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看法金融机构融资业务担保审查精要系列之一:质押担保审查分论篇(十)——结构性存款质押的法律风险及应对

从各商业银行受理的金融资产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物清单来看,均明确将结构性存款单独作为一类产品列为可质押的范围之内。但囿于并无明确的法律规范指引,交易各方对于结构性存款质押业务中质物的属性认定、质权设立的要件判断以及质权实现方式存在认识偏差,故结构性存款质权的设立、实现均存在不完善、不明确之处。因此,本文将从探析结构性存款的法律性质出发,全面分析结构性存款质押的法律风险,以期为商业银行接受结构性存款质押融资的业务实践有所助益。

一、结构性存款的监管规制及属性认定

(一)基本概念及有关监管要求

1.基本概念

监管部门对于结构性存款的定义有较为明确的表述,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8年第6号)(以下简称“《理财办法》”)第七十五条将结构性存款的描述为:“本办法所称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204号)(以下简称“《通知》”),银保监会将结构性存款描述为:“本通知所称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由此,从监管部门对于结构性存款监督管理的角度来看,结构性存款是不同于理财产品,也不同于一般普通存款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存款。

2.监管规制的导向

鉴于结构性存款业务快速扩张中伴随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运作不规范、误导销售、不具业务资格违规展业、结构性存款与票据的空转套利等问题,可能会损害投资者权益,甚至诱发金融风险。因此《通知》已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区分并规范结构性存款的运作,确保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独立运作,保护投资者权益。从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来看,《通知》制定的原则之一是“对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业务进行明确区分。结构性存款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差异。”[1]从监管部门对《通知》的官方解读来看,监管部门有意将结构性存款与银行的理财业务予以区分监管,以规范促进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业务发展。

(二)法律性质认定

1.基本属性

对于结构性存款的法律性质,主要的争议是结构性存款属于存款还是理财产品。认为结构性存款属于存款的观点,主要依据是《理财办法》第七十五条,《通知》第四条,明确商业银行应当将结构性存款纳入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持结构性存款属于理财产品的观点,主要依据是2021年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银保监会、证监会《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该文件明确企业须将其持有的结构性存款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而非“银行存款”科目。

笔者认为,结合监管部门对于结构性存款业务的解读和商业银行已有的结构性存款业务实践来看,结构性是将存款人的资金分为“低风险低收益”与“高风险高收益”两类。其中,“低风险低收益”类的资金和普通存款一样运用在银行贷款投放或者固定收益类低风险产品上,确保该类资金的安全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类的资金则投资于金融衍生品在内的高风险高收益产品,以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2]因此,从结构性存款能保本这个核心特征,以及监管部门对于结构性存款的定义分析,结构性存款应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类存款,本质上也是存款而非不能保本的的理财产品。

2.法律关系内涵

基于对上述监管文件的文义理解,因结构性存款的本金部分是按照存款管理,其本金部分能够按照存款管理得到兑付保障,而收益部分因存在一定风险而具有波动性,故结构性存款的基本法律关系是由两个合同法律关系组成,即基础的存款合同关系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关系。

二、结构性存款质押的效力与质权实现

(一)质押可行性分析

1.结构性存款作为质押物的可行性分析

《民法典》对于质押物的原则性要求是质押物必须具备财产价值,须为权利人合法所有,并可以转让,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转让的财产。虽结构性存款并未被列为《民法典》第四百四十条规定的可以出质的权利,在不同的业务模式下,其依然可能作为一种非典型担保方式或是作为金钱这一特殊动产形式成为质押担保的质物。

首先,银行发行销售的结构性存款是以货币量化的产品,具有明显的财产交易价值,具备成为质押物的首要条件。不论是存款人向银行主张本金和收益的财产权利,还是特定账户内的资金本身,皆满足具有财产价值这一原则。其次,结构性存款为出质人有权处分之标的,存款人购买、赎回等交易结构性存款账户为实名制管理,故在出质人是否合法所有质物这个前提上较为容易识别,结构性存款的归属具有明显区别于第三人的特征。最后,存款人购买结构性存款后,可以基于产品协议规定,自主决定是否赎回等交易,具备交易的条件,亦无法律规范禁止结构性存款的转让,其具备可转让性,并且尚未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将结构性存款进行质押融资。

