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基本理念,我们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但是经济的发展要坚持稳定和健康的基本路线,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起来,以经济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组织建设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时,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念,并将生态举措贯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原材料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水利建设工程。力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坚持在工程建设之后进行相应的生态恢复工作。
生态水利工程的类型主要有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综合型。我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应该属“大禹治水疏通九河”,疏河使得黄河流域生态受到了保护。替代型如广西的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都江堰是最典型的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它是把保护改善生态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结合的典范,实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
3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原则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天然河流具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流水状态、不同的土壤状态、不同的植被覆盖情况,这种多样性是修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础,因地制宜就是要科学地依据具体河流的综合特征,来设计和建造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能一味地模仿世界上的成功案例。
3.2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越强,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越低,人为修复的力度也就越小,投入的维护成本也不多,所以在设计和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保持和快速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破坏之后的治理成本,避免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综合考虑修复水域生态系统自然河流与其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还要综合考虑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的关系,将它们都纳入到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和修复的范围内。
4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途径
首先,要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作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科学分析与计算水文情况,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的基础之上的,要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这样才能同时满足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需求和工业、城镇、消防、居民等经济生活用水需求。
其次,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遭受重大生态破坏的环节和植物种类、动物种类等,及时制定科学可行的改进方案,尽量将影响范围缩到最小,影响程度压到最低,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破坏的前期预防工作,并在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完毕之后进行适当的调整,恢复可以利用的河流环境特点,进行植被和动物的回迁。尤其要注意的关键是,提高防患意识,加强事前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缩减经费开支,降低影响程度。
最后,要将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环境工程的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因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以达到水量与水质配置的科学化与同步化目的。要将水利工程与水污染防治工程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环境效益。
5结束语
二、生存的环境生态与生存的心灵生态:生态治理的生存安全性逻辑的交互维度
治理在加速了复合现代性中之前参考物的衰亡过程中,也作为新的参考物确立起来。生存的环境生态与生存的心灵生态是生态治理的生存安全性逻辑的交互存在的不同纬度。人之生存的环境生态与心灵生态是共生、共存、共进的意义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破坏自然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因为“人类不仅是自然界的主体,更是构成自然界整体的客体,所以必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理解”。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以生态世界观认为,人、生命和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是主客统一的一个方面,它具有不可分割的性质。这种人、生命和自然的统一必然要求人自身把握自己的生存生态,进而实现安全性生存,人之自身的生存生态的合理性就是正确处理人的生存的环境生态和心灵生态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此种旨趣需要在二元或多元的生存生态中确定和选择优化的实现路径,寻找治理的共生逻辑和优化培育的增长点。生态治理维度的生存的环境生态和心
三、生态治理逻辑的人文价值本质:从环境生态到心灵生态的公共性转换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改进的ahp;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672-1683(2011)01-0099-03
eco-environmentalqualityappraisalofyellowriverdeltawetlandusingtheimprovedahpmethod
chenshuang,yangguo-fan
(collegeofwaterconservancy,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henyang110866,china)
abstract:basedonthebasicprincipleofahp,theindexsystemofeco-environmentalqualityappraisalofyellowriverdeltawetlandwasbuiltinthisstudy.theimprovedahpmethodwasusedtodeterminetheweightofeachappraisalindex,andconsequentlytodeterminethemainfactors,secondaryfactors,andgeneralfactorswhichhaveimpactsontheeco-environmentofyellowriverdeltawetland.theresultsshowedthatthefloodregulationfunctionofthedeltahadbeenhighlyemphasizedbythesectorsconcernedwhiletheclimateregulationfunctionofthedeltahadreceivedlittleattention,whichcouldprovidesomereferencesforthelandscapeplanning,managementandprotectionoftheyellowriverdeltawetland.
