名录、敬祖亲宗奉献篇),广泛记录族人生平简历,深刻反映家族成员的丰功业绩,用以感染、影响、教育今人与后人。特别是,此次编辑人物事迹时,打破编家谱的常(长)规,分设了古代名人、近现代名人和贵州遵义程氏名人三个章节。
第七,突出一脉传承世系名讳为核心内容。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注意“认祖归宗”这个词。其实,上世系绝大数都是“认”的,即使谱上有明确记载,也并不等于一定真的就是某祖上的直系子孙。古代,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那时候,讲究“正宗、正统”,涉及继承与代表问题,而现在这个问题早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比如,依谱上记载,目前我们国家85%的程姓宗亲都是元谭公的后人,这无论是从人类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的祖上既然已经“认了”这个祖,那我们就接受。但是,不必太在乎。时代毕竟不同了。
我们“认祖”“归宗”,是因为我们都姓程。目的是为了情感联系与文化认同。如果,为了争个什么正宗、正统而伤了感情,那还不如不认。
5、《浅析修谱使用传承的历史记载资料问题》
七、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修谱所用术语
【考】老。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殇】早夭。《礼记》注:"生未三月不为殇,七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八岁至十一岁为下殇,十一至十五岁为中殇,十六至十九岁为上殇,若二十岁以上则如常书,非殇也!"
【早卒】早年去世。20岁以上死亡者书"卒"或"早卒"。
【螟蛉子】养子,【流寓】寄居他乡。【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
【嫡、庶】"嫡"与"庶"相对,"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指妾,又称副室、偏房。【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改志】离婚。
【契】古代把合同、总账、案卷、具结都称作契,后单称买卖的文卷为契。
【契约】双方或多方同意订立的条款、文书。【处士】古时称德才兼备而不为官的人士。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封赠】封建时代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本人妻室的制度。存者称"封",殁者称"赠"。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连同妻室共四代。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诰命】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含五品)以上授诰命,而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授"、"敕封"、"敕赠"。【例授】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予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貤封】清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远祖、伯叔或外祖父母等)称为"貤封"、"貤赠"。
【议叙】清制,吏部考核官吏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纪录,以示奖励,称"议叙"。功多者加倍议赐奖励称"优叙"。又由保举而任用的官员亦称"议叙",如议叙知县等。
【承荫】明清时,凭借上代的余荫而授的官职叫承荫。
【行】在自己所在辈分中排名,后接数字。【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
【继配】指前任妻子病故后,再娶的妻子。【改配】指与前任妻子离异后,再娶的妻子。【娶】娶妻。在家谱中表述为“配”【未娶】未结婚。
按:大多数族谱中男子结婚“配”和“娶”并用,但意思是有区别的。配、继配都指女子是初婚;娶、继娶都指女子为再婚(即再醮者),所以不能把族谱中“配”改为“娶”。少数族谱只写娶,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聘】族谱中指男子定亲,即男女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定,但未完婚。按:旧时风俗为先定亲,后结婚,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聘某氏,未婚卒,葬某地”表述。今修谱,一般不写聘,以正式结婚为准。旧谱中的“聘”,即当时只是定亲,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则应把“聘”改为“配”。
【妾】古时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也指男子在正室以外娶的妻子。
【侧室】旧时指偏房,与“妾”同。【元配】第一任妻子。【继配】第二任妻子。
【德配】第三任妻子。【懿配】第四任妻子。【卓配】第五任妻子。【原配】大房。
【良配】二房。【淑配】三房。【德配】四房。
【冥婚】男子故后结成的阴亲。一种情况是未婚卒,另一种情况是婚后死亡,妻子改嫁又招阴亲两种情况,在谱传的表述中有区别。
【适】即女子出嫁。族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与男子结婚的“配”相对应。
【字】即许配,族谱中“字”为女子定亲,与男子定亲的“聘”相对应。
【于归】女子结婚。【未字】女子尚未定亲。【待字】即尚待许配。
按:现在修谱,一般不写“未字”、“待字”,而直接写“适某某”。旧谱中的“未字”也应据实改为“适何地何人”或“适不详”,不然人们会认为是永不出门的闺女。
【出赘】指本家男子落户女方,族谱中表述有二:“出赘某地某姓,后裔改姓某”,另一种只是改变居住地,后裔未改姓,族谱继续延续。
【入赘】指招女婿进来。只是女儿婚后住娘家。