综上,结构性存款无法律规定可直接予以适用,但结构性存款可能作为特殊动产或非典型担保的适格质押物进而出质,银行接受结构性存款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存在可行性。

2.结构性存款质押应参照适用何种规则设立

因结构性存款质押设立并未有可直接适用的明确法律规定,故只能参照类似性质的质押物质押规则设立质权。以下为通过以“结构性存款、质押、出质、效力”等关键词检索的部分代表性司法裁判案例。

序号

案号

裁判观点归纳

1

(2018)苏01民初1647号

适用应收账款质押的规则,自办理出质登记后质权设立。

2

(2019)赣01民初760号

适用应收账款质押的规则,自办理出质登记后质权设立。案涉结构性存款质押合同在中国人民银行办理了登记。

3

(2018)渝01民初4334号

适用有权利凭证的权利质押规则,交付权利凭证后质权设立。

4

(2019)冀04民终2164号

适用金钱质押规则,理财产品账户特定化,银行实际控制和管理该账户,视为完成了交付,质权设立。

5

(2020)陕01民终14483号

从已检索到的司法裁判案例的观点来看,大致可将结构性存款质押的规则分为应收账款、有权利凭证的权利质押、金钱质押这三种质押规则。但究竟哪种规则才应是质权设立应遵行的规则,目前亦未有定论。笔者认为,因目前结构性存款质押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接受的结构性存款应处于未到期的状态,故结构性存款可用于质押的应是其出质人享有的到期(包括提前终止)分配的存款本金和收益的财产性权利。而当结构性存款到期之后,因由于结构性存款所在账户已被银行止付控制,此时结构性存款形态上转化为账户内的特定存款资金,则类似于保证金等金钱质押。

3.结构性存款质押设立的有效性要件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构性存款质押在类型上属于权利质押,对于权利质押,一般是从登记公示与完成交付两个维度考量质押设立的有效性。结合司法实践中对于结构性存款质押的设立有效性的认定,结构性存款质权设立的有效性要件应至少包含以下几点:

(1)拟出质的结构性存款为出质人名下可处分的存款,须为非冻结状态具备可转让性。要求结构性存款初始状态为非冻结状态,可以保证银行质权实现的优先性。并且,实践中银行开展的质押贷款业务对于结构性存款质押的准入有相对严苛的设置。[4]这也是考虑到只有本行的结构性存款银行才能够实际控制并进具有变现的可能,进而得以优先受偿,其他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则因无法实际控制,变现优先受偿存在困难。

(2)参照民法典关于权利质权创设的规定。结合具体实践中是否有权利凭证,有权利凭证则交付,无凭证则必须办理登记,应就质权设立在法定登记机构办理登记,取得质押登记的公示效力。[5]若既没有开具存单、没有转移存单占有,又无登记公示的形式,则质权设立存在无效的风险。

(3)权利人要取得对质押结构性存款的实际控制,达到实质上的“交付”效果。当拟质押的结构性存款处于银行的实际控制,而出质人不能再使用该存款时候,该结构性存款便已被特定化,视为被移交银行占有和控制,此时银行将就该结构性存款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在(2019)冀04民终2164号案件中,法院根据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五条“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金钱以特户、封金、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以该金钱优先受偿”的规定,基于存款账号已特定化,冯志强在借款期限内不能再使用该笔存款,应视为该笔存款已移交银行占有和控制,认定案涉质权设立。

(二)结构性存款质权实现

1.行权条件分析

《民法典》第四百三十六条规定了质权实现,即法定的行权条件是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6]首先,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的情形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主债务已到期,二是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其次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即要考虑到质押贷款合同中是否有关于质权实现的条件的约定。在以上两种情形中的任一情形条件成就,质权人即得以就质押的结构性存款主张优先受偿。

2.行权方式分析

三、司法实践中有关结构性存款质押争议点

结合目前可检索到的有关结构性存款质押纠纷的代表性判例,归纳争议焦点如下:

(一)结构性存款质权是否有效设立

1.质权设立未登记并不必然导致质权创设无效

当事人有无办理质押登记是法院判断质权是否有效设立的重要依据。例如,在(2019)赣01民初760号案中,银行将案涉结构性存款质押合同在中国人民银行办理了登记,被法院作为论证质权有效设立的关键依据。但需要明确的是,质押登记的目的在于提醒第三人注意质物上的权利状态,基于法院对于结构性存款质押属性的认识不同,则质权效力并不以登记为唯一公示方法。若结构性存款通过交付凭证、账户标记、账户冻结止付、被银行实际控制等形式以能使第三人合理注意到该结构性存款的权利状态,同样实现了质押登记所能达到的目的,其他能产生实质公示的效力方式亦可能被法院认可。如(2019)冀04民终2164号案件中,银行实际控制和管理该账户,法院视为完成了交付,质权设立。又如(2018)渝01民初4334号案件中,法院认为应适用有权利凭证的权利质押规则,交付权利凭证后质权设立。

如果结构性存款没有权利凭证可交付,又无其他能产生实质公示的方式,则质权设立须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故,基于法院对结构性存款质押的认识不同,质权设立未办理登记也并不必然导致质权无效。

2.质权设立应视具体有无权利凭证而交付,但应满足实际占有的实质效果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四十一条:“以汇票、本票、支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质权自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时设立;没有权利凭证的,质权自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参照该条的规定,判断是否需要交付权利凭证,则应该确认结构性存款是否有权利凭证。实践中,各家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并无统一业务标准,存款人购买结构性存款不一定有类似定期存款一样的纸质存单,故而客观上交付权利凭证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纸质凭证交付无法实现时,通过冻结止付、等实际占有控制的措施,则依然会被法院认可“交付”的实质效果。例如在(2020)陕01民终14483号案件中,法院认为判断质权是否有效设立的关键在于资金是否特定化及交付占有。[8]

(二)质权的实现方式

1.质权实现的一般方式不完全适配于结构性存款

2.若结构性存款到期后银行直接划扣资金与禁止流质条款并不冲突

并且在其他类似的金钱质押的权利实现方式上,金融机构直接扣划资金的行为亦被法院所认可。如(2021)新民终42号案件中,法院据此认定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时,债权人可以以该金钱优先受偿,即所有权实现转移。在(2020)最高法民再32号案件中,法院亦认可了保证金质押合同中,债权人通过保证金账户中资金的直接划转以实现担保物权的行为。因此,在事先就直接划扣的质权实现方式作出明确约定的情况下,银行直接划扣资金实现质权是可行的。

四、结构存款质押融资的操作建议

(一)合理确定接受质押的范围

在有明确的结构性存款质押的法律规定出台之前,建议商业银行应合理确定接受结构性存款质押的的范围,有效把控质权实现风险。可将接受质押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范围限制在本行范围内,以存款人在本行名下可处分的结构性存款作为质押标的。

(二)满足对质物实现有效识别、控制的要求

····结构性存款质权创设还需须满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五十三条“合理识别”的要求[10],明确标记、冻结止付拟质押的结构性存款账户等方式,从而确保质物满足特定化要求。在特定化的基础上实现对质物的有效控制,一方面符合司法裁判的普遍思路,另一方面,从质权实现的角度来说,实现对质物的有效控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质权行使的时效性。

(三)登记公示与凭证交付两种方式并举,增强质押权利效力

因可能存在无纸质权利凭证而无法实现客观实体的交付,除了第(二)点实现对质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之外,商业银行应考虑从登记与交付两个维度去实现“公示”的实质目的,虽目前是否需要登记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则指引,但考虑到确保银行就质物的优先受偿权利,银行可以办理出质登记这一公示方式完善质权的权利外观,增强质押权利的权利效力,本着能登尽登的原则,为质权增加一道保险。因登记机构不对登记内容进行实质审查,所以建议银行在处理结构性存款质押登记的具体实践中,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做好沟通确认,可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完成质押登记,取得公示效力。

(四)确认行权方式的合法合规性

[1]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答记者问:“国际上,结构性存款和资管产品分属于不同的监管框架,境外监管当局均分别针对两者出台专门的监管规定。发布实施《通知》,有利于更好区分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业务的差异,厘清两类产品的监管框架,避免产生混淆,促进结构性存款业务规范发展。”