keywords:yellowriverdelta;improvedahp;eco-environmentalqualityappraisal
1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简介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8°07′-119°18′,北纬36°55′-38°12′之间,处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湾南岸中心地带,处于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同时又是环渤海经济区与沿黄经济带的交汇点。三角洲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岸线全长约590km,湿地总面积约4150km2,是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黄河三角洲各类湿地面积如表1所示[7]。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油田开采和石油加工业等所产生的工业废气,给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例如黄河三角洲9条入海河流的河口水质均受到污染。潮河、挑河、溢洪河、广利河、神仙沟等河口污染严重,致使鱼、虾、贝类数量减少,鸟类失去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条件。浅海、滩涂水质均受到了石油类污染,影响了浅海滩涂生物的多样性。因而,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维护该区域内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刻不容缓。
2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
最初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它是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各种因素层次化,并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为分析和预测事物的发展提供可定量依据。
2.1层次分析法的标度改进
传统的ahp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使用“1-9”的原始标度准确率会降低;各层次之间联系设立混乱;数据处理过程繁琐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文对传统的“1-9”标度进行了优化改进,采用新的标度“9/9-9/1”,详见表2。
2.2改进的ahp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2.1明确问题并建立层次模型
为便于成果引用和结果比较,参照文献[1],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也依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结构、特征、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筛选出形成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3类,共计13个主要特征因子,如图1所示。总目标层a,在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建立的总目标就是黄河三角洲湿地ahp综合评价;要素层b,根据湿地生态功能及湿地影响因素从湿地生态环境、湿地功能、湿地环境质量指标3个方面分析,用这几个方面特性的非线性相加来反映总目标的价值;指标层c,具体反映要素层的多项指标,根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2.2.3层次总排序
利用上面层次单排序的结果,综合得出本层次各因素对更上一层的优劣,最终得到指标层对总目标层的优劣顺序。对求出的各间接判断矩阵的向量进行权重计算,并进行排序得出表5。根据文献[8]计算公式所得,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cr=0.0050,cr<0.1,层次总排根据归一化后各指标权重值排序结果,可以把13个指标划分为重要指标(≥0.12)、次要指标(0.07~0.12)和一般指标(≤0.07)3类,结果见图2。
2.2.4结果分析
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指标划分图可以看出13项评价因子中,指标c1、c6为重要指标;指标c3、c5、c10、c12、c13为次要指标,共计5项指标;c2、c4、c7、c8、c9、c11为一般指标,共计6项指标。
3结论
参考文献:
[1]戴新,丁希楼,陈英杰,等.基于ahp法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35-139.(daixin,dingxi-lou,chenying-jie,etal.theenvironmentalqualityappraisalofthewetlandontheyellowriverdeltabyahpmethod[j].resourcesenvironment&engineering,2007,(2):135-139.(inchinese))
[2]王传玉.改进ahp中判断矩阵一致性的一种新方法[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1,(4):47-50.(wangchuan-yu.anewmethodimprovingtheconsistencyofthecomparisonmatrixinahp[j].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mechanical&electricaleigineering,2001,(4):47-50.(inchinese))
[3]石建,郭跃华.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7.(shijian,guoyue-hua.ahponthebasisofindexnumberscaleanditsusage[j].journalofnanto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turalscience),2004,3(4):4-7.(inchinese))
[4]吴殿廷,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64-267.(wudian-ting,lidong-fang.shortcomingsof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ndthepathtoimprovethemethod[j].journal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04,(2):264-267.(inchinese))
[5]魏翠萍,章志敏.一种改进矩阵一致性的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8):62.(weicui-ping,zhangzhi-min.analgorithmtoimprovetheconsistencyofacomparisonmatrix[j].systems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2000,20(8):62.(inchinese))
[6]王应明.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综述[j].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5,5(5):101.(wangying-ming.anoverviewofprioritymethodsofcomparisonmatrix[j].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sinchina,1995,5(5):101.(inchinese))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解译
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覆盖全省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
因此,本文旨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信息,并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这将为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研究区和卫星影像概况
1.1TM影像概况
TM影像是指美国陆地卫星4~5号专题制图仪(thematicmapper)所获取的多波段扫描影像。有7个波段。影像空间分辨率除热红外波段为120米外,其余均为30米。因TM影像具较高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极为丰富的信息量和较高定位精度,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得到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重要的地球资源与环境遥感数据源。能满足有关农、林、水、土、地质、地理、测绘、区域规划、环境监测等专题分析和编制1∶10万或更大比例尺专题图,修测中小比例尺地图的要求。本文研究区生态解译采用了14景LandsatTM影像,时相为秋季,波段合成采用432RGB彩色合成。
1.2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区范围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见图2。
1.3技术方法
通过ARCGIS平台,根据地物影像特征,如色调、大小、阴影、纹理、位置和其他标志,以及技术人员先知经验,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解译Landsat-TM卫星影像,绘出地物的闭合边界,并赋予属性编号,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1.4生态解译结果
本次遥感解译涉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体系(2000年)一级分类中6个类型,三级分类中13个类型。