【赘婿】亦称招赘。旧时修谱,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某某,本姓某”。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婿”、“赘”或“招”。【霜赘】俗称“坐山招夫”,即丈夫去世后,妻子再招一个丈夫进来。
【出嗣】本族中多子方,指定其中一子或几子给无子方做儿子。
【嗣子】本族中无子方,由多子方指定的男子当儿子,亦称“入嗣”。
【兼祧】亦称“兼嗣”。兄弟数人,没有儿子的兄弟,便让另一兄弟的独子继嗣其他兄弟,叫做兼祧。可以兼祧多人,兼祧人不脱离原来的家庭关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表述为“某某之子,兼祧某某、某某”。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只有长房是独子时,才能形成兼祧;假如长房无子,其他兄弟是独子,便形成出嗣了。
【顶门】为兼祧子娶妻,以传后代。【出继】本姓男子给外姓当儿子(现在大都与出嗣同)。【继子】俗称螟蛉子,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现在大都与嗣子同)。
【无传】婚后有女无子者,有的也称“无子”。【无嗣】婚后无子女者。
【无出】在旧谱中元配标注“无出”,没写卒年者多为被休;继配标为“无出”,多为无育。【雷、桃】名字里带此二字者,多为婚后未到七个月出生。如“五月桃”、“六月雷”,分别指婚后五个月、六个月出生。
【挂喜丁】修谱期间已孕,未出生者。与“雷”、“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殇】未成年去世,一般称“早殇”,也称“少亡”、“早卒”、“早亡”,亦有称“英年早逝”者。【合兆】即合葬。应为夫妻双方均去世,且有葬所指向。
八、修谱中特殊案例的处理方式
在修谱过程中,针对一些特殊案例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多方意见提出相应的处理方式,以供大家参考。
1、有人认为,修不修谱,谁也改不了他姓氏,更不愿入谱的,还有是目前社会上因为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也出现一部分人不愿意入谱的情况。对这部分人,修谱工作人员应该晓以大义,耐心地劝导其入谱。
例如对于有些信奉基督教的族人,可以阐明修谱与宗教并无矛盾(如《圣经》的开篇还有耶稣的家谱一章);也有一部分人是毫无宗族观念,在过去错误思想的教导下认为修谱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对修谱不屑一顾,则可向其解释修谱的作用及意义。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可在其先人行传系图中写明子孙不愿入谱,以备后世溯源查考。
2、世系失考、后代失去联系的,由于时代人物的迁徙至朝代替换变迁,或战乱及自然灾荒避难的变故,造成旧谱缺失,导致整支分散世系全部或部分族人先祖世系失考,这种情况目前还广泛存在,修谱时可借助查访先人墓碑、文集等来补充完善。也有部分族人因外迁而失去联系,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房屋拆迁而四散,也是比较普遍的。这些情况可在家谱中如实记载,切忌编造,以便后世补缺溯源。
3、同姓结婚的,古代因为宗法制度的影响,规定同姓不能结婚,所谓“乱亲不乱族”。但是现在这种规矩早已废弃,婚姻只须遵守国家现行的婚姻法。因此同姓同族结婚,甚至不属于同一辈而结婚的也比比皆是,对于这种既定的事实,修谱时只须直书适(配)某某之子(女)即可,切莫因辈份的差异而去钻牛角尖。
4、离异的、改适同族的,旧时一般只有“休妻”而无离异的情况,现今婚姻自由,各家族几乎都会碰到这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离异可分为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有子女的,为了标明子女的血缘所出,则应该书其母,但不记其再嫁以后之状况;二种若是无子女的,可按照当事人的意愿,确定记与不记。某女子改嫁前夫同族的,在其前夫后面不书“改适”,在其后夫后面写配某某。因为此女子在两夫处的记载相同,近亲属自然明白,无需特别注明,也避免了文字上的尴尬和不必要的阻扰。
5、一夫多娶,有私生子的,解放前一夫多妻的情况也是各处都有存在的,家谱中往往用配、继、续、又、侧室等表示,今可作参考。私生子对家族来说有血缘之亲,在当事人自愿情况下可以入谱,并可在其父行传后记载其母简况,以重所出。
6、招赘的、领养的,招赘者,如果其子女自愿从母姓,应准予入谱,先书女名及学历职务生卒葬等,再书招赘之夫,并可在其父名下注明“以女接系”。若是领养之子女,就是该家庭的直接继承人,只要养子女尽到了赡养义务,如该家庭提出申请则可以续入,但应注明是领养的。
7、外赘的、出继的,外赘者应类似于嫁女的记载方式,并应载明是否改姓等。出继的在本人不反对的情况下应该详记其去处之县乡村名,由何人收养,目前是否改姓、改从何姓等,使其本人及后世归宗有路。
8、出祧的、兼祧的,以前讲究香火传承,并涉及到财产的继承问题,家族内出祧和兼祧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对于客观存在的,应该在修谱时如实记录。但是新时代独生女较多,财产自然由女儿继承,香火传承的观念也淡薄了,所以在修谱时不应该提倡这种现象继续流行。
9、犯罪人员,以前对于犯罪判刑甚至处以极刑的所谓“作奸犯科”者,都在家谱中予以除名,现在仍应准予入谱,但为了考虑其亲属的感受,避免争执的产生,可不在谱中加以说明,只需记载生卒葬等基本情况即可。
10、无中文名字者,现今居于海外的华人华侨也较多,有些在好几代前就已经外迁了。如碰到没有中文名字的人,修谱时可建议其家长或本人按字辈或外文谐音取中文名字处理,切莫因此而剥夺其入谱的权利。对于现今修谱,普遍来说也只有扬善之责,已无惩恶之威了。在某些操作方式引起很大争议,可能会影响族人团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辩论后由修谱理事会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决定。
总之,新时代修谱应该本着抑恶扬善,敬宗睦族的原则,只要有血缘或亲缘关系,并归属于这个家族姓氏,都可允许其入谱,当然也不能一味迎合迁就他人而违背基本事实,颠倒是非黑白。且各地乡风民俗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故修谱也应该灵活实用、与时俱进,尽量少一些宗法观念,多一些史料意识,使家谱在新时代能真正体现它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说明:抱外孙立嗣,请族委代表参加,经当事人协议,签定文约,其所抱外孙今后随母姓程,世世代代永不改变姓,称谓随程门子孙。