[2]王李,载于《中国金融》期刊,2022年第06期。

[3]《民法典》第四百四十一条:“以汇票、本票、支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质权自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时设立;没有权利凭证的,质权自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4]招商银行官方网站(cmbchina.com):招商银行质押贷支持本人名下在招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暂不支持代销的招银理财产品)、定期存款、大额存单(不支持纸质存单)、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作为质押物。不接受分仓型结构性存款;不接受产品代码Q8****、PB8***、T8***的结构性存款。质押闪电贷只接受人民币理财产品定期存款、R1级结构性存款、人民币大额存单(纸质的不支持)。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六十三条:“债权人与担保人订立担保合同,约定以法律、行政法规尚未规定可以担保的财产权利设立担保,当事人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未在法定的登记机构依法进行登记,主张该担保具有物权效力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民法典》第四百三十六条:“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质权人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押财产折价,也可以就拍卖、变卖质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7]民法典》第四百三十七条:“出质人可以请求质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及时行使质权;质权人不行使的,出质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质押财产。出质人请求质权人及时行使质权,因质权人怠于行使权利造成出质人损害的,由质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9]中国工商银行网站: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五十三条:“当事人在动产和权利担保合同中对担保财产进行概括描述,该描述能够合理识别担保财产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担保成立。”

THE END
1.司考法理学知识:法律关系概念和性质(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指法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性质 1.法律关系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关系,是人们按照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建立的前提; (2)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可由法律规范来调整,可由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490753.html
2.113:51 1-1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法律性质 10:50 1-2第二节 刑法的制定和修改页 21:16 1-3第三节 刑法的机能 07:29 1-4第四节 刑法体系 21:03 1-5第五节 刑法解释 24:30 2-1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热门课单 13条内容 绘画和动画 | 色彩、创新与科技碰撞的火 11条内容 一朝看尽长安花——唐朝文http://m.open.163.com/mobile/free/gb/video?mid=undefined&plid=QFTMRH297
3.《法律的概念》阅读笔记为什么选择从“命令”概念出发建构“法的概念”,而不是从“号令”出发:“号令”这个概念与权威有很强的联系,过于近似法律。不适宜以此概念为出发点构建法律模型。 从“抢匪”情境出发——添加法的基本特征以建构法律模型:1、(普遍性)法律是一种普遍性的行为指示; 2、(持续性-信念)法律的效力具有持续性,因而会导https://m.douban.com/note/776793841/
4.政府招商引资协议的性质认定及法律救济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被地方政府招商政策吸引投资,由政府招商引资协议引发的相关法律争议不断涌现,更有不少争议诉诸至法院。本文旨在探讨招商引资协议的法律性质的基础上,对招商引资协议的常见法律问题提出预防及救济路径参考。 一、招商引资协议概念及性质 https://www.grandwaylaw.com/guofengshijiao/3922.html
5.NFT的法律属性分析及国内怎么合规路径国内ntf通过上述流程可知,用户通过网络平台生成NFT作品,且在该平台被记录为所有者,然后进行交易,购买者又被平台记录为所有者。从表象上看,NFT似乎被作为一种商品,在交易中不断变换权属,发生了所有权的变更,法律性质属于物权,但实际上仍有待商榷。因为如果从NTF协议ERC721的代码来具体分析,则会出现另外的视角。 https://blog.csdn.net/qq_59591392/article/details/124631852
6.2法律的基本概念8篇(全文)司法推理中应用的基本法律概念 从很早的时期及至当下,信托和其它衡平利益的基本性质,一直是备受青睐的分析和争论的话题。所有学习衡平法的学生无不熟悉培根(Bacon)1和柯克(Coke)的经典讨论,甚至最新的信托法教科书也还在引用这位伟大的首席大法官的著名定义2(不管它实际上如何不足)。该主题对现代的法律思想家有着独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1wp6ctu.html
7.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法理学之法律关系公务员考试网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1.法律关系的定义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https://www.huatu.com/2013/0808/688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