[关键词]鄱阳湖水环境生态治理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河五大水系统的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流入长江,鄱阳湖具有过水性、吞吐型湖泊的特点,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水域有三分之二在我们九江市,辖区内有永修县、都昌县、星子县、湖口县、德安县、九江县和庐山区等7县滨临鄱阳湖。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市科学发展、奋起赶超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区域水环境的调研,针对鄱阳湖九江区域水环境存在问题及其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鄱阳湖九江区域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质污染呈加重趋势
鄱阳湖因吞吐型湖泊特点,水位涨落受江西五大水系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丰枯水位面积极大,这种自然地理特征直接影响着水体质量。由于枯水期水量仅为丰水期的1%-2%,而污染物排放无太大变化,此时水体水质最差。丰水期正值农耕时期,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使得大量有机物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鄱阳湖,此时污染排放负荷最重。鄱阳湖采砂作业及航运船舶排放的油污水,也对水体水质造成破坏。
2.水资源忧患意识薄弱
少数地方和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盲目承接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污染企业和项目,留下环境污染事故隐患。一些企业管理者环境意识不强,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粗放型经济造成部分地区已无富余环境容量,对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制约。
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滨湖各县均尚未建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十分普遍。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理场也未达到卫生填埋要求。大量生活污染源直排入湖,有机污染聚集在湖区,致使鄱阳湖部分水域有机污染加重,水质呈下降趋势。
4.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
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且利用率低,造成湖区氮磷污染物大幅增加。渔业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化肥养鱼、网箱养鱼,使湖区浮游植物生长迅速,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加快,已经威胁到水体质量和饮用水源安全。
5.水质监控能力亟待加强
主要体现在:一是监测点位设置过少。二是滨湖各县监测能力薄弱,缺少水质监测技术人员和仪器,影响了鄱阳水质监控工作的开展。三是县级环保部门各方面的能力均有待加强。
6.发展经济与水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九江市各县(市、区)在发展地方经济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引进项目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地方经济不发达,水环境容量相对脆弱,要发展处理不好就会有污染。根据最近一次鄱阳湖污染源调查数据分析鄱阳湖滨湖7县区排入鄱阳湖的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为19775吨/年,其中工业源为5044吨/年,城镇生活源为3048吨/年,非点源为11683吨/年(占59%)。其中非点源污染是鄱阳湖九江区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滨湖7县区中,庐山区的工业污染源最大,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别占分部工业排放量的56%、65%,主要排放点源为庐山区化纤企业;都昌县非农业人口居滨湖7县区之首,县全部生活污水均直接排放鄱阳湖,其城镇生活污水和主要COD排放量最大,因农村生活污染源占比大,县全部非点源污水均直接排入鄱阳湖,其非点源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最大,分别占滨湖7县区全部非点源排放量的44%、43%。
二、鄱阳湖九江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用良好的水环境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建设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就要加大开展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并举之路。对此一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树立环保先进典型,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二是继续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制度,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增强公众的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参与意识;三是继续面向各级领导、企业法人开展环保知识、环保法规及环境形势的培训教育;四是继续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2.调整产业结构,倡导水污染治理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
要将生态示范区、生态城镇及经济生态环境,与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水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对于工业点源污染,必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的科技含量,促进各企业排放,要勇于将重大污染事件进行光,决不能允许将企业治理的责任和成本转嫁给社会。通过适当的环保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将污染控制在生产的全过程,减少污水的排放。要采取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措施,充分调动企业治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府要利用收取的排污费等设立特别基金,用于扶持处理设施的建设,减轻企业治污的经济压力。采取有利措施,积极防止面源污染。对于农村面源污染,要加强宏观控制,积极开展农药、化肥施用结构调整,积极推荐生物防治,推广无公害生态技术,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要大力推行陆地生态农业等面污染控制项目,加快农业绿色产业化进程,实施保证生态环境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切实防治氮磷污染。要将农村水环境保护、农业灌溉方式的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建立等方面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沿湖沿河地区的农村村庄建设,步入人居环境与水环境良性发展的局面。
3.改变思想认识,提高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
对于江河湖库等水域,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减少污水排放。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箱养殖技术,改精养为混养,减轻内源污染。要加强水库、闸坝的科学调度,特别是修河流域各水库的科学调度,保持河流水体的适当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由于我们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于全国水平,人们对水环境的细微变化认识不足,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毫无意识的对水环境进行破坏,造成部分河段与湖泊水域水污染情况加重。保护水环境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构建环鄱阳湖经济生态经济区的关键所在。没有合理的水质,就等于没有水量,没有足够的水量,也谈不上什么水环境。若不强化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还会导致人民生活不安宁,社会不稳定。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事情,解决这个问题,要更新对水的认识,树立保护水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生命线的观念;树立保护水环境就等于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观念。
4.加强农村管理,完善农村水环境保护基础工作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摸底,依法取缔引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二是大力推广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的实用技术,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控制和减少面源污染;三是修河干流及沿鄱阳湖各县区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各县区水质出口断面进行考核。