十一、家谱人物立传:家谱人物立传,分两部份,一是历史传承部份,国史记、省乘、府志、地方志、县志、区志记载人物,二是家谱中记载的人物传。坚持生不立传原则,谱中能立传之人物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族人公认的忠孝传家代表性人物。谱中把他们做平凡事迹收录记载谱中,旨在教肓教后代子孙,朔祖源缅怀宗祖功德,求进取做有志嗣孙。以祖宗动德事迹启迪后代自尊自强:我系修谱对人物立传问题是很严格的,根椐2012年2月2日在龙王田程世万家召开桂花房族全体族民会议决定:截入中国贵州程氏桂花房世系人物篇记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不论贪富、不论职位高低、凡是全体族认公认的人和事迹,载入谱中予以彰扬。二是不管职位多高、家声名望如何显赫、家中如何富有,为族中公益事业也做一些事情,甚至把好事办成了坏事,得不到全体族人的认可,一律不载入谱中。三是想利用自己职位多高、名望如显赫、家中何富有而对族中益事业一点不奉献来占有荣益的人,一律不载入谱中。
十二、家谱有以下劣者不书
不忠不孝不认不敬祖宗者,将视为非祖脉者而谱中不书。
忤逆不孝不悌,奴隶役亲父母者,凶暴横行奴隶役族者谱中不书。
不爱国守法触犯国法律法规,受判型者谱中不书。
有败刚常,禽兽乱伦,奸生妓生,螟冥姓子,以乱宗派者不书。
1:一脉传承世系图,2:一脉传承名讳表;3:职官学历统计表等内容。其编写格式由本系修谱委员会决定。体例和格式过去和现代很多家族修谱体例:大致有二种体例:欧阳体和苏体。二种体例,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是齿录编排上有所不同。欧体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五代一提”,具体做法是,在齿录前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然后在编排齿录时,根据房份支派,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具体做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字辈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二种体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欧体,使人对自己的近亲的了解比较明了,苏体对自己的同辈的了解比较明了。我曾经作了比较,认为现在修谱,采用苏体为宜,但在采用苏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吸收欧体的长处,可以在齿录编排时详细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为一,优势互补的效果。无论欧体还是苏体,强化检索系统是关键。编辑应在族谱的目录、书眉等地方详加标注,使阅读者能顺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我系修谱采用的是本系几百年传承修谱体例和格式,既:1:一脉传承世系图,2:一脉传承名讳表;3:职官学历统计表等内容。格式:族谱的格式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过去习惯,采用竖排、繁体字。我系这次修谱不采用竖排,与当前国家新闻出版社对刊物出版规则要街接。具体是:首先在印刷上,应采用横排,简化字,其次,语言、语法、标点符号也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关于格式问题,有时会有争论。我在编族谱时就碰到了这个问题,有些族人坚决要求采用繁体字,还有极少数人要求竖排,态度很坚决。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也说不出更多的理由,只是反复强调那样才显得有学问,我当时有点啼笑皆非,但还不能笑,只能作很耐心的解释工作,向他们说明学问的高低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上,谱不是用来显摆的,而是用来阅读的。反正费了很大功夫,但主要还是由于我的坚持,争论才不了了之。
谱普查表总--编号:
有的人修谱是为了赚钱,我搞宗亲联谊、寻根修谱纯属为了家族传承家族文化,几十年来倾尽所有,无私奉献。不怕各位笑话了,在寻根修谱路上,在那个年代,有时因结约车费,一天走一百多公里,整天就买一碗面或一个馍吃,住2角钱一晚的招待所。这么多年来,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来从事家族公益事业,走遍祖籍(迹)地收集、查证资料、寻根修谱。倡议、组织宗亲联谊、带头岀资培修祖墓100余座。成立桂花房中枢地区春节年会(后来发展成仁怀程氏宗亲联谊会),加强地方宗亲联谊等族中公益事业,接待各地本家前来寻根问祖,联谊等亊宜。和父亲洪崑先生两修家乘,谱藏北京国家图书馆。之后继承父志,在40多年执着寻根修谱历程中,以一颗敬祖亲宗虔诚之心,投入了毕生的心血,足迹遍及全国祖籍地。这些年来,这一句承诺成为我一生的执着追求目标,付出了我毕生的精力。
这并不是: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怜,而是一种信念,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勉、自强。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完全是尽一个程氏后裔应尽的义务的神圣使命。
张姓家族有个“百忍家风”的美谈,今天本人得借鉴一下了。当有人在会议上当面责问我“组织联谊会目的是什么?是干什么的?”时,当有人污蔑大家说:“是骗子,修谱是骗人钱财”“都是来混吃混喝”时,当有人出尔反尔,小肚鸡肠,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无中生有,制造矛盾,破坏团结,给族中公益事业的工作正常开展设置障碍时;当有好心的人劝说我:“你别为了族中事业“得罪人”等等。面对这些诸多言论和工作的困难,我的执着不会动摇,我会更加坚强的走下去。我也要发自肺腑地大声说,要以大局为重,记住一个“忍”字,心中装的是“大局”!我向你们耐心解释,甚至有时会争论!工作中有时我寸步难行,寻根修谱40多年来有时如履薄冰,真是无奈呀!“阿弥陀佛”!
有人说我:“是脑壳进水了,是个大憨包”,甚至骂我是个“日胧包”,有人曾问我:“你是族长,又是主编,印谱资金困难,别人捐赞助,你捐资多少呢”。我汗颜!嗟唉!我想向族人坦言:“我己经把一生献给了寻根修谱事业,己经把敬祖亲宗,寻根修谱溶进我的骨髓,寻根修谱是我一生之使命,我把我写的谱视为自己的生命,而且是我一生的全部。40多年来的坚持执着为族中公益事业、寻根修谱、敬祖亲宗联谊奉献了我一个程氏子孙应尽的和应做的事情,我真的己经没有更好的答案了”!
十五、敬祖亲宗奉献篇:在尊祖敬宗的族中公益事业中,广大族中名大志士亳不计较个人得失,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尽自己的能力支持族中公益事业。主要记载寻根问祖、培修祖墓、祭祀扫墓、宗亲联谊的集资捐款等内容。
结束语:
但是近年子孙繁衍,人口愈众。本支源流,辈位尊卑,关系亲疏,不甚了了。而家乘谱牒作为一个家族的史书,它可使族人知根本,明源流,敦宗族,睦家庭,尊老爱幼,既有加强本族内部的团结,又有教化劝戒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之建没。是以统宗合谱也。历史的长河穿越着时空,延续着历史跨越。
二零一三年一月一日于仁怀
附文:一
附文:二: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读后感--程制荣
2015年7月20日,我收到程耀华先生寄送的棕色硬封面、图文并茂、装帧美观、896页122万字的珍藏版《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以下简称《宗谱》)。我也孤陋寡闻,见到的《宗谱》竟然:
1、有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39054号;
2、出版发行——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细细读来,有收获,有感悟,有赞叹。
一、我要为程耀华先生四十余年穷经皓首精神点赞。寻找始迁祖接口,是谱学的重点、难点。下接口——桂花房传承《经单簿》和老谱记载:“入川迁徙始祖程钟灵生于宪宗成化十五年(1480),明道十九世孙,孝宗弘治末年(1505)进士,武宗正德二年(1507)校尉,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柱国,与妻林氏生八子:聪、明、智、慧、定、国、安、邦”。上接口:“据程占鳌于道光二十年编著的程氏族谱《本氏归命求世之图》河南缑山谱原文记载:北宗明道系程钟灵世系明道十九世孙,湖北麻城守业。明进士,圣诏官校尉,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江西吉安府任职,落业泰和县鹅掌大丘,麻城孝感有祖业。圣封国柱,配林氏,生子聪。因国乱入川无考,望后人详查”。尔后,还查清了钟灵公后五子(慧、定、国安、邦)分布及若干支族的谱系。归正北宗明道后裔,厥功甚伟。
始祖程钟灵(桂花房传承《经单簿》和老谱记载与《本氏归命●求世之图》河南缑山谱原文记载比较)
入川迁徙
始祖程钟灵
桂花房传承《经单簿》和老谱记载
《本氏归命●求世之图》
河南缑山谱原文记载
对榫
点
备注
出生
生于宪宗成化
十五年(1479)
明道后裔
明道十九世孙
北宗明道系程钟灵世系
功名
孝宗弘治末年(1505)进士
明进士
官职
武宗正德二年(1507)校尉
圣诏官校尉
圣封
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3)柱国
圣封国柱
妻、子
与妻林氏生八子:聪、明、智、慧、定、国、安、邦
配林氏,生子聪
或许《本氏归命●求世之图》记载时,后七子未生。
上、下接口,至少有五个点对榫。考证严密,合乎逻辑。
二、此《宗谱》广证博引,纵横开合[纵向到顶(受姓于伯符),横向到边],可以说是程氏文化集大成者。《宗谱》收集的18篇《历代祖系源流世谱序》,字字珠玑,极具文献价值。尤其象我这样初涉宗谱的读者,开卷有益。
三、我也纳闷:为什么以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发行量的《读者》出现在甘肃?我想主因是“读者人”的孜孜不倦努力。同样,为什么恢弘巨著——《宗谱》成于我国大西南贵州桂花房?我想主因还是人,谱以人修,人以谱传。
《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读者、明道三十五世孙、浙江黄邑《蓍山程氏宗谱》编纂者、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证书第10111020号)程制荣
2015年7月30日
耀华先生:
我要为您四十余年穷经皓首精神点赞。
《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是您呕心沥血之作,是值得珍藏的恢弘巨著。由于全书有896页122万字,加上复制、粘贴,电脑打字链接差错,我们需然既不是象程有为先生是史学家,《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由于委会副主任、责任编辑用心不够。有负您的初衷,我阅读程耀华《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勘误表时,心灵感触:向您学习,向您致敬。建议您在第二谱:桂花房《程氏宗谱·增补一本》再版时考虑。传世之作啊,精益求精。
附:程耀华《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勘误表:
一、世系表
1、贵州遵义程氏·合谱字辈大统宗第十八行:表误。
应为:
一世伯符→二世廪丁→三世仲壬→四世子臧→五世休父→六世仲庚、仲辛。
2、第9页:程氏先祖·名讳像·录谱选载最后行:天下“采口”应为:天下“禾口”。
3、灵洗公22子,漏掉次子驸马爷文祯公。
4、第49页第三章第一节祖先的迁徙与传承世系:一西周时期的程国世系:表误。
7、第82页第四章第二节程氏始祖迁徙大典:始迁祖世系觅踪: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程氏宗谱》历代迂徙传承世系觅踪:表误。
8、82页三世仲任--应为仲壬,四世子藏(cang)--应为子臧(zang),
三十七世应为伯盛(不是伯宏)五十世应为元政(不是原政)五十一世应为宝云(不是保云)五十六世应为詧(詧是察的繁体字)六十世应为日华(不是华)七十一世应为巌(巌是岩的繁体字)。
9、192页仲任应为仲壬,黑眩应为--黑肱,珍应为--珍和:和黑--应为黑;鳌--应为厘;元潭--应为元谭。附下列世系--堪误表
一脉传承名讳表应为:
从受姓始祖伯符至大明柱国钟灵钟灵之八大房世系
明道系有钟灵者,为明道十九世孙也,其完整的世系是:
伯符至克绍至大明柱国程钟灵之八房至贵州遵义程氏桂花九大房世系:
→九十五世显之(名:斈)→九十六钟灵林氏→九十七世程聪张氏、程明赵氏、程智张氏、程慧李氏、程定王氏、程国刘氏、程安王氏、程邦袁氏(皇帝赐名,原号名不详)。
注:克绍:明道四世同弟克功自开封迁荥泽后又迁洛,德昭:明道九世迁湖北麻城孝感乡,万龄:明道十三世孙,卒麻城,灵柩运回河南归葬大杨坟,钟灵:明道十九世孙,明进士,圣召任职迁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落业鹅掌大丘,官校尉,圣封国柱,配林氏,生子聪。因国乱入川无考,望后人详查.据河南缑山谱。
二、重复:
1、第40页第三段:“的确……才能解释清楚了”和同一段文字重复;又:在“和”而不是程后加“,”;2、第40页第三段:“还有一种传承说法……都是这样叫‘禾口’程。”和第五段文字重复。
三、表述不够严谨,缺乏历史知识的读者会产生歧义:
1、序一,第1页,第三段倒数第2行“嘉靖1553”,改成“嘉靖三十一年(1553)”;2、序一,第1页,第四段第1行“正德1509”,改成“正德四年(1509)”;3、前言第29页和第670页,宜改成: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生,弘治末年(1505)进士,正德二年(1507)校尉,嘉靖三十一年(1553)皇封柱国,……卒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
四、订正
1、年份要统一。第124页第四行青菜重“九斤六两”,而第一篇第一章第十六页倒数第二行、第一篇第四章第九十三页倒数第七行、第777页均表述为“九斤十六两”;
2、帝号要准确。序一第1页、第一篇第一章第28页第三行、95页第二行“世宗嘉庆三十一年(1553)”,他处均表述为“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第一篇第一章第20页第五行、94页倒数第十行、第94页倒数第十行、96页第十八行“嘉庆世宗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应为(嘉靖)。
3、既改为“即”:第32页第三段,倒数第二行即以“立雪堂”为堂派;第80页第四段,第六行即以“立雪堂”为堂派;第40页倒数第六段,倒数第二行“即远大前程”;第167页第三段,第一行“即100代”;第733页四、4、第一行“即生养之礼”;第879页第六行“即而有家,有宗即而有祖,有祖即而有族,有族即而有谱,”;
五、改正
1、前言倒数第二页,卑鄙是卑鄙(人)者的通行证,宜去“人”;
2、前言第26页第五行,改“在些”为“在此”;
3、前言第30页第二段第一行表述为“挂清扫墓”,而前言第35页第一行表述为“挂青扫墓”;
4、第894页第十七行“倦念”,改为“眷念”。
5、习贯改为“习惯”:第40页第二段,第一行;第三段,第六行;
6、第一篇源流篇第1页第二行和第25页第十四行“部份”,改为“部分”;
7、第一篇源流篇第1页第十行“十珍贵”,改为“十分珍贵”;
8、第一篇第一章第3页第二十八行清光绪三十二年(土906),改为(1906);
9、第一篇第一章第4页第二十七行“来自来自”,去掉一个“来自”;
10、第一篇第一章第六页第四行安定程氏宗祠”前加“;
11、第一篇第一章第17页倒数第一行“全家人”,应为“全家人”;
12、第一篇第一章第25页第十行“艰辛”,应为“艰辛”;又第二十九行、第三十行两处“一棵”,应为“一颗”;又倒数第一行“隔室”,应为“陋室”;
13、第一篇第一章第26页第五段第五行“呕心励血”,应为“呕心沥血”;
14、第一篇第三章第59页倒数第十行“程响有曾孙:程昂、程瑷、程某、程易、程琬、程哗”,查程有为主编《中化姓氏谱·程》第43页“程珦有曾孙六人:程昂、程昪、程昺、程易、程旻、程晔”;
15、第一篇第三章第66页第一行“痒生”,应为“庠生”;
16、第一篇第三章第68页第十行“婪源”,应为“婺源”;
17、①第一篇第四章第91页第二十五行和倒数第六行“含接”,应为“衔接”,可改成“含(衔)接”;②91页倒数第十六行和92页第十八行两处“东拉西址”,应为“东拉西扯”,可改成“东拉西址(扯)”;③又此页倒数第八行“来知不易”,应为“来之不易”,可改成“来知(之)不易”。因为上网打字,容易顾全速度而不及深思;④92页第五行“朱厚骢”,应为“朱厚熜”(查许文继、陈时龙著,中华书局出版《正说明朝十六帝·图文本》第183页《世宗朱厚熜》);
18、第94页第三行,“世纪(多)风云变幻”,宜去“多”;
19、第94页第四行,“新中国(共)翻天覆地”,宜去“共”;
20、95页第六行和第八行“关与”,应为“关于”,可改成“关与(于)”;
21、105页倒数第十一行“厉史”,应为“历史”;
22、105页第十五行“自天子以至庶明,壹是眥以修身为本”,本天津人民出版社《论语·中庸·大学》第420页应为“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3、175页第十五行改“空百”为“空白”;
24、第295页“家史有记载策”,宜去“策”;
25、第295页“创建史策”,改为“创建史册”;
26、第643页第中格“退修”,改为“退休”;
27、第645页第五格“统计师.。”去“.”;
28、第656页第三段第四行“因国乱入川无考,,”,去“,”;
29、第658页六最后一行“原般家”,改为“搬家”;
30、第729页第八行两处“论正”,改为“论证”;
31、第806页第二行“建没”,改为“建设”;
32、第864页第十六行“渐江”,改为“浙江”;
33、第891页第二行“名例前茅”,改为“名列前茅”;
34、第892页第十四行“慧查清”,改为“为查清”。
附文:三:程制荣贵州遵义程氏家谱研究委员会、贵州遵义桂花房族委会、编委会:
在《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颁行后,支系《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程氏宗谱●增补一本》今天面世,我代表蓍山程氏族表示热烈祝贺!
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氏族,是一个有着八仙桥、青菜沟、大桃坝、桂花树等故事的氏族。
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氏族,是一个有老《经单簿》和老谱族文化传承的氏族。
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氏族,是一个有诸如颢公、钟灵公高贵血统的氏族。
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氏族,是一个有一批才俊勃发的氏族。程耀华等一批乡贤三十余年穷经皓首,寻找始迁祖下接口——桂花房传承《经单簿》和老谱记载:“入川迁徙始祖程钟灵生于宪宗成化十五年(1480),明道十九世孙,孝宗弘治末年(1505)进士,武宗正德二年(1507)校尉,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柱国,与妻林氏生八子:聪、明、智、慧、定、国、安、邦”。上接口:“据程占鳌于道光二十年编著的程氏族谱《本氏归命求世之图》河南缑山谱原文记载:北宗明道系程钟灵世系明道十九世孙,湖北麻城守业。明进士,圣诏官校尉,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江西吉安府任职,落业泰和县鹅掌大丘,麻城孝感有祖业。圣封国柱,配林氏,生子聪。因国乱入川无考,望后人详查”。
归正北宗明道后裔,厥功甚伟。
《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程氏宗谱〉续谱增补一本》读者,明道三十五世孙、
浙江黄邑《蓍山程氏宗谱》编纂者、三级高级法官程制荣2016年1月30日
附文:四:《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程制荣读后感:
一、2015年7月20日,应我的恳求,收到程耀华先生寄送的棕色硬封面、图文并茂、装帧美观、896页122万字的珍藏版《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以下简称《宗谱》)。注: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原稿1219页189万字,惜在成都印谱,由于族大,难免也有秀才遇兵理不清,一些人由于对如何修谱认识理念文化水平旳差异,原稿惜被删掉了323页67万字,造成很多珍贵资料未载入,此乃天意,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之事,实实遗撼!
我也孤陋寡闻,见到的此部《宗谱》竟然:
二、我要为程耀华先生四十余年穷经皓首精神点赞。
寻找始迁祖接口,是谱学的重点、难点。下接口——桂花房传承《经单簿》和老谱记载:“入川迁徙始祖程钟灵生于宪宗成化十五年(1480),明道十九世孙,孝宗弘治末年(1505)进士,武宗正德二年(1507)校尉,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柱国,与妻林氏生八子:聪、明、智、慧、定、国、安、邦”。上接口:——“据程占鳌于道光二十年编著的程氏族谱《本氏归命·求世之图》河南缑山谱原文记载:北宗明道系程钟灵世系明道十九世孙,湖北麻城守业。明进士,圣诏官校尉,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江西吉安府任职,落业泰和县鹅掌大丘,麻城孝感有祖业。圣封国柱,配林氏,生子聪。因国乱入川无考,望后人详查”。尔后,还查清了钟灵公后五子(慧、定、国安、邦)分布及若干支族的谱系。
《蓍山程氏宗谱》编纂者程制荣2015年10月19日
附文:五:程制荣至贵州遵义程氏家谱研究委员会、贵州遵义桂花房族委会、编委会函:
在《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颁行后,支系《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程氏宗谱〉续谱增补一本》今天面世,我代表蓍山程氏族表示热烈祝贺!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氏族,是一个有着八仙桥、青菜沟、大桃坝、桂花树等故事的氏族。
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氏族,是一个有一批才俊勃发的氏族。
程耀华等一批乡贤四十余年穷经皓首,寻找始迁祖下接口——桂花房传承《经单簿》和老谱记载:“入川迁徙始祖程钟灵生于宪宗成化十五年(1480),明道十九世孙,孝宗弘治末年(1505)进士,武宗正德二年(1507)校尉,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柱国,与妻林氏生八子:聪、明、智、慧、定、国、安、邦”。上接口:“据程占鳌于道光二十年编著的程氏族谱《本氏归命求世之图》河南缑山谱原文记载:北宗明道系程钟灵世系明道十九世孙,湖北麻城守业。明进士,圣诏官校尉,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江西吉安府任职,落业泰和县鹅掌大丘,麻城孝感有祖业。圣封国柱,配林氏,生子聪。因国乱入川无考,望后人详查”。归正北宗明道后裔,厥功甚伟。
附文:六
贵州遵义程氏程钟灵系明祖房《钟灵系明祖房》、《程氏宗谱●增补一本》主编程耀华赞
曾经是“夜郎自大”的国度,
曾经是“黔驴技穷”的出处,
曾被称为“鬼方橎州”--遵义黔北,
曾是阳明“龙场悟道”的省份。
今天,出版一部恢弘巨著——贵州遵义程氏程钟灵系明祖房《钟灵系明祖房》,
可谓是图文并茂、装帧美观,896页122万字的珍藏版恢弘巨著。
钟灵系明祖房《钟灵系明祖房》颁行这后,又续谱《程氏宗谱●增补一本》,
两部家乘,图文并茂、装帧美观,可谓恢弘巨著。
由于战乱、由于迁徙、由于元朝马背民族对文化无知和分类统治,
也由于氏族断档传承,明道十九世孙钟灵公以上世系上接紊乱。
为了厘清源流,上接脉络,寻根源头,尤如太平洋捞颗锈花针!
有位才俊,族贤名达。排行为四,名叫跃华,字辈恩聖,号称耀华。
千辛万苦找对榫,千山万水搜文献,千方百计争支持,穷原竟委——归正北宗明道世系,厥功甚伟。
因为担当,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专注,
因为专注,所以不卸,因为不卸,所以正果。
《程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程氏宗谱〉续谱增补一本》读者程制荣
明道三十五世孙、浙江黄邑《蓍山程氏宗谱》编纂者、三级高级法官程制荣
2016年1月30日
附文:七
浙江省黄邑《蓍山程氏宗谱》编纂者程制荣至函耀华
您好!
收迄并诚读计58页、图文并茂的《川迁黔始迁祖大明柱国程钟灵陵园开园暨祭祀活动》。我景仰,景仰你们几十年如一日,为探索源流,穷经皓首。我赞叹,赞叹陵园恢弘壮观。我氏族程仙高也说贵州尽管经济不发达,陵园搞得很好。
陵园有雕像、陶瓷璧画、牌坊、文峰塔、神龙吐水、神龟戏水诗词、公约、祭文、墓志铭、皇封八仙桥牌坊考。最有文物价值当数—皇封八仙桥双龙图案石碑。还有大明柱国程公钟灵之八大房系:聪、明、智、慧、定、国、安、邦之碑位。源头世系传承导航图,内容充实。这个陵园是有故事的陵园,是文化沉淀浓厚的陵园。
多年努力,几多收获。我也孤陋寡闻,此陵园恐怕除河南程林程园外,当是全国各地程氏陵园最好之一。我为“川迁黔始迁祖大明柱国程钟灵陵园”点赞。我为“程钟灵陵园”建议付出努力宗亲点赞。
《蓍山程氏宗谱》编纂者程制荣2015年9月9日
附文:八
程耀华致程制荣老师之《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读后感的回函
制荣族亲,您好!来信收悉。
《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谱能得到族亲您的肯定,我倍感荣幸!
您的对《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谱的浅柝点评与界定和堪误,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情真意切,使我深受鼓励和一生受益匪浅,这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读啊!
您身为国家干部,在国家法制单位身居要职,您是那么的热爱平民群众,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做好人民公仆,为国家法制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贡献。为程门争光,堪称“理学报国世骄,立雪古训楷模”。
您又是一个程氏家谱研究者,那么热爱家族事业,您所著的蓍山《程氏宗谱》,一谱五册,是您呕心沥血精心编辑的巨著,它是蓍山程氏的发展史以及整个程氏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谱载:源流名讳传承导航图、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齿录、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世系、传记、族规、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字辈排行等内容,谱中不但收录了丰富的程氏历史文化翔实珍贵资料,还兼收并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读后使人耳目一新,视野顿开。它不仅是蓍山程氏的一部程氏支系宗谱,更是程氏寻根问祖的代表及典范,是程氏传承史记之瑰宝,是一部程氏历史百科全书。
我们贵州遵义程氏寻根修谱,无法和内陆以及其无地方相比。因为:人们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人们可知:贵州的路更难,难于登上“九重天”。这正是贵州遵义程氏--寻根修之路艰难的真实写照!
中原人历史以来都是这样评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
的确,由于贵州的喀斯特地理环境限制,使贵州在历史上的交通、信息、极为不畅,经济也很贫脊落后,贵州遵义曾在历史上还被人们称鬼方橎州,仁怀在黔北遵义,就是被人们称为鬼方橎州——遵义黔北,这是其一。
由于交通、信息、极为闭塞,经济也很萧条滞后,我们的祖先在几百年前就把中原文化带到这个地方农耕开恳安居落业,历经斗转星移风云变幻的年代,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历代族贤名达有志之士寻根修谱,终因条件的艰巨而未能实现,只能以《经单簿》这种独特的记载形式作为一个家族的历史传承。时至今天,我们的族人有些还没解温饱问题,比较贫困,有些甚至还根本无心修谱之认识理念,这是其二。
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国家大型企业、厂矿等,因此,人们就业难,更谈不上族人中有企业家、巨商富豪等来赞助寻根修谱,所以,许多族中名达贤士续谱都是遗撼而夭拆无果。
我们贵州遵义程氏寻根修谱,只有靠修谱人持之以恒无怨无悔的自己出钱出力,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要放弃自己的一切,全家人甚至几代人的无私奉献,才能完成修谱大业,这是其三。
对于修谱来说,我可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什么都不懂,加上文化水平有限,要修谱,修好谱,真的好难,难于登上“九重天”啊,为了实现我曾经的一句承诺,我从刚到20岁就开始攀登寻根修谱“九重天”这条艰辛之路。
《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谱的历史记载内容、目录章节框架的编撰成型,历经桂花房第二、第三、第四届族委会。首先是从编揖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桂花房《程氏宗谱》、《程氏史记统宗新谱》开始、编者从1980年初就开始寻觅收集资,开始以桂花房《程氏族谱》的编辑框架,1999年受仁怀程氏培修祖墓筹委会之托改编成聪、明两系的《仁怀程氏培修祖墓专辑》,后又改编成聪、明、智系《程氏宗谱》,但因有人提出了“以上乱下合”为宗旨,从而割断历史,我桂花房和其他多支系代表都不同意“以上乱下合”为宗旨割断历史的做法,因此中途夭拆无果。桂花房退回资料,改编成桂花房《程氏史记统宗新谱》,桂花房《程氏史记统宗新谱》数百余次的审定稿成册,又数百余次的审定重编,历经10多年,中途还在重庆印了一次,但作废了,最终于2009年重新编撰审定成册,得到了中国著名史学家程有为先生的肯定,并为桂花房《程氏史记统宗新谱》作序题词,桂花房族委决定2010年清明节在祖籍地桂花村祭祖发谱。
2009年7月10日,智系嗣孙程文鼎(时任省检查院副检查长)前来仁怀倡议聪、明、智系合修《程氏宗谱》,我被应邀参会,此举得到各系代表的一致赞同并成立了筹委会、编委会,我受筹委会、编委会之托,为了编辑聪、明、智系合修《程氏宗谱》,我只好顾全大局,放弃了本支系印谱,将桂花房《程氏史记统宗新谱》目录章节框架、记载内容为基础编辑聪、明、智系三大房合修《程氏宗谱》。已经基本编辑成册,随之查清了慧祖系,又改编成聪、明、智、慧系四大房合修《程氏宗谱》。
由于我文化水平有限,虽然尽力了,但谱中还有些很不尽人意的地方,加之有些人对修谱认识理念的差异,漫长的寻根修谱岁月也会来自各方面的一些杂音,也曾使我心灰意冷,也曾想过放弃,不知多少次为了修谱之难而失声哭泣,不知多少次跪在祖宗坟墓前希望祖宗能赐我力量,求得护佑,助我修谱成功。
祖宗有灵,我终编成《贵州遵义程氏宗谱·钟灵系明祖房》桂花房族谱,但是谱中肯定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提供宝贵的意见,叩请仁者见仁,理性解读,有机会能够邀请和拜访到各位家谱研究者和爱好者,继续学习探讨程氏文化知识,传承程氏先贤美德、崇宗敬祖,敦亲睦族、恳亲联谊、爱国爱乡;继续传播理学文化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程耀华叩谢!2015年8月3日于贵州
与制荣老师论谱
源远流长古春秋,一脉相承遍神州。族贤渊源搜史料,修编族谱话根由。
缅怀先祖豪情激,梳理宗支夙愿酬。制荣耀华同奋发,百川归海向东流。
读制荣族亲编撰蓍山《程氏宗谱》有感
蓍山宗谱制荣修,敬祖亲宗夙愿酬。探究亲缘搜史料,一脉基因问根由。
追循祖迹丕功考,纂继家承懿德留。毓桂培兰添异彩,明道家风竞风流。
与制荣族亲论谱--程氏家族溯本同源
程姓脉起重黎纲,氏连旷古系轩黄。家祠祥瑞后昆俊,族裔繁衍祖德芳。
溯系新安古立雪,本支大明钟灵邦。蓍山同宗禾口聚,源远流长世